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壶酒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路英  页数:194  

前言

酒是什么?明代冯时化说:“酒,酉也,酿之半;曲,酉泽而味美也。或曰,就也。所以成就人性之善恶也。问酒之名义,如是足矣。”前一句讲酒的生产构成,后面讲酒在人生中的地位。他又说:“宾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这指的是酒的双重性:酒既是一种美味食品,也是会引人淫乱闯祸的罪魁。当然,这说得有点简单化,是福是祸,全在人自我的控制,并不在酒本身。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只能在祭祀后才能享用酒,获得片刻的陶醉。但是酒的美味和它所特有的魅力,使人们很快摆脱了只有年节祭祀才能饮用的束缚,它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渗透到人们的一切生息活动之中。无论是为了爱情、友情、婚嫁、宴客,还是为了交际、谈判、消愁、解闷,几乎都离不开酒、因为酒除了有疏通经络、消除疲劳、祛湿驱寒、去腥增香的实用价值外,还能作为感情的载体,寄托精神、宣泄情感,所以又有人说:“酒之载情,几乎无情不载。”从古至今,酒的风格神韵令许许多多宰辅公卿、布衣庶士、文人墨客为之陶醉、为之吟咏、为之歌赋,可以说,在琴棋书画、戏剧歌舞、诗词文学中无不飘逸着酒的香气。当然,自问世以来,酒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所以酒又被人们称为“魔浆”、“祸泉”、“酒为人险”等,其“祸烈于火”、“世尽夭于酒而不觉也”,古人将酒与女色相提并论,对它的迷恋和恐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心理。两周以后,历代统治者莫不禁之以法、约之以礼。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有人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酒的酿造史。此话不无道理。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酒与文化同步前进,处处表现着相辅相成的活动轨迹。酒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发展必有历史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催化剂。酒文化是与酒有关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习俗等行为现象的总和,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消费,尤其是酒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酒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也均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畴。就全世界而言,酒文化具有共性,即由酒的两重性所形成的各种现象;就每个国家而言,酒文化又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并反映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文化现象相互渗透、密切相关。中国酒文化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过程中,更是时时折射出灿烂辉煌的华夏古老文化之光!

内容概要

  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有人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酒的酿造史。此话不无道理。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酒与文化同步前进,处处表现着相辅相成的活动轨迹。酒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发展必有历史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催化剂。酒文化是与酒有关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习俗等行为现象的总和,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消费,尤其是酒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酒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酒史概说  1酒的起源  1酒业的演进  8酒文化的发展  9第二章  中华民族一壶酒  17汉族——美好吉祥酒  17蒙古族——圣洁的马奶酒  19门巴族——必备饮料鸡爪谷酒  20彝族——增进团结的转转酒  21傣族——唱歌饮酒  22哈尼族——五谷丰登新谷酒  22景颇族——饮酒必成双  23藏族、土族——青稞三杯待宾朋  24黎族——为牛招魂的牛福酒  25壮族——清香鲜美的水酒  25瑶族——三关迎客六杯酒  26侗族——香醇缠绵的苦酒  26水族——肝胆酒与团团酒  28第三章  中华名人一壶酒  3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  31劝君饮酒听虞歌  32温峤装醉逃陷害  34高阳酒徒成大事  35“且乐生前一杯酒”的张翰  36马周与酒三结奇缘  37陈遵投辖留宾尽欢饮  39郑玄一饮三百杯  39钟会不拜将军  39郑泉愿作酒壶  39山公醉后能骑马  40阮修杖悬酒钱  40好酒酣饮的竹林七贤  41姚馥移封酒泉  44颜延之醉后常有惊人之举  44石延年创造喝酒新法  45《汉书》下酒  46杜甫《饮中八仙歌》  48张灵纵酒高吟作狂  52顾嗣立酒帝诗仙  53第四章  中华王侯一壶酒  55酒与政治  55帝王酒事  57将相酒事  69第五章  中华文化一壶酒  79文人酒故  79书画酒故  100古典文学名著中的酒文化  105第六章  中华传说一壶酒  121神话传说  121民间传说  126幽默故事  139第七章  中华典故一壶酒  145酒虫  145酒友  145千日酒  146饮流霞  146杖头钱  147白衣送酒  147杯觥交错  148杯弓蛇影  148杯酒戈矛  148杯盘狼藉  148典鹬鶸裘  148貂裘换酒  149斗酒只鸡  149狗凶酒酸  149花天酒地  150画蛇添足  150酒酣耳热  150酒浇块垒  150酒囊饭袋  151酒肉朋友  151酒入舌出  151酒色财气  151酒色之徒  152酒食地狱  152酒食征逐  152酒醉饭饱  152酒有别肠  152酒喻圣贤  152金谷酒数  153醴酒不设  153乞浆得酒  154杀姬劝酒  154瓮间吏部  154炙鸡渍酒  154斗酒博凉州  155借酒步青云  155鲁酒围邯郸  156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  156第八章  中华女性一壶酒  157巾帼酒故  157青楼酒妓  162第九章  中华酒祸与酒禁  173酒祸  173酒禁  192

