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张立先 长江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张立先
内容概要
《石壁立江西:中国三峡工程决策建设实录》是一部全景式状写三峡和三峡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长期置身于三峡热土,既亲历工程建设,亦追踪三峡移民,力求客观公允地为三峡工程作传。读这《石壁立江西:中国三峡工程决策建设实录》,您足不出户,便能对三峡工程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深的了解……
作者简介
张立先,男,蛇年生于鄂南乡村。常年当“编辑匠”,习惯了白天不长脑袋。自诩日“坐家”,钟情于文学便作茧自缚,在“格子笼”挣扎。爱诗爱散文,亦写小说和报告文学。已出版各类文学专著9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作品多“速朽”。唯企盼自己的习作“朽”得不那么速……
书籍目录
引子 “驯龙”:历史性的时刻/1第1章 三峡,多雾的岁月/3永远的中堡岛/3神奇的长江三峡/4长江,历史上的悲剧/5第2章 既生瑜,又生亮/950年代的“三峡热”/9另一种声音/101958年:李锐与林一山“对簿公堂”/12随周恩来查勘三峡:“话不投机惊满座”/14李锐说:我同三峡的纠葛没有完/16第3章 解读葛洲坝/18毛泽东的古怪“批示”/18断章 ,却不是空白/20葛洲坝:“中国的新长城”/22第4章 水位线牵着万人心/25来自华盛顿的电波/25围绕着水位线的争论/26150方案的前前后后/28三峡走来了孙越崎老人/29李锐及其《论三峡工程》/30库区人民在呼唤/31第5章 困难与希望同在/34移民,意味着什么/34我国水库移民的昨天和今天/35国外水库移民说略/36故土情:隔河岩水库的一幕活剧/37往事:一棵橘树被抬至县委招待所门前/38剪不断,理还乱/39第6章 李伯宁领命三峡行/42北京的最高决策/42李伯宁领命三峡行/43移民,踏破铁鞋探新路/44葛洲坝,柳暗花明见“新村”/46第7章 “三峡热”,80年代再降温/48重新论证,邓小平一诺千金/48撤销建省计划,增设国务院“三经办”/50试点,库区移民转忧为喜/5189之春,李伯宁陈情驳李锐/53程子华的“万言书”/54第8章 问三峡,何处是家园/57贫困的怪圈/57“不三不四”:三峡库区经济现状/58“不上不下”:三峡库区人口现状/59故土淹,何处再安家/62建三峡,移民费用知多少/63日本人说:三峡工程80%的问题在移民/65“开发性移民”新思维/66移民专家谈库区环境容量/67开发性试点面面观/68第9章 三峡,从历史向我们走来/71三峡喜润“毛毛雨”/71三峡,考察团纷至沓来/72解惑释疑:专家名流话三峡/73自发捐款:人民掏出的仅仅是钱么?/744月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75千人誓师,葛洲坝人抢滩大三峡/76进军三峡,“总指挥部”诞生/78陆佑楣:咬定青山不放松/79第10章 七十年长梦今日圆/84夜幕下,怀揣祝福入三峡/84惊天动地一嗓子:“开工——!”/85李鹏的三峡情结/86陈赓仪“八年抗战”/88“五虎上将”聚三峡/90第11章 穿山越岭出三峡/92“宜莲公路”血染成/92“三桥一隧”竞夺标/94洞,向历史延伸/95桥,朝未来敷设/97第12章 沸腾的三峡/100长龙纵卧“中堡岛”/100跨越过千万年/102临时船闸摆战场/104厂坝段,“愚公移山”/105第13章 坛子岭下铸军魂/107寄自北京的“请战书”/107浴血坛子岭/108肉体非凡,缘自使命崇高/112第14章 淹没线下的思念/115他交出土地,也献出一片赤诚/116自毁家园,峡江涌动移民潮/117党员是旗,民心是碑/119不是亲人,胜似亲人/122第15章 神州暖风吹三峡/124暖风入峡“援”声不断/124涪陵喜迎“娃哈哈”/126万县市民养“白猫”/127“常柴”“三柴”结良缘/128总理牵线三家结亲/129第16章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131三峡移民第一村/131……第17章 城址之惑第18章 另一种“三峡热”第19章 1997:截流,截流第20章 陆佑楣的“五虎将”第21章 三峡大业主第22章 “苦恋”’三峡的人们第23章 凤凰今夜无眠第24章 挑战伊泰普第25章 一半是你,另一半是我第26章 雄性峡谷写风流第27章 三峡走来了李锐老人第28章 探秘“前方指挥部”第29章 “高峡平湖”现眼边第30章 库岸千里长镜头第31章 文物抢救大行动第32章 千家企业:窘境与出路第33章 库区人心中永远的痛第34章 喜与忧:库区生态调查第35章 生命,消亡或者延续第36章 外迁路。