话说民国:1912-1949

出版时间:2008-7-1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韩文宁,刘晓宁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民国史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极其独特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这段历史总是无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多少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的故事。大家知道,一部《三国演义》,让千千万万的人对三国的历史津津乐道,可也让千千万万的人误解了三国的历史。这就给民国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以真诚客观的态度表述历史,怎样让读者以浓厚的兴趣关注真实的民国史?凤凰出版社最新奉献给读者的《话说民国》(上下册)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是两本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用真实的细节,以故事的形式编写的,可读性很强的民国历史书。它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两位资深的民国史研究者本着对民国史的敬意和真诚,希望说一点真话,呈现一些真相,将真实的、感人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希望读者知道一些民国真正的历史。本书记人叙事不渲染、如实叙述,语态平和,决非正襟危坐的学术论著,而是行文轻松的历史随笔。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可看,它的引人入胜,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如在《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篇中 ,作者针对通行的所谓“九一八”当夜,蒋介石曾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这个定论,根据对大量的史料、以及对张学良的晚年访谈和美国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室新近公布的《蒋介石日记》的爬梳研究,告诉读者这样几点事实,一、从9月18日起蒋介石就离开了南京到达了南昌,20日才离开南昌,于22日下午才返回南京。二、蒋介石是在9月19日才从南京和上海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事实上,上海、南京的报纸,也只是在19日才报道了日军攻袭沈阳的消息。三、蒋介石得知这一事变后,他在日记中记下的心情是:“雪耻”,“余所恃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尽管蒋介石当时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幻想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帮助中国,制裁日本;日记中表白的也大于他实际的行动,但应该无不实造作之词,显然与许多教科书中沿用的蒋介石曾多次电令张学良不准抵抗、任由日军为所欲为的说法大相径庭。《话说民国》,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话说民国》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一系列湮灭在历史深处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让人们得以重见那些侧影。作者不仅真实立体地记录人物事件的各个方面,而且大量运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力图让读者看到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前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大家都知道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之一,手染血腥。可是本书还展示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会时吴佩孚曾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和约,支持学生运动,并表示愿为祖国“敢效前驱”;在后来,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诱和威逼,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毫不动摇。再如,《获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一篇中,告诉读者的是蒋介石要江山更要美人,蒋宋联姻,虽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蒋宋结婚后,双方的真情实感日益浓烈,每每在蒋介石遇到重大危难之时,都会看到宋美龄的身影。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赴美求援,宋美龄都会挺身而出,为夫君分忧解难。至于日常的细微之处,更时时流露出双方的真情和爱意,宋美龄常陪蒋介石寻视各地,蒋介石每次同外国公使相会,她都充任翻译。她还为蒋介石保管机密文件,处理要务,并且每天阅读英文报刊,摘录重要信息,供蒋介石决策时参考。特别是八年抗战中,宋美龄给了蒋介石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蒋宋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患难夫妻。由于政治的、党派的、阶级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民国史读物都能客观公允地讲述民国史。《话说民国》的著者则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力图为民国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在他们语态平和的叙述中,分明饱含着对波澜壮阔、斑斓多致的民国历史的热爱和尊重,并试图通过他们的叙述,将这种感情传达给读者。本书的编排还处处体现着编者、作者的匠心。全书每篇的标题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一向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1943年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感受中国军人气壮山河、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话说民国》的另一个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上下两册共计编排了与内容紧密相关的老照片1643幅。本书的照片,非常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指的是制作水平的专业化,俗指的是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本书的老照片多为一般读者所未见,而且清晰度和观赏性都比较高,是历史细节的直观呈现,相信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内容概要

