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通史(明代卷)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范金民、杨国庆、万朝林、 罗晓翔 南京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范金民 等 著  页数:5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京通史(明代卷)》从朱元璋南京定都说起,对明代南京的政治地位、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科技等方面都作了翔实论述,全面生动再现了明代南京的辉煌成就,堪称了解明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一节朱元璋称帝择都 一、吴政权的建立 二、开国称帝 三、定都南京 第二节加强专制统治 一、承古创新的治国思想和方略 二、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制 三、明初诸大案及文字狱 第三节富民强国之本 一、务本养民政策 二、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三、制定工商业措施 第二章营建南京城 第一节建城起因及布局 一、建城起因 二、南京城垣设计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南京城垣营建 一、建城前奏(1360~1366) 二、早期的营建(1366~1373) 三、都城的增建(1373~1393) 四、营建的尾声(1393~1398) 第三节营建城垣的各项措施 一、督造城垣的各级官吏 二、城垣建造中各类参建人员 三、建材的采集、制造和运输 第四节南京城特点 一、南京城墙四重城垣 二、京城城垣构造主要特点 第三章“靖难”之变与迁都北京 第一节建文帝即位 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与朱允蚊即位 二、建文新政:从“以猛治国”到秀才朝延 三、分封与削藩:皇权与王权的博弈 第二节燕王起兵“靖难” 一、燕王朱棣 二、燕王起兵“靖难” 三、朱棣京城称帝 四、剿除建文“奸党” 第三节明成祖迁都北京 一、迁都的原因及过程— 二、营建和迁都 三、南北两京制 第四章郑和下西洋的基地 第一节明初对外基本政策 一、对外政策的基调 二、睦邻友好的政策 第二节郑和七次下西洋 一、郑和及其家世 二、下西洋的人员与物资调配 三、七次下西洋概况 第三节郑和下西洋与南京 第五章明代中后期的南京 第一节明武宗驻跸南京 一、宁王之乱 二、武宗南巡与驻跸南京 第二节王恕、海瑞、丁宾在南京 一、王恕巡抚南直隶 二、海瑞在南京 三、丁宾与南京 第三节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冲突 一、西方传教士在南京 二、天主教与“南京教案” 第四节南京的社会生活 一、全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府城 二、繁华的南京城 三、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 四、南都民风的嬗变 第六章南明弘光政权 第一节南明弘光政权 一、福王南京即位 二、内部权力斗争 三、“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 四、清军占领南京 第二节郑成功北伐南京 一、郑成功 二、郑成功北伐南京 第七章南京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农业与赋税徭役 一、田赋徭役 二、南京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节手工业 一、丝织业 二、雕版印刷业 三、制扇业及其他行业 四、南京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城乡商品经济 一、交通运输与商路 二、城镇商业 三、商人的活动 第八章南京的教育 第一节学校教育 一、国子监 二、应天府学 三、社学 四、书院 第二节科举考试 一、应天府乡试 二、乡试解额与“南卷”会试制 三、科举的社会影响 第九章南京的文化与科技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 一、张扬主体意识的哲学思潮 二、丰富灿烂的文学艺术 三、形式多样的史学成就 第二节自然科学 一、天文学 二、中医学 三、建筑艺术 第三节兴盛的佛教 大事记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永乐七年,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将精骑十万征鞑靼,结果全军覆没。为此成祖决计亲征。永乐八年,朱棣亲将50万大军出塞北征,直至斡难河,打败鞑靼,使其可汗本雅失里“弃辎重孳畜,以七骑遁”②。阿鲁台势孤,向明廷纳贡投诚。但他们叛服无常,时常骚扰边境,威胁北京。故朱棣又数率大军亲征,予鞑靼、瓦剌部以沉重打击,使得鞑靼“部曲离散”,瓦剌首领马哈木“贡马谢罪”。⑧从此蒙古惧怕明朝武力,数十年间不敢大举来犯,为顺利迁都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崩逝,一直未葬。七年三月,朱棣巡幸北京。五月初,命礼部尚书赵择地为徐皇后建陵,得吉地于昌平县黄土山,朱棣亲自勘定,封为天寿山,当日即遣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④,就是今天北京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十一年正月初步完成,二月将徐皇后安葬于此,但地面上的殿堂建筑尚未竣工,直到永乐十四年三月长陵殿堂方才完成。后来成祖驾崩后也葬于此地。成祖没有把徐皇后葬在作为京师的南京,而是在北京新选陵址,此事清楚表明了其迁都北京的打算。 那么,成祖为什么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一定要把首都迁到北京呢?成祖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迁都北京,一方面因为北京曾是他的藩邸,是他兴王创业的基础,其起事时的宿将谋臣,多为燕邸、北平都司及燕山三卫所属之将校,功成之后也难免有恋乡之情。另一方面,南京是其父朱元璋和侄朱允坟做皇帝的地方,朱允炊是朱元璋所立的合法继承人,却被朱棣用武力推翻,加上其得位后大肆杀戮忠于建文帝之臣子及家属,按照封建伦理,难免有失忠、恕、仁、义之嫌。因此在心理上有所愧疚,若死后和他们再葬在一起,更是自惭无颜。成祖即位后,曾多次请番僧大做法事,一次斋醮便达七天七夜,以“荐福于皇考皇妣”,可能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史书载,“于建文四年壬午六月十有七日己巳,燕王即位。微语尚书茹常,‘朕毋得罪于天地祖宗乎?’常叩头大言日‘陛下应天顺人,克成先志,何罪!’上悦”。这种“得罪”感,无论达到何种程度,总是一种不安的心理。所以,成祖最初虽然仍将京师定在南京,其本人却大部分时问里驻在北京。这种心理因素也是他迁都北京的重要原因。此外,朱棣初登大位时,一则朝野汹汹,天下不稳,建文旧臣归顺的只有寥寥20几人,甚至出现大臣刺杀皇帝的事件;二则朱棣的“篡逆”和对建文遗臣的大肆杀戮激起了江南士人的反感和对建文帝的同情,朱棣的所作所为大失民心;三则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这些都成为朱棣的隐忧,他担心反对势力会东山再起,因而必须巩固自己的基础地盘。为此,他一方面大规模地向北京移民、屯田,安抚流民复业,另一方面又调集各地精兵至北京,以加强守卫力量。可见成祖迁都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 明成祖迁都还与北方民族关系息息相关。明朝自洪武时起,便存在着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这种威胁,终明之世均未解除。但是,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加上明朝政府的怀柔政策,更由于蒙古内部的分裂、纷争,洪武、永乐年间,蒙古对明朝所造成的危险程度已经大大下降,已经无力南下侵明。到正统以后,蒙古的威胁才日益严重。永乐时期根本无须以迁都这样举国震动的措施来对付蒙古。朱棣不顾群臣反对,坚持迁都,不仅为了抵御蒙古,还因为朱棣有一个“英雄之略”②,即“控四夷制天下”。可以说,他一生的大量活动都是为了这个总目标。朱棣生于元末明初,大元帝国的盛世必然耳闻熟知,恰巧他的藩邸又是元之大都,忽必烈及其子孙正是在这里君临天下的,雄心勃勃的朱棣要追随他们的足迹,建立一个举世无匹的庞大帝国。

编辑推荐

《南京通史(明代卷)》对于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南京,以史为鉴,更好地建设现在和开辟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京通史(明代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研究明代南京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好书,值得慢慢的品味,是一部我们南京自己的通史。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