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赵建梅 京华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赵建梅 页数:4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赵建梅编著的《晚年白居易与洛下诗人群研究》以一个个个体为具体对象,分别考察和论述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牛僧孺、李德裕等在洛任职的时间及原因,他们的园林情趣、交游生活、思想心态、诗歌创作诸方面,深入细微地探究洛下闲适诗人群出现的政治根源,及政治境遇对每个官僚文人思想心态的具体影响,这也进而影响和决定了他们的生命状态和诗歌创作。这种立体式的结构安排,使得洛阳就像一面竖起的镜子,由这面镜子折射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揭示洛下闲适生活表象下的深层底蕴。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洛下诗人群成因概述第一节 官僚文人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全身远害、恬退独善的心理第二节 留司官职使中隐者置身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一、东都留守地位的变化二、东都分司的特点第三节 园林为“中隐”者诗意的栖居地第四节 诗人群体追求适意的心态和行为与洛城个性特点合拍第二章 裴度第一节 任职洛阳的时间及原因第二节 集贤里宅园和午桥庄别墅第三节 文酒活动及诗歌创作一、文酒活动的中心人物二、诗歌创作第三章 牛僧孺第一节 任职洛阳的时间及原因第二节 归仁里宅园和城南别墅第三节 园林情趣、生活交游及诗歌创作一、园林情趣二、生活、交游三、诗歌创作第四章 刘禹锡第一节 “归去”之路第二节 在洛生活及交游一、生活二、交游第三节 在洛思想、心态的特殊性一、对“中隐”思想的认同二、闲适趣味中潜藏着仕进之心第四节 诗歌创作一、闲适趣味、老病之声二、豪壮之音、苍劲之气第五章 白居易第一节 归洛历程第二节 履道池台一、履道池台的营造二、履道池台的总体特点——小,及由此见出的诗人心态第三节 交游生活一、在洛城的交游二、与长安及各地人的交往第四节 佛教生活一、持斋二、游寺三、友僧四、亲禅第五节 晚年思想一、“中隐”思想二、自足、闲适思想三、现世的宗教信仰四、政治思想——对“牛李党争”及“甘露之变”的态度第六节 诗歌创作一、闲适自足气味的叙写二、歌酒声色的描写三、清幽诗境的创造四、自我思想的融入五、个性意象的运用第六章 李德裕第一节 到洛时间、任职及原因第二节 平泉山居一、平泉山居的心理动因二、平泉山居的物色特点——奇,及由此折射出的心态第三节 退居、归隐思想一、对平泉山居的思念二、平泉诗中的隐逸思归情绪三、分司不是隐居的意识四、不能归隐平泉的原因第四节 平泉诗的意象、意境特点第七章 洛下诗人群其他人物结语唐大和三年至大中二年(829—848)洛阳诗坛年表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年轻士子依然奔走于科举仕途,抱着欲回天地的希望,而在老年官僚文人中则表现出比较普遍的退闲思想。他们或期望功成身退,或出于全身远害的心理,或无心于仕途,不少人都有请求退闲的举动,或表达归隐的愿望。大和三年(829),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由刑部侍郎改授太子宾客,即为避开党争纠葛。刘禹锡虽然壮心难已,但在仕途无进的情况下,也于开成元年归居洛阳。“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捂绅道丧”,裴度不复有经济意。开成初,也是在“捂绅道丧,阍寺弄权”的背景下,牛僧孺求归散地。开成四年(839),宰臣杨嗣复几次上表请退,优诏不许。为留住大臣,文宗说了一番动情的话:“凡大臣引退,或以年以疾,未有尚勇退之名,忘君臣大义。卿心以为知止,朕却以为近名。大臣进退,须系朕心,不可因侪列之一言,决然舍朕,于理未当。卿更思之。明日朕开延英,即便须参假候对。卿若不至,朕亦不坐。”“我未放卿,焉得舍我?”由此也可窥见当时官僚文人中较普遍的知止、请退心理。 然而,“百尺竿头掷身难”(刘禹锡《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多有羁身官场身不由己者。“牛李党争”中重要人物李德裕,在洛阳苦心营建平泉庄,采天下珍木怪石置于其中,却最终不能抽身官场,成为自家园林的真正主人。再以牛党人物杨汝士(字慕巢)为例,白居易诗中多次提到他思归洛阳的心情。开成二年(837),白居易有《和东川杨慕巢尚书府中独坐感戚在怀,见寄十四韵》,诗题下自注云:“慕巢感戚虔州弟丧逝,感己之荣盛,有归洛之意。”
编辑推荐
《晚年白居易与洛下诗人群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的。这部文学史,以直观的呈现出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以老年赋闲群体为研究对象,并主要采取以个体为单位的论述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