凤凰出版社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开创了国内民国史类图书的先河。两位资深的民国史研究者力图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呈现。对待民国人物,无论功过是非,皆秉笔直书,并大量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诸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最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全书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的民国历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以编年体的方式铺展,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标题与导语结合,标题以点晴之笔,瞬间打动读者;导语带出悬念,引人入胜。编排匠心独运,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极具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页内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装帧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民国蓝为基调,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凸显民国的质感和旧感;汇聚了1600余幅老照片,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

作者简介

韩文宁,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多年从事中华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见证1945:战区大受降》、《见证1945:审判日本战犯》、《蒋家王朝之二:台湾风雨》、《伪府群奸:汪精卫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话》、《吴地文史学家》等书;主编《玄武名人史话》(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副主编)。另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有关民国史文章150多篇。
刘晓宁,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副馆长。著有:《国共两党关系史》、《无为而治的国府元首——林森传》、《风雨沧桑总统府》、《平民总统孙中山》、《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图册)、 《总统府史话》、《民国官府史话》、《总统府探秘》、《见证1945——国府还都》、《总统府之谜》、《总统府》画册(旧影 今貌)、《蒋介石手令秘事》等书。

书籍目录

上册  开国总统孙中山  定都之争 同舟共济 资产阶级宪政的最初尝试 旧桃换新符 渔父遇刺 饮鸩止渴 竭九死之身 八十三天皇帝梦 欺世盗名 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独秀于林 总统与总理冰火难容 民国“海归派”的科学之梦 以清正源 阎锡山这个不倒翁 老蒋终成党政军一号人物 兼容并蓄 鲁迅的呐喊 与“德先生”和“赛先生”相拥 我把青春献给你 谈判幕后的凄楚 火烧赵家楼 渴望与开放 主权的回归 豆腐公司引发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于无声处听惊雷 民国第一案 花钱买来的总统 国民党焕然一新 将领的摇篮 紫禁城黯然失色 大爱无疆 “六不总理”段祺瑞 正说吴佩孚 浊浪 和为贵 金陵王气的延续 获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南京特别市市长一声叹息 跛足巨人张静江 海上闻人杜月笙 知而行之的尝试 梅程苟尚光耀舞台 从南腔北调到“异口同声” 伴食宰相谭延闺 精英汇聚 历史给了张学良一个契机 弱国无外交 徒有其表的分 无价之宝的“龙骨” 与世界接轨 我们需要尊严 遮风避雨的林荫大道 秘密之剑 奉安大典 力排杂牌保“中央” 政绩平庸的江苏省主席 浪迹洋场 寻找“北京人”的足迹 狂飙为谁而起 谁主沉浮 黑云压城城欲摧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蔡廷锴将军”牌香烟 鸿门宴 出师未捷身先死 期待的尴尬 行色匆匆的奥运首航 不过是一具政治玩偶 《小说月报》终刊之谜 国都迁洛 还我河山 “洗脑”在风景如画中演绎 又一次反蒋尝试 划破长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最早的娱乐明星 法是权力的奴婢 蒋介石的替罪羊 让国人“脱胎换骨”的美丽神话 紫气东来观苍穹 一个人和一张报纸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蒋介石逃过一劫 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 一本书让世人知道长征 做明星的女人更难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一张纸币行天下 签字的沉重代价 一代大师的学术总结 民主的挽歌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血红雪白 机不可失 凝固的音符 惨淡经营的十年 开辟民族工业之路 出版业的丰碑下册 铁蹄惊醒千年石狮 共赴国难 寻求外援 请授命为抗日前锋 初战告捷 国宝大迁徙 留得青山在 文脉的延续 统筹指挥正面战场作战 发号施令 伟哉,八百壮士 长江上的殊死一搏 蓝天上的鹰 怒吼的江阴要塞 无奈的迁都 首都沦陷 南京兽行 抗战的佳音 诛杀韩复榘 保卫大武汉 文丑武魅 七刺汪精卫 日本总领事馆毒酒案 刀劈大汉奸 战略相持 心理防线不垮 位列四强 长沙岿然不动 虎贲万岁 远征印缅 衡阳战绩永存 生命线 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同仇敌忾 相煎何太急 搏击长空 迪克西使团赴延安 历史已有定论 赫尔利背信弃义 印缅战场上的四星战将 中美、中英“合作所” 国葬 弦歌不辍 太平之梦 陈诚、何应钦角逐军政部长 一个相对真实的宋子文 大国地位 花开花又落 一座丰碑 勇敢的女性 万里长城永不倒 两座里程碑 待到山花烂漫时 最后的鏖战 践踏国际公约的罪恶行径 侵略者的末日 度尽劫波 中国战区受降 班师南京 台湾回归祖国 1945:收回香港、澳门未果 五子登科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审判战犯 审判汉奸 陈公博的末日 缪斌被杀之谜 应邀赴渝 一抹曙光 国民政府还都 荣德生绑票案 将官哭灵 “制宪”后“行宪” 励志社揭秘 中统局的最后瓦解 黄金风潮案 金圆券的崩溃 哀鸿之鸣 两军相遇勇者胜 海军两大将的倾轧 兵不血刃 相见时难别亦难 向着太阳飞去 蒋介石“捉放”龙云 陈布雷、戴季陶之死 钟山风雨起苍黄 汤恩伯与长江江防 青年军被歼 李宗仁“谋和” 府院之争 占领总统府 政权架构 中研院院士的诞生 民国时期的7届全国运动会 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章节摘录