我与移民同行第37章 东溪啊,今天我就要离开你第38章 移民资金是“唐僧肉”吗?第39章 横空出世耀九州第40章 左牵黄,右擎苍第41章 右岸:风景这边独好第42章 “空中电梯”升船机第43章 我是长江“驯龙人”第44章 上市:“长江电力”独领风骚第45章 李永安:紧握历史“接力棒”第46章 创新:三峡工程的灵魂/第47章 张光斗与三峡工程第48章 潘家铮:毕生智慧献三峡第49章 郑守仁:呕心沥血绘宏图第50章 我站在大坝之巅试为三峡工程作传(后记)
章节摘录
1931年,长江水患殃及川、鄂、湘、赣、皖、苏、豫七省,共计205个县,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灾民达2800多万,其中淹死者竟达14.5万人之多。武汉。市区“大船若蛙丰浮水面。小船如蚁漂流四周”。洪水浸泡时间长达四个月。洪水泛滥时,“幸免者或攀树巅。或骑屋顶。或站高阜,均鹄立水中,延颈待食。不死于水者。皆悉死于饥,竟见有剖人而食者……”1935年,洪水发生之时,致使“荆沙被水围困,形如岛屿。四乡人畜漂没。四舍荡然,并波及荆、潜、监、沔一带,为状之惨,目不忍睹”。195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荆江分洪工程已抢建完工,荆江大堤也已经过大规模整修。但因洪水来势凶猛,虽以分洪方式确保了武汉,也保住了江汉平原,但灾情依然令人叹息:京广线铁路交通命脉中断行车100天;农田淹没4700万亩;死亡30000人……不妨把1870年的洪水与1954年的洪水作个比较:1870年洪水通过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是11万立方米每秒,1954年则为8.68万立方米每秒,后者为前者的79%。1870年的洪水。从水位高程看。在太平溪河段比1954年高10米,而在忠县至巴东河段。则高15~20米。若再发生类似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呢?据调查,沙市地面高程为32米,堤面高则是46.5米。有人认为:像1870年那样的洪水千年一遇。据史料分析,其重现期至少为820年,而按理论频率则为四千年一遇。然而。理论归理论。1860年与1870年两次发生特大洪水,相隔仅仅十年。这又如何解释?水利专家最担心荆江大堤。
后记
屈指算来,我与三峡“恋爱”了近30年。有缘亲近三峡,有幸歌唱三峡,是我人生的骄傲。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我这些年苦心经营的采访“作业”,也算是一种“交代”。这样的交代,是一个记者的良知,更是一个作家的责任。这样的交代。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守精神。纵然是断断续续,但却是一厢情愿(无人请亦无人逼)且持之以恒,如圆梦似兴建三峡工程一般。终于也完成了这部中国跨世纪的宏伟水利工程“传记”。置身三峡热土,既参与三峡工程建设,也追踪库区百万移民。近30个寒暑,既见证葛洲坝工程完建,亦见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建设全过程,泱泱华夏,多少人有此幸运?面对一座举世无双的钢筋混凝土大坝巍然耸立在万里峡江,面对一座里程碑似的“银龙”神奇般展现在雄鸡形版图西部,我想,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中国人,谁都会为她的“横空出世”而喝彩!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自万里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因为,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它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国力,亦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编辑推荐
《石壁立江西:中国三峡工程决策建设实录》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