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古耜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显然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影响有关,近几年来,“文化散文”的概念频频出现。对此,有的作家和学者颇不以为然,他们从常识和逻辑的层面提出了诘难:“文化散文”的概念如果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世间还有一种没有文化的散文。然而事实上,哪一位散文家笔下的作品可以同文化绝缘?这样的诘难乍一听来,似乎很有道理,只是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它并非真得一矢中的,无懈可击。如众所知,在迄今为止的汉语语境里,有关“文化”的诠释,称得上众说纷纭,莫哀一是。但是,倘若我们暂且摆脱概念的推敲和语词的纠缠,而单就文化一词在被使用过程申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所指”意义而言,却仍然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有些论者借鉴西哲的观点,把文化与文明等量齐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无处不在,是一个庞大无边的结构。这堪称是对文化的宽泛性理解。第二、面对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成果,更多的论者习惯于将其中那些具有精神和观念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等等,划入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主体。这庶几是最常见的文化观念。第三、还有的论者喜欢沿着文本和著作的思路谈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而任何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化传统,都将依赖于精确的文字记录,都需要一系列优秀文本充当载体。惟其如此,所谓民族文化,说到底便是该民族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荟萃与整合,是这些著作内容上的精华所在及其相应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应当属于文化概念的狭义运用。
内容概要
历史给散文以骨钙,散文还历史以性灵,于是,在历史和散文的嫁接处,盛开了美不胜收的奇葩异卉。 文心远绍史家之绝唱 妙笔再现无韵之离骚 心牵百代书中事 笔拭千秋纸上尘 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作者简介
古耜,学者、作家、主编。曾在国内二百数十种报刊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方面的理论评论文章及学术随笔,总计约三百五十万言;出版文艺评论集多部;参加过《金瓶梅词典》《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词典》《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分类鉴赏词典》《中国散文百家谈》等多部大型著作的撰稿;主编和选编各类文学图书二十种。文章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数十种选刊、选集、合集,并多次被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作品先后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理论批评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沬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第四、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鲁迅研究会“我读鲁迅”全国征文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新世纪优秀书评奖”,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
书籍目录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后人缔造的先祖大禹的寂寞黄帝不死苍冷的回声绝唱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古道西风千古老子《庄子》浅谈五章战国大势与庄子庄子在南方说谗言快乐的孔子植物与《诗经》时候的爱情孔子一个比烟花寂寞的人别人的宫殿孔子师徒与卫国美冬民间的孟子男人孟轲儒家、道家和法家清洁的精神浩气长存祖龙空作万年图秦皇驰道商鞅有罪无可终结的仇静影沉璧——西子归宿考西施的美人生涯屈原、贾谊及长沙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梦见屈原愚生佯狂说屈原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章节摘录
我国最早的人类应该是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距今170万年,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猿人距今八一十万年,并且在蓝田遗址里还发现炭粒,说明八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开始学会用火,到了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虽然依然住在山洞里,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很多,据考古学家统计,哺乳动物有九十多种,其中有鬣狗、剑齿虎、三门马、羚羊、水牛等,最多的是鹿类。野兽是主要食物,此外,他们还采集植物的果实和块根作食品。他们为了生存,结伙成群,共同劳动,互相协作,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已经形成了原始人群。距今二三十万年的时候,人类已进入旧石器中期,原始人已由猿人进化到古人,丁村人是距今十万年前的古人,丁村人使用的劳动工具除石器外还有骨器,他们打制石器的技术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的进步,并根据不同用途制作了不同的石器、刮削器,还能制作石球和三棱尖状器。他们还学会到河里捕捞各种鱼类、河蚌、螺等为食物。约四五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了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代,考古学家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河套地区就出现这种新人的存在,而水洞沟人大概就活跃在这个时代。而这个时期,水洞沟人和河套人一样,他们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有一种比较持久稳固的生产集团,同时各个集团之间保持一定联系。人类历史发生一次伟大的革命,那种不稳定的、彼此没有联系的原始群告别了历史,从而进入了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公社阶段。氏族部落的形成是靠血缘关系的纽带,水洞沟人和以后考古发现的山顶洞人,开始制定一种约束人类的婚姻制度,即禁止直系的关系和同辈之间的群内乱婚,实行的是一个血缘亲族集团的兄弟和另一个血缘集团的姊妹之间的互相群婚。这是人类文明、人类进化的一个标志性发展。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说:“在进化过程中,无论其为社会进化、还是生物进化,我们几乎总是发现新的发展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或是以之作为基础的。”结束乱伦,人类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就出现了。而原始人类的分工也明显了,男主要从事打猎、捕鱼,妇女从事采集、制作食物,缝制衣服,养育后代。而妇女的活动是直接为全体氏族成员服务的,对于维系民族组织以及生产和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那时是“阴盛阳衰”,女人在氏族社会中比男人的地位更重要。儿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世系只能按母系血统来计算。
后记
近几年来,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化大散文,开始不断受到来自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批评。譬如,有的文章指出:某些文化大散文,篇幅很长,框架很大,但內容不过是对一般文化现象或历史结论的复述,因而显得虚浮空泛,大而无当。也有的文章认为:不少文化大散文把原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掉书袋”,以致无形申丢失了艺术的魅力。还有的文章,发现了文化大散文存在的模式化、批量化倾向,觉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审美疲劳。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和认识,有的学者便提出了“不读文化大散文”的口号。还有的论者则干脆断言:文化大散文必将寿终正寝。应当承认,学术界和文学界对文化大散文的批评是有的放矢的,它们比较及时、也相当准确地揭示了文化大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乃至辉煌之后,很快就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这些弊端和问题对文化大散文所造成的损耗与伤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术界和文学界针对文化大散文所提出的全部批评,都只具有“末”的、“术”的性质,都只属于作家个体精神质地的欠缺和艺术经营的失误,而并不能说明文化大散文自身的无可救药,即它在文体上的先天不足。无法自立。因此,那种仅仅凭借文化大散文创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就从根本上否定该文体的观点和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它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事实上,文化大散文作为一种晚近崛起的散文样式,其艺术旅程虽然尚短,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丰赡的审美意义却已经呈显出来。在这方面,我们且不说它的优秀篇章如何以严肃而生动的言说,普及着广大读者的专业知识,提升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也姑不论它的精彩之作怎样以大胆的艺术尝试,丰富和拓展着散文文体的艺术表现力;即使单从现代散文史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审视,它的宏观追求与基本风格,就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编辑推荐
《续写的史记(文化名家读史录):博识先秦》:历史给散文以骨钙,散文还历史以性灵,于是,在历史和散文的嫁接处,盛开了美不胜收的奇葩异卉。文心远绍史家之绝唱妙笔再现无韵之离骚心牵百代书中事笔拭千秋纸上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