非同寻常的婚礼教堂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又一对新人喜结良缘。今天的婚礼非同寻常,牵手的新郎新娘,可谓“珠联璧合”,日后数十年,主宰着中国的命运,这就是1927年12月1日的蒋宋联姻。下午3时,先行西式婚礼。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主持。蒋介石由刘纪文陪同步入礼堂,随后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进入。蒋介石先为宋美龄戴上戒指,并宣读誓词:“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地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接着,宋美龄也宣读同样的誓词。仪式过后,两人赴戈登路大华饭店出席中式婚礼。礼堂设在布置豪华的大华饭店跳舞厅,参加婚礼者多达1300多人。下午4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花车来到大华饭店。4时15分,乐队奏起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两位主角先后出场。蒋介石身穿大礼服,胸挂彩花,由男傧相刘纪文、孔祥熙陪同首先走出。5分钟后,在郭、王、孔、倪4位女傧相引导下,手捧着一大束白色和粉红色玫瑰花的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款款而来。饰以银线的白色软缎长裙从她的肩上垂下,配以一件长而飘逸的轻纱。她那美丽的面纱上,还戴着一个由橙黄色花蕾编成的小花冠。10岁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爷孔路易在身后司纱。婚礼由邵力子任司仪,蔡元培宣读证婚书。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结婚人依次用章,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向证婚人、主婚人及来宾各一鞠躬。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到花园拍照,然后返回宋宅。当日的中文报纸登载两则启事,一是昭告蒋宋联婚;二是蒋介石的离婚声明:“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同一天,蒋介石还款款深情地发表《我们的今日》一文:“实为余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自亦为余有生以来最愉快之一日。……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新婚第二天,蒋宋二人随即前往浙江莫干山欢度蜜月。然而仅一天,蒋介石就匆匆赶赴上海,与汪精卫“晤谈党务”。蒋宋婚后仅10个月,蒋介石就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宋美龄荣升为“中国第一夫人”。邂逅1922年,一年前刚与第二位夫人陈洁如举行过婚礼的蒋介石在孙中山家里,与漂亮、聪颖的宋美龄邂逅。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宋美龄。蒋介石决意已下,宋家的幺妹,他是娶定了,于是迅速行动起来。宋美龄当时已和刘纪文订婚,但她同意与蒋通信。在以后动荡的5年中,蒋一直坚持向她求婚,书信不断。最初,宋美龄并不属意眼前的这位郎君。受过西洋教育的她,渴望的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追求的是风度翩翩的高雅绅士,蒋似乎并不符合她心中的这一标准。大姐宋蔼龄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精明的她看准了蒋介石的潜力。在大姐的热心撮合下,小妹的思想开始动摇。蒋介石于1927年8月13日第一次“下野”,回到家乡溪口。政治上的暂时失意,并未影响到他的心绪。他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似乎是他最后的真情告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蒋介石终于获得了宋美龄的芳心。同年9月29日,蒋东渡日本,向宋母请求允准他和宋美龄的婚事。蒋随身带去的礼品有杭州绣品、景德镇瓷器、宜兴茶具、杭州龙井、长白山野山参、大珍珠项链、翡翠手镯等。当然,还有一枚不可缺少的订婚钻戒。宋母倪桂珍向蒋提出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原配夫人必须离婚;二是宋氏全家信奉基督教,女婿也必须皈依上帝。蒋介石呈上他与元配毛福梅的《协议离婚书》,并表示“对基督之道,近日亦有信仰”。倪这才允蒋所请,同意嫁女。于是,就有了这场蒋宋的世纪婚姻。蒋宋结婚后,双方的真情实感日益浓烈。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需要很多战争经费,而财政部长宋子文不批,急坏了宋美龄。她对宋子文说:战事到了最紧急时,你不给他钱,他一定要失败;我知道介石的脾气,如果失败他一定要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跟着死。她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抵给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动,很快筹到了钱。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他曾准备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场。但蒋又很清楚,打不过日本人,所以临行前他立了遗嘱。宋美龄也表示愿意一起与他北上。蒋介石说:牺牲是我男儿的责任,跟你有什么关系?反对她北上。宋美龄觉得蒋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龄又回来了,说:我丈夫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他,而应该与他共生死。这两个小故事说明,蒋宋之间是有真情实感的。每每在蒋介石遇到重大危难之时,都可以看到宋美龄的身影。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赴美求援,她都挺身而出,为夫君分忧解愁。至于一些细微之处,也可见一斑。她常陪蒋介石巡视各地,蒋介石每次同外国公使相会,她都充任翻译。她还为蒋介石保管机密文件,处理要务,并且每天阅读英文报刊,摘录重要信息,供蒋介石决策时参考。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话说民国》(韩文宁、刘晓宁编著 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通过对新近公布的诸多史料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在九一八当夜,蒋介石究竟有没有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歌声中的悲愤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1936年11月,这首充满着忧愤和悲情的歌曲,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之一。