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上海远东  作者:吴敬琏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为了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进行的研究。本书行文力求平易,使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能理解,书中插入一些专栏,以对正文有所补充,提高可读性。同时,书本也照顾了研究的需要,凡有所征引都注明文献出处和来源,在一些可以用图或表的地方,大部分使用了表格,以便研究人员对数据做核查。

作者简介

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书籍目录

1.导论 1.1 写作缘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1.2.2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    1.2.3 Ⅰ、Ⅱ部类的划分和轻重工业的划分    1.2.4 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划分 l.3 本书的结构2.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 2.1  早期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    2.1.1 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    2.1.2 理论概括一: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矛盾激化    2.1.3 理论概括二: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专栏2.1从“工业化论战”到斯大林工业化路线的确立    2.1.4 理论概括三:从“霍夫曼定理”到“重化工业化阶段”    2.1.5 理论概括四: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2 现代经济增长和相关的理论发展    2.2.1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的革命性转变    2.2.2 现代经济增长    2.2.3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看新型工业化道路  2.3 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    2.3.1  “苏联现象”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2.3.2 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从“奇迹”到危机    专栏2.2 东亚金融危机3.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    3.l.1  现代技术(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    3.1.2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化    3.1.3 革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济效率迅速提高    专栏3.1 通用目的技术(GPT) 3.2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   3.2.1 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专栏3.2 金万堤论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运动”   3.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   3.2.3 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够对提高效率起重大作用? 3.3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渗入和改造各产业部门   3.3.1 信息技术创新的三次浪潮    专栏3.3 硅谷为什么成为创新者栖息地    专栏3.4 部分国家的信息化战略   3.3.2 计算机生产率悖论:ICT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   3.3.3  I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4.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    4.1.1 早期增长模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4.l.2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在中国    专栏4.1 毛泽东论中国工业化 4.2 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增长力式的探索   4.2.1  1979年和l981年的两次结构调整和效率改进   4.2.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除 4.3  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偏差的消极后果   4.3.1 负面效应的综合表现:“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   4.3.2 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4.3.3 过度投资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钱融系统风险积累5.粗放增长模式的延续:出口导向战略6.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附录主要参考文献人名索引表名词索引表初版后记修订版附记增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1.导论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并非在书斋中披阅前贤论著、静心进行学术探索的产物,而纯然是为了回答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作理论和政策研讨所得出的结果。  为了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和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需要对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作更深入的研究。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并非在书斋中披阅前贤论著、静心进行学术探索的产物.而纯然是为了回答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作理论和政策研列得出的结果。  1.1 写作缘起  我开始意识到增长模式问题重要性的时间并不久远,它只是始自于2000年末的北京中关村发展问题讨论。  自从1995年中共中央提山“科教兴国”的口号以后,全国许多地方提出要成为中国的“硅谷”。在20多个最有希望成为“硅谷”的中国城市中,北京的中关村由于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又可以依托北大、清华这样一些实力雄厚的著名高校,自然成为其中的首选。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关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开办了不少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归国创业的留学生数以千计,而且在制度建设上也不乏建树。例如,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0年l2月通过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其中有不少重要突破。但是总的看来.中关村在营建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才潜能发挥的制度环境,并进而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基地、新型企业家的摇篮”方面的进展远远没有像原来预期的那样快。