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作者:梦参老和尚  
Tag标签:无  

前言

  梦参老和尚的传记  深山中的一盏明灯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1915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十三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  随着九一八事变,东北讲武堂退至北京,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八期,但他未去学校,转而出家。  他之所以发心出家是因为曾在做梦时梦见自己坠入大海,有一位老太太以小船救离困境。这位老太太向他指示两条路,其中一条路是前往一栋宫殿般的地方,说这是他一生的归宿。醒后,经过询问,得知梦中的宫殿境界就是上房山的下院,遂于1931年,前往北京近郊上房山兜率寺,依止修林和尚出家;惟修林和尚的小庙位于海淀药王庙,于是梦老就在药王庙剃度落发,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的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  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梦参法师,得知北京拈花寺将举办三坛大戒,遂前往依止全朗和尚受具足戒。受戒后,又因做梦的因缘,催促他南下九华山朝山。其时正适逢六十年举行一次的开启地藏菩萨肉身塔法会,他当时并不为意,但此次的参访地藏菩萨肉身,却为他日后平反出狱,全面弘扬《地藏三经》法门,种下了深远的因缘。  在九华山这段时间,他看到慈舟老法师在鼓山开办法界学苑的招生简章,遂于1932年春天到了鼓山涌泉寺,入法界学苑,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与戒律,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在鼓山学习《华严经》期间,他在慈舟老法师的亲自指点下,日夜礼拜《普贤行愿品》,开启宿世学习经论的智慧;又在慈老的教导下,年仅二十岁,便以代座讲课的机缘,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口若悬河、畅演《弥陀经》等大小经论的法师。  法界学苑是由虚云老和尚创办的,经历五年时间停办。之后,他又转往青岛湛山寺,向倓虚老法师学习天台四教。  在青岛湛山寺期间,他担任湛山寺书记,经常衔命负责涉外事务。曾赴厦门迎请弘一老法师赴湛山讲述“随机羯磨”,并作为弘老的外护侍者,护持弘老生活起居半年。弘一老法师除亲赠手书的《净行品》,还嘱托他弘扬《地藏三经》。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日益加剧,日本关东军逐步占领华北地区。在北京期间,他以善巧方便智慧,掩护许多国共两党的抗日志士幸免于难。1940年,终因遭人检举而被日军追捕,乔装成雍和宫喇嘛的侍者离开北京,转往上海、香港;并在香港方养秋居士的鼎力资助下,顺利经由印度,前往西藏色拉寺,依止夏巴仁波切学习黄教菩提道修法次第。  梦老在西藏拉萨修学五年,藏传法名为“滚却图登”;由于当时西藏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排除汉人、汉僧风潮日起,遂前往青海、西康等地游历。1949年年底,在夏巴仁波切与梦境的催促下离开藏区。  此时中国内战已结束,国民党退守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950年元月,在四川甘孜正值青壮年的梦参法师,因不愿意放弃僧人身份,不愿意进藏工作,虽经过两年学习依旧不愿意还俗,遂被捕入狱;又因在狱中宣传佛法,被以“反革命”之名判刑十五年、劳动改造十八年,自此“梦参”的名字隐退了,为狱中各种的代号所取代。  梦老虽然入狱三十三年,却也避开了“三反五反”、“文革”等动乱,并看尽真实的人性。他将深奥的佛法与具体的生活智慧结合起来,为日后出狱弘法,形成了一套独具魅力的弘法语言与修行风格。  1982年,中央落实宗教政策,梦老平反出狱,自四川返回北京落户,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时年六十九岁,并以讲师身份讲述《四分律》,踏出了重新弘法的第一步。梦老希望以未来三十三年的时间,补足这段失落的岁月。  因旧友妙湛出任厦门南普陀寺方丈,梦老于1984年受邀在恢复后的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务长一职,一方面培育新一代的僧人,一方面开讲《华严经》。讲至《离世间品》,便因万佛城宣化老和尚的邀请,前往美国,中止了《华严经》的课程。  自此,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弘法的梦老,开始弘扬世所罕闻的《地藏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经》、《地藏十轮经》与《华严三品》,终因契合时机,法缘日益鼎盛。  