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谜案刨根问底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广东经济  作者:樊虎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些年岁的人喜欢读史,为什么呢?“逝者已矣”,我们还从故纸篓里翻它出来干什么呢?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写给今人和后人看的,“读史以明智”,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进退取舍、利害得失中增长智慧,指导现实生活。然而,西谚又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称著史为“修史”。这个“修”字令人浮想联翩,与西谚异曲同工。想想也是,古时候没有照相机、摄像机,当然无法客观地记录史实;即使有这些设备,又怎能保证未经过“后期制作”人员的剪辑、加工呢?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本朝人不写本朝的历史,有些是不敢言、不能言、不愿言;又不能像孙悟空一样,变成小虫,飞进密室去探听人家的私语,因而不足信。而后世史家又仅能依据前人所谓“实录”中的只言片语,加以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番,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因而,中外的古人是睿智的。历史这个小姑娘,就像个被人强娶回来的童养媳。婆家喜欢她呢,就为她擦脂抹粉,装点自家门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与夫家不对付,那就得一辈子破衣烂衫,只能在厨房里当粗使丫头,永无出头之日。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北师大韩兆琦教授说:“著史有四要:史德、史识、史才、史胆。”史识和史才是个人修养问题,事实证明,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关键是史德和史胆。然而,从周厉王“防民之口”到民国时期“莫谈国事”,敢于用生命捍卫真理,写下“崔舒弑庄公”的史官越来越少了;自从太史公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宗旨,为后世开创了“信史”之风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文字狱”迭兴,许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闭上了嘴,历史成了统治者的“一言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历史就像一块麦田,如果真相的佳禾不能占据它,就会被谎言的野草所淹没。于是,一些御用文人在统治者的授意下为其涂脂抹粉,那些经过“整容”的“人造美女”就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帝王将相的“人间喜剧”。然而,人类社会、时代进步需要高尚者。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就像硬币的两面,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而有些人偏要将自己打扮得像上帝一样完美。事实上,真理就像绝对值,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接近真理的方法有二:一是魏征所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的侧面,避免盲人摸象;二是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提高思想境界,要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就能如西方人之与东方人,从彼此的差异中领悟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此即所谓思辨精神吧。本书的目的不在搜异猎奇,而是想帮读者打开一扇窗,放进一些新鲜空气:掀开“人造美女”的面纱,替受后母虐待的“灰姑娘”换上新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过早地盖棺定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像武后一样,立块无字碑,“千秋功罪,任人评说”,才是明智之举吧。

内容概要

历史这个小姑娘,就像个被人强娶回来的童养媳。婆家喜欢他呢,就为她擦脂抹粉,装点自家门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与夫家不对付,那就得一辈子破衣烂衫,只能在厨房里当粗使丫头,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北师大韩兆琦教授说:“著史有四要:史德、史识、史才、史胆。”史识和史才是个人修养问题,事实证明,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关键是史德和史胆。然而,从周厉王“防民之口”到民国时期“莫谈国事”,敢于用生命捍卫真理,写下“崔舒弑庄公”的史官越来越少了;自从太史公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宗旨,为后世开创了“信史”之风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文字狱”迭兴,许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闭上了嘴,历史成了统治者的“一言堂”。

书籍目录

上篇 圣贤、败类还是常人?——关于人物的评价 第一章 “替罪羊”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英雄  1. 商鞅变法的奖赏——车裂  2.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3. 李陵投降匈奴之辩  4. 魏延脑后有反骨  5. 潘杨两家恩怨之谜  6. 秦桧是忠是奸  7. “莫须有”的罪名谁承担 第二章 人是自私的动物  1. 王莽是“篡汉”的阴谋家,还是“改革者”  2. 隋炀帝是“弑父杀兄”的暴君吗  3.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之谜 第三章 为尊者讳和感情倾向  1. “义士”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冥顽不灵  2. 韩信死得冤枉吗  3. 杨修的死因  4. 袁崇烯“谋反”,是崇祯中了反间计吗  ……下篇 正义、邪恶还是常情——关于史实的真伪

章节摘录

上篇圣贤、败类还是常人?——关于人物的评价第一章“替罪羊”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英雄1.商鞅变法的奖赏——车裂2300年前,一个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落后小国开始实行改革,140年后,这个国家兼并了6个强大的对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然而,这场改革的领导者商鞅却以“叛国罪”被处死而车裂。历史上对于商鞅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战国策》对此人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说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这是上下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然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公子)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说他生性刻薄,而且言词浮夸、冷酷无情,最终落得一个恶名!那么,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和冷血无情的骗子,哪一个才是商鞅的真实面目呢?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秦国在春秋初期,经济生产和社会制度一直落后于东方各国。春秋末期,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经济发展很快。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图强,于是下令招贤。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谜案刨根问底》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面对历史,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迷雾重重呢?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摘掉有色的眼镜,用一种开阔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你就会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样的史实,不一样的视角。你所知道的表象,不知道的隐情。看作者如拨开历史的迷雾,抓住其草蛇灰线、蛛丝马迹,一步步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纵横比较,多点透视,韵味悠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史谜案刨根问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