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黎明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惟  页数:609  字数:6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古田会议召开八十周年,红土地文学作家张惟自觉地承担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担。他的反映闽西革命根据地及中国革命火热斗争生活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血色黎明》(初名《血色摇篮》),先是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评定,列为全国重点扶持作品,成稿后又得有关权威专家肯定,即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缘由是我熟悉他的创作过程。我在原福州军区任副政委时,曾陪同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的萧克上将重访闽西战地,龙岩地委派来当向导的就是地区文化局长兼地委党史办主任张惟同志。他少年从军,是军旅作家出身,转业回到故乡工作后,对红土地的历史非常热爱,刻苦钻研,勤奋写作,给萧院长和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之后不久,张惟同志前来找我和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伍洪祥,汇报说龙岩地委派他率领一个小组外出访问闽西籍老将军、老同志,我们为他提供了线索和介绍信。他到北京住在军事学院,在萧克院长的关照和王平水副政委以及原副院长刘忠的具体帮助下,寻访了近百名老将军、老同志,还有机会访问黄埔同学会的前国民党将领和当年的战地记者,获得了丰富的党史、军史资料。这些资料提供给闽西革命史研究和古田会议纪念馆及筹建中的闽西革命博物馆使用,也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他带头写作出版了一批红土地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使中央苏区组成部分的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为更多的人们所熟悉。  岁月激情难忘。现在他已经离休,仍然笔耕不辍,写成了追述革命年代启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黎明的长篇革命历史纪实文学《血色黎明》。我读起来倍感亲切。  我十五岁在闽西参加红军,但此前我就听说,“五四”运动之后,闽西的革命青年,是通过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和厦门集美学校学习,带回来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想的传播;在中国共产党人罗明、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朱积垒、傅柏翠、张赤男等领导、发动下,闽西人民举行武装暴动,迎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入闽,创建了中央苏区。  《血色黎明》正是从这个源头写起,这就把闽西与那个革命的大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展开了大的视野和时代风貌。接着重点描写了红四军、古田会议和中央苏区的形成,这是闽西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以后红军长征走了,作者以浓重的笔墨,真实地反映了闽西子弟兵红三十四师湘江血战的悲壮,以及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沙场,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共同作战。作者巧妙地运用闽西子弟自陕北和江南来信,向家乡父老报告平型关大捷、江南初胜,以及杨成武师长、罗元发政委率领的部队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使“名将之花”凋谢在中国太行山上,从而使闽西与整个中国的大形势互相呼应。  更堪称巧思的,是作品的结尾,描述台湾义勇队总队进驻龙岩抗日。当年我在新四军浙西苏南战场,就知道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将军组织的台湾义勇队在浙东奋战。金华沦陷后,李友邦将军率领台湾义勇队总队辗转入闽,到了闽西龙岩驻节。其时盟军展开大反攻,中、美、英首脑发表《开罗宣言》,宣布“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侵占掠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李友邦将军即率台湾义勇队总队,于龙岩洞誓师明志,收复台湾。  