梦老在海外弘法十五年,广开皈依、剃度因缘,满各地三宝弟子的愿心。至今,梦老所剃度的弟子,遍及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他还承通愿法师之遗愿嘱托,鼎力掖助她的弟子,兴建女众戒律道场,同时,顺利恢复雁荡山能仁寺。  年届九十,也是落叶归根的时候了,梦老在五台山度过九十大寿,并以五年多的时间,勉力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共五百余讲,了却了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其间,又应各地皈依弟子之请求,陆续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  目前梦老在五台山静修、讲经,虽已九十五高龄,除耳疾等色身问题外,依旧声如洪钟,法音摄受人心。在这期间,除非身体违和等特殊情形,还是维持长久以来定时定量的个人日课,俨然成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常时照耀加被幽冥众生。      方广文化编辑部谨志于青田?朝阳  2008.11

内容概要

  《发心》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菩提心”、“谈修行”和“念佛法门修学次第”等。面对对修行存有各种疑问的修学者,梦老一再强调发心的重要,他认为发心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厌离世间的心;然后发大悲心,也就是救度众生的心;最后发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普度众生。因此对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因此,梦老的开示,对广大的佛学子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能产生极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

      梦参老和尚,生于1915年,黑龙江省开通县人。1931年于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家,给自己取名为“梦参”。出家后,先到虚云老和尚创办的福建鼓山佛学院,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之后又到青岛湛山寺向倓虚老法师学习天台四教。1937年,奉倓老命赴厦门迎请弘一大师到湛山寺,随侍弘老半年,深受弘一大师身教的启发。1940年起赴西藏于色拉寺依止夏巴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学习西藏黄教修法次第,长达十年之久。1982年起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1984年被妙湛、圆拙两位法师请到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佛学院,并任教务长。1988年旅居美国,并数度应弟子邀请至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弘法,讲述的经论,以华严经、地藏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为主,在众多弟子中具有极高的声望。

书籍目录

深山中的一盏明灯北京开示 浅谈发菩提心台北开示 谈修行 念佛法门修学次第 念佛三问香港开示 九旬禅者的心路历程 梦参问答五台山开示 梦老九十三岁寿诞开示 对川北震灾的省思

章节摘录

  浅谈发菩提心    【编者按】  暌违七十六年,梦参老和尚于2007年5月应邀赴北京弘法开示。26日前往北京居士林,浅谈发菩提心的要义,并由居士林林长夏法胜担任引言,参加听法的北京佛教居士有八百多人。  梦参老和尚十六岁(1931年)在北京出家,经过多年的参访学习、讲经说法,1940年日军占领北京期间,离开北京转往香港、印度、西藏等地进修。  因此梦参老和尚与北京因缘相当深厚。如今经过七十六年的岁月,重回北京弘法开示,更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诸法因缘生    佛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的。诸法因缘生,一切法也是因缘灭的。我这次到北京治病,当初没有设想到哪个地方去讲一讲,结结缘,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因缘生了,就不得不随缘了!  我在八十多岁时动过大手术,现在跟正常人不一样的。但是因为我欠债,欠什么债?