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作者:罗光乾 页数:246
内容概要
古都,是一幅历史文明的画卷,是文化传承的血脉,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它辉耀着中华民族昔日的荣光,记录着中华文化民族历史的沉重与艰辛,同时也浓缩了精深博大的中国文化。
书籍目录
一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走近长安 西周丰镐,秦中第一都城 公刘、古公奠定基业 文王作丰,武王居镐 褒姒一笑,幽王失国 《周礼》奠定营国制度 秦都咸阳,没有城墙的都城 收复周朝失地,从奴隶到国君 始皇帝,法天象地造成阳 阿房与秦陵,成为千古疑案 西汉长安,奇特的斗城 刘邦,从“沛公”走上帝位 印证天意的“斗城” 壮丽以重威的未央宫 见证衰落的明堂辟雍 秦砖汉瓦 隋大兴城,布局最严整的都城 宇文恺受命修建大兴城 首创科举取士制度 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大唐长安,国际都会 天下第一城 彰显帝王霸气的大明宫 多彩多姿的盛唐文化 秦中,让帝王青睐的王气 帝王为何选秦中 八水绕长安 上林苑中昆明池二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走近洛阳 夏都斟郡,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大禹,远去的禅让制 妹喜。一个让夏桀亡国的女人 商汤西亳,青铜文明之花 商汤都西亳 伊尹,巫师,第一代帝王之师 东周洛邑,从陪都到国都 周公与洛邑 平王迁都洛邑 汉魏洛阳 东汉雒阳 曹魏洛阳 白马寺,中国佛教第一寺 隋唐东都 中国特色的陪都 隋炀帝营建东都 武则天与神都 洛阳八景 龙门山色 马寺钟声 金谷春晴 邙山晚眺 天津晓月 洛浦秋风 平泉朝游 铜驼暮雨三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走近北京四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走近南京五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走近杭州 六 川原平广、水陆都会——走近开封七 甲骨故里,殷商古都——走近安阳
章节摘录
一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走近长安西周丰镐,秦中第一都城周人的历史,差不多和夏人、商人一样悠远。只不过在灭商之前,周人一直是这两个王朝治下的一个部族。周人是一个与神话和传说息息相关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后稷,传说是一名叫姜的女子因为在野外踩了上帝足迹而怀孕生下的。他对耕种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才能,他耕种的谷物收成非常好,还教会了其他人耕作,并且开辟了以谷物祭祀上帝的传统。周族的首领从舜到夏朝的前期,一直担任后稷的官,帮助管理农业。夏朝到了太康时期,由于太康整天打猎,不问国事,夏都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占领。太康失国之后,四周的少数民族也随之发生叛乱。周族在山西西南部的邰地也受到动乱的侵扰,无法再呆下去。周族首领就带领族众,沿着黄河、渭河逆流而上,来到今陕西中部的武功。周族人在这块地方定居下来,仍把这块地方称为“邰”。少康中兴后,周族祖先继续担任后稷的官。夏王以新迁居的地方作为后稷的封邑。夏朝末期,桀暴虐无道,诸侯纷纷叛离。东部商族的势力迅速兴起,取代夏朝政权之后,步步向西进逼。与夏朝有着密切关系的周族,这个时候也受到蛮夷和商朝两股势力的夹击,无法再在原地生活下去。于是,在夏朝当最后一任后稷官的首领,又带领族众从邰地出发,朝西北方向转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今甘肃庆阳一带。这里虽然四周都是戎狄少数民族,但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是比较理想的农业耕作区。周族来到这里,便垦殖播种,经营农业。因为自夏朝灭亡后,周族首领不再担任后稷之官,不再称后稷,就改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其首领改称“不突”。这是周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公刘、古公奠定基业公刘是鞠的儿子,是周人来到庆阳后的第三代领导人,也是真正在这块黄土地上出生的周人。当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庆阳定居扩土,开创农耕的时候,他还未到人世。夏桀初年,公刘出生在今庆城县玄马乡樊家老庄村,后人称此地为“天子掌”。公刘自小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长大后继承父志,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豳地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可以说,公刘是周先祖中功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领袖人物。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农耕文化的奠基者。公刘时期,周人经常受到戎狄侵扰,所居领地的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于是在夏桀22年,他率领族人迁到豳(音宾,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篇对公刘这次南迁做了详细的描述和颂扬。诗中说,公刘察看原野忙又忙,登上小山坡,又到平原上;站在大原看南岗,发现了能建都城的好地方;于是定居建新邦,开垦豳地宽又长;大家杀猪宰牛羊,共推公刘做君长。在自然条件较好的董志原、早胜原和彬长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周人开始有计划地营建房屋,开垦荒地,不久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周族的贵族们择吉日饮酒聚会,祭祀祈祷,正式推举公刘作宗主和国君,并正式建立了豳国。