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傅光明  页数:410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们以前所了解的“老舍之死”,有些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按照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用固定的“特性形容词”编纂成的另一种形式的“荷马史诗”,或“关于过去的一副拼图”?里面保存了多少的“历史的真实”。  “老舍之死”在口述史学上的意义在于,它对同一事件的多元叙述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多个侧面。不同的声音之间,有“共存、互扰、矛盾”;不同的声部之间也常有“遮掩覆盖”;也许还有人试图将自己的声音作为独唱,而将历史简单画上句号。我曾为此迷惑不解,现在则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罗生门”式的历史真实才是历史的至少一种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傅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1965年生于北京,1986年大学毕业。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著有《人生采访者:萧乾评传》、《未带地图,行旅人生》、《老舍之死采访实录》、《出逃》、《生命信徒:徐志摩》等。译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历史的谜团——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第一节 “人民艺术家”(1949-1956) 第二节 心灵的困惑与艺术的挣扎(1957-1966) 第三节 历史叙述中的“八二三”事件 第四节 是谁打捞起了老舍的尸体 结语第二章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老舍之死的史学意义 第一节 口述史的发生 第二节 “春秋笔法”与口述史 第三节 “老舍之死”的口述史学意义 第四节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 结语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地图——从老舍作品及其性格看“老舍之死” 第一节 文本里的“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 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 第三节 太平湖——有意选择的人生归宿 第四节 老舍之死的历史回音 结语第四章 老舍之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宿命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1946年1月,老舍与曹禺接受了美国国务院文化交流计划的邀请,即将赴美的消息,公诸报端。随后,媒体不断透露,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张治中将军与冯玉祥将军、“文协”上海分会、大同出版公司、上海电影戏剧协会、美国驻华使馆等,分别在重庆、上海两地,相继为老合和曹禺的出访举办了多次送别会或招待会。可见,当时国内文化界对他们二人赴美普遍感到兴奋。“人们明白,老合和曹禺将能充分代表中国现代正义和进步的文学事业,向大洋彼岸各界展示自身的丰厚艺术实绩,并将中国人民在连年抗战中焕发起来的新的精神状态一并介绍出去,使西方社会得以较为真切和全面地了解东方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文艺界同人,是把二位作家,当作自己派往西方的民间文化使者来看待的。”    老舍感激大家的信任,一再表示一定不辱使命,要向美国人民宣讲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民主要求、中国新文艺的成就,以及抗战时期的“文协”。曹禺曾在“文协”的送别酒会上说,美国人见到老合先生,就会明白中国作家的生活和环境。老舍当然也乐得借此机会放松一下长年遭受“疲劳轰炸”的身体。    1946年3月6日的重庆《新华日报》还专门发了消息《老舍、曹禺昨离沪赴美》:“[中央社上海5日电]美巨轮史葛将军号,5日午离沪驶美,约本月下旬可抵美。该轮共运输美军1650人,美侨200余人。作家老合、曹禺亦乘该轮赴美讲学。”20日,抵达西雅图。    美国方面的接待是高规格的,在首都华盛顿,二人曾在招待国宾的“来世礼”宾馆的乙宾馆下榻。而此时,访美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住在甲宾馆。    老舍、曹禺先后到了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地,并顺访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和魁北克。应华盛顿大学、丹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天主教大学、费城国际学生总会、西雅图西北部作家协会等学府、社团的约请,二人分别做了数次讲课或演讲。老舍讲的内容主要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国抗战文学》、《中国文学之历史与现状》等等。    来美国以前,老舍对美国的民主、自由颇多好感。初到美国,在芝加哥停留四天,他便“感到美国人非常热情,和蔼,活泼,可爱”;但在今天的许多美国人眼里,中国人还是“千百年前唐宋时代的中国人,他们对于唐诗、宋词都很欣赏”。老舍更明显感到,中国的对外宣传,“只是着重于政治的介绍,而没有一个文化的介绍,我觉得一部小说与一部剧本的介绍,其效果实不亚于一篇政治论文”。。他在考察了美国的文艺状况以后,于1946年6月5日写给吴祖光的信里,谈到中国的话剧时提到:“老实说,中国话剧,不论在剧本上还是在演技上,已具有很高的成就。自然我们还有许多缺陷,但是假若我们能有美国那样的物质条件与言论自由,我敢说我们的话剧绝不弱于世界上任何人。”这一点,他在后来通过话剧《茶馆》做到了。    总体说来,也许正像能把历史写得如故事般生动的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指出的:“老舍旅美期间事事不如意。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他刚到美国不久,想尽量与当地人搞好关系,结果在纽约的塔夫脱旅馆里被一个他信任的男子骗走了50美元。有些事情则很大,比如他的声誉问题。