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作者:谢超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内的移民潮,加拿大是主要目的国之一。作者曾在深圳打拼十年,发表过各类作品,现已移居加拿大首都十二年。其间经历了苦读、就业、创业等打拼,经受许多磨难。书中除了描述个人,家庭和亲友的一些故事,还从亲历者和观察者的视角对“新移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加拿大政府和主流社会对移民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实话实说”,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娓娓道来;有时颇似相声。从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相信每位读者都能从《从深圳到渥太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深圳到渥太华》前后数易其稿,印刷精美,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章节摘录
结缘深圳 要说到与深圳的缘分,还得从1979年春天说起。当时,美国的一个基金 会 要资助我校七八级一名同学赴美留学。最后,幸运降临到隔壁班L同学的头 上。我们其他同学只有嫉妒的份。我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出国留学。1985年8月,我被选派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英语,准备出国。两年后,进 修结束时,全班同学竞无一人出国,均回原单位待命。1987年秋,神州大地 出 现了“海南热”。单位里好几位同龄人加入了过“海”之鲫。我也有些按捺 不 住了,蠢蠢欲动。同宿舍的谢盛友是海南琼山人,与我交往甚笃。他正在办 理 去西德留学之事宜。他劝我千万不要去他的家乡。他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新 的 话:“海南是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他建议我在出国无望的情况下,最 佳选择是去深圳。此时,我的一位同学已投奔了深圳。于是,1988年8月,我踏上了深圳I 这 块热土。去深圳的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原单位的一位同事介绍我去广州某 机 关办边防证。半路上,一广州小伙向我推销走私布料。他摇唇鼓舌地吹嘘他 的 布是如何如何好。他看我不为所动,便掏出打火机烧手中的布。布料居然烧 不 坏,令我愕然。他见我还不为所动,便质问我:“不做生意,你来广东干什 么!”我又一阵愕然。是啊!我来广东干什么?在深圳,时常会有朋友问类似问题。总作嗫嚅状,也不是办法,我会回 答:“也许是路过”,才得以搪塞。我到深圳半年后,便出现了所谓的“盲流潮”。此后的几年春运,我都 被 “盲流潮”裹挟着北上南下。看着香港电视,沐浴着“粤语”。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领时代风气 之 先,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它与国际接轨最充分。如有可能,每一个中 国 人都应该来深圳接受熏染。我曾写过一个相声《深圳的新鲜事》,历 数了国贸大厦,深圳速度,公开拍卖,三来一 补,外资企业,股票,不一而足。而最关键的是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中的人,远多于原住民的外来 者,绝大部分挣脱了属于“单位人”的束缚,在 这片热土上展现了巨大的活力,发挥了他们自己 都不曾料到的潜能。当然,闯深圳的人群中,难 免不混有泥沙和不法之徒。总之,深圳是非常能锻炼人,让人实现梦 想的地方;只要你能经受住夏日烈日的炙烤,各 种年龄,不同层次,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找到用 武之地。只要你来了,你就是深圳人。熙熙攘 攘,来来往往,深圳成为了一个大熔炉。国际友 人和商家来了,而一部分从内地来的外来者又从 深圳这个驿站再出发,去追寻下一个漂流。从深圳走出去的人都有一种剪不断的深圳情结。他们还会再回到深圳,或 创业,或访友,或路过,或怀旧。他们每次回到深圳,都觉得它给人永远在 成 长的印记,它总有新变化给人以视觉冲击。1988年8月,我闯到了深圳。1998年9月,我来到白求恩的故乡。深圳十 年 的酸甜苦辣没有白尝,烈日下的汗水没有自流;我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第 一 桶金。我在渥太华的日子才从容稳健。我从深圳来到了渥太华。我首先要感谢的是与深圳十年这段缘分。单身汉看妇女 1949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巨变,中国妇女也同时迎来了自身的变革。“男女平等”,“妇女半边天”,“男女都一样”;这些前所未有的口 号无疑为妇女翻身起到了促进作用。妇女不再当家庭妇女,不再做男人的附 属 品,于是乎,女干部、女职员、女社员、女搬运工,甚至“三八”女子带电 作 业队比比皆是,堪称热闹,颇现新中国妇女之能干,之力量,之英姿。平心而论,旧中国,不管是不是劳动妇女,她们的地位确实低下,这种 境 况必须改变。但随后的妇女翻身运动又有矫枉过正之嫌,因为它忽略了女性 的 自身特点和社会的自然及传统上的分工。纵观历史,细察现实,便不难发现当今妇女的一些问题皆源于社会对她 们 忽略了自身规律的要求和期望过高。我们采用低工资制,女性必须工作,在 这 种不知道前因后果的前提下,仿佛女性要是没有一份工作,不但不正常,而 且 被人从任何角度都瞧不起。中国妇女从低下地位上走出来,勤劳和善良之原始美德不但未随之而走 掉,而且还平地多添了一大特点——求上进。于是乎,在不同岗位上,男女 互 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竞赛,看谁工作更好,贡献更大,获奖更多,神州 大 地到处呈现出一派英姿勃发的喜人局面,有秩有序。但曾几何时,社会上不知怎么冒出了不少怪圈,加之其他社会问题搅和 在 一起,把这些秩序和理想的局面击得粉碎。女性为了在岗位上站稳脚,背负 家 庭且肩担工作重任,让她们纤弱的身躯不堪重负。过多的辛劳和压力,让“求 上进”的女性过早憔悴,青春的光芒过早消逝,职业女性的如此状况不言堪 虞,又作何解呢?最近听闻几起第三者插足引起的离婚案和几位成功男士的婚外恋,那几 起 离婚案,情况各有不同,但有个相同的重要原因,即妻子的青春魅力日趋黯 淡 或干脆是年老色衰。年轻时匹配相当,并驾齐驱的夫妻,一些年后,他们人 生 的平行线将难再平行,琴瑟自然失和。这种情况,并非源于妻子的其他原因,这些女性可能都是称职的母亲,工作中的强者,业务上的尖子,甚至群体中 的 领导。但他们终遭离异的原因只是因为青春魅力难再永驻,昔日风韵仅剩一 抹 余晖。部分面临相同境况的女性在惊叹:她们面临的是年轻女性的强大挑战。事到如今,仅有猛醒回头,返璞归真。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社会应检讨对女性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反省自身的欠缺之处。作为现代 女 性,理应暂藏锋芒,自身克制,不与男性在事业的主战场上一争天下,而力 争 多赋予自身更多魅力与神韵。事实上,留给事业上的“女强人”只会是痛苦 和 无人怜悯。当然,女性也没有必要退回旧路——仅仅“相夫教子”。工作亦 可,做贤妻良母亦可,两者兼而有之亦可。女性的人生角色应任由女性自己 去 自由选择,自由充当,自由完成。此事类似任何其他事情,不可强求,不然 目 前部分女性业已弄巧成拙的人生局面将会被后来者严重重复,这对于社会,对 于中华民族将是一场灾难。总之,社会和女人本身不要强求人生的同一格式。不然,不但女人会变成抽象的女人,男人亦然,如此的世界岂不悲乎!退而 言 之,个人的精力终归有限,男人尚觉如此,更何况女人乎!P3-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