欠说法的债,这中间我有三十三年不能说法了,因此这三十三年我想把它补偿回来,所以九十多岁还在讲,就是这个原因,这是我的愿力也是大家的因缘促合。刚才我说一切法因缘生,现在这个因缘呢,就是大家要求跟我结个法缘说一说。但是年纪大了脑力也差了,有一些说得不如法的请大家原谅。    劝发菩提心    我今天先给大家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得有因缘:无缘不生,无因不生,无缘不长,必须得有一个因缘。你们今天就有这么一个因缘,所以我劝大家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好像是说我们就发一个心。不是的。发菩提心,在藏传佛教它叫三要道,菩提心的三种要道。第一是厌离世间。第二是大悲心。第三是般若心。厌离世间对世间不贪恋,就是出离心;不贪恋世间,出离世间,但因一切众生不了知佛法,也不能出离,因此就产生了菩萨的大悲心。  大悲心不能有爱见,爱见就是对自己亲。有爱染的情绪那叫爱见心,不叫大悲心。大悲心得有智慧,没有智慧的大悲心不能普度一切,有了智慧,就是般若心。  我们一般说的发心发什么心?发成佛的心。发心有三个过程:第一个先厌离世间。你自己厌离了,自己脱离了世间,但众生不得度啊!那就发起大悲心。  大悲心不是情感的,是智慧的,要有般若心,这三心都具足才叫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含义是觉悟的觉,明白的明。  一般人会问,你信佛了,学了佛法了。什么叫佛法?我所听到的很多答复,答复得不正确。认为信三宝信佛就是佛法,不是这个含义。佛是印度话不是中国话,印度话叫“佛陀耶”,翻成中国话就是觉悟的觉,明白的明。说你觉悟了明白了,你就是佛;你还没觉悟没明白,就是迷惑,那就不是佛。谁能够觉悟,谁能够明白,谁就是佛。  明白什么?明白为什么世界上这么乱,刀兵、水火、饥馑;为什么要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你能知道吗?你能知道自己多生累劫以前,都干过什么?等你死之后,又到什么地方去?是断灭了吗?绝不是断灭了。等你明白了这些,就是有觉悟的人。  我们道友可能遇到过,别人知道你信佛,认为是迷信。你可以根据这个道理思惟一下,你要是明白觉悟了,那你就是佛了,也不用信不信。但是不明白不觉悟呢?就是迷了,迷了还能信吗?信者决不迷,迷者决不信。怎样能达到明白呢?它有方法的。  就像我们读书,你选哪一科,你明白哪一科;没学,没学你就不明白。佛法也如是。你要想明白、觉悟,你得依佛的教导。依法明心,依法明心就是发心,发起一个觉悟明白的心,就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里头含着几个内容,就是我上面所讲的:一个是厌离心,出离世间;你自己厌离不行啊!整个世间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都在苦难当中,那就发起大悲心。  但是我们的大悲心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智慧,这个大悲心叫爱见大悲,不是真正的大悲心;必须得有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为什么不翻智慧呢?在咱们中国一直都用印度的原文“般若”,因为这个智慧用来解释般若义。有时候人们将世间的聪明,小聪明也叫智慧,不是的,所以不翻,就用原来的般若。  《华严经》里讲十种智慧。智慧含有方便、善巧、回向、力、愿、智、悲、慈等多种意思。所以般若呢就不翻,就叫般若,没翻成智慧,但是我们一般人,是以般若智慧为主的。  你有了智慧,依着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是为度世间人的,你说得太高深了世间人没办法接受啊!所以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相。因此在你生活当中,行动都应在佛法之内。一个觉,一个迷,迷了就背觉了,悟了就合觉了。  因此我们想觉悟,必须得发心。你连个最初的发心都没有,怎么能觉悟呢?这个心叫信心。我们一般把信心解释成信佛,或者入了佛门了,有信心;实际含义不是这样,而是问你有信心没有,相信不相信你自己的心,是这么个意思。说你的心跟佛、跟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没有差别,相信你自己的心就是佛。  你以佛心看待一切法,那就叫佛法;如果你以一切众生心看待一切法,那就叫生死法、染污法,这道理很简单。因此,人家问你信不信佛,我相信我的心,我的心像佛,是这样信佛的。    佛就是我自己    佛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佛,心外无佛,这个道理大家一定得深入,否则就是迷信。把自己都忘了,不相信自己,那不就迷了?这样产生的信叫迷信。迷信什么呢?迷信发财!迷信男女关系!迷了,把社会上的一切事当成真实的,实际上全是假的,无常。  我十六岁在北京出家,就是海淀药王庙,当年就在拈花寺受戒,1931年。