1945年,纽约出版了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英译本。该书被‘当月好书俱乐部’选为好书,并成为畅销书。但当老合仔细一看译文时——他从未授权翻译此书——他对译本的成功发行大失所望:小说的整体结构被改得面目全非,也许是为了满足公众求乐的愿望,译本中删除了原书中所有的纠葛,不论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    在滞留美国的三年中,他越来越多地批评美国和国民党。老合生气,根源可能在重庆,抗战时期他居住在那里,为国民党写宣传文章,而他的妻子儿女住在北京。说来也怪,他的家人们现在居住在重庆(他们是在抗战结束前才搬去的),而他却到了纽约,他肯定很担忧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内战又起,一方面通货膨胀惊人。老舍在《猫城记》里曾明显表露过的那种对中国文化的忧虑此刻再度出现,在谈及五四时代的杰出知识分子已公开支持国民党反对共产党时,他非常气愤。与此同时,他对美国试图干预中国内战的不满,已超过对共产党的批评。老舍对1947年魏德迈将军访问中国尤其不满。1945年在重庆时,魏德迈曾积极支持蒋介石,时隔两年他再度造访,显然是打算进一步扩大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帮助他们在满洲和华北与共产党作战。”    P9-11

编辑推荐

  一代文化巨匠——老舍,带给中国一些系列灿烂的文化之后,悄然消失于未名湖,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之际,老舍之死是否有内在的隐情?我们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历史?傅光明老师引导我们以积极思考。他从一组短剧入手,带领我们回顾众人眼中的老舍之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何以知道前人所言所为并借鉴创新?龟板、鼎文、简书、口口相传。口述,是了解认识结论前人前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一书就是作者对发生于四十多年前的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学家舒舍予先生的死因评说。然口述历史会囿于述者对彼时人、事的认识水准、情趣偏好、利益所在、记忆障碍等复杂主观因素,而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资佐证这点的当为日本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的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克口口相传之弊,且佐以丰富翔实文献资料,使读者得以能穿越四十多年前的迷雾而渐进事件真实。了解真实情况,是认识反思的先决条件,唯此方有创建刷新。该书作者以其严密逻辑推导和犀利文笔一扫“自说自话”、“说得比唱的还好听”的历史口述的庸俗风气,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   看完之后对历史有了极深的认识,刚刚过去的事情,见证者还健在,可各执一词,很多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难辨真假,真是有意思。
  •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这一段历史,不在于批判或是赞美,只是客观的把一段历史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叙让读者自已去体会。
  •   北京的太平湖已被填平,成了西直门地铁总站,每日车马喧嚣,人来人往,匆匆过客未曾想到,有位老人已葬身湖中四十二年,太平湖水永不太平,老舍先生以他缄默的姿态成为一个时代的殉葬,也以永久的寂静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片刻的控诉与焚烧。四十二年前,年逾六旬的老舍先生也曾申辩“我没有卖国!!!”但英姿飒爽的红卫兵小将却轻易的对他说“不,快交代,为什么要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老舍先生被拳打脚踢,眼睛破碎,一身青紫,瘫在地上。他高傲的头颅终于也无力的耷拉下来,仅剩一点力气支撑起那疲惫的身躯一点点移向太平湖岸。在这一癫狂的时代,人性必然败于兽性之下,老舍先生将头直接沉入湖底淤泥中,是想让这时代的是是非非永绝于耳吧?一声声“不”的否定可以断绝老舍最后的宁静晚年,可它却仍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了十年之久。巴金先生有一篇怀念妻子的散文,读来令人泪下。《怀念萧珊》中写道,巴金先生在受审之时,也正是爱妻身患绝症濒死之时,他一遍遍的哀求,让他陪陪他年老的妻子,陪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他愿付出任何代价。“不!”巴金先生怎能想到,自己一句温暖的祈求,换来的竟是冷若冰霜的拒绝?巴金和老舍,两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他们能写尽人性的千姿百态,却无法看懂兽性的狰狞不堪。最终,两位老人含恨千古,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也被阻断。四十年后的今天,野蛮已退出了历史,文明又登上了舞台。可是,一声声“不”的呵斥,曾深埋于太平湖的淤泥中,但他们是否又开始重着衣装,粉墨登场?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嗤之以鼻?当范美忠说地震时自己先逃跑,多少人开始痛骂?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又有谁规定,老师必须是舍生忘死的英雄,不能害怕死亡?可以说“不”,但请三思而后行,不要让那伪道德绑架了平凡朴实的人生。太平湖已填平,地铁站已发车。愿老舍巴金两位先生一路走好,愿四十年前的无数冤魂得以安息,更愿这缺乏气度,缺乏包容的民族狭隘永远在地铁的碾压下不得复生,老舍先生曾经的缄默和寂静能给我们以无声的警醒。切记切记!!
  •   活在一个没有公平、正义和真理的社会里,对一个有良心的人是多么的悲哀,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老舍之死其实是社会之死,制度之死。
  •   作者的思辨值得学习,通过一个典型的个案,反映了近代历史中的大问题:哪里才能找到历史的本源。
  •   朋友推荐的 我相信绝对不错 购买回来翻翻看看 还是很好的
  •   依据大量史实资料进行的撰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