……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敬琏教授所写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这本书以著名经济学家敏锐的专业眼光和丰富的经济学、历史、哲学和现代技术的专业知识,从广阔的国际视野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和转换问题,将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将是一部在中国经济学宝库中留下重要位置的书。  ——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选题意义重大,逻辑脉络清晰,论证严谨周密,对策措施针对性强,不仅对制定“十一五”规划及目前的若干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政策制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的确是一本值得细读、深思评将被经济发展现实不断印证的好书,不仅能使读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而且可以使读者体验与当代经济学人家进行思想对话的愉悦。  ——杨伟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推出来的一本力作,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的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相统一。很多人说增长模式转变是知易行难,实际上是行难知亦难。该书不但给了我们“知”。更将知与行结合,给了我们抉择的方向和行动的具体政策,这也是该书另一个重要的贡献。  ——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是2008年10月最新增订推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心血凝结之作!学习科学发展观推荐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大部分网民对于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的讨论,其实是很不感兴趣的,原因无非两条:从表面讲,大家已经习惯了如今的工作、生活方式,改变从何谈起,转向何处,实在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从深层讲,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层价值取向、指导思想都与所谓“科学发展观”相差甚远。这本《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以下简称《抉择》)抛出观点的引子,是被很多人推崇的“重化工业化”。如果简单地谈“重化工业化”,普通读者一定会被困在“国家强大”之类的概念里,认为这是件好事情,中国强大了,老百姓就能生活的更好。但是,吴敬琏认真研究过(事实上也被无数新闻报道和研究案例证实过),中国“重工业化”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存在这严重浪费能源、原材料和人力,同时严重污染环境,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这样的“重化工业化”实际上只是一个帽子,离真正的“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还远得很。吴敬琏之所以被称作大师,归根到底还是他比一般人看得深、看得远、头脑冷静。在《抉择》中,以对“重工业化”的探讨开始,吴敬琏开始全面剖析世界现代经济繁荣的制度根源,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根源,并由此提出了增长模式抉择的历史性话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今天的《抉择》甚至比不上“曾轶可的绵羊音”之类的八卦话题,但十年以后,《抉择》所涉及的话题就都将在现实中反映出来。如果仍然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仍然只重视要素投入和GDP积累,不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为人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那么中国就只能沦为“世界劳工”,在承接低端产业的同时,不可逆转地接受没有尊严的、贫困、苦难的命运。吴敬琏到底在《抉择》中说了什么,其实可以归结为如下内容: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根基)和传统社会(如农业社会)不一样:在基础上,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在发展实质上,依赖人的创造力,而非要素投入。如果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满足基础与实质这两方面的要求。从这个结论出发,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虚幻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繁荣,更多地依靠的是民众被压抑已久的物质需求和生产欲望,以及来自国外的技术和装备支持。抛开这些来看,30年间中国人的创造力究竟增加了多少?问问国家骨干企业的研发部负责人,问问普通的技术研发人员,他们能告诉你答案。简单地讲,中国整体上缺乏像美国、日本和德国之类国家那种培育创造力,并使之在市场环境中产业化的体系和能力。从知识产权保护看,从研发体系条块分割看,从优秀人才晋升偏好(做官还是做学问)看,不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鼓励“转移财富”而非“创造财富”。因此,这才有了房地产业在中国的畸形繁荣,才有了国内影院阿凡达令人咋舌的票房收入,才有了只能在国内叱诧风云的“山寨”手机和“山寨”文化,这些现象的根源只有一个————中国人对创新缺乏兴趣。缺乏创新热情的民族未来的命运是什么?看看如今的东南亚、中南美、非洲这样的地区,你就能明白。而这样的命运,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并非遥不可及,可以预见只要中国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不变,十年之内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结果绝非有益。吴敬琏被有些人尊为大师,也有些人说他欺世盗名,其实这都不准确。在我看来,他其实就是比别人看得更远、更深,就像电影《2012》中发现灾变前兆的印度科学家一样。警告不能获得响应,最焦虑的人一定是他。引申到所谓GDP“保八”的政府逻辑: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运行模式相当粗放,劳动者(广义,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中介机构等)严重缺乏创造力,能够基本满足民生需要的、新的价值必须依赖要素投入(在中国集中表现为GDP增长)才能创造出来,因此政府不得不按照“保八”的逻辑行事,拼命增加GDP。
  •   本书是为了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进行的研究。
  •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来划分主要的增长模式,我觉得是很好的。文中对霍夫曼定律等一些误国误民的、只是过去某一时段经验的总结的、不切合当今实际的所谓经济学定理进行了批判,指出服务业是信息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论述的很令人信服。吴老的书这本我是感觉最好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那本可以与林毅夫的奇迹结合来看更好。
  •   本书以增长模式为主题,贯穿始终,层层分析、讲述。基本厘清了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读此书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学基础较好,特别推荐高校老师和学生阅读,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   不敢以太快的速度,每天控制精读的段落量,用了大约十天时间,虔诚地读完本书。不敢称懂,更无胆对这等著作和宗师妄作评论。只谈收获。