那么现在呢?2007年,中间隔了七十六年了,这七十六年间,我自己有善业,也有恶业;有为人家的,也有为自己的,无量的业惑缠绕。  在业惑发生的时候就是迷了,业惑消失了就是悟了。迷跟悟随时随地发生的,不是一悟就像佛那样,一悟就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人修到成佛,得经过无量劫,没法计算年限的,什么原因呢?时而悟了,时而又迷了;时而悟了,时而又迷了。今天在这儿听闻佛法的时候,你很明白;出了门去,都是贪嗔痴,就不是戒定慧了,那又迷了。因此时间占得很长,释迦牟尼佛也如是。过去生沉落下去了,这一生白过了;又一生醒悟了就继续修,反反复复的时间非常长。  我们这些佛弟子,你能够二十四小时都用你的智慧,观照你的心吗?我感觉是办不到。假使说你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差,没有第二念就是一念,这是什么呢?觉悟的心。随时智慧心现前,那你所做的事情都是智慧的事。  释迦牟尼佛也示现受生,示现老,示现圆寂,给我们众生做榜样,让我们知道自己虽想成佛,但是在过程当中它有变化的。  像我们每位道友发心信佛之后,是不是一直都信佛呢?不,会变化的。信了佛了,就得听佛教导的话;你没有照佛的教导去做,那就是不信。做的时候是信,不做的时候就是不信;做错事了就后悔,悔就是惑。  以现在为例,现在不做,一会儿就变化了。现在是早晨九点多钟,一会儿变成十点多钟,那就叫过去了。未来呢?未来现在还没到,你不知道你未来如何。如果你有智慧知道你的过去,知道你的现在,知道你的未来,三世不变。什么不变呢?你现前的心,心不变。  总的来说,我今天就是跟大家讲心,我们现在所用的都是我们的意,意识不是心。假使我们认得我们的心了,发心的那个心,那个心就是觉悟的心,那个心就是成佛的心。  从你现在发心一直到你成佛,它不会变化。尽管中间有迷惑,迷惑完了它又显现,因为你发过心学过佛。  如果你每天能够念念不断,念念不断地念三宝,念佛、法、僧,从现象看是向外求,其实你念的是自性三宝。每当道友受三皈依的时候,我跟你讲的是自性三宝不是住世三宝。但我们都是执著于住世三宝,佛像或经书,住世的佛宝;僧人,住世的僧宝。住世三宝是引发你自性的三宝,假这个引发你本自具足的佛法僧三宝。  这个住世三宝是假的,它可以毁坏可能消失;你的自性三宝永远不坏永远存在,也不会消失,就是你迷的时候不能运用,悟的时候,三宝现前。  发菩提心,就是让你自性的般若三宝常时现前,念念不失。咱们能做得到吗?哪位道友能做得到,你就是现前的佛。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法、佛教、佛像,各有不同的作用。佛教是寺庙的形式,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佛学是把佛教所说的法当成学问去研究。    学佛跟佛学不一样    我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加州、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的大学都作过演讲,但他不信你的,不像我们的弟子这样虔诚;他当作学问研究,那个就叫佛学。  像我们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都是学佛。佛教我们怎么样做,我们就怎么样做,这叫学佛。  学佛跟佛学是不一样的,佛教跟佛法完全不一样。我们是依佛的教导,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返迷成悟,达到觉悟。因此我们要看佛经,要念。我感觉我们道友念佛经的时候,念的只是文字,可以再深入一点。  很多道友都念《金刚经》,《金刚经》说什么,他一点都没有领悟到。就举《金刚经》的例子说吧,须菩提问佛,我的心怎么样能住,这心啊,妄想纷飞杂念不断的,怎么样让它静止下来,降伏它。大家听起来好像很容易,我自己的心我降伏不了?没有一个人降伏得了的。你降伏得了,你就成了入住的菩萨;你降伏不了呢,随着它的妄想走。我们用的是想,是识,是意识,而不了解心。  经过学佛,我们知道心、意、识三个是不同的。意是我们现在用的,八识的识我们还达不到,离开识到你的真心;就我刚才说的发菩提心的这个心,你没认识到也没得到。  因此要发你的真心,要信,信心。这个信心生起了,发了菩提心了,你才真正能厌离世间;这个时候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行菩萨道,这才叫发菩提心。但是你没有这个智慧,这个心发不起来;我们应依着佛的教导来发这个心。发的这个心呢,就是觉悟成佛的心。  我上面跟大家讲的是分析心,分析它具足的内容。厌离心,大悲心,般若心,三个合到一起就是发心。我们发心就是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就是发觉悟。  能发心开始觉悟是真正的信佛,真正的学佛。这个心怎么样发的?那就得靠着外相三宝,就是佛像!就是佛所遗留下来的经文!  释迦牟尼佛入灭已经两三千年了,有人说没有佛了,没有法了,也没有僧了,因为现在的和尚跟那时候印度的大阿罗汉,已经不同了。大阿罗汉是有神通,但是他们都是小乘的,没有大悲心。