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东北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8-07出版) 作者:东北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文依惯例将老子五千文分成上、下两篇来解读。老子于“道篇”中主要讲无为观照,于“德篇”中讲无争清静。“道篇”无为现照中,讲柔弱是道之用,“德篇”清静无争中,讲清静是德之至。老子讲无为观照时,也讲清静是德之至。老子讲无争清静时,也讲柔弱是道之用。由此可知,“道篇”中有道有德,“德篇”中有德有道。老子讲超越,不讲相对,所以老子所讲的道与德是不可分的。老子虽然讲,相对矛盾对治法或因缘法都是修行的误区,老子亦指出,可以方便地利用矛盾的规律与特性来修行,虽然道与德是不可分的一体,亦不妨将道与德以方便的方式分开来讲。本文就是依此来逐渐解读老子所传达的无言之教的无为之行,以方便读者了解领悟与实际修持相结合。老子《道德经》虽然在国内外几乎家喻户晓,但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更很少有人能领悟《道德经》的实修秘义。《道德经》是老子进入无上之道的亲身体验,但后人研读的结果,几乎与真实修行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只是将《道德经》当作一部珍贵的道学文献,加以收集校对,或进行解读,将超越的圣典《道德经》解释成相对法则。更多的人只知有《道德经》,却从来没有看过《道德经》。人们不但不了解什么是《道德经》,就是其他道经、道书也很少有人翻阅。因此有关道的术语就更陌生了。中国是道的故乡,但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何去成就道?都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人们对道的了解,远不如对佛教的了解。
内容概要
《紫气东来(下)》主要内容:依惯例将老子五千文分成上、下两篇来解读。老子于“道篇”中主要讲无为观照,于“德篇”中讲无争清静。“道篇”无为现照中,讲柔弱是道之用,“德篇”清静无争中,讲清静是德之至。老子讲无为观照时,也讲清静是德之至。老子讲无争清静时,也讲柔弱是道之用。由此可知,“道篇”中有道有德,“德篇”中有德有道。老子讲超越,不讲相对,所以老子所讲的道与德是不可分的。老子虽然讲,相对矛盾对治法或因缘法都是修行的误区,老子亦指出,可以方便地利用矛盾的规律与特性来修行,虽然道与德是不可分的一体,亦不妨将道与德以方便的方式分开来讲。
《紫气东来(下)》就是依此来逐渐解读老子所传达的无言之教的无为之行,以方便读者了解领悟与实际修持相结合。
作者简介
东北,吉林长春人,早年潜心慕道,遍读道藏经典,于老子的清净无为深有领悟。此后有缘听到《金刚经》梵唱,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读佛藏经典后,又深入实修般若观照。以其不可思议的因缘,契入了佛与道的甚深秘义及其至简之法。东北认为,真实的修行应将甚深理论圆满地落实在生命的举首投足中。东北与有缘人分享的是,只有成就无上之道,才能明了自性的真实与庄严。只有开启甚深智慧,才能展现内心的祥和与慈悲。东北时常举办各种课程,同有缘人分享开启甚深智慧的般若观照,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真谛。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三十八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兰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
章节摘录
插图: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实之言来自无上智慧。无上智慧欲令众生信受,必以最质朴之语。因质朴之语有至简至易的特性,所以质朴之语的信实之言,没有语句上的装饰,因此老子说,可信的质朴之言并不华美。华丽的美言,即装饰语。凡有装饰就会有虚假。因为黄金珠宝不要装饰依然珍贵。凡是需装饰之物,都是急于卖出的不实之物。因此可知,带有装饰的言词,是急于让人相信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并不需急于让人相信。而急于让人相信的语言,已有明显的目的,有明显的不真实。所以圣人告诫,不可被美丽的言词诱惑。美言常常就是诱饵,诱饵不是为了解除被诱惑者的饥渴,而是要抓捕被诱惑者。所以要千万小心美言之内的危险。善者不辩。善者是老子用于譬喻超越矛盾的境界。既然已超越了矛盾,就必然超越了语言,已经超越了对立。若善者在辩,即已再次堕落到矛盾中。而在矛盾中,即在争斗中。既然有争斗,哪里还有善?因为善者不分别,不分别者不可能去分辨。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说辩者不善,是说辩者是处于言语的对抗争论中。而用言语对抗争论时,辩者就已失去清明。失去清明者,乃至失去内心和平者,内心没有清静,即是内心无德,无德者即不可名善。知者不博。真知者于理通达无碍,其领悟之深可至根本。得其根本即是至简至易,至简至易何必博?何需博?博者不知。知识众多名为广博。广博之识就是内心之障。内心有此之障,必然不清明。不清明的心不可能有清明之知。由此可知,博学者没有真知。老子说,修持的真理朴素真实,华丽虚假的论说未离绮语戏论。善于心内行者不要再分别。若于心内行中有所分别,即已失去观照。失去观照名为不善。在同一层面上的广博是横行,横行是畜生行。真知是深度行,深度行是圣贤所行。由此可知,深度才能标示出品质。不能说博学者没有深度,而是说博学者的深度不够。深度不够即无深知。而诸法甚深微妙,若尚无深知,哪有对诸法的真知?所以说博学者不会有真知。因为真知是超越知识的,而博学者的知识太雄厚,所以其难以超越。也就是说,博与真知是在不同的领域。有真知者所言虽然简单,但深不可测,博学者之言必然繁杂肤浅。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说,圣人不积藏。因为圣人无所得,所以无所积。圣人之行是为救度一切众生,圣人于救度众生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于真实修行中,修持者行于观照。于观照中,于一切法无所执着,于一切法无所得,所以无所积聚。修持者于观照中,以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于苦难中。