    收获1:如封底评论所说,虽只论经济,却需要专业眼光,经济学、历史、哲学和现代技术的专业知识,以及国际视角。我也会认真地持续广泛涉猎,力求融会贯通的阅读自修。

    收获2:中国的自愈力,自我调节的纵深和余地,非东亚、东南亚、南美、欧洲诸小国可比拟。那些地域曾发生的经济、社会、政治动荡,在中国可被避免,这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综合原因。在中国,看清问题、直面问题之后,可以对未来更有信心!

    收获3:居家、理财、职业规划、人生观,皆受益良多。
  •   很系统的描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当前的经济形式也很吻合!值得一读!
  •   被誉为中国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和很多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尤其在中国是该按照传统观点下走完重化工业化还是用基于科学的技术来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科技含量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拜读过后,受益匪浅。从而能够更加冷静地反思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   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政界人士;增长模式其实很久就提出,但到现在还没有转变,或者与现下上层建筑相关性挺大;挺郁闷。
  •   书是好书,只可惜我经济学知识积累的太少,以至于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和理论读起来比较吃力。建议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读此书。
  •   此书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因为领导是学习经济的比较喜欢研究这方面的东西,推荐了这本书。看后的评价是不愧是大家,看问题和分析很有深度,很受启发。
  •   很好的书,吴老对中国经济的解析还是很到位的
  •   吴老经济学书买了很多,受益匪浅很专业,值得推荐!
  •   书写的很好,但是很专业,不是经济类专业的人看着有点难懂。书邮过来的时候有些破损,但是不影响阅读,希望卖家下次包装的更好一些
  •   读了这本书,对于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
  •   吴敬琏先生不愧为大师,所有结论都经过严格论证的,让人读起来信服。我不知道他所预言能不能实现或者提出的建议好不好,但是他的求真精神和学术人格我是相信的。
  •   关心政治、经济的人可以读一读``
  •   指出了一些当下我们正面临的问题,应该细读这本书虽然个别方面不同教授的意见个不同
  •   吴老的书,正在细细品读,从中看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展望中国的未来。
  •   了解中国改革利弊,不得不读此书
  •   吴老对于科学创新的观点对我很有帮助。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科学家共同体,发表制度,优先权等等。结合最近张维迎的被逼下课,感觉中国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   吴老的书一定要慢慢看,浸满了智慧和求实的精神,填充了胸怀家国的胸襟,连注释都十分长知识!
  •   好书值得一读再度
  •   吴老的书值得一看
  •   书中内容很有感触,读完有很大收获。
  •   老公的书,看得很起劲
  •   吴老的书很中肯,很实用
  •   书的包装不错,内容还没看
  •   老先生写得不错
  •   纸张质量很好 内容更是没的说
  •   这本书我们都很喜欢,成了必读读物。
  •   帮人购买,反应不错
  •   很逼真,很喜欢,给个好评吧
  •   领略吴老风采,感受赤子情怀。
  •   吴老先生的经典!
  •   准备哪天安静下来再在书桌旁慢慢品读
  •   中英对照,还能学英语。质量很好
  •   哎哟,还不错哦
  •   吴老绝不会让你失望!
  •   经济学一直最喜欢吴老的书,他的很多观点非常贴合中国实际情况,也是做过大量调查及实际工作经验所谈,毕竟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及成长,算是知根知底的,二是学到治学严谨的态度,他的措辞及论述,都是滴水不漏,层层相扣,很难找到有疏漏的地方,可见扎实的学术造诣。 社会中一直有批判吴老的声音,我需要强调的是吴老始终是一个学者型的政府官员,毕竟他的观点不可能非常容易贯彻实施,要说是谁的错误那就是体制的问题,体制问题一日不改革,就很难谈经济改革
  •   大师之作,果然厉害!
    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关于增长模式的话题或者说课题,限于篇幅所限,有的地方展开得不够。因为它不是一本论文集。所以有时候论文集的优点就是深入展开;两者各有优势。
  •   现在靠投资,低劳动成本,低增长,高消耗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型之痛,是必须承受的。拖得越久,伤疼也大。
  •   对于认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很有帮助
  •   对于不是非专业的读者也能看懂,很好!遗憾的就是没有能就现在的形式所应该采取的行动作出指导意见.
  •   看起来还行的书
  •   理论的东西太多了,大方向没啥问题,学到了挺多东西
  •   书的质量一般,书面比较旧,而且封面上还有一些斑点,但是内容应该是没错的,总体还可以
  •   行文有点烦琐,引用太多,独立思考性不强
  •   值得看,好好学习下,收益不少
  •   反正很多公式我都跳过了 。。。。惭愧啊。
  •   有点像本杂志,统计各家之言,但是是否够分量自己衡量
  •   其实对吴敬琏教授的书还是赞誉很高的,但问题是当当送过来的书实在太烂了,希望以后能够改进!!
  •   如上,对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意义不大
  •   当做历史读物也可
  •   书很好,但包装不是很好,邮寄过来的书似乎不是非常的
  •   此书很一般嘛,搞不懂怎么会有那么大荣誉。此书看不出吴的学术水平好在哪里,比起林行长的深刻和震撼,真是差了很多。
  •     作为一个985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4年来的学习,留给我的结论是,经济学理论真是一堆shit。我们背各种有各种假设前提的理论模型,流派观点,名词解释,马克思资本论,到头来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用处。
      
