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作者:苏爱军 等 著 页数:233
内容概要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新城区地质环境与移民建设利用对策》是一系列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共6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系统介绍了巫山县城区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格架及小构造形式等一系列地质背景条件;②首次提出了“破碎岩体”的全新概念和理论,论述了巫山县整个城区“破碎岩体”的组成、特点及分布,分析了“破碎岩体”的形成机制及发展演化趋势,总结了巫山县城区滑坡群的成因类型与作用机制,并合理解释了整个新城区破碎岩体的特点及其与后期滑坡改造的关系;③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论证了“巫山黄土”基本上属冲积形成,解决了数十年来的争论;④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优化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措施,采用神经网络法对“破碎岩体”的可灌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及实例分析,建立了可灌浆性分析指标体系;⑤对新城区场地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合理分区与评价,通过巫山县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已有库岸防护工程、典型滑坡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采用优化设计理论,进行了治理效果评价,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破碎岩体”的概念和理论为三峡库区巴东、巫山、奉节3县移民迁建和土地利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问题的根本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三峡库区移民顺利安置和社会稳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指导了上述地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护)工作,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书籍目录
第1章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概述1.1 地貌形态特征1.2 地层岩性1.3 构造特征1.4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1.5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中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第2章 巫山县新城区的地质环境2.1 地貌形态与地表水网2.2 地层岩性及分布2.3 构造格架与构造形迹的主要表现形式2.4 河流发育史与地貌2.5 “巫山黄土”成因第3章 破碎岩体的成因机制及特征3.1 破碎岩体的成因3.2 碎破岩体的分类及空间分布3.3 破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第4章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典型滑坡剖析4.1 滑坡的形成机制4.2 典型滑坡剖析第5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优化设计5.1 Sarma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5.2 锚拉桩优化设计方法5.3 加筋土挡墙优化设计5.4 基础优化设计5.5 土体可灌浆性能优化设计第6章 巫山县新城区稳定性及安全性评价与治理利用保护对策6.1 稳定性分区评价6.2 安全性分区评价6.3 治理利用的工程措施与设计6.4 滑坡及库岸治理的设计优化6.5 利用与保护对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级侵蚀复合堆积台地仅见于碑梁子、东城边墙(地表高程180~220m,基座高程165m左右),台地堆积物下部为洪积的块碎石土,上部覆盖“巫山黄土”。值得注意的是,经钻孔揭露,东城边墙台地中部万元沟西侧冲沟内存在一直径50~60m的深坑,坑底基座高程100m左右,比周边基座低60~70m。坑内堆积有含螺壳的冲积粉质黏土和有机质土,上部为“巫山黄土”覆盖,推测该深坑为I级阶地形成早期形成的岩溶塌陷坑。 1级侵蚀复合堆积台地仅见于巫山中学、江东嘴(地表高程150~172m,基座高程145m左右),台地堆积物下部为洪积的块碎石土,上部覆盖“巫山黄土”。 巫山县新城区更高一级的侵蚀堆积平缓台地还有牛蹄窝台地、高塘地台(台面高程300~350m,基座高程280~290m)。台地堆积物以层状滑裂岩体或碎石土为主。牛蹄窝台地后部房建施工中揭露粉质黏土及有机质土层(有机质土为含砾黏土,含木炭,分布高程280~320m不等)。从长江南岸巫峡口附近的庄屋梁子东320~370m高程分布有残留的河流物质,以及对应高程的一些平缓山脊推测,牛蹄窝台地、高塘台地的形成最初可能与河流侵蚀作用有关,但经过后期改造。 2.4.2.2 堆积剥蚀台地 牌楼至省变电站一带,包括四方井北边一带的平缓山梁、残丘,高程为425~460m和500~550m,台地堆积巴东组第三段泥灰岩的碎石土,台地风化剥蚀呈浑圆山包和丘状。和区内最低级夷平面或长江河道最早侵蚀面(最高一级阶地)高程相差不大。根据该台地有大量堆积物及长期风化剥蚀特征,应归为堆积剥蚀台地。 2.4.2.3 剥蚀重力改造(滑坡)台地 剥蚀重力改造(滑坡)台地包括二坪子一苟家坪台地(台面高程500~525m),铜盆池(高程550~625m),该两级台地形态相似,后部呈凹槽形态,水塘分布,凹槽部位大部分堆积黏性土,并掩埋有机质。台地呈塬状或剥蚀残丘,分布巴东组第三段泥灰岩破碎岩体和薄层风化粉质黏土。该台地后缘沿两种地层界面发育,台地部位“滑裂岩体”明显与下伏基岩是切层的,凹槽形成与重力(滑坡)、溶蚀等作用有关,类似滑坡台地,因而这些台地为重力作用形成的剥蚀台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新城区地质环境与移民建设利用对策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