这就是著名歌曲《松花江上》。这一年,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被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流落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内战去卖命。当时,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教书,天天目睹东北父老流浪徘徊的惨景,耳边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国人不幸的遭遇,一时激起了他创作歌曲的欲望。他把北方“娘们”在坟头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凄惨之声,艺术加工后成为《松花江上》的曲调,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松花江上》的哭,那是东北大地的眼泪。当年所发生的惨痛一幕,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亡国奴般的经历,是从1931年9月18日那个不幸的日子开始的。战争在炸药中引爆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一声爆炸,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日军炸毁。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阴谋,“柳条湖事件”引爆了一场战争。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磨刀霍霍的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精锐第7旅驻地北大营发起攻击。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酣睡。19日零时20分,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下令所属部队向东北各地实施进攻。当日6时30分,日军占领沈阳城。同日,长春沦陷。22日,吉林市失守。11月19日,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被攻陷。1932年1月3日,辽西重镇锦州被占领,至2月5日北满最大城市哈尔滨沦陷,东北全境陷入敌手。此后,日本太阳旗,用它那狰狞的灼热,燃烧着整个东北大地,煎熬着3000万东北同胞。蒋是否曾下令张不抵抗1931年的7月和8月,相继发生“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日本关东军不断滋生是非,挑起争端。与关东军调兵遣将相反,东北军全然不做防御准备。当时,东北军有25万人,陆海空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坐镇东北的荣臻、臧式毅和王以哲等文臣武将,面对日本的战争阴谋,既无具体的防范措施,亦无思想准备。当日军向北大营进攻时,睡梦中的东北军第7旅官兵在枪炮和呐喊声中惊醒。他们得不到旅长王以哲的指示,当夜他没有宿在营中。参谋长赵镇藩直接打电话给沈阳城中的荣臻请示处置措施。荣臻见事态严重,向坐镇北平的张学良请示。很快,他被告知张学良正在同英国公使一起看京剧,联系不上。紧急关头,他向北大营官兵下达了“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的命令。就这样,到19日凌晨5时半左右,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北大营,没有遭到任何抵抗。20多万东北军精锐之师陆续撤回关内。那么,在“九一八”当夜,蒋介石究竟有没有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早些年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后采访了晚年的张学良。张学良明确回答:“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给中央政府。”最近,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的《蒋介石日记》对外开放,有关学者查阅了九一八事变后几天的蒋介石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事实:一、从9月18日起蒋介石就离开了南京到达南昌,20日才离开南昌,于22日下午返回南京。二、9月19日蒋介石是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事实上,上海、南京的报纸,也只是在19日才报道了日本攻袭沈阳的消息。三、蒋介石得知这一事变后,他在日记中记下的心情是:“雪耻”,“余所恃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等等。尽管当时蒋介石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幻想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帮助中国;日记表白的也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应该无虚伪造作之词,显然与所谓十几次电令张学良不准抵抗,任由日本为所欲为的说法大相径庭。由对张学良的晚年访谈和最新披露的《蒋介石日记》,可以得出结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十几次电令张学良不抵抗是不大可能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亡我之心,已大白于天下,民族危机日甚。1931年11月发生了嫩江桥抗战,马占山率部打响了抗击日军的第一枪;1932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领导19路军坚决抵抗了日军。虎贲万岁(《话说民国》韩文宁、刘晓宁编著 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读者将被带入1943年常德会战悲壮的历史背景中,从而被其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所感动。本文摘编自该书。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鄂西会战1943年3月,日本大本营召集了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及南方各军总参谋长会议,进行新的战略部署。中国派遣军的任务是,以第11军、13军为主力,分别发动鄂西及常德会战,消灭中国军队主力,打通浙赣线,策应滇缅及东南亚战场作战。1943年5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第13、40、58师团,在洞庭湖北首先展开攻击。中国方面则以第六战区司令陈诚统辖的第10军、26军、29军,冯治安的第33集团军,吴奇伟的长江上游江防军进行阻击。中国军队采取了交通阻塞战,仍然不与日军正面决战。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炮兵及骑兵无法施展。因此,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战果。此役日军伤亡4000多人。