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作者:郭华丽 页数:249 字数:1325000
前言
人生在世,乃漫漫长旅,下地开始走路便是出发,最后沉寂于大地的怀抱便是终点。 人在世上有很多旅伴,除了长相厮守的配偶,最忠诚、最贴身、最听话的就是书了。在书的世界中,最受人咂摸、琢磨、折磨的则是散文。 每次外出,带什么书都让我费尽思量。因为旅途辗转曲折,多拿一件东西都会成为负担。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书又不能少,它是消解孤闷的良药。于是,我收拾行装时,总站在书架前犹豫再三,将几本书拣进拣去,然真正与我上路的,还是散文。比如《闲情偶记》《陶庵梦忆》《随园诗话》等等。我是这样考虑的:诗歌读起来短小不过瘾;理论读起来枯燥伤脑筋;小说需要一气览完不能中断,并且很少在短时间内回头去重新翻阅;只有经典的散文书,你可以随时品赏随手放下,可以从中抽阅不按秩序,可以钻研某篇沉浸某段。 这样说,并不是轻视其他体裁,概因旅途之特点决定。散文的人生体验,广抒胸臆;点击社会,直面现实;机智幽雅,闲情逸韵;精练语言,短小篇幅。这些都适合来调节人生苦旅的倦意。 以上或许是一家之言尔。 其实,不光读书如此,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散文也是最好的旅伴。 你的读书笔记,它是散文;你的演讲发言,它是散文;甚至你的俗常日记、你的交友信札,它都可以是散文。 人生的节奏不可能像诗歌那样老是激情澎湃,也不可能像小说那样老是虚拟冗长。散文的停停顿顿,左顾右盼,时而疾跑,时而散步,才是一个常态。 孙犁年逾花甲,散文写得越来越精彩;季羡林九旬之后,仍然挥舞着散文的笔;还有很多诗人、教授、理论家、科学家等,都用散文描述着他们最终的智慧和哲思。 散文可以为小学子起步助跑,也可以为文化人养老送终。 感谢西安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支持,把新的一辑“紫香槐”散文丛书,又如约送到读者面前。这束“紫香槐”,如能在大家困漠的眼帘中透进一点绿色,就是我们的幸福。 陈长吟 2010年初夏于散文研究所
内容概要
本书为“紫香槐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辑,收录了作者原创散文三十余篇,包括《我是一只小蚕》、《人在半坡》、《道北旧事》、《秦腔散语》、《汉江源记》、《腊月蚂蚱》、《南泥湾小札》、《秋天的彩蛋》、《西藏散记》、《小学堂》、《王蒙说才》、《赵望云奠基长安画派》、《平凹的几张照片》、《李若冰的散文写作》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黄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青年》编辑,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长安》文学月刊小说组副组长、编委、主编,《海南法制报》副总编辑、《特区法制》杂志总编辑、海南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陕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副厅级巡视员、副秘书长。《市长张铁民》、《无忧树》、《铁市长》曾分别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新时期优秀散文奖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多项。著作《和谷文集》6卷等4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编剧。兼事书法绘画。散文作品收入中学教材和北京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书籍目录
辑一 司马祠 我是一只小蚕 秦岭论语 唐长安 柳书偶谈 人在半坡 回到秦朝 你好吗?渭河 陕北天然气 淳化风 道北旧事 秦腔散语辑二 汉江源记 美丽陷阱 腊月蚂蚱 南泥湾小札 塔云山 黄河边的村野 望九峰 秋天的彩蛋 大唐御宴 云南十日 西藏散记辑三 小学堂 先人的故事 老炭窠 归园札记辑四 寻谒柳青墓 王蒙说才 平凹的几张照片 惜别魏巍 李若冰的散文写作 赵望云奠基长安画派 为赵振川画像 我写铁市长 三十八年缘与情 自然写作奖获奖演说附录 陈忠实:诗性和谷,婉转与徘徊 陈长吟:行者和谷后记
章节摘录
尹老师的军人气质 小学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堂课,他走进我们教室。小平头,高个头,一身淡灰的海军退役军装。老班长失学了,新班长还没选举,作为上一学年的学习委员,我意识到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代理班长,就在他刚踏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头站起,十分庄严地大喊一声:起立! 那时不兴“老师好”,全体起立后,老师说声“坐下”就算礼毕。但他没有喊坐,而是行了个军礼。因为没有军章,也无军帽,就很滑稽。 后排有人替喊“坐下”,引起部分笑声。我只好接声“坐下”,全班坐定。他笑问:刚才是谁作乱? 无人应答。 就是你!他的话音刚落,一颗粉笔豆就准确无误地飞到那位同学的眉心,点了一个“红痣”。 同学们笑,他也笑。 笑闹间,他啪地一个立正,大喊一声:肃静。 全场静下,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讲:我是个复员军人,今天第一次当老师,还不会!