佛法传到中国来,大悲心是很主要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些菩萨都是发了大悲心的。  我们说厌离世间,这个大家很容易明白。大悲心不是我们那个怜悯心,不是我们看见众生受苦了生起怜悯心,不是看见你的六亲眷属受伤害了,或者看见那个鱼、鳖、虾、蟹没有知识的,生起一种怜悯心,那个不是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有般若智慧的,是愿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度它们都成佛,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大悲心是没有情感的。像我们发起来的大悲心都是以情感来发,心里有情感的心;大悲心没情感的。怎么解释呢?一切众生是空的。《地藏经》里,地藏菩藏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是发菩提心,他度众生是没有众生相的;而我们这个大悲心,度众生是有众生相的。跟我们有情感的,乃至于他听我话的,我们愿意度;不听你的,反对你的,陷害你的,你怎么样对待他,那才是真正的大悲心,平等平等的。因此,这个大悲心的解释不同,这样的大悲心不是怜悯心,而是菩提心的大悲心。  般若心,这个就很难了。什么叫般若的智慧?看一切诸法皆空。空字,很多人说一入佛门就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完全错误。佛教讲的空是什么空呢?真空。什么叫真空呢?真空不空。那不空不是有吗?不是有,是空。真空不空,一切法都是空的。但众生并不了解,佛菩萨还得度众生,众生是有啊!佛法是在有中建立的,但是不执著;一念执著都没有,那才叫真空。  在一切法上一切相上,认识它是假的没有的,实在是没有的。我们可以从现象上来证明。我有四年没到北京来了,以前呢,每年都到北京转一圈。我在五台山上住了四年没下山,现在下了山再看看北京,变了,大粪场变成了高级经济区。朝阳门、东直门这一带,以前就是北京的大粪场,现在变成了高楼大厦云集的经济区,房价还特别贵。但是这个是实在的吗?不是的,是空的。相信吗?学佛的人认为这个不常的,无常的。  看着是物质的东西,全是虚幻的。不但物质不但人间,乃至我们所说的天上都如是,没有一件是实在的。什么是实在的呢?你的心不变,你的见不变;能见的见不变,所见的事物没有了,这个就叫真常。咱们发的菩提心是那个真常的见,那个才叫真正的知。什么知呢?智慧知。智慧是不假分别不假变化的,这才叫般若。  一说到般若,我们就联想到任何事物都是虚空的、空幻的,只有个假名。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因为它在运动当中。你能认识到它的变化这叫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呢?所发的菩提心。  说你的心永远不变,并不是说你现在是个男生,就认为你是男生;你是个女生,就认为你是女生,这些都是假象。心并没有男女相,男女相是假的不是心,是心的现象,这样的认识叫般若。你有智慧了,看见一切诸法皆空,万法皆空;从空而生起大悲心来度一切众生。度众生是不空的,这个道理你要是没智慧,是没办法认知,没办法承认的。  例如说我们父母不在了,空的。他们不在了当然是空的了;但他们并不空,他们又转了个相,不是那个相了,还是不空。空跟不空,《大般若经》里讲了二十种空,由空达到真空。真空是什么样子?没有相,真空绝相。  一切世法宛然俱在  世相宛然,这就叫周遍含容。观又不同了,《华严经》里的三观,真空绝相观,周遍含容,一切世法宛然俱在,不迷相,这个道理不是我们道友所能理解的。  今天早上我往这儿来的时候,一个道友拿着缅甸一个老和尚的书。我翻了几页,里面讲的全是二乘的法,都是阿罗汉的法;而对二乘人来说,我们中国传来的法是大乘法。  大乘法是什么?无相法,无相、无著、无碍。你看寺庙的门,三门,中间是遁入空门,成道成佛都是空的;而旁边一个无相一个无愿,无相、无愿是智慧是般若。这就是大乘教义,就是般若。般若很难表达,也很难证得;证得般若智慧了,你所发的愿都能够实现,愿愿都成真,念念都成真。这个达不到,那你还是从有相入手吧!要发大悲心,大悲心是从有相入手,看众生苦难,生起大悲心。  但是你自己必须得厌离,厌离世间。厌离世间了,才能够生起大悲心;能够生起大悲心,才能够得到般若智慧,这三个是一个,过程是分作三个。我说你发菩提心吧!其实就是一个心。但是详细讲起来,它有这么多过程。  像我们最初信佛的时候,达不到这么深;只是因为你烦恼了,烦恼找不到解脱的方法,信了佛了稍好一点。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道友,你都不是一生、两生信佛的。为什么这样说?你要是没有这个善根,你听不到般若法。般若就是告诉你空,空就是见;见一切法都是空的,不要执著,就放下了,这就是般若义。  《心经》第一句话就是观  我们很多道友都会背《心经》,《心经》大家都会背了,但是真正明白《心经》的人很少很少。我曾经问我很多的弟子,《心经》第一句话怎么讲的?观自在菩萨,一般的人都这样说观自在菩萨,把他当成观自在菩萨。  