战后,双方各回原防区。常德会战1944年的一天,两名军人来到张恨水家中,说他们是常德会战的幸存者,师长余程万派他们来,请张恨水把常德之战写成小说,记录下牺牲者的壮烈事迹。张恨水为常德会战中中国守军的英雄气节所打动,这才写下了他唯一一部记录真人真事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打动作家的,是坚守常德的8000名中国军人的碧血丹心。1943年的9月28日,日本中国派遣军开始实施常德会战。参战军队有第11军和第13军,以及空军第44战队,飞机130架,共10万多人。由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中国军队为第六战区所属第74军、73军等7个军,以及第九战区所属第10军、99军共30多个师,总兵力达20多万,飞机200架。当时的常德守军,是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 ,师长余程万。 11月18日,日军第116师团与第68师团逼近常德,守军在常德外围涂家湖打响了保卫常德的第一炮。常德成为会战主战场肯定无疑。中国军队的战略意图便是如何让日军第11军出击的主力汇聚于常德城下。然后让两线兵团顺利于常德钳杀日军。所以,常德保卫战的成败是整个会战的关键。日军在横山勇的亲自督战下疯狂进攻, 仅一昼夜就攻下了外围的德山,切断了守军57师的后路,常德的形势是那样的险恶。57师8000多人被5万多日军所包围。 余程万师长为确保常德城区,将主力全部用于固守城垣。决心死守,尽忠报国。从11月22日接下来的两周,是血与火交织的两周。第一天,日军第109联队长和其作战参谋就被我守军击毙,日军遭受重挫。横山勇气急败坏,指挥11军猛攻。但接下来的战斗依然让日军步履维艰。每一条巷子,每一座房子,中国军人都寸步不让。日军刚刚在炮火和飞机掩护下取得一点进展,往往又被中国军队的反冲锋夺回。30日,日机轰炸第57师设在中央银行的师部。日军从东、北、西门分别向大小高山巷、局北街、中山南路、体育场推进。守军官兵人自为战,全部战死在其散兵作战位置上。12月1日,日机继续轰炸中央银行师部,东、南、北门的阵地已全部失守,只剩下兴街口经中山南路和大西门一隅城区。敌穿墙凿壁,节节紧逼,师长余程万及各级幕僚亲任指挥,尺土之地,誓死必争。就这样一寸土地一寸血,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逐渐占领了常德的大部分地区,守军57师8000多人,伤亡殆尽,全师战至仅剩300余人,步枪40余支。余程万师长向最高统帅部发出最后一电:“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我军高呼七十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职余程万谨叩。” 12月3日凌晨3点,余程万师长率百余人突围,留下169团团长柴意新等近百人坚守,与日军作决死之战,柴意新率手下官兵与敌肉搏10余次。凌晨,柴团长和部下全体殉国,常德城宣告失守。英灵永存然而,正是57师将士的血战,让中国军队的二线兵团得以形成对囤积常德城下日军4个师团的合击之势。日军仓皇逃离常德,中国军队展开了反击。1943年12月中,一位第10军的联络参谋因公路过战后常德。这位参谋在路上看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德山到常德这段路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国军与日军阵亡官兵,他们都是在近距离的肉搏战中丧命的。有些中国官兵在临死之际,仍以最后力量,将刺刀捅入敌人的腹部,就这么挨着死在一块。这在战场上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因为日军一向特别重视遗体,为了宗教信仰,这些遗骨一定要抢回,妥为处理火化。而横山勇撤军时过于匆促,竟连这项最重要的工作都没顾上。在常德丢下了大量日军尸骸,足见日军撤退时的极度慌张。中国军队经过全面反攻,基本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常德会战,共毙伤日军2万多人,包括日军第13师团长赤鹿理,39师团长澄田。中国军队也有数万官兵阵亡。 常德会战中中国军人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和惨烈牺牲, 深深打动了小说家张恨水。 他不但花大量心血写成《虎贲万岁》,而且还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用张恨水自己的话说:“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这8000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83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57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常德会战,总计毙敌联队长中火田护一、布上照一、和尔基隆等,敌官兵伤亡约4万余人。中国军队亦阵亡第150师师长许国璋、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伤亡官兵约5万余人。在会战中,中国军队除少数部队外,均极为努力认真,勇往直前,即使迭经战斗,损失惨重者,亦能斗志旺盛,反复进击。尤其是第57师官兵,在敌飞机狂炸、火炮猛轰、毒气弥布下,与敌血战16昼夜,兵亡官继,弹尽肉搏,宁可战死,决不投降,表现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走“进”民国 感悟真实 今天,人们最想知道未来,但被提及最多的,还是逝去的历史。关注历史,是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结,于是我们看到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历史以它从未有过的扩张之势扑面而来,一时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这一成功的经验,至少说明这样的问题:一、历史永远将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二、学术大众化,对于学术发展和普及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成两段,帝王将相的封建社会是一段,而创建共和的民国则开启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史值得关注。 囿于种种原因,尽管民国史离我们最近,关系最密切,但给我们的认知,却有些模糊和不完整。无论是一些事实真相,还是一些人物形象,都算不上准确。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历史影象,常常有受骗之嫌,上当之感。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至今还停留在一种非“神”既“鬼”的历史评价体系中,始终难以成为真实的“人”。我们许多熟知的历史人物,大抵都是这样一张面孔。历史一旦被演义,或者被格式化,就不能传递真实,就会被误读,甚至曲解。我们虽“近”于民国,却未必“进”于民国,这使得人们得到的历史信息,还是浮光掠影,浅层和表象的,很难收获信史。 好在,人们的思想禁锢不断被打破,观念认知不断得到更新,可以有机会矫正过去的不足,“重”写历史,清本正源。这无论对于出版社,还是对于历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责任。 近日,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它有几点新:第一是编排新,200个条目,或事件,或人物,轻松囊括。