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作者:关伟,关捷  页数:1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打开《图说辽宁少数民族》这部丛书,看到了世居辽宁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与现状,从中让你领略到了本丛书的特色:内容丰富凝炼。这部书内容丰富,涉及辽宁省世居5个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和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语言通俗可读,标题、引言等也相当具有文学性,是文质兼美、程度适中、富有情趣的民族知识普及读物。以图文并茂演绎内容的方式、以立体化专题的方式、以可读可查的百科全书的方式来演绎辽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本书把浩繁的锡伯族历史文化,用最通俗、最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挖掘出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中的精髓,使读者对辽宁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书籍目录

前言一  民族起源与迁徙二  语言与姓氏三  生活习俗四  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五  礼仪六  婚姻与丧葬七  节日八  文艺九  体育十  宗教信仰十一  工艺美术十二  谱牒与碑刻十三  科研教育与著作十四  乡镇十五  友好交往十六  人物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民族起源与迁徙  (一)民族起源  “锡伯”是锡伯族自称。锡伯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古代鲜卑的遗民。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于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北魏开始以室韦为称号,移到大兴安岭中段,之后又以锡伯为称号。明朝以前主要活动在以伯都讷(初改扶余,现为松原市)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到辽河的广阔平原地带。明末清初,隶属于蒙古科尔沁部。清崇德、顺治年问,被编入科尔沁十旗,主要活动在海拉尔东南的扎赉陀罗河流域西部和南部地区。  锡伯族另一部于东汉末年开始变化。东胡为匈奴所破,分成乌桓族、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三部分。拓跋鲜卑以大鲜卑山为活动中心,后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再南迁建立北魏封建王朝。这部分南迁的拓跋鲜卑人由于受汉族影响很大,逐渐与汉族融合。  当拓跋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进入中原,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原地,以狩猎为生,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看守祖宗之庙。到明末清初,南迁至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后来在与其他部族频繁交往、融合中发展为锡伯族。  嘎仙洞,即《魏书·礼志》中记载的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嘎仙”一词系鄂伦春语或满语之“嘎姗”,意为村屯。在锡伯语中意为村屯和故乡之意。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地处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属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游。在北纬58度38分,东经123度36分,海拔520米,洞在嘎仙山半山腰的峭壁上,高出地面约25米,洞口西南向,是一个天然花岗岩石洞。洞口巨大,略呈三角形,高12米,宽19米。洞内西北角上和东南角有“凿石为祖宗庙”的遗迹。这一地域及以南的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直到洮儿河两岸,以及兴安岭以西的海拉尔河上游,林海苍茫,峰峦层叠,古木参天,松桦蔽日。正是锡伯族祖先长期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锡伯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彩图配备还不错,很鲜活,有些民间色彩,但内容太陈旧了些,对于年轻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