但是,我要好好教,你们要好好学,教学相长! 这声音,如同部队训话,全场肃然。这一刻,我感到:这老师,实在;有可能,厉害。 到了第二天上课,大不一样了。起立、坐下之后,他开始点名。点一个,答声“到”,必须声音宏亮。点到第一个“李业英”时,因是刚从一所村小转来的,怯生,声音较小。他走过去,又喊一声“李业英”,回答仍不洪亮。他不满意,点第三声,他自己回了声“到”,引起满屋哄笑。李业英也笑了,并在他的带领下,连呼三声“到”,一声比一声大。他高兴了,回到讲台,大声讲:很好,这叫自信!不仅是对老师的回应,关键是提醒自己:我在,有我,我要努力! 他赋予了点名与回应的深刻内涵。同学们窃窃私语,表示赞同。 点到第二个“李业英”时,因是文艺委员,不仅洪亮、清脆,而且站起身来。他很满意,走过去:好,像个李铁梅!大家都笑了,因为那时的《红灯记》是全国人民几乎每月都看的样板戏。他说声“坐下”,又大声宣布:一个班,不能有两个李业英,你就叫李梅吧。接着,他大喊一声:李梅!李梅站起,朗声回答:到! 这个果断的老师,就如此果断地为这个爽快女子更了名。 不久,尹老师不带数学,转带体育,而且是四个年级的。这下,他终于找到了激情的战场、艺术的舞台——是的,他用全身心投入的满腔热情,把体育变成了艺术,把操场变成了舞台。而对他个人而言,那是战场——每天清晨,学生七点出操,他六点开练,赤臂光腿,满身大汗;每天晚上,他摸爬滚打,甚至在漆黑的夜里跳远、长跑。他把三步跨蓝练成了舞蹈动作,腾空时双腿能在空中作多次奔腾。每凡要上体育课,我们都能被他的军人形象、艺术气质所感染,是那么愉快、那么投入。 然而,我生性好静,对于田径和球类毫无兴趣,只能做个全神贯注的看客,有时甚至拿出小本子为他和同学们作素描。 尹老师走过来,看了我的画,拍着我的肩说:人各有志,不爱没法! 第二天,他和班主任协商,给我做了个既能发挥个人特长,又不影响集体活动的安排:凡属体育课,我办黑板报。 从此,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园地。一块黑板报,过去是下午放学留三个人办,一人读稿,一人板书,一人插图,每次还要用彩色粉笔打格子。现在只我一人了,无人拉线打格子,昨办?我砸碎粉笔,链成灰包,穿一根线,找两棵铁钉,就像木工用墨盒打线一样,几分钟完成。然后,自编、自写、自画,一堂课完工,不仅得到好评,还练出了几种工艺美术字。 这个习惯,直到高中毕业。据说,都因为尹老师给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和校领导打了招呼。那时,乡下孩子上学,光是走路就解决了锻炼身体问题,而我得到板报园地这种从谋划、编写、布局到板书、插图、校审上的全方位锻炼,完全得益于尹老师的灵机一动和长期支持。以至于今天成为专职报人,负责一张报纸的全面工作,也离不开那时尹老师给予的磨炼和培养的兴趣。 至今,我已办过几种报。当年在景家乡政府工作时,用腊版刻过《景家月报》;后来进城了,与文友办过打字机敲出的《青春诗报》;再后来,替作协、老龄委兼职办过铅字印刷的《纪实文学报》《晚霞报》,现在是办电脑照排的《三秦广播电视报》。然而,细算起来,办黑板报的时间最长,长达八年。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八年,可能没有后来的办报经历,甚至有几种报压根就不会出现! 为此,我常讲:是尹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而这种改变的内动力,来自他所教导的两句话:人要学艺!人各有志! 虽然,尹老师给我们上课不多,平时也无长篇大论,但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极易激活学生的悟性,只言片语就能点悟灵性、点化人生。这,可能就是师者的魅力。 或许,这与他的名字有关。尹老师:姓尹,名启迪。 1979年,我连遭两次巨大打击。先是高考落选,后是当兵被退——人伍通知书已到公社,第二天就送,我家做好一切迎接准备,突然,变了——因父亲在“文革”时是公社武装部长,此时清查“三种人”,他要进城接受审查,我的入伍资格被无情取消。 时任公社武装部长把我叫去,与接兵干部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这时,尹老师来了,他是到公社打电话的。那时,全公社只这一部电话。听了这事,他啥也没说,把我叫进另一间办公室。 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不适合当兵! 我不明白:为啥? 他说:你生性好静,应该从文。 我茫然以对,不知何处可供文职。 正在这时,公社文书王叔进来了。他快人快语:对的,你娃子要听话!我听说,从松坝小学毕业的学生,有好多后来选择当兵的,完全是受了尹老师的影响。你可能也是,但你不行!现在时兴干部退休、子女顶班,明年你爸就到了提前退休年龄,我动员他退,你顶招进来,接我的手! 尹老师高兴了,拍着我的肩说:对了,这活儿才是你干的!咱们不当兵了,来当文书! 不知何故,事情就这么神奇。一年之后,我真的顶招了,真的当了公社文书——虽然不在松坝,是在景家,但完全应了尹老师的“安排”——当文书! 人生不知有多少奇妙,也不知还有多少我没经过。然而,细细想来,凡经过的,均有前因;多数原因,与老师有关。 如同尹老师让我办报,让我从文。那时的一句话,成了今天的一条路。真可谓:父母之恩给予了我们的身体,老师之恩造就了我们的人生! 当然,师恩还有很多。比如:被尹老师更名的那个李梅,后来成了我的妻子。我们结婚后,请他和松坝母校的老师喝了一次酒。那晚,他喝得很好,酩酊大醉。可是,从那之后,他便调走,我们再未谋面。 尹老师,啥时我来接您,再敬您一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