这种编年体的图文书在国内尚属少见。第二是标题新,虚实结合,虚者以点睛之笔,入木三分,瞬间打动读者,为国内同类书中所仅见。第三是设计新,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极具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再辅以清新的解释文字,使“阅”和“读”兼雅。同时用导语带出悬念,用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第四是装帧新,封面以民国蓝为基调,衬以大片白色,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内芯文字隐约可见。本书兼具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里外呼应,相得益彰。 如果说上面的“四新”多为形式,那该书的“三特”则重在内容。第一大特色,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客观事实为论。特别注重对细节的描写,这既增加了书的可读性,生动耐看,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窥斑见豹,顷刻间化解了人们心中的诸多困惑,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本书第二大特点是在人物的撰写上,无论功过是非、个性特点,皆不隐讳,跃然纸上。本书择取了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诸如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静江、阎锡山、杜月笙等,秉笔直书,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凸现了人物的真实,一改传统印象中他们的形象。读者直面其人,似曾相识,却又陌生,仿佛换了一个人。同样,图片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汇聚了近1500幅老照片,不是专门的图册,却有着相同的规模,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的老照片,弥足珍贵。 我们需要的是唯物史观,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一段真实的信史。期望我们的所为,能够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民国历史不再朦胧,人物可触可感,让读者轻松地走“进”其间,感受那份真实,品味那份鲜活。

编辑推荐

《话说民国:1912-1949(套装全2册)》将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荣获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话说民国:1912-1949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难得的相对真实,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想说的第一句话!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真实面目越来越清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我们的民国历史总是无法真正全面的了解,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大多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一面之辞,甚至很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感谢凤凰出版社捧给读者的这部《话说民国》。它相对真实地刻录了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它以多元的视角,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由于政治的、党派的、阶级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民国史读物都能客观公允地讲述民国史。两位资深的民国史研究者本着对民国史的敬意和真诚,饱含着对那段史实的热爱和尊重,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力图为民国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力图说一点真话,呈现一些真相,将真实的、感人的历史细节告诉读者,希望读者知道一些民国真正的历史。因此,作者在书中的记人叙事不渲染、如实叙述,语态平和,让读者去感受那份真实,品味那份鲜活。喜欢这种说点人话的东西!
  •   下面的评价较为客观: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极具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页内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装帧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民国蓝为基调,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凸显民国的质感和旧感;汇聚了1600余幅老照片,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
  •   图片很丰富,内容略少,介绍民国历史不是很全面。
  •   这本书非常好,对于了解距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历史,十分有益。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流畅,不失为了解民国史的一部好书
  •   能看得下去的民国背景知识,图片清晰全面,故事口吻亲切又不乏严谨
  •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不愧是一部系统介绍民国史的好书!
  •   里面的图片很精美,不错的一本民国史!
  •   帮公司买的,收到后自己翻了一下,里面配了很多精美的图片,书的排版和印刷确实都很美
  •   确实是耳目一新的编排——编者匠心独具啊,是本好书!
  •   虽然说有点贵但是买回来看了的却物有所值呵呵
  •   近年来“民国”的话题及于“民国”相关的文章、图书在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从文人到将军,一应集全,其中还推出了独裁者蒋介石的各种版本,一时间出版界也得了“民国热”,《话说民国》也以其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民国”那段历史。民国的文人有个性,而那个时期的军队将领也别小看了,其中不乏有多才多艺者,如潜伏在国民党军队核心的郭汝瑰。近期又见到云南腾冲出土的刘将军所撰并手书的碑文拓片,其楷书工稳大气,有欧、柳、赵之神,估计当时黄埔、陆大出来的学员还是相当重视对传统文化及基本素质的训练。“民国”一个说不完说不全的话题。
  •   我喜欢这本书,设计很美.内容能比较尊重史实,客观,没有太多的政治色彩的观点.是一部民国史实的简史.适合给于像我这样对于那段历史了解空白的人阅读.
