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九琐忆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白永达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为了方便,我在一生经历中,选取值得一记也大致可以说清的片段,写成一些单篇的散文杂记式文字。并在可能中配以图片,结集为一本自谓的回眸性散文集“图文书”。还应说明,我并不是个一生全程都“吃文化饭”的文化入。而只是一个从三十年前,即“文革”末期文化被“大破坏”得不成样子时,才被从“五七”干校另行分配到文化工作上的“半截子文化工作者”。虽然我对文化本有兴趣,而此后不久就“文革”结束了,改革开放了,文化又被看重并得到了相当的恢复、修补与发展。我也理所当然抱着“同病相怜”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此项工作,并因原学经济而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加注意。可是如实看,“半路出家的和尚”毕竟底子薄,体味浅。难以如贾先生所期望,写出精湛深入、完整系统的回忆录。而只能这样像缝“百衲衣”一般,东掇西拾,零打碎敲着回眸。好比人家主力军打阵地战,我是“偏师”打游击。

作者简介

  白永达,生于1920年,河北白洋淀人。中学在北京读书,后就读于金陵大学、西南联大,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解放后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后任教于内蒙古包头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时有回忆文章散见于国内报刊。

书籍目录

贫而思变的下海人家小学生看“北伐”父亲的趣味八十年前白洋淀边的乡镇女子小学从保定府到北平厂甸我三次见到的蒋介石老北京的名牌中学西苑受训杂记“火花”一现的刘克忠旧时学友动心忍性在山城洗牛塘上生死间“青春故土”华西坝卜凯教授及其家羌区步走三千里左右不逢源的“现实文学会”我家的“战争殇”译员生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的一次争辩一段下海为商的经历上海“朝明小组”与我“金女大”昔影流浪中迎解放青梅竹马——我负心的故事时代的邂逅——幸福又不幸的“初欢”恋情化友情——一桩被海峡阻断了的婚姻巧遇与晚成——姻缘不期而至杭州一年北京求职下乡偶遇难忘的1955年幸免的“漏网之鱼”头肿大如斗“八不”生活梦中行河套“桃源”话干校第二春:“思补更鸣”

章节摘录

  有一次下乡是去内蒙东部的哲里木盟,那里是产粮区,号称“内蒙的乌克兰”。先到了盟里的中心支行,由一位于股长陪我到奈曼旗(旗等于县)的麦新公社。麦新公社的信用合作社开办较早,是我进行考查调研的对象。  麦新公社,是为纪念音乐家麦新而命名的。40年代有名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他作曲的。40年代中期,抗战胜利后大批干部从延安被派赴东北开辟工作,麦新即其中之一。他可能是广东人,是为了参加抗战而投奔延安的。抗战后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这里任区委书记。当时土匪和反动军队还很多。他在战斗中牺牲了,这个区后来被命名为麦新区,区所在地的人民公社,也随之名为麦新公社。范围虽小,但以音乐家之名作为地名,还是少有。  当地银行营业所与信用社的同志们引我去拜谒与凭吊了麦新的墓园。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几丛马兰花围着烈士的墓,朴素的花和叶子,象征着这位知识分子与革命者平凡而又年轻的一生。这时我三十几岁,他牺牲时可能也这样年轻。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可能还在吧?作家马加写过一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马加也是从延安被派赴东北的干部,和一队人曾坐着马拉大车,一路边战斗边前进,同伴中也有牺牲在途中的,小说也可以说是“麦新们”战斗生活的写照。他们都是“开不败的花朵”。  住在公社的银行营业所。那时已经入夏,中午饭后,我和小于及营业所的几个同志,在门口闲谈兼纳凉,有人手里挥着芭蕉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望九琐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