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甘肃文化  作者:张福宏 编  页数:282  

前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碑、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织,《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内容概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古往今来话岷县建置沿革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大禹治水之地十二金人故乡秦长城西起点冶家崖文化堆积层岷县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遗址洮河马与陆游诗岷州卫烽火系统《岷州志》中的羌人史迹历史上岷县方志的编纂铁城与鬼章茶马互市促边贸鲁大昌盘踞岷县岷临卓地区的党政军联合起义岷县和平解放前后引洮工程岷县工区纪实甘肃省岷山种畜场国民政府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始末话说二耶山星空灿烂耀岷州董卓:千秋功过任评说明清岷州十进士修筑长城的岷州人朱衣书法名家孟树桂孤傲儒生陈如平岷县首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明远将军英雄曹学彦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亚洲最大的风洞试验基地政委张国佐将军建功边关的郭正堂将军岷县首位留学生李茂岷县现代史上的两位杰出女性武林寿星马万青人文胜迹鉴古今十八位湫神祭祀宋代滔山监旧址二郎山宋墓天生城石壁现华章二郎山明代铜钟岷州卫城的兴废新中国成立前的县城庙宇与古建筑北部地区的两处道观明代大崇教寺汉藏文碑文徵明行书诗碑岷州卫副千户张信诰封洮河缆船馆藏文物珍品光辉岁月照千秋红军长征过岷县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岷县红二、四方面军过境与“岷州”会议硬汉子张老五岷州健儿捐躯中条山抗日前线抗美援朝献真情洮砚自古出岷县洮砚概述洮砚自古出岷县历代名人与洮砚甘肃境内的始祖砚“九九归一”观“东方醒狮”砚洮砚轶事话说制砚藏传佛教盛一时藏传佛教在岷州大智法王班丹札释与大崇教寺岷县明代佛教及庙宇建筑遗存吉祥寺岷县北部地区的寺院后土司家族漫话赵土司轶事碑多彩民俗寓古风纷缊多姿的岷县社火多彩的端午节俗岷县元宵节岷县的祭灶风俗独特的拳令——抟拳民间宣宝卷活动岷州窗花有特色岷县茶俗久远独特的低轱辘车平轮与立轮磨民间艺术有特色岷县花儿别具风韵的二郎山“花儿”会岷县民间歌曲油漆绘画皮影戏巴当舞纺织与刺绣清水村的手工铸造上北小路村的手工锻造传统食品门风韵岷县传统的鸡肘席岷县特色食品之一岷县特色食品之二岷县特色食品之三当归之乡话特产药材产业显优势“千年药乡”话当归遍地药材皆是宝土特产品集锦文脉绵延竞风流著作结集蔚成风气社团报刊次第争妍文学创作享誉陇中翰墨香飘岷州大地赋诗吟词讴歌盛世岷山洮水蕴秀色岷州八景及题咏二郎山森林公园双燕、沙金绿色生态景区狼渡湿地草原神秘幽境马烨仓五渠清流绕东城洮河风情线千年故土焕新颜千年古城绽新颜兰渝铁路过岷县草畜产业蓬勃发展教育园地桃李争艳发展中的岷县卫生事业岷县水利事业大发展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三国至西晋期间,岷县属雍州(或秦州)的陇西郡(或狄道郡),县名仍称临洮。陇西郡辖襄武、首阳、临洮、狄道四县,郡治在襄武(今陇西县)。十六国时期,岷县地域先后属前赵、前凉、前秦、西秦、后秦统辖。北朝时期,先属北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地属西魏。北周代魏后,又归北周所属。北魏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临洮郡,领龙城、石门、赤水3县。西魏文帝时,置岷州及同和郡,遂改原临洮县为溢乐,为岷州治所。岷州的建置及地属变化北朝西魏~中华民国2年岷县自战国时秦国正式设县至北朝西魏以前,地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县名始终叫临洮。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年)置岷州,领同和郡(后改为临洮郡),遂改临洮县为溢乐,为州治所在。岷州,以岷山得名,其地名称谓始于西魏。北周沿用西魏旧制。隋朝建立后,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临洮郡建置,以其地属岷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置临洮郡,领11县,郡治在美相(今临潭县境内)。溢乐又改用临洮旧名。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岷州,再次改临洮为溢乐。自此以后,作为地名的临洮便和岷县地区脱离了关系。自唐朝开元年间至五代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将十道分为十五道,道(镇)、州(包括府)县三级制逐渐确立。岷县地属陇右道之岷州,县名为溢乐。岷州领溢乐、祐川、和政3县,州洽在溢乐。其间,还有过几次变动: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岷州和政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岷州。上元元年(760年),岷州为吐蕃占据,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大败吐蕃,收复岷州,属熙河路(后改秦凤路)。两宋(包括金)时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熙宁六年,复置岷州和政郡,属陕西秦凤路,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区,领事占川、大潭、长道三县,州治在祐川。境内有临江、荔川、床川、闾井、宕昌五寨,有熟羊、榖藏、铁城三堡,有滔山一监。南宋时,岷县地区属利州路西和州和政郡。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为金朝所占,改岷州为祐川。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议和,改名西和州(因淮西有和州,故名西和州),州治在长道县白石镇(今西和县),仍领祐川等3县,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再度为金朝所占。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省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编辑推荐

《岷县史话》: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西南西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卓尼、临潭三县,北临漳县,东靠武山、礼县,南邻宕昌县。全县面积为三千五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六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岷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