  •   内容比较全面,但又似乎都不那么详细,想系统地了解民国人物,可以看看。尤其图片照片不少,这一点还不错
  •   装帧真的很美(一张纸的书皮包装,不易保存),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也好,不过内容泛泛。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照片丰富,不过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叙述过于单薄……
  •   如果您对民国史有兴趣,不妨一读,从前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其实除了军阀之外,那些革命者都是饱读诗书的宿儒,或是学贯中西的才子,只是西方的民主,还不能施行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太多的贫民还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民权,就看国民党在台统治多年,民主也是"幼稚园的"民主,可想在中国大陆要从事这样的革命是如何的天方夜谭,我们看史也是对今天的借签,只能希望于提高全民的素质,可惜一百年了,贫穷落后还是没有完全改变,
  •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祥实,是了解学习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民国史的一部重要资料书,该书知识性很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图片平时很难得一见,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值得一读.
  •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有黎东方讲史的感觉,很适合历史爱好者读。
  •   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的一本书,适合希望大致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
  •   在**买的是一版二印的,看到当当卖的是一版一印的,就又下单定了一套,收到书打开一看,还是一版二印的,有上当的感觉。网上买书看不到实物,全凭信息介绍,没有一版一印的就请及时更新信息,不要误导消费者。这本书还是不错的,看的到作者的诚意。
  •   总起来说好书!
  •   “话说民国”,选材比较适当,如果不愿读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本书似可阅读,至少可以弥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但是如果对这段历史相对比较熟悉的人来讲,似乎作用不大。因为其中的内容大多我们都相当熟悉。至于语言的应用,好像还是比较程式化,离历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所谓的“讲故事”的陈述模式还相距甚远。
  •   装帧真的很美,书的质量也好,不过内容泛泛,只比中学历史教科书详细点。还有就是有点贵,连送快递的都说“在当当100多块就买两本啊?”
  •   看了当当首页的介绍和凤凰卫视的介绍,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书装帧不错,只是觉得不是传统的那种封面,只是一张纸包了一下,容易散失,有点担心。还没看,翻了翻,起码资料齐全,感觉应该不错。
  •   没有想象得好。虽然与一般的教科书相比,更加正面和公正了一些,但是某些字里行间还是残留着文革腔。一般看看还是可以的。但是卖140多感觉有些贵。。
  •   拿到书真大,里面的内容像是老报纸剪下来的。说什么呢,好还是不好,不好说,……
  •   做的确实很漂亮,但是内容比较空洞。意识形态决定一切。
  •   书刚收到,发现已降了3.5元,有点郁闷!
  •   太简略了,不深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好比挠痒痒,轻轻一挠,总让人更痒。
  •   平常而散乱,图多而文少,没有什么新意,却得了个奖,怪事。实话实话,印刷还成
  •   总体来说很失望虽然号称正说民国,但是内容太浅,聊聊数百字就把许多历史性的大事件一笔带过,还不如一些野史的内容详实丰富。作者不仅没能摆脱“主旋律”思路,而且缺乏真正的历史知识。真正想了解民国史的建议去看《剑桥中华民国史》,想要娱乐的可以去看民国名人传记或者北洋军阀史,反正是不推荐此书。唯一的优点就是装潢不错,适合阅读。不过没什么保存价值的书,装潢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   除了插图精美没有别的特别优点,说它是2008年最美的一部书倒不过分,如果你不太关心文字内容。书中的日期总让人混淆不清,历史事件的叙说也不清晰,唯一明确的是作者、编者的观点,读起来象历史教科书的遣词用句,枯燥乏味而没有个性,如果一定要说有个性,那也只是所谓的正统的政治观点。如果你还没上够学校的历史课倒不妨一阅,我读到1925年就读不下去了。比傅国涌写的《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差太多了。
  •   感觉:文字挺浅白的,没什么深入的分析,就是分若干标题,将有关历史简单讲了一下。图片:也就是一些大路的照片,网上估计也都查得到,除了少量插页是全彩的之外,均为单色印刷,总体感觉:不值这个价。
  •   看了介绍买的这本书,可是买回来一看发现内容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对于历史的描述太简单了,完全是一本为了挣钱而出的书。
  •   内容浅,与期望相差较大
  •   除了图,这本书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128,烧钱呀~~
    里面图多,文少,如果没有一定的民国历史功底,是读不懂这书的!

    还挂出“最美图书”的噱头,简直可以315索赔加投诉的书啦!
    大家不要**,另外我买的另外一本只有十几块钱的《民国原来是这样》的书,好多啦!内容翔实,表达生动,以人物贯穿整个民国史!
  •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便萌生了订阅的想法,并在当天订购了该车。但看到这本书,真的是很失望,没有深度,没有意境,完全的叙述体,我不知道这样书如何能出版,怎么能实现发行。总之我很后悔看这样的书,一本上册仅仅是看了十分之一便被我废了,并且对于这样的作者以后出的书基本上我也不会再买了。真的很上当!
