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作者:叶皓 页数:215
前言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都曾先后定都于此。在2500年的建城史上,南京城有450年是作为国都而存在的,因此它得以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四大古都。然而,在此建都的王朝大多短寿夭折,而南京城又屡经离乱和浩劫。因此,这座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和短命王朝、偏安朝廷、伤感之地、悲情城市等等纠结在一起。 但是,历劫与偏安、耻辱与哀怨,只是属于南京的一个侧面,甚至表面。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从历史的细节和琐碎里去挖掘南京城的气质和标签,伤感和忧郁,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宿命。但从宏观的角度去重读南京,把它放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去探寻它在那些过往时代最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关口,对文明、文化和国祚民心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会发现,它承载着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明肇始、救亡图存、繁荣文化、走向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内容概要
《佛都金陵》主要内容包括乌龙潭边放生池、清凉禅寺幽冥钟、密宗初传中国、达摩一苇渡江、真谛应邀入粱、三论肇始金陵、天台祖庭瓦官、智文首开律藏、法融牛头禅法、文益创法眼宗等。
书籍目录
一、佛教东渐江南始支谦南下传经江南寺塔之首康僧会始传教二、举国兴佛在南朝南朝佛教兴盛菩萨皇帝萧衍南唐三主礼佛三、汉传佛教定仪轨佛门僧尼禁酒肉水陆法会度亡灵如律受戒比丘尼乌龙潭边放生池清凉禅寺幽冥钟四、诸宗肇始开先河密宗初传中国达摩一苇渡江真谛应邀入粱三论肇始金陵天台祖庭瓦官智文首开律藏法融牛头禅法文益创法眼宗宗颐中兴净土古心申兴律宗五、瘗藏圣物显威灵康僧会求舍利长干寺藏舍利法献西得佛牙栖霞寺舍利塔阿育王塔舍利玄奘法师顶骨天界寺佛牙舍利郑和航海请舍利献花岩供佛舍利施护献顶骨舍利六、梵刹林立香火盛南朝四百八十寺长干里大报恩寺栖霞寺与千佛岩钟山深处灵谷寺鸡笼山上鸡呜寺梵音千年定林寺凤凰台边瓦官寺达摩驻锡定山寺法眼祖庭清凉寺饱经沧桑天界寺佛法中兴毗卢寺七、人杰地灵出高僧奉佛居士支谦西域圣僧康僧会楞伽祖师跋陀罗“顽石点头”竺道生西天取经的法显名士风度的道林持杯渡水的杯度道行高深的宝志屡征不仕的僧绍弘传律学的僧祐生有异相的智烦三论宗祖师吉藏牛头第一祖法融大法眼禅师文益人生佛教的太虚八、译经弘法道中兴译经中心属金陵天花乱坠讲经处复兴之父杨仁山弘法金陵刻经处讲学支那内学院民国佛教渐复兴九、佛教文化耀天下影响深远的佛教论争百花齐放的佛教艺术自咸体系的佛教管理源远流长的佛教交流灿若星河的佛教文学富有哲理的佛教成语附:金陵佛教大事记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东晋建元元年(343年)左右,支道林离开了建康,到吴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立支山寺。其后又南下人剡县(今浙江嵊县西南),立栖光寺。 道林人剡之时,谢安正任吴兴(郡治在今浙江吴兴县南)太守,写信给道林,要求他移居吴兴。信中说:“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蹙蹙,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谢公对于他,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 王羲之时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内史,早巳风闻支道林的高名,心中还有些怀疑。道林还剡县,途经会稽郡治,羲之特往相见,想观察一下道林的风度和学问。见面之后,王羲之问道:“《逍遥篇》可得闻乎?”支道林立刻为他写出主要内容,数千余言,一挥而就。揭示的义理,为《庄子》研究的大名家向秀、郭象所未曾道及,新颖深刻,辞藻又极华美,王羲之读了,惊叹不已,当即热情邀请支道林住本郡灵嘉寺,旨在能多和他亲近、谈讲。 支道林住在剡县的时候,名僧如竺法深、于法开、于道邃、竺法崇、竺法虔等都在那里;名士如王羲之、谢安、孙绰、李充、许询等,也都在会稽郡。名僧名士群集于一地,盛极一时。 晋哀帝即位后,频遣使者征请支道林到京城。支道林应诏回到建康,安置在东安寺,开讲《般若道行经》,道俗钦崇,朝野悦服。名士王濛经过多年构思,自认为已经把握般若的义理。他把心得写成几百字的一篇文章,拿来给支道林看,以为道林不能与自己抗衡。支道林看过文章,慢慢说道:“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王濛羞惭满面地回到家中,叹道:“支道林实在是穿着袈裟的王弼、何晏,非吾辈能及!” 支道林的人品学问,士大夫们钦敬之余,常常作为谈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