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王振羽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前言
子曰:郁郁乎文哉。 中国文化之内容可谓不胜辨章钩沉,而于此所拈出边缘话题一说,其意何在,其作者又意欲何为,则是主事人首先需要向读者诸君加以交代的。所谓边缘,其义有二:一是指材料上的边缘,二是指用新眼光去看旧东西。前者重在对中国文献作新的发掘和重组,后者则旨在对中国文化精神作新的解读和阐释。其理想境界当然是两相结合,既有文献资源上的新发掘,又有对文化精神的新见解,以便为解读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探索中国民族的“旧邦之新命”提供一种具有别裁性质的文本和话语。 诗云:緜緜瓜瓞。 中国文明之历史亦可谓犹河汊之无极。昔人尝有语云: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现代西哲则曰:“语言就是世界。”由是可知,如何解说中国文化,或者对此究竟能够说出什么,关键的问题则在于作者的话语本身,在“滔滔者天下皆是”的今时,边缘话题提倡一种“理在事中”的中国话语方式,它的对象是人物和事件,是在“讲故事”中传达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考和现代意识。这个话语理想又分言为二:一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新知”,它注重提供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新知识、新体验、新理解;二是以审美感受为基础的“美文”,在一种为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行文方式中力求思想、学术与趣味相统一。或云:虽不能至,固所愿也。 易云:其有忧患乎? 昔人尝有“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之慨叹,何况吾侪生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全球化时代,又兼以传统和现代梳理不清的新仇旧恨,其安能对古圣贤“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之语毫无会意之处。然君子和而不同,学人术业有专攻,文章亦各有其道,故边缘话题之忧患意识,亦自有其不可与常人共语处。今人于园林、昆曲有语云: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欣赏,人游其问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嘣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嘣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陈从周:《园林美与昆曲美》) 文化中国之边缘话题,也正是以展示中国文化此种意境与神韵为己任的。 鹤鸣于阴,其子和之。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它既是主编人对本丛书的一个深切期待,更是希望和读者诸君共勉的一种文化理想。是为序。 2003年元月24日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刘邦、隋炀帝、曹操、朱元璋、李后主、宋徽宗、唐明皇等诗人帝王的故事。在《诗人帝王:权力意志者的性情与意境》中,没有津津乐道汉家天子喜好男风的糜烂,隋炀帝在迷楼的荒淫,也没有曹操和蔡文姬所谓的勾肩搭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风流,朱元璋这样的和尚出身怎样妻妾成群,即使李后主和小姨子的恋情,宋徽宗与李师师的孽债,也尽量避免香艳。
书籍目录
楔子大风起兮云飞扬风雨茂陵依旧在秋风萧瑟天气凉颉颃汉武一少年南朝四百八十寺锦帆应是到天涯秋雨梧桐长生殿雨打归舟泪万行家山回首三千里烟流声是到谁家韶光脉脉春如海跋
章节摘录
经常有人把刘邦这样的皇帝和朱元璋相比,认为他们两个都是农民出身的开国帝王,身上有着浓烈的草莽气和流氓气。尤其是刘邦,身上的流氓气息似乎更重。但在秦汉之际,在纷乱的沧海横流之中,刘邦能够脱颖而出,在群雄逐鹿中崭露头角,可能不仅仅是由于他身上的流氓气。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自己的亲生父亲被项羽捉去,当项羽威胁说要烹杀他父亲时,刘邦竟然要求分一杯肉汤给自己喝。说这样的话,真是有点没人性。还有的说,刘邦被项羽追杀得狼狈不堪千钓一发的时候,为了尽快摆脱敌人的追击,刘邦竟然把自己的孩子从车上扔下去。别人劝阻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危急时刻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与其后人刘备相比似乎差得太远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真是仁义得可以,刘备在听到自己的高级幕僚劝他丢掉追随自己的老百姓的时候,表示不愿意这样做。虽然这样的表态也许有作秀之嫌,但刘备毕竟有这样的政治姿态。而刘邦却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够舍弃,也太狠心了。这样的印象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刘邦的描述过于刻薄,谬种流传,影响深远。司马迁这样对刘邦笔下无情,有人说并不是太史公出于公心秉笔直书,而是由于汉武帝这个刘邦的曾孙子把司马迁的生殖器割掉的缘故,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李国文先生在其《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书中,对司马迁爱管闲事而被汉武帝处以腐刑进行了近乎夸张的描述,司马迁忍辱苟活只是为了靠自己的一支笔留下泣血文字让后世之人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但不管怎么说,刘邦能够成为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没有一定的本事,肯定是玩不转的。刘邦恢弘的器度,容人的雅量,以及在与项羽较量中的种种策略和手段,应该说都是可圈可点令人叹为观止的。 刘邦的名字也非常有意思。也许好多人以为,刘邦的名字是其父母给起的,其实不然。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前,似乎没有什么正规的名字,这倒不是因为像我们的革命前辈那样为了避免敌对势力对自己亲属的迫害,往往用化名的缘故。刘邦不是这样。因为排行老三,所以一直被呼作刘三。这样的称谓也足以说明刘邦出身的寒微平凡。至于他的母亲梦见什么东西之后怀孕的说法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秦始皇正式称帝那一年,刘三已经36年了,而他正式揭竿而起的时候,已经48岁,至多算是一个正股级干部,这样的年龄在那个年头应该说很不年轻了。奇怪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萧何等人死心塌地地追随他,这不能不说刘邦有过人的个人魅力。在太史公笔下似乎有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是说刘邦“常徭咸阳”,这并不是说刘邦经常去咸阳服徭役。我们知道刘邦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在家里游手好闲近乎村子里的二流子流氓无产者,爱管闲事,是个热心肠,有点穷光棍的味道。服徭役的人需要有点见识的人带队去当时的首都。在当时的徐州乡下,秦始皇居住的地方可能很少有人去过,那时的交通条件落后不说,能够摆脱土地的束缚有向往外面世界的意识就很不容易。带队长途跋涉看起来是苦差事,但是刘邦在这样长距离的行程中,不仅见识了山川形胜、巍峨宫墙,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孕育了“问鼎中原”的雄心。这样的经历当时的萧何曹参似乎都没有,这也许是刘邦的眼界高于他们的原因。刘邦寿62岁,在刘邦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真正辉煌的岁月也就是在他50岁之后,可惜戎马生涯江山社稷弄坏了他的身体,并没有过几天安稳日子,就抱憾而死了。他这样的年龄在今天还可以到人大政协过几天舒心清闲的日子。颇值得玩味的是他在平定英布的判乱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所留下的千古绝唱《大风歌》。据说英布是刘邦的女婿。这样的婚姻十有八九是一种政治婚姻。除了政治上的考量之外,我想他对英布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英布自身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的分量和自己所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刘邦听说英布反叛,那种震惊和屈辱可以想见。御驾亲征的刘邦已经不年轻了,在这样的披坚执锐中,刘邦中了流矢,也就是冷箭,冷箭伤人,更伤了刘邦的心,自己戎马倥偬劳碌一生但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自己贵为皇帝令天下臣民顶礼膜拜,但自己为什么没有了当年在咸阳看到秦始皇那样的威风八面时想取而代之的冲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