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识清代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京华  作者:古耜 编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显然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几年来,“文化散文”的概念频频出现。对此,有的作家和学者颇不以为然,他们从常识和逻辑的层面提出了诘难:“文化散文”的概念如果,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世间还有一种没有文化的散文。然而事实上,哪一位散文家笔下的作品可以同文化绝缘?这样的诘难乍一听来,似乎很有道理,只是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它并非真得一矢中的,无懈可击。如众所知,在迄今为止的汉语语境里,有关“文化”的诠释,称得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倘若我们暂且摆脱概念的推敲和语词的纠缠,而单就文化一词在被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所指”意义而言,却仍然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有些论者借鉴西哲的观点,把文化与文明等量齐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无处不在,是一个庞大无边的结构。这堪称是对文化的宽泛性理解。第二、面对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成果,更多的论者习惯于将其中那些具有精神和观念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等等,划入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主体。这庶几是最常见的文化观念。第三、还有的论者喜欢沿着文本和著作的思路谈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而任何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化传统,都将依赖于精确的文字记录,都需要一系列优秀文本充当载体。惟其如此,所谓民族文化,说到底便是该民族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荟萃与整合,是这些著作内容上的精华所在及其相应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应当属于文化概念的狭义运用。

内容概要

 显然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几年来,“文化散文”的概念频频出现。对此,有的作家和学者颇不以为然,他们从常识和逻辑的层面提出了诘难:“文化散文”的概念如果,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世间还有一种没有文化的散文。然而事实上,哪一位散文家笔下的作品可以同文化绝缘?这样的诘难乍一听来,似乎很有道理,只是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它并非真得一矢中的,无懈可击。

作者简介

古耜,学者、作家、主编。曾在国内二百数十种报刊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方面的理论评论文章及学术随笔,总计约三百五十万言;出版文艺评论集多部;参加过《金瓶梅词典》《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词典》《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分类鉴赏词典》《中国散文百家谈》等多部大型著作的撰稿;主编和选编各类文学图书二十种。文章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数十种选刊、选集、合集,并多次被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作品先后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理论批评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沬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第四、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鲁迅研究会“我读鲁迅”全国征文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新世纪优秀书评奖”,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

书籍目录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雍正一书构思始末一个王朝的背影女人慈禧古藤书屋秦淮河畔的隐士圣叹之叹书味在胸有的随园庄主——袁枚说板桥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我看郑燮梦醒时分谁念西风独自凉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深深的车辙大渡河钟声刘永福壮哉三宣堂如汝须眉巾帼辛亥年的枪声崩霆琴张謇的光帜走近胡林翼——箴言书院纪行他这一辈子——李鸿章铁路与政争——以李鸿章修铁路为例清流张佩纶清官的吃剃发,蓄辫,剪辫于关于辫子的历史僧衣葬我重读纪晓岚曾国藩与《忮求诗》晚清政坛上的——对杰出师生百年一瞬——翁同稣与光绪两颗文星的命——下关于王士稹与蒲松龄海魂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章节摘录

B、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有无成就:C、对文化事业上的发展与兴旺有无建树。我就是这么三条,无论对孔孟,对陈胜、吴广,对司马迁、李白,对黄道婆、蔡伦、郑和、秦桧、严嵩……对唐太宗,对康熙、雍正——都一样。这个标准对不对,当然也要实践去检验,但是我的真实认识。这种认识需要一点胆量。这个胆量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前”是不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界定了真理的标准,取消了已经形成的中国新贱民阶层。它划时代的意义在于:讲理、情,人情天理放在一处。即是天道之所存。历史是一种演进过程,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无例外地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后世的人们将来怎样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不知道。就我目前的识与见,如果说某一个会议能够救中国,那就是这次。——这样,关于皇帝的正面戏也才有可能.去创作。因为,按照我自定的这么三条标准,正是当时当事人的社会实践,尘封了几百年,已经成了历史的积淀,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与了解,历史是一面镜子,照照是有点益处的吧!王蒙说要“扫皇”,不知二月河的书在不在被扫之列。我想如果扫的有我,是我自招的,我情愿人来扫。——我的“三条”是我自定的标准,对与错我也不认为谁能人为地规定就可界定,因为这三条也要社会实践才能考定。前几年有人拉倒了树在承德的康熙铜像,理由极简单,说是一个封建帝王,岂能在社会主义的城市中耀武扬威?我在这里大胆预言一句:康熙的铜像早晚还会再竖起来。因为他本人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不能磨灭。就像物理学不能回避牛顿、伽利略一样。谈到华夏民族的团结,广阔的版图,我们回避不了康熙。为什么有这个预言?因为做这个事的市长不讲理,我们从小上学,读教科书、读文学书、连环画、看戏、看电影,接受的是这样一个公式,地主=阴险、狡诈、虚伪、无耻、贪婪、凶恶、蛮横、刁顽……所有能使人妖魔化的语言都合适。我们对资本家,尤其民族资本家,有时还有点口下留情,笔下超生的言语,对地主,这是——围棋的话叫“定式”。

后记

近几年来,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化大散文,开始不断受到来自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批评。譬如,有的文章指出:某些文化大散文,篇幅很长,框架很大,但内容不过是对一般文化现象或历史结论的复述,因而显得虚浮空泛,大而无当。也有的文章认为:不少文化大散文把原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掉书袋”,以致无形中丢失了艺术的魅力。还有的文章,发现了文化大散文存在的模式化、批量化倾向,觉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审美疲劳。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和认识,有的学者便提出了“不读文化大散文”的口号。还有的论者则干脆断言:文化大散文必将寿终正寝。应当承认,学术界和文学界对文化大散文的批评是有的放矢的,它们比较及时、也相当准确地揭示了文化大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乃至辉煌之后,很快就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这些弊端和问题对文化大散文所造成的损耗与伤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术界和文学界针对文化大散文所提出的全部批评,都只具有“末”的、“术”的性质,都只属于作家个体精神质地的欠缺和艺术经营的失误,而并不能说明文化大散文自身的无可救药,即它在文体上的先天不足,无法自立。因此,那种仅仅凭借文化大散文创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就从根本上否定该文体的观点和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它缺乏充分的说)IIL~。事实上,文化大散文作为一种晚近崛起的散文样式,其艺术旅程虽然尚短,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丰赡的审美意义却已经呈显出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裁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鲁迅

编辑推荐

《续写的史记文化名家读史录:博识清代》:历史给散文以骨钙,散文还历史以性灵,于是,在历史和散文的嫁接处,盛开了美不胜收的奇葩异卉。文心远绍史家之绝唱,妙笔再现无韵之离骚,心牵百代书中事,笔拭千秋纸上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博识清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多读点清朝的书,说不定对那一段历史会有更多的认识。
  •   这一套书都很不错的,值得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