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王邦雄 页数:169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围绕“社会大美术”概念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解析的著作。它有着宏观而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传统美术从狭隘的界限解放出来,拓展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美术领域。 本书深入探讨了美术的社会化途径的各个方面,切合实际地提出了若干中国美术在思想观念、基本精神上当下亟需正视的问题。全书既有宏观的视角、理性的观点、具体的实例、翔实的数据论证,又流露出作者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由衷热爱和关切。读者在跟随作者一同思索的过程中,得以对文化美术学、社会美术学有个全新的解读。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美术的艺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讲 美术——人的存在方式和超越方式 第三讲 社会心理结构——美术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中介 第四讲 两种方法——外展的美术研究和内超的美术研究 第五讲 综合把握——美术的社会学的研究使命 第六讲 美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第七讲 现代美术与现代文化 第八讲 美术与价值 第九讲 美术与现代设计 第十讲 美术与经济活动 第十一讲 设计的时代 第十二讲 人的本质与美术活动的全方位展开 第十三讲 人的创造与社会机制的动力 第十四讲 现代设计与设计教育 第十五讲 美术的社会化途径(泛美术因子与环境艺术) 第十六讲 西方美术的自律性与实验性 第十七讲 包豪斯与工业设计 第十八讲 西方美术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第十九讲 文化落差与现代化的挑战 第二十讲 美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反馈机制 第二十一讲 中国美术的人文精神 第二十二讲 中国美术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讲美术的艺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大约要算美术活动最为广泛、最为普及了。人类从用木、石、骨等物制造工具开始,美术就作为一种精神思考融入了物质之中。马克思正确地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和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的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显而易见,人类从一开始创造工具起,就出现了两种观念,马克思称之为“目的有用性”。一种为特定的目的而创作,如捕杀野兽、割兽皮、刨地等;一种为造型需求,使一定的造型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使用性即实用,造型性即美观。这两种观念也就是我们认为的美术的两种特性,即美术的艺术属性和美术的社会属性。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延续到今天,虽然日趋复杂,但这两种属性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两种属性合为一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人类的感觉是多样的,但不可否认,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视觉占有绝对的优势。所谓美不美常常与视觉有关,所谓美术的艺术属性,常是指“好看”与“不好看”。我们认为,只要进入人们视野中的一切,都是与美术的艺术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人们已经将“美术”(Fine arts)一词改为“视觉艺术”(Visual art)。毫无疑问,“美术,,的传统意义也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狭义的美术强调艺术属性,广义的美术强调社会属性。但是不论狭义的与广义的美术,只要与人发生关系,必然会通过视觉去感受它。据科学统计,一般成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90%以上来自视觉,而且每只眼睛的视神经纤维达到一百二十万之多,不但在数量上超过听、嗅、味、触这些神经纤维的总和,而且视觉过程的复杂性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的感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