作品描述的时代,起自一九一九年,讫止抗战胜利前夕。波涛汹涌,全景式地再现了发生在闽西或与闽西人物有关的一系列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使读者从闽西的角度了解到中共党史、人民解放军军史、人民共和国国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我要感谢作者张惟同志,他以文学的方式让人们重温了那一段血与火的岁月,那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相信年轻人读过之后,也一定会掩卷思索: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值得欣慰的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正率领中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本书是历史小说,但作者严格把握历史重大事件的真实性,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塑造和细节描写,语言生动,尤其是主要人物贯彻全书始终,性格符合逻辑发展,创造了时代的典型形象,为我国文学的现代人物长廊作出了贡献,不愧是一部史诗品格的作品。因之,我乐于为之序,并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一幕幕威武雄壮而又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活剧在这里有声有色地上演:    黄埔军校、北伐东征、南昌八一起义、龙岩暴动、井冈会师、红四军入闽、三打龙岩、古田会议、厦门劫狱、“AB团”事件、五次反“围剿”、十九路军抗战、红军长征、湘江血战、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新四军挺进江南、台湾义勇队总队龙岩洞誓师收复台湾……    首余位国共历史人物轮番登场,栩栩如生:    热血青年罗明、邓予恢、张鼎丞、郭滴人、曾山、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方方、江一真、魏金水、傅连暲、罗元发、王直……投身革命;蔡廷锴、宋希濂、李友邦等国民党将领英勇抗日;还有郑超麟、傅柏翠、胡兰畦、傅维玉、项与年等传奇人物,其中“黄埔女杰”傅维玉的坎坷人生感情绀葛令人荡气回肠;更有瞿秋自、何叔衡、张赤男等无数革命先烈慷慨就义壮烈牺牲血溅中华大地。    而主宰整个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完成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

作者简介

张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龙岩市文联名誉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闽西文学院院长。 
1932年生于新加坡,翌年回国定居家乡龙岩。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文工团,履职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转赴北大荒屯垦成边。1959年第一部散文集《卢沟桥畔》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64年回闽,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干事。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文革”下放返回故乡,历任龙岩地区文化局长、地区文联主席兼地委党史办主任,兼职华东师大研究员。
红土地文学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张惟散文》等9部,传记文学《爱国者王源兴》,长篇小说《中央苏区演义》《血色黎明》,电影、电视剧《血与火的洗礼》《闽西大暴动》等。

书籍目录

序上卷 第一章  龙岩八骏和菁城双士出山 第二章  从客家村寨走向海洋文化 第三章  思想激荡众学子争锋 第四章  傅连障送别傅维玉 第五章  大革命中的广州 第六章  黄埔军校之花 第七章  彭湃、毛泽东情注农讲所 第八章  北伐军东征潮涌 第九章  武汉风雨飘摇中的女兵 第十章  浔阳楼傅维玉怅别宋希濂 第十一章  郑丰稔带来惊变消息 第十二章  邓子恢潜回龙岩 第十三章  郭沫若南昌起义到汀州认客家 第十四章  两侠女送陈赓夜渡上杭 第十五章  大埔农军三河坝助朱德血战 第十六章  张赤男在山沟里办军校 第十七章  后田暴动春雷第一声 第十八章  陈庆隆坎坷人生走南洋 第十九章  张鼎丞金砂村际会风云 第二十章  闽西总起事 第二十一章  莫斯科远客归来 第二十二章  朱毛红军奇兵人闽 第二十三章  