      但是我很惊讶于,这本书把我大学时候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给串联了起来,让我终于意识到,经济学并不是纸上谈兵,他们是能够为社会经济服务的。
      
      作者的各个论述都非常的严谨,有根有据。
      
      提到了为什么很多国家采用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模式是怎么创造了亚洲四小龙,又为何造成了之后东亚经济萧条。
      
      中国目前d额现状和未来如何发展,这一块虽然现在已经被提的不能再提,但是作者的逻辑慎密,写作严谨,都让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下了功夫又能让人有所收获的好书。
      
      建议正在读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读,或许会对你正在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功利点的话,对毕业论文,也一定会有灵感
  •     UIBE的各位就别抄了,我也是自己写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什么说现在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呢?中国过去二十五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时至今日,各种改革已基本接近尾声,体制转型虽然还有潜力可挖,但要以此支撑下一个十年的超常增长,似乎勉为其难。所以举国上下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探索在本世纪初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以高能耗、高污染和大量占用土地为特征的重型工业化浪潮再一次涌来。许多人深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经过重化工业化的阶段,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强国并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一阵营”,“如果抓住了重化工业化这一机遇,中国经济就完全可以保持20年的高增长”。(P8)在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21世纪,这样的增长竟然再一次占了上风。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琏老先生为了回答我国当前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对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做了深入的研究,写了《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以期回答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为什么重型工业化道路的风气会在中国兴起?那些支持中国走重型工业化道路的专家学者所依据的又是什么?吴敬琏老先生查阅了大量的发展经济学文献,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重型工业化道路所依据的不过是已经过时的理论。作为重型工业化理论依据的“霍夫曼经验定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将超越消费品工业的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结构中的主导企业——并不真是一个定理,而只是在早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将会在以后持续下去的假定前提下对未来作出的预言。这种简单外推所得到的结论,显然只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关于结构变化的假说。(P33)库兹涅茨引用日本经济学家盐谷佑一的论述,批评霍夫曼关于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划分不够确切,并且认为“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看不出存在什么‘霍夫曼定理’”。虽然“霍夫曼”定理只一个并未被后来的经验数据证实的假说,但在中国,由于它的内容恰好与曾在我国处于支配地位的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经验有许多共通的地方,“霍夫曼定理”常常被看作一个分析工业化进程的可靠工具。
      对“霍夫曼定理”并不正确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苏联的重型工业化道路。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的经济发展是按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进行的;或者像速水佑次郎所说,“苏联的经济计划可以认为是在政府指令下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极端情形”。(P45)然而,苏联的经济增长却始终落后于同期的先行工业化国家。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源投入的增加,而不是像发达国家那样来源于效率的提高。早期增长模式和社会主义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可持续性在苏联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即使在苏联领导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不触动体制上和增长模式上的根源,只靠研究开发投入的增加,虽然在少数领域(如人造卫星等)取得了世界性成就,但总体上却一直缺乏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目标。
      在总结了早期增长的相关理论之后,吴敬琏老先生着重讲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发展,指出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之类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P36)库兹涅茨西欧和北美主要工业化国家到20世纪中叶为止的50-10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后,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调整的基础上。而我们在重工业浪潮中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早期增长模式的延续,根本不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吴敬琏老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从重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出来。从“工业化道路”的意义上说,就应当认为,当一个国家实现从早期经济增长模式到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吴敬琏老先生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所提倡的。
