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5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美] 伍启元 页数:1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1934年初版,是较早对新文化运动的系统研究,见解基本持平,出版初期颇有影响,后来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作者以清晰的条理、客观的态度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文化态势,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运动、实验主义思潮、疑古思潮、国故整理运动、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人生观论战、东西文化的论战、社会史论战等重要思想运动,做了审慎精到的研究,对今人认识和研究新文化运动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伍启元,生于1921年,广东台山人,早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留学英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经济学系教授,1949年后赴美。著有《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当前的物价问题》《公共政策》《美国世纪:1901-1990》等。
书籍目录
序自序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转变 第三章 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第四章 实验主义以及其他 第五章 疑古思潮的澎湃 第六章 国故整理与其批评 第七章 唯物的辩证法下篇 第八章 引言 第九章 人生观的论战 第十章 东西文化的讨论 第十一章 文艺的论战 第十二章 政治问题的讨论 第十三章 社会史的论战 第十四章 结论附录 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第三章 文学革命运动 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自东汉提倡四六骈体以后,就未逃出过咬文嚼字的圈套。韩昌黎虽是有过一次的改革,但结果还是没有多大的进展;兼且韩氏在文学上加了一个“师古”的口号,至使中国的文学,到了清末还是模仿古人。模仿古人,便没有创作性,没有生气,在这样“半死不活”的文学空气中,学术思想必不会突飞猛进的,因为文学是表现思想的工具;工具不好,思想自然也大受阻碍。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既用了许多工夫去模仿古人,去咬文嚼字,试问他还有多少余力去思想,去发明呢?同时他既天天沉迷在模仿的工作里,自然“模仿成性”,不肯创作了!中国学术界自秦汉以来,便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原因。 欧洲文学传到中国来后,中国人渐渐感觉到自己文化的缺陷,于是那些新思想家就起来提倡效法西洋。他们看见自己学术的没有生气,他们看见有思想的人都消磨在咬文嚼字的工夫里,他们又看见西洋语言文字合一的好处,所以就思有以改革。最先去提倡革新的,是王国维氏,梁启超氏,谭嗣同氏等。王氏可以说是最先彻底明白文学价值之一人;他在“文以载道”风气甚盛的时候,竟能够以“描写人生”做文学的目的,竟能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能不算是识胆过人。后来他转变了研究的对象,对文学改良一方面遂不能有多大贡献。至真能影响一时,能够做文学革命的先驱,我们就不能不推梁启超谭嗣同诸氏了。梁氏写文章,完全不像桐城派的古文;他自己说他写文章——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页一四二) 他不但创造一种新文体及输人日本文的句法,他更能把戏曲小说与论记文平等相待,能够领会文学的真精神。所以钱玄同氏说: 梁启超先生实为近来创造新文学之一人。……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及梁先生。(《胡适文存》页三七)而且梁启超谭嗣同等氏,又提倡过汉字改革;谭氏在他的《仁学》,更主张废除汉字,实在是识胆过人。因一国学术的盛衰,完全是由于教育的普及与否;想求教育的普遍,非将艰深的汉字改成拼音文字不可。所以嗣同先生的主张,实在是补救时弊的良药。戊戌政变之后,国人对于文字的问题,渐加注意。当时许多人发起了一个国语运动,研究拼音字母,创作简字字谱,势力颇大。一九一一年,民国成立,这个国语运动就大为发达:教育部更召集了一个“读音统一会”,议定了注音字母三十九个;民国七年,教育部更正式公布注音字母;民国八年,又重新颁定注音字母次序。国语运动到了这个时间,可以说是到了全盛时期。一时有名的新思想家,如吴稚晖氏,钱玄同氏……都极力替国语运动宣传;而且当时上下一致,对这个运动表示同情。后国语运动便渐渐衰落,到了现在便完全沉寂了。 民国五年间,在国语运动——“文字改革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文学革命开始了。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有同一的目的:求文字的普遍;但文学革命运动,更进一步要打倒那“半死不活”的古文,更进一步要建设有生气的国语文学。参加文学革命的文人学者很多:他们的领袖是胡适氏和陈独秀氏,他们的健将有钱玄同氏,周作人氏,鲁迅氏,刘复氏
编辑推荐
中国总逃不出‘模仿’的工作。例如张君劢不过想做中国的柏格森,胡适不过想做中国的杜威,陈独秀不过想做中国的马克斯,郭沫若不过想做中国的恩格尔,甚至最近梁漱溟提倡中国文化的文章,也不过是‘模仿’罗素的理论吧! ——伍启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