第一个字“观”,观就是般若。般若也就是我们现在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你要从头好好想一想;观就是想,思惟修。以你的经历,你看哪个东西不坏?有永久的吗?有这样的东西吗?没有。永久不坏、不变、不异,有这样的东西吗?没有,都是在变异当中成长,成长而后消失,消失了以后又成长。就是要你这样观,不是用眼睛看,是心里想。观就是止,观了之后就能定,止观双运;观中有止,观中有定,定中有观。  你看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你能这样观就看得破放得下,什么都不执著了你才能达到自在。你观你自在,谁能观入进去,谁就能自在。不观呢?不自在。观自在菩萨是他观得自在了,得到这个名号;咱们遇到任何事都不自在,咱们是生活在烦恼当中。高兴了,高兴是烦恼;说愉快,那个愉快不是真正愉快。为什么呢?愉快完了烦恼马上就来了,因为愉快生烦恼。烦恼的时候,你就更轮转不息,六道轮转不息。  我最初跟大家说发菩提心,大家把这个看得很简单,问了几个道友,他认为很简单,说我发过心信三宝了。那不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你一发心,这是因啊,这个因跟佛果结合,因赅果海,就把佛的功德都赅摄了,一发心就有了佛的功德;等到你成佛的时候,还没离开你最初发的菩提心,果彻因源,又把你最初发的心收回来了。你是怎么样成佛的?是因为最初发菩提心成佛的。  夏老居士希望我跟大家讲一讲,他问我讲什么题目,我想了一想,就从“发心”开始吧!从发心开始一直到你成佛。但是你得会发,发是生起的,并不是发了就永远在;发的时候生长起来了,发了之后你又把它丢了,一会儿又消失了。想它生根发芽成长很难很难的,那得万万年之后了。  发心之后,你要念念地照;观就是照,这个照能照见五蕴皆空,不是发了心就完了。发了心就要照,照就是用你的智慧观照它;不是念头错了就让它错,一定得把它拉回来。我还要吃饭、穿衣服、睡觉、大小便、做事情!没关系,这都是般若,只要你观照,做任何事物都可以,都在菩提心当中。    依《华严三品》发心    那依着什么来做呢?就念文殊师利菩萨的《净行品》。那么你所说的话,所有的行动,乃至上厕所都是清净的。如何把它变清净呢?就按文殊菩萨教授我们的方法。  譬如上厕所时你发愿:“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连大小便都没有忘记众生,希望众生把贪嗔痴弃掉。排泄东西都是脏的,弃贪嗔痴;蠲除罪法,任何犯罪的事都不做。  吃饭也要发愿,文殊菩萨也教授我们,当你吃完饭的时候,“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肚子饿了不吃饭不行,要吃了饭才能办一切事情。吃饭也是佛法,上厕所也都是佛法,这就是都在菩提心之内。  《华严三品》就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发了菩提心,你再加行这《华严三品》就可以了。如果说我还要诵《地藏经》,可以的。为什么?地狱众生最苦,地藏菩萨发的大愿是到那儿度众生,地狱是最苦的地方,所谓三涂。  谁说我们没看见地狱,你在人间就是了。你身上生病解脱不了,那就是地狱苦啊!发高烧,烧得糊里糊涂的,也是地狱苦!  当你遇到每一个痛苦,你能马上想到一切众生,就发愿,愿一切众生脱离这种痛苦。当你生病的时候,你那个心如果不住在病上,而是发心度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不得病,这样去用心,没有想到自己,你就可以减少痛苦。当你最痛苦的时候,你把你的心入到别处去,心就不注意那个病了,这叫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转移目标  很多的事情,就是你把你的心都搁到那个觉悟的觉上,不去迷惑它。如果我们生病,该如何减轻病的痛苦呢?转移目标!怎么样转移法呢?我跟大家说个故事。  以前有个老中医,碰见这样一个病人,他害瘩背,瘩背就是后心那个地方长了个疮。长疮就会烂,外头烂了就能看见心脏的跳动,实际上那是没办法治疗的。  老中医想,那就给他转移目标,于是跟他说,你背上这个疮我很快就给你治好了,但是如果你臀部长疮啊,我就治不好了。这就给了这个病人一个威胁。  于是那病人的思想就不注重这个后背了,整天摸他屁股,心想可别长疮可别长疮。三摸两摸,没隔几天他那臀部真长了个疮。哎呀!这下他认为完蛋了,非死不可了,找医生,医生说我没法治疗了,给他抹了点药对付他一下,让他回去了。隔了几天他感觉痛得要死,不得了了,又来找医生。  医生说你现在好了,以前你那个瘩背呀,心都快出来了,怎么治呀?你看你这个伤口现在已长出新肉了,长皮了。你这个屁股,肉很厚的,离心脏很远,死不了的,开开刀割了就好了。  假使你的心一天到晚都在菩提心上,当你痛苦时,你感觉哪个地方痛苦最厉害,你就转移目标。怎么转移目标呢?你就想最好的你最喜欢的。你想发财,想你可能发财,那就发财了。这样就转移目标了,这是治病方法。  用发菩提心转移你的烦恼心,转移你的贪嗔痴,这得自己想。有时候众生的业障很重,像我业障就很重,有人问我:“老法师!你在监狱发菩提心没有啊?”“我天天发啊!”