汀江赣水两相连 第二十四章  三打龙岩城 第二十五章  龙川之畔惊现井冈山双女将 第二十六章  谈笑蛟洋有奇人傅柏翠 第二十七章  贺子珍山寮望明月 第二十八章  厦门码头送神秘客上海行 第二十九章  出击闽中朱德看兰花 第三十章  登临江楼毛泽东题诗 第三十一章  陈毅携九月来信急行东江道 第三十二章  青梅煮酒苏家坡 第三十三章  新泉整训月下夜浴维玉听论兵 第三十四章  飞雪古田镇谱军魂诗章 第三十五章  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第三十六章  厦门大劫狱营救干部去龙岩下卷 第三十七章  勇曾志重施粉黛 第三十八章  革命岂能走直线 第三十九章  长沙城外绕圈子 第四十章  前头捉了张辉瓒 第四十一章  杨开慧之死 第四十二章  战地之恋留下最后的吻 第四十三章  王明路线的危险信号 第四十四章  苏区纵横七百里 第四十五章  傅维玉仓惶出走大上海 第四十六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第四十七章  二十六路军想打鬼子去 第四十八章  “一·二八”淞沪抗日烽火 第四十九章  撤围赣州毛泽东亲率东路军 第五十章  张贞师的覆没 第五十一章  物华天宝漳州府 第五十二章  卧龙北山纵论天下兴亡 第五十三章  蒋光鼐与蔡廷锴闲啖荔枝 第五十四章  沧海横流方显罗明和邓毛谢古 第五十五章  福建事变鼓岭决策倩女献言 第五十六章  博古偏信李德 第五十七章  十九路军反蒋抗日福州举旗 第五十八章  傅维玉龙门塔旁逢故人 第五十九章  瞿秋白来到中央苏区 第六十章  长征从钟屋村零公里首途 第六十一章  别了,中央苏区 第六十二章  一名医生和一支特殊的连队 第六十三章  并非多余的话 第六十四章  血染湘江红 第六十五章  遵义城头曙色 第六十六章  娄山关外喇叭声咽残阳如血 第六十七章  大军西去如虹 第六十八章  民族危亡抗日呼声四方涌动 第六十九章  “八·一三”上海保卫战烽火连天 第七十章  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家书传闽西 第七十一章  新四军二支队离龙岩北上江南 第七十二章  傅维玉穿行战地闻佳音 尾声  台湾义勇队同祖国走向黎明

章节摘录

  上卷  第一章 龙岩八骏和菁城双士出山  中国南海和东海之交,有座高山名翠屏,生成天然古洞龙岩洞。远古时候,龙岩洞深藏在一片汪洋大海里。随着“沉东京,浮福建”,出现闽台半岛陆地,古人类通过“陆桥”可以从福建步行到台湾,台湾的原住民与福建的古越族是同一祖先。海水退后出现了龙岩洞、龙硿洞、龙门崆,处处留下了龙的印记。  龙岩历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闽中郡,有秦军入岭南征百越逃亡的士卒和溯九龙江上水的中原流人到此聚居,形成苦草镇。何谓苦草,大概是一种败降草。这里原为百越故地,此时有侗僚部落盘踞,原始密林,湿地丛草,迷漫瘴疠之气。华夏中原人到此水土不服,后拔苦草煎食,瘴气全消。  公元前一一一年,汉武帝设揭阳县,其边界曾达苦草镇(今龙岩市城区)。自三国孙吴政权经略入闽,驻军东冶(今福州),后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太子位遭废,举家徙福建,继续遭追杀,或有贵族亲眷、文学侍从诸人远匿苦草镇,游古洞见青龙而取名龙岩洞,遂将龙文化引入此越地侗僚部,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源地。  司马氏禅魏灭蜀、吴建立起晋朝,发生“八王之乱”,中原士庶纷纷南渡,是中原第一次的大移民浪潮。河洛文化直下江南。大唐横空出世,先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后有王潮、王审知兄弟,率河洛子弟兵人闽,携带亲眷同行,实行兵将驻屯,是有组织的大移民。唐初在福建的西部立汀州,在最南部立漳州,龙岩县初属汀州,不久改隶漳州,后又脱颖而出为龙岩直隶州。  唐代建县,即以龙岩洞之名命名龙岩县。洞中有一岩隙如天斗,相传有稻米自天外泻下,修行的大和尚每日在此接米维生,圆寂之日突对徒众日:“一千二百年后,龙岩必有贤者应运而生。”  历经唐宋元明清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七日,地处九龙江源头的龙岩州东肖社井泉村邓厝,有一男婴降生,取名绍箕,字子恢。据考东肖邓氏开基祖邓正保,为随唐末王审知人闽的剑州路将军邓光布之后,到邓子恢按序已属第二十代。  邓子恢的祖父邓文仪,是乡村秀才,曾被举为孝廉方正,例赐六品顶戴,但并无实授,在邓子恢出生之前二十二年就去世了。父亲邓凤陛为廪生,清末废科举后考入全闽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创办桐冈小学执教,后转学中医糊口养家。  这样的家道自然是清贫的。一九一三年邓子恢于桐冈小学毕业后,考入龙岩中学堂,不久,改称福建省立第九中学。邓子恢在学校里邀同学林仙亭、陈明、苏庆云等发起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运动,第一个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革命党。  