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王云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王云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内篇”共有论文十二篇,大约有一半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展开的;“外篇”中少数随笔亦复如此。
作者简介
王云,复旦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
书籍目录
论艺术正义——以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为语境的研究试论柏拉图宗教正义观和艺术正义观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论艺术创造性思维的逻辑问题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作为文学原型的连理枝三类幸运结局:中国古代戏曲与好莱坞电影之比较三级隐性隐喻理论——兼比较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前现代诗歌之隐喻性西方泛诗论之滥觞输入西方泛诗论之第一人他属于迷惘的一代——论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史述评外篇寻找残荷花开堪折直须折凭阑意与登临意他们为什么老觉得被子太薄珠璧辉映各呈异彩——杜牧《过华清官》与苏轼《荔枝叹》对读亚里士多德的优秀观他绑架了谁家的孩子倾国倾城与knockout诗歌美学遐想后记
章节摘录
A.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的真实性。这三种正义分别是现实世界、宗教世界和艺术世界中的正义,它们与历史真实、宗教真实(在宗教信徒看来)和艺术真实相对应。正如艺术真实和宗教真实是虚拟或假定的真实一样,艺术正义和宗教正义也即虚拟或假定的正义、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正义。这是它们与社会正义的本质区别,也是它们具有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言之,艺术正义和宗教正义之间同样有着本质区别,一如艺术与宗教的某种本质区别。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说——艺术认识它的制造品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些正是艺术制造品而不是别的东西;宗教则不然,宗教以为它幻想出来的东西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列宁的《哲学笔记》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艺术并不要求人们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由此可见,艺术和宗教都具有虚拟性,区别在于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能清晰意识到艺术世界的这种虚拟性;而宗教的创造者(也许并非所有创造者)和信奉者却认为宗教世界具有“实实在在”的真实性,宗教真实是“实实在在”的真实。艺术和宗教然,艺术正义和宗教正义亦然。一个宗教信徒必定相信宗教世界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的;一个心智健全的艺术欣赏者在理智上必定知道艺术世界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虚构出来的,但在感情上也许很需要这种虚拟的正义,沉醉其中时甚至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艺术正义妙就妙在,人们明知道它是虚拟的,却迷恋于它。
后记
拙文结集,无以名之,姑且称它为“诗性连理枝”吧。所谓连理枝,也即连生在一起的两棵异本之树的枝条。以此为题,主要不是因为文集中有一篇关于连理枝的考论,而是它似可成为文集某些特征的隐喻。因为曾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中求过学,因而多少有一些中西比较的自觉意识。“内篇”共有论文十二篇,大约有一半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展开的;“外篇”中少数随笔亦复如此。把它们喻为“中西连理枝”,大概不算太勉强。也因为在这一专业中求过学,因而多少有一些跨学科的自觉意识。在一定的学术体制下讨生活,难免会有学科驱动,学科驱动并非坏事,但过分专一的学科驱动往往是坏事,因为它不仅窄化视野,而且压抑问题驱动。学术毕竟是以解决问题为己任的,如果对问题本身缺乏浓厚兴趣,且没有宽阔视野,要解答好问题恐怕很难。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把学科驱动与问题驱动结合起来。问题驱动似与多学科进路有着不解之缘。如果对一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你必千方百计求得答案。一个学科未必有“千方百计”,这就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去寻找。贡布里希曾经说过,“要想敲钉进墙就得使用锤子,要想拧动螺丝就得使用起子。同样,方法只不过是工具,应该随着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作相应的变换。”读者诸君也许能在某些文章中看出我从其他学科寻找“锤子”或“起子”的企图。这大概可勉勉强强称为“学科连理枝”。
编辑推荐
《诗性连理枝》:艺术学论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