章节摘录

酒的起源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喝酒一直是中华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喝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已深深地积淀在民族性格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据考古学家证实,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越来越多,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自此以后的文字记载中,关于酒的起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关于酒的记述却不胜枚举。综合起来,这些记述主要有以下四种:猿猴造酒说猿猴造酒,并非虚构,而是有证可考。类人猿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智商得到极大的发展,猿猴造酒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猿猴造的是经过自然发酵而成的野果酒,是猿猴采食后的派生物,后人称之为猿酒,也叫自然酒。古猿猴群居深山老林,遇到熟透坠落的果子便食,并将剩余的存放在石洼中。于是,野果自然发酵,产生酒味。猿猴偶尔一尝,觉得味道极美,飘飘欲仙。聪明调皮的猿猴便集体采摘,贮藏野果,酝酿成酒,然后集体饮酒,醉了,群猴乱舞。据考证,中国古代及近代都有“猿酒”遗迹的发现。1953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在江苏洪泽湖畔下草湾考证醉猿化石,发现了“下草湾人”,属晚期智人阶段,证实丫这些猿人是吃丁含有酒精成分的野果汁,醉倒致死后成为化石的,因而首次将其命名为“醉猿”,将化石定名为“醉猿化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传夔教授再次论证属于长臂猿科的双沟醉猿化石。他认为这是古猿化石在江苏的最早记录,也是第三纪长臂猿科化石在亚洲地区的重大发现。2002年元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徐钦奇、计宏祥教授一行,专程对江苏双沟地区下草湾“双沟醉猿”化石发现地作科学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前两次的考古发现。有关猴子喝酒的记载和传说屡见于书籍和报端。在《西游记》第二回里,吴承恩就描写了猴王——孙悟空和众猴喝酒的场面:众猴闻说,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都来奉承老孙,大盆小碗的,椰子酒、葡萄酒、仙花、仙果,真个是合家欢乐!咦!《西游记》尽管是文学创作,但文学艺术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猴子和人类一样,是嗜酒的。猿猴不仅“嗜酒”,而且也造酒。这在我国古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就在其著作中叙道:“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极辣,然极难得。”《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亦载有:“粵西平乐(今广西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釆百花酿酒。樵子人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也有过这样的记载,明人李日华在其著述中云:“黄山多猿猱,春夏釆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益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之,必嬲死之。”可见,这种酒足偷饮不得的。我们知道,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的。猿猴在水果成熟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从而析出“酒液”,这也是合乎逻辑和合乎情理之事,就像我们在腐烂的水果摊旁,能闻到因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一样。因为野果破皮后,空气中的酵母或原先附于皮上的酵母会进入果内,将糖发酵成酒精。据说在广西左江地区的龙家寨,至今还存在这种现象。当地老乡将猴洞中已发酵的野山杏、野桃等野果取回家,作为引子,酿成果酒自饮。当然,古代猿猴造的那种酒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香味的野果而已,这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野果自然发酵的知识,从而有意识地将大量野果进行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相比,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不管怎么说,猿猴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酒了。

编辑推荐

《中华一壶酒》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一壶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光顾几次,买了好几本书,都比较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