一九一六年,邓子恢刚满二十岁在龙岩九中毕业了。那年,他说自己看中了一位姑娘。那是农历正月十二的白土“游天子”庙会,邓子恢和几位同学去看灯会,见了一位相貌端庄秀丽的姑娘,就紧跟着她,一直到灯会散去后,偕同学暗中护送她走回附近黄坊社南阳村家里。他们围在屋外唱山歌,闹腾了一宿。邓子恢要求母亲邓张氏派人去提亲,姑娘名曹泉地,她父母是殷实农家,听闻邓子恢的才情,也就同意了。  成婚不久,漳州护法区通知龙岩选送公费留日学生,有几百人报考。录取的有九中校长魏梦云的侄儿魏应乾(觉民),另一名是邓子恢。当时的作文命题是写一篇游记,邓子恢一挥而就,题名《游龙岩洞记》,把他与章独奇、林仙亭诸人游历古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痛快淋漓地畅写出来,成为继明初潮州知府王源《龙岩记》之后的又一名篇,获得了全县士民的喝彩。  邓子恢赴日后,居住于离早稻田大学不远的“东北馆”,先读预科习日文。不意一九一八年五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步袁世凯“二十一条”后尘,秘密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国国内舆论大哗,消息传到日本,中国留学生也掀起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  邓子恢带队前往中国驻日使馆请愿,要求中国政府撤销这一决定,并沿大街主干道游行,遭到日本警察马队冲散。看到日本警察挥动警棍痛打一名中国学生,邓子恢冲上前去,打掉警棍,拉着那位学生猛跑,在街角喘息一会儿,互通姓名,才知道此人是明治大学法科学生傅柏翠,上杭县蛟洋人,算是闽西同乡。  留日学生总会决定组团回国请愿,并揭露日本警察暴行,邓子恢参加回国请愿团。政治抗争背后,也有经济因素,邓子恢留日每年可领取官费三百元,实际开支要达六百元,家里困难已有两月接济不上,只得提前辍学归国,傅伯翠与他依依惜别。  邓子恢回国后,初在桐冈小学任教,但薪水微薄,很难维持一家生活,只得告别父母和新婚的妻子,到江西崇义县杰坝圩堂兄开设的“庆昌和”杂货店当店员。  邓子恢在日本研读过政治经济学和河上肇的社会主义学说,回国后订阅了五四运动后出版的大量进步报刊,他又在江西崇义结识了当地的青年朋友陈赞雍,向他借来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的思想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着共产主义者转变。一九二一年春,他重返龙岩白土桐冈小学当教员。  他回到故乡,苦寻同志,曾上书陈独秀,希望在龙岩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他和陈明、林仙亭、张觉觉、章独奇、苏庆云、张双铭、曹菊如等,发起成立读书社,印行《读书录》,时人称为“龙岩八骏”。  邓子恢在省立龙岩九中的学弟郑超麟、陈祖康进入九中时,与他们同窗一年,翌年就赴日了。郑超麟、陈祖康的家乡漳平,原为漳州府龙岩县九龙乡。明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年)福建巡抚奏准析龙岩县之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别名菁城。清初平定台湾,在福建省建置下设台湾府,又升福宁州为府,并新置龙岩、永春二州,福建遂拥有十府二州,而以龙岩州领漳平、宁洋县。郑超麟与陈明轩、陈祖康在漳平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陈明轩留新民小学任教,郑超麟于一九一五年到龙岩九中升学,编为乙班,陈祖康也进入九中庚班就读。  孙中山派陈炯明率粤军人闽建漳州护法区,在其防区内每县选送两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漳平选派郑超麟、陈祖康同行。郑超麟家贫,同窗好友陈明轩为印尼侨领陈性初先生公子,立即解下自己身上的’白色洋学生服相赠。郑超麟穿上才得与陈祖康到了漳州报到,听取了陈炯明:朱执信的演说,还去看望了原在龙岩九中的老师,时在陈炯明建立的护法区任高等法院院长的郑丰稔(笔山)和当法官的同学连天锡、黄祥墀、苏福畴。  到法国后,陈祖康进入西方工业院,郑超麟到中国留学生特别多的蒙达尔勤工俭学,认识了秘密的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又由张申府(崧年)介绍认识了周恩来、赵世炎。一九二二年六月间,在巴黎西郊布洛湟森林,郑超麟出席十八个年轻人发起成立少年共产党的会议,有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刘伯坚、李富春、尹宽等(后来李维汉回国,与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施存统商定,正式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郑超麟从法国寄机关刊物《少年》回来,内有赵世炎、周恩来发表的文章,刊物是油印的(开始是陈延年,后来是邓小平刻蜡板),促使邓子恢也想在故乡办一份报纸。  