如是之行其慈悲心将更加不可思议。修持者于观照中,以内心光明施于一切众生以光明,此光明越施越玄妙。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是矛盾消逝之道,是超越对立的不争之道,天道是归一之道,归一即清明,不争即寂静,所以名为清静,如是清静之道即玄德。天以如是之德恩被万物,天以清静之德而施万物,何害之有?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而行名之谓为,以清静而居名为不争,所以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即不二之道。圣人已远离相对之道,相对之道是修行者的误区。圣人之行不在误区内,不在误区内即不在相对矛盾的游戏中。因此圣人之行名为清静行。圣人以其无为清静之行,不见有能对立者,不见有对立法,不见有所对立者。因此圣人超越于争与不争。超越争与不争名为无争。老子也指出,知我者希。不过老子没有说,永远不会有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是说知道他的人比较稀少。但这是相对的世界,说不准哪一刻稀少转变成不可数的多数。祈愿每一个人成为那不可数中的一个。圣人之行有如天行,圣人之为是无为。圣人的无为妙用就是无所不为。所以圣人之为中无有争。无争之意是,圣人于无为之为中修持自然成就。至此修持者进入身心大道的秘义,已尽显现在五千言中。这是修持者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老子提醒修持者,不要因此文易懂,而误认为只是治国之策,只是军战运筹之理,或者当作哲学论著来研究。老子的五千言不是至理名言,不是治国谋策,不是战术战略,亦不是哲学理论。至理名言,治国谋策,战术战略,哲学理论都是老子譬喻大道的方便。而老子要传达的是清静的甚深智慧,无为无不为的观照行。老子不得不使用语言,因为老子与众人间也只有语言可以有一个勉强的沟通。老子不得不用治国谋略,不得不用战术战略,以及哲学理论。因为这样才少许有一点让常人了解大道之理、大道之行,可适应所有的人生层面。大道出生一切万物,万物之理都是大道之理。大道之理统摄一切,所以名为道理。一个人在任何层面、任何事情上,若能有所成就,那他所行一定是某种程度符合了大道的特性。某人若能有所领悟,那他也是对道有所领悟。所以老子在讲述无上之道时,可以自在无碍地引用人世间最重要层面与最重要领域中的事和理,但老子决不是要讲述理论谋略之类。因为理论谋略之类的知识,就是人们背离自性清明的主要工具。老子在此处决不会自相矛盾。老子只是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妙力,来圆满地讲述无上清静之道。无上之道以有限的语言来讲是不够的。老子在以有限的语言讲述无限之道时,既讲了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的部分,亦讲了语言之外,那个无法讲无法听到的部分。可以听到的可以见到的,还不到应超越的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语言之外的。老子只是将百分之五的部分当作传送大道的器具,而那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器具之外的无价之宝。器具是传送大道的工具,工具不是道。但没有器具,再好的道也无法传达。老子只是巧妙地运用无作妙力,借用人间文字语言,来传送内心本具的无上之道。老子讲,这样的不可说之道是无限的。无限的道寄存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一旦发现它,修持者就会明白大道的源源不断,就会清楚大道的慈悲永无止尽。这样的大道实难让人相信,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样的大道也实难准确尽说,所以老子只好将大道分成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来说。因为天之道人可以观察,圣人之道人们可以效仿。老子只是从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来说明大道至简至易的特性。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是至善之道,其中有清静之德。天以清静之德施于万物,所以名为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以其无为而无不为利益一切。虽然圣人之行利益一切,但其所行不在相对之内。所以圣人之行是真实无争之行。无争即清静,清静即无争。天道就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天道。天道圣人之道就是无为清静之道,无为清静就是回归生命真实之道。回归生命的真实,就会展现出人心本具的和平与无尽的内心光明。老子五千言的最后十五个字,是对《道德经》全部经文的概括。老子讲超越相对矛盾的误区,回归自心本具的庄严圣地。老子讲的天下,是修持者的自身。老子讲的圣人,是修持者的真实自性。老子讲的天之道,即身体之道。老子讲的圣人之道,即心性之道。修持者的身体平等地接受了所有的对立。身体的新陈代谢,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的天之道。身体在损有余补不足的代谢中,提供了生命发展所需的一切,所以名为利而无害。修持者的真实心性有无尽的无作妙力。其无作妙力展现时,心性无有少许意识分别。无作妙力有修持作用,所以名之谓为。因其展现时没有意识分别,所以名为不争。这就是经文中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即身体之道,身体之道即生命之道。圣人之道即清静之道,清静之道即心性之道。天道即圣人之道。生命之道即心性之道。天道圣道不二,即性命双修之道。性命双修之道,即性命不二之道。真正的心性之道,即为而不争之道。为是行于无为,不争即清静,清静即至德。所以真正的心性之道,即无为清静之道。无为清静即道德。道德即生命的真实。生命的真实在有为的矛盾之外,在修持者的自心之中。
编辑推荐
《紫气东来(下)》告诉我们:将颠倒的心再颠倒过来,就会发现老子留下无价之宝。将驰求的心停止的时候,就会看到道德经的紫气东来。当清净地观照内在天空时将会发生的奇迹。清净是德之至,清净即是无争。无争是大道的玄妙之德。于如是无争观照中,可展现出无穷无尽的甚深清净。此甚深清净即是老子的不言之教的奇迹,这种奇迹能展现出人人本具的内心和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