为了发展生产,改善居住环境,公刘带领周族人顺着漆水、沮水向南,渡过渭水,取来锻砺生产工具和为房屋建筑打基础的大石块。他们整理田地,为的是多收粮食;他们营造大的宫室,为的是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他们测量日影的长短,为的是制定历法,把握生产的时节。为了保卫他们的劳动成果,周族还在豳地建立了军-队。这支军队由三个支队组成,每个支队各有自己的武器装备、旗帜标志和保卫任务。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家家户户都蓄积了足够的粮食和资财。附近百姓看到周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都纷纷前来归附。周族自后稷以来到公刘时期,又进入到一个发展兴旺的新阶段。周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与公刘的辛勤经营是分不开的,孟子称“公刘好货”,就是说他喜欢积聚财物,肯定了他带领周族人勤劳致富的功绩。《诗经》称其为“笃公刘”,就是赞扬他勤劳忠厚。此后,公刘传位于儿子庆节,经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传至古公宣父。古公直父一名古公父,为后稷第十二代孙,是周文王的祖父。在周人发展史上,他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古公宣父继位之后,周人屡屡受到戎狄的威逼,戎狄的獯(xun,熏)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宜父就主动给了他们。后来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反击。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经反复思量,于是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决定把世代居住的豳地让给獯育,自己向南迁移。古公亶父率领姬姓氏族二千余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东西长约七十余公里,南北宽约二十余公里。岐山山脉绵亘东西,山麓的平均海拔在九百米左右。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则是它的一座天然屏障。经过一番占卜,结果是“大吉”,古公宣父就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人在古公宜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开始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周族逐步强盛起来。豳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也扶老携幼纷纷前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于是定国号为“周”。周原遗址,这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一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伯、虞仲和季历。大约在公元前1146年,古公谢世,太伯、虞仲想让位给季历,于是出游荆楚,最后太伯在东部沿海建立了吴国。古公宣父的小儿子季历继位,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即周文王。自古公室父到文王晚期,周原一直是早周都邑。公元前十一世纪,文王迁居丰地之后,这里仍然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后来武王灭商,将周原分封给贵族周公、召公。周王和诸侯大臣也经常来此进行祭祀活动,直到戎人入侵,平王东迁洛邑,才毁于战火,最终废弃。文王作车。武王居镐就在商纣王沉湎酒色、荒淫无度,致使朝纲败坏、人心离散之时,周人的首领“西伯侯”姬昌却将自己的封地治理得日益强盛。“西伯”的称号是商王朝封给周文王的。“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在上古“伯”、“爸”、“霸”同音同意,所以“西伯”其实就是“西霸”,由此可见周人势力的强大。西周国力的日益强大,自然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押于羡里(今河南汤阴县)。文王被囚禁羡里以后,纣和那些奸臣们还不甘心,暗地派了许多密探严加监视看管他,只要发现他一点过错就会处死他。姬昌深知自己的处境险恶,每日谨言慎行,白天背土修狱墙,夜里就着地窖的草席研究学问。表面上对商纣王十分虔诚,饭前跪拜,饭后谢恩,感谢纣王赦命之情。他将仇恨深埋心底,专心致志地推理伏羲八卦,用天干、地支,阴阳两分法,又把文王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周易八卦》。与此同时,周臣闳天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天下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好色的纣王见了美女不禁大喜,说:“仅此一物(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羡里之厄”。文王出狱后,奋发图强,发展生产,招贤纳士,练兵积粮,加快了翦商的步伐。他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姜子牙)。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到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元素品读:走近古都》从文视角,解读古代都城的风貌,展示七大古都的魅力,由此展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