在龙岩的某一春日,为读书社酝酿改名奇山书社,准备出版《岩声报》,邓子恢邀桐冈小学同事陈明,从厦门《江声报》回乡的张觉觉,黄坊社人在漳州当学徒的曹菊如,以及集美师范学生回乡筹办平民学校的谢景德,徒步前往城东,看望在武安坊的东平小学的校长章独奇,和应聘在那里任教的林仙亭。  章独奇一矜青衫,飘然出迎。他年长邓子恢两岁,毕业于福州政法学堂,几年前赴新加坡、槟榔屿、日里等地教书飘泊归来后,在龙岩东山书院旧址复办东平小学。他响应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第一个在龙岩发表白话诗,林仙亭、苏庆云继起写白话诗响应,是龙岩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三诗人。他笑对邓子恢说:“你们来得巧,苏庆云刚自黎锦熙办的上海新文字学校回来在此。”  苏庆云在九中比邓子恢低两班,这时一身西装革履。邓子恢说:“你学洋派了。”  “在你这位留洋学生面前,岂敢!”他打量了邓子恢的一身短打装束,“听说你深入民间,和农民交朋友,被称为农民运动专家。”  大家进入会客厅坐定,邓子恢环顾说:“诸君,九中同窗郑超麟从法国寄回的《少年》,上面刊登有马克思著作的译文和周恩来的理论阐述,宣传鼓动力极强。在国内,我最近看到《湘江评论》署名毛泽东写的创刊宣言:‘本报以宣传新思潮为主’,这是陈独秀主编《新青年》风靡全国后,我看到地方上出现的一份好刊物。我建议我社的《同声》应改为《岩声月刊》,鲜明提出‘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的宗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血色黎明》起自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南方,“龙岩八骏”出山,粤东、阅西革命青年罗明、邓子恢、张鼎丞投身革命,止于抗战胜利前夕,台湾抗日义勇队总队龙岩洞誓师收复台湾。全书叙事规模宏大,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有机统一,使人们在文学的通俗阅读中了解到过去那段艰苦卓绝、史无前例的革命伟业,是一部从阂西角度了解党史、军史、人民共和国国史的生动形象的好作品。书中描述了毛泽东同志建党、建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雄韬伟略,再现了中共党史、军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字里行间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识。本书在历史氛围的营造上无疑是成功的。作品把读者带入到那目不暇接的历史风云变幻之中,人们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如火如茶的斗争生活。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蒋伯英  《血色黎明》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重点扶持作品。作家长期生活在革命老区,在本书创作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采访和史料收集工作。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艺术地再现了我党、我军创建共和国摇篮的光辉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斗争画卷,史诗般地演绎出一幕幕精彩动人的宏伟的历史活剧。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全书出场人物众多,事件纷纭复杂,作家驾驭裕如,以宏大缜密的艺术构思、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高超凝练的散文笔法、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逝去的革命历史风云编织成一部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鸿篇巨制。它的出版,是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可喜成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堪称今年文学创作及图书出版的一件盛事。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胜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血色黎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探索已逝的奥秘,很耐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