我说那时候才是发菩提心的时候。为什么呢?我就是用这个方法转移目标,反正住山里也是修行嘛!几十年,没感觉怎么样的痛苦。  遇到最痛苦的事,转移目标;想你最快乐的事,那心就不苦了。病你支持不了了,痛苦很厉害时,你就转移目标,想你快乐的事,想没病的时候。这时候你如果念佛,就得利了,真正的一心念佛,或者念观世音菩萨,可以减少痛苦。哈!你这一念啊,菩萨来加持你了,实际上是你转移目标了。  当苦逼迫的时候,你心里念得非常诚恳,想着佛,念菩萨,菩萨真来救你,你也能得到效果,这都是发菩提心的内容。发菩提心的内容很多,我一时也没办法跟大家说那么完整,反正不管你学什么,就是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教我们善用其心,假使你还不会善用其心,就念文殊菩萨心咒:“嗡啊惹巴扎那底……”你一“嗡啊惹巴扎那底”,就把你当时那个现境转化了。  这是文殊菩萨心咒,文殊菩萨的智慧。那你念呢?就是你的智慧,用你的智慧消你的业障。三世一切痛苦的、悲哀的、伤感的,就是业障发现。怎么办呢?就用智慧来灭业障。不过,文殊法的般若智慧很难,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那些法比较容易懂;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懂的,你得修观,得经过修炼你才能够进入般若智慧。  凡是在五台山的大概都修般若智慧加持你,有了智慧做什么事都正确。如果想发财,那就念文殊心咒:“嗡啊惹巴扎那底……”  生病的想消灾免难,那念吧!念念,心里就转移了目标。人的病啊,三分病七分帮忙,病其实很少,这是心里头帮忙,再加上医生、吃药等,这都是病苦加重的原因。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交煎,你就用发菩提心来对付它,对付这八苦。把你的苦难转变成吉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功德。  咱们汉文当中也有发菩提心,省庵大师、莲池大师都有劝发菩提心的文章。但是这种劝发菩提心的文章,在文字上不容易进入,最好念念《华严三品》,具体地发菩提心。  我们这里很多人希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王就是发十大愿,到你临命终时,普贤菩萨就会送你到极乐世界。念《普贤行愿品》,绝对能生。  发菩提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你心都没发,怎么去修行!没修行,你怎么成佛啊?必须得先发心。  发菩提心能够免灾难吗?什么灾难都免。谁免呢?你自己免的。发了菩提心了,成了佛,你还贪恋世间?世间的灾难已经管不了你了,因为你发了菩提心了,脱离世间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怎么觉的?发菩提心。发了心就能够成佛,绝对能成佛。但是,你修行得快进步得快,成佛早一点;你修行得慢,成佛慢一点,就是这个分别而已。发了心,绝对能成佛,所以劝大家发菩提心。

编辑推荐

  ★曾师从倓虚老法师、慈舟老法师、弘一老法师和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以其传奇一生、毕生修行和大慈大悲心被众多弟子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的梦参老和尚的最新开示。  ★ 一本与《正见》具有同等价值的佛学读物,无论对学佛还是就扩展个体生命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本书作者梦参老和尚曾师从倓虚老法师、慈舟老法师、弘一老法师和虚云老和尚,为当代少有的高僧大德,并以其传奇的一生、毕生的修行和大慈大悲心被众多弟子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
      一本堪与《正见》媲美,能激发佛弟子信心的佛学入门读物。
      《发心》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菩提心”、“谈修行”和“念佛法门修学次第”等。面对对修行存有各种疑问的修学者,梦老一再强调发心的重要,他认为发心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厌离世间的心;然后发大悲心,也就是救度众生的心;最后发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普度众生。因此对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因此,梦老的开示,对广大的佛学子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能产生极大的力量。
  •   有误导嫌疑.(介绍的词语是“弘一法师和虚云老和尚弟子开示录.”)我以为是弘一法师和虚云老和尚的开示录,可是收到书一看是梦参老和尚开示录,感觉是对梦参老和尚和弘一法师及虚云法师的大不敬.
