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风流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李俊  页数:239  字数:21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等。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2006年初春于济南玉函山房。

内容概要

本书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由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入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书籍目录

引言一 闺闱才藻   孟母、杜泰姬教子   宋代文化中的母教   家宅内的文学   郑允端与薛氏姐妹   群星璀璨的女诗人   江南才女与家族文化二 婚姻中的女声   恩爱夫妻的情感交流   闺阁之中的恋曲   内宅的伴读和诗友   情感的慰藉   朱淑真和张玉娘   管道升和黄娥三 李清照与赵明诚   故乡湖山与家学   天真烂漫的少女   政治旋涡中的爱情   金石之缘   遭遇离乱   凄凉晚景四 宫闱才女   才貌兼备的嫔妃和女官   塞北哀鸿的悲吟   契丹萧后的宫词五 婢妾与歌妓   妾的命运与才华   才艺娱人的歌妓   一代名妓柳如是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闺闱才藻孟母、杜泰姬教子在古代中国,女性最本质的使命就是做丈夫的妻子,做子女的母亲。所以,几乎所有对女性的教育和评价,都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而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也主要是针对这两点的。如果由于妻子的原因,使得丈夫不得父母的欢心,不得家族的认可,甚至违背了基本的伦常规范,那么这位女子无可辩驳地要受到社会的批评。她们可能是丈夫、子女罪恶的承担者,也可能是丈夫、子女荣耀的分享者。女性的成功,在于她成就了丈夫和儿子的道德功业,自己也因此获得荣耀和赞誉。所以,相夫教子成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美德,而这其中首先看重的则是女子的贤淑,一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精神,一种温良娴静的个性和气质。从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表现出这种倾向。相对而言,并不看重女性的才能,无论是料理家务的才能,还是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这种观念对女性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是十分不利的。可是,为了培养女性相夫教子的品德,也要通过一系列家庭礼仪和道德的教化,所以,这种旨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东西,为女性打开了“知书达理”的大门。东汉班固之妹班昭作《女诫》,虽然以男尊女卑为主导思想,但还是在“夫妇”一节中倡导女性的“妇德”教育。“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受过教育的女性,更容易遵循事夫从夫的道德,这是班昭的见解。但受过教育的女性,也从此走向了文化和文学的领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才德兼备的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在相夫教子方面也留下了很多美谈佳话,中国汉代的《列女传》就记载了很多母仪特著的女性,而后来的女先生也写了针对女性进行道德规谏的著作,成为属于女性的读本。这其中,孟子的母亲成为一个典范。孟子之母,善于教子。有人以为,孟子幼年丧父,所以由母亲教育成人。而后人认为不然,当是孟子之父出游,所以多受慈母教训。这两种解释实际上代表了接受母教的两种典型范式:其一是丈夫早逝,寡母教子;其二是丈夫游学,代夫教子。而且相对来说,第二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更为普遍。

后记

接受本书写作任务时感受到的是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时间的紧迫性和这个话题本身的特殊性。这两种压力终究都使我陷入狼狈的状态。我没能按照原定的时间完成写稿任务,甚至拖延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主编先生沉稳厚道的作风和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十分惭愧。相对于时间来说,能否把这个“才女”话题谈得深入而有新意,则是更大的问题。勉强交稿,呈现的是难以掩饰的浅薄,我将以忐忑的心情,等待有声的和无声的责备。然而对我来说,这一次写作将启发我对才女文学作饶有兴致的思索。因为在古代的文化语境中,这个问题也许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编辑推荐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才女风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本书只能算本大众读物,和我的期望值有太大差距!
  •   buhaokan
  •   安静的时候读读,净化一下自己,挺好的
  •   这本书编排得很好!诗文、释义、图片结合得非常有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