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罗贯中、 戴敦邦 黄山书社 (2008-08出版)  作者:罗贯中 著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近年来,很多人深入挖掘《三国演义》的文学之外的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集人才学、领导科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等为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所本三国故事,在魏晋以后就在民间流传。随着说话技艺和戏剧的兴盛,这三国故事题材也自然被艺人所看重。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即在勾栏瓦舍上演。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有30多种。元代还刊出了《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作注所搜集之史料,注入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24卷本,是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嘉靖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现今通行的120回本,是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最流行的本子,俗称“毛本”。《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罗贯中继承了民间故事中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义的一方,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对汉民族复兴的渴望。《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精彩地描写了大大小小40多场战争,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作者视野广阔,构思宏伟。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从战事的起因,交战各方力量对比、作战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主要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叙述得具体而生动。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曹、刘、孙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小说中用整整八回的篇幅,通过铺排和虚构,写得矛盾冲突不断、戏剧性的转折接连、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读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值得称道的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品格性情各个不同,如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与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与器量狭小。这些形象都极富于生命力,几百年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如写诸葛亮的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侧面虚写其非凡才能;然后在三顾茅庐这一段,从刘备等三人的眼中观察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环境,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诸葛亮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场“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令人觉得他是有大才,且日后必有大用之人。

内容概要

  《四大名著普及本:三国演义》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书籍目录

第1回 桃花园豪杰三结义洛阳城兵刃十常侍第2回 诛丁原吕布背义刺董卓曹操献刀第3回 八方剿董卓三英战吕布第4回 孙坚跨江击刘表王允巧下连环套第5回 张翼德醉失徐州吕奉先射戟辕门一第6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第7回 天子射猎受耻辱曹操煮酒论英雄第8回 吉太医药罐下毒关云长曹营陷身第9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10回 劫鸟巢孟德烧粮战官渡袁绍败兵第11回 刘备跃马过檀溪徐庶弹指破金锁第12回 刘玄德三顾草庐诸葛亮初战博望第13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赵子龙单骑救主第14回 论天下孔明舌战群儒斩桌角孙权决计破曹第15回 拜老友蒋干盗书用奇谋孔明借箭第16回 献密计黄盖受刑借东风孔明妙算第17回 周瑜火烧赤壁关羽义放曹操第18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19回 赵子龙计取桂阳关云长义释黄忠第20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21回 周瑜三气归天庞统二遭冷遇第22回 马超兴兵雪恨曹操割须弃袍第23回 张松献图投刘备赵云截江夺阿斗第24回 落凤坡乱箭射庞统巴郡城仗义释严颜第25回 马超挑灯夜战关羽单刀赴会第26回 张飞智取瓦口关黄忠计夺天荡山第27回 赵云受封虎威将刘备进位汉中王第28回 关羽水淹七军吕蒙智夺荆州第29回  关羽败走麦城孙权祸移许昌第30回 传遗命曹操寿终废献帝曹丕篡位第31回 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含泪托孤第32回 邓芝说退东吴兵孔明三擒南蛮王第33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第34回 赵子龙力斩魏将姜伯约归降蜀国第3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弹琴退司马第36回 五丈原孔明归天南郑城魏延中计第37回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司马昭闯官废曹芳第38回 入西川二士争功平东吴三国归晋

章节摘录

东汉末年,昏庸的汉桓帝听信身边太监的谗言,将正直的文武官员诬陷治罪,打入牢狱。张让、蹇硕等十名太监专权祸国,历史上称他们为“十常侍”。汉桓帝死后,汉灵帝即位,文武官员忍无可忍,密谋将十常侍置于死地,不料消息走漏,反被十常侍所害。从此,太监把持着朝廷重权,为非作歹,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怨声载道。河北巨鹿县有位叫张角的,趁天下人心大乱,以行医为名,从河南、河北八个省,召集了四五十万百姓,自称“天公将军”,揭竿而起。起义军头裹黄巾,声势浩大,所到之处,官兵溃不成军,弃城而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黄巾军打到幽州地界时,幽州太守刘焉恐怕寡不敌众,急忙在所辖县城张榜招募义兵。榜文张贴到涿县的那天,引出一位英雄。那人叫刘备,字玄德,性宽和,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胸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景帝的玄孙。家里的祖上因没有按规定交纳贡金而被削去侯爵,因此遗在涿县,住在楼桑村。村子附近有一棵桑树,有五丈多高,远远望去如同车盖。一位相士曾预言:“这家要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和小朋友在树下玩耍时,说:“我为天子,应该坐这车。”刘备幼年丧父,家里十分贫穷,主要靠母亲卖麻鞋和织席糊口。十五岁时,刘备拜郑玄、卢植为老师,并且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刘焉发榜招军这一年,刘备已二十八岁。当天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身后有一人厉声说:“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为何长叹? ”刘备回过头来看这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刘备见他形貌异常,就问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张飞,字翼德,世代住在涿郡,家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你看榜而叹,才问你的。”

后记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故事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以王溶平吴结束。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社会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书中的描写,为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素材。全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三国演义》深受各阶层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本次校点,在海天出版社1996年本的基础上,参校诸本,并参酌史籍,择善而从。均不出校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之林中,  它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由沉寂走向兴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我曾反复认真研读这本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仅就几个基本方面,略陈管见。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长期以来,  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近年来,一些学者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  3.“成书于明初”说;  4.“成书于明中叶”说。在这四种观点中,“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不仅忽视了《三国演义》吸收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而且实际上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  实难成立,  因而几乎无人赞同。“成书于明中叶”说,  径直把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本”)视为(三国演义)的原本,认为弘治甲寅(1494)为之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即其作者,  也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其论述虽有精辟之处,结论则未必令人信服。那么,“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和“成书于明初”说,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我认为,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多年来。  人们公认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  确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基础。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即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  尚难遽尔断定《三国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嘉靖本基本上保存了罗贯中原作的面貌,或者直接把它当作罗氏原本,根据它来考察《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本乃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的面貌(详见第二部分阶段),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以往论述的可靠性。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普及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国演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