  •   学佛, 要懂得发心。 发心不是欲望,也不是一时的高兴, 是什么呢? 这边书有很好的解读和开示! 我觉得,凡事真正想修学佛法的,真的不应该错过梦老的书籍!
  •   现在听讲经不是很容易,一个是不知道听谁讲,另一个也不知道到哪里听,所以这本“发心”正好合我听讲的心愿,里面都是老法师在各地讲经的纪录,非常普适也非常贴近生活。

    书已经看完一遍,还准备看第二遍,第一遍看明白一件事(不好意思,是自认为明白),学佛学的是什麽,学的是“明、觉”,是明心见性。为了这个,所以会要持咒、要有规矩、要......
  •   买这本书,是被梦参老和尚的精神所感染。人要有信仰和追求,且人的一生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任何时候都要发菩提心。一本让我感动的书。
  •   敬爱的梦参老和尚,娓娓道来,师公的书要看,呵呵,师公与海云继梦和上风格却有不同,但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理,是很相应的,初发心为一切智,发心啊。

    发菩提心、忏悔以后,你会发大愿,那绝不是口头上发而已,你的意志会很坚强地去实践,它会变成生命中很实际的问题,驱使你马上去做,而在实践过程中你愿意承担一切失败和挫折,生命的改造乃由此而来,其后依各人的性德展现而有所差异。
  •   梦参长老因梦随缘入佛知见,其经历堪称传奇。
    此书是长老的一部开示,但足以对当下修行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感恩梦参老和尚!
  •   菩提心是成佛的基础和根本,恭敬聆听梦参老和尚的谆谆教诲,将大有益于我辈凡夫修行。
  •   收获如下:
    1、老实念佛。
    2、看护身口意,即便做梦也能熄灭贪嗔痴,才是真修为!
    3、发菩提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盼同修多了解相关内容。
    4、大家一定要明白皈依的道理。
    5、缘起性空.
    阿弥陀佛!!!
  •   梦参老和尚的开示录,佛学入门,必读!
  •   做任何事,修行,发心最为重要。
  •   发心就发大菩提心
  •   如何发菩提心,很难很难。望各位师兄精进
  •   小书一本,页数不多,适合大家体会。但我觉着实在不需冠上虚云或者弘一等前辈大德的名分推荐,因为梦参老和尚已经是真正的善知识了,当然,结缘也需善巧!
  •   善由心生,恶亦由心生,用好自己的心,即是一种修行。
    大悲心起,愿力无边,用我们各自的心。
  •   大师开示,值得拥有
  •   这是坚定同修们的信心的好书!
  •   感恩,愿老和尚长久驻世
  •   太好了,推荐阅读,有缘人莫错过。。。。。。,
  •   深圳报业想钱想疯了 书上的内容就是网上的视频的内容 书排版稀疏 印刷质量也超级差
  •   书本内容自然好。纸质也不错,小巧轻便
  •   上次买了一套,这本上次没买,很不错一本书
  •   推荐阅读。。。。。
  •   恩恩不错的书
  •   深入浅出,大道至简。
  •   不错的书哦,浅显易懂的道理
  •   书要用心读,好书更要用心。
  •   还没看完,希望能有领悟
  •   正版,印刷很好。
  •   不错啊,就是太贵了。
  •   听听老和尚的说法开悟之言,受益匪浅。即使不是佛教徒,作为我们平常人,也值得读一读。
  •   内容可以,书的纸张太差,还有破损,一本旧书
  •   慢慢细读 大有收获
  •   内容没问题。就是书的排版和制作质量太失望,封面的侧面凹凸不平。实在是失望。
  •   白白浪费11块大洋,此书竟冠以弘一法师名号,真是玷污了大师法号。
  •   内容很好,书品相较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