  •   书的纸张很好,但内容和价格实在的差得太远,估计是导师带着一群研究生分出小标题弄的。不值这个价。
  •   从小说角度看,无伤大雅,从历史角度看,还是免了吧,不过又是一次爱“党”主义洗脑教育。中国近代史,徐中约先生的书可以一读,卓越也引进了,不过奉劝诸位还是买香港中文大学的版本,虽然贵很多,但是值。
  •   这套书的评价几乎就评论者被分为了两派:好此者,因其封面,装帧,内文排版和内容涵盖的广度;不喜者,因其价高,学术中立态度缺失,和内容的深度;其实看书完全出于读者对书本内容的期待。比如我,刚对这段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才开始阅读和了解民国乱世的。我觉得这本书就能为我梳理出一条民国主线,毕竟本书涵盖的民国历史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以此主线作为基础。有的读者说这书太浅薄。其实如果读者自己想想就能明白:且不说民国乱世风暴,时地,人事纷乱如麻。即便暴风眼里的每一个人,传记研究书籍都汗牛充栋。如果指望这套书两本就能成为``民国历史一本通``那就太高估这本书了。当然我非常同意其中两个缺点1。中立态度有时受困于政治态度(...说不得说不得了...),读者只要保持一个中立、怀疑和求证的态度,这事也不难解决。2。有的内容(虽然不多) 确实语焉不详。比如某些事件的因果联系没有解释清楚,仿佛把某些历史和名人事件当成理所当然应该知道的常识一般。所以就需要读者自己在查阅相关内容。
  •   不错的书,图片珍贵,难得的民国资料
  •   这本书文章不少,篇幅较短,图片繁多,有许多观点很新颖诚恳,可惜欲深未深,太多地方浅谈即止,对不起122的标价和这么好的纸张。
  •   本人从网上介绍看到本书,感到有一读的价值,于是购了一套。读后感到失望,真有点女人编书的感觉,建议再版时作如下改进:1.在条目下要充实内容,该详则不宜简。例如德先生和赛先生一节,直到读完也没说清什么是德、赛;又如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没有具体有说明的数据,都是语焉不详;抗日时期的重要战役,例如衡阳保卫战,国内介绍的资料很多,也是一场鼓舞人心的战役,可是本书却轻描谈写;.....。2.本书号称是2008年最美的图书,可是选用的字体看起来很吃力,涓细得像女人无力的手书,实用与美,成了本末倒置。再版时建议图片可保留兰色,文字则用普通黑色宋体。
  •   内容非常一般,绝对没有宣传得这么好,不值得买。
  •   民国时期的事情讲述的比较清楚,包装业很精美,封面我个人也很喜欢,同学大家都觉得不错。四大家族的恩怨情仇也讲的很清楚,喜欢的民国的人,建议拥有。
  •   印刷很好,图片多,蛮精美。对于一般喜欢历史而又对民国无甚了解、无意深究,成长经历主要是“受党教育多年”的人们来说,是不错的普及读物——人物、事件、风物既多且杂,贯穿卅八年,蔚为大观,颇可捧读,以加深对那段优雅而离乱沉郁的岁月的感性认识。而其弊端也在于“普及读物”,慢说对有史学底子的人,就是对历史爱好者,多读过几本书的人都觉很不过瘾,绝大部分记述都是蜻蜓点水地列个名目,浅述几句,引而不发、言而又止——犹如“存目备查”。面面俱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寡淡无味,实在不耐细看、不堪琢磨。只适宜候车候机这种之用,或者如厕、临睡之时,短平快地翻上几页,然后该干嘛干吗。可惜了我一百几十大元,完全可以吃顿烤肉啊麦当劳啊或者和马子看场电影了。
  •   全套书,图片很多.可以让读者结合起来回忆那段历史.但是内容少,笼统.没营养.不合本人求知的胃口! 总体来讲,扣掉那些图片.这套书可以扔了.价钱139元 亏了
  •   文笔一般,跟历史教科书似的,当目录看
  •   还不错,值得买,纸张、印刷都可以。
  •   作者眼光短浅,见解片面,读后对民国历史中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搞不清楚。
  •   很好,只是运送途中书角有点点折了···
  •   总的来说,还算可以。可读。
  •   书不错,装帧好,内容也不错,想了解民国的一些微观趣闻,可以一读。
  •   书的内容还可以,没有分析,比较浅薄。照片并不珍贵,还很不清楚,不值100多元。民国的建筑彩图不错,但说明没有指现在的使用者。
  •   如题。书装获得09“中国最美的书”(之一)称号。
  •   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尤其是对这一段历史的系统描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
  •   如题~有图片资料,就是有点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