      在论证了早期增长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缺乏效率和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之后,吴敬琏老先生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工业化的曲折道路以及当前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苏联的强大影响下,我国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全盘接受了苏联20年代的工业化观念,“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更是把投资驱动增长的做法推倒了极致,虽然依靠高投资和高消耗实现了产值的高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P101)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领导多次作出决定要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由于体制和政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本转变的目标迄今尚未得到实现。吴敬琏老先生把增长模式改变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配套的体制和政策仍旧遗留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P114)。具体表现为:第一,把数量扩张作为主要目标的旧思想和老做法没有彻底改变;第二,各级政府继续保持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力和对企业微观经济政策的干预权力;第三,财政体制的缺陷使各级政府官员有动力和能力进行过度投资营建“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第四,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因此,“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被复制出来,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增长模式乃是现行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随后,吴敬琏老先生列举了“重型工业化”浪潮带来的主要问题:第一,造成了土地、淡水、以及煤、电、油、运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第二,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第三,抑制了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关系重大的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在详细叙述了当前工业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之后,吴敬琏老先生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指出中国为了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促进与科学相关的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运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降低过高的交易成本;第三,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效率。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应当利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相对低效的农业向相对高效的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P141)
      在本书的末尾,吴敬琏老先生阐述了我认为本书最为精华的思想:要真正做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基础。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增长模式能否转变,最终取决于政府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目前我国政府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存在着“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偏差,为了提高经济效率,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和直接干预企业和个人微观决策的权力。矫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关键在于实现价格市场化,把定价权还给市场,要素价格由它们本身的稀缺度而不是由行政官员决定,市场机制才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最后的最后,吴敬琏老先生总结道,目前改革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建立健全内涵增长的制度基础”,这样的分析判断可谓一针见血。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而自我革命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在旧体制中有种种权力和利益的人来说就更加困难。但是,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因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迫切任务能否完成,将最终决定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转变的成效。”
      通观全文,本书可谓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既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也引用了李嘉图、凯恩斯、萨谬尔森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既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论述了我国的经济,一本近30万字的小册子,光注释就有300多条,仅主要参考文献就有一百多篇,图表、公式等也为数不少;内容不仅是论述经济发展,而且涉及技术等领域。然而,本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吴敬琏老先生没有挑明,但是本书给读者的直观印象就是吴敬琏老先生宣扬的是美国、英国的经济发展,把美国增长的“模式”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但是2008年也就是本书增订本出版的时候,美国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被吴敬琏老先生奉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现代经济结构”典范的美国,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彻底摧毁了美国的虚假繁荣。本书在评论东亚金融危机时,认为金融危机是因为“一些东亚经济的高增长率主要来自高额资本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这场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政府主导过度投资和产能扩张,是造成金融风险积累直至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重要原因之一。”(P48)如果说当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是因为发展模式不正确、政府主导造成的,那么吴敬琏老先生所推崇的作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代表的美国,怎么也爆发了经济危机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书的局限性或者说是吴敬琏老先生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局限性。
      
  •   其實沒有一種制度或者模式是完美的,美國的金融危機有周期性的問題,同樣也有結構性的問題。我們處於趕超階段必然是需要找到標杆才能進步,沒有最好的制度,永遠只能是在不斷完善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