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金性尧 著;出版博物馆 编 页数:501
Tag标签:无
前言
金性尧(1916~2007),笔名文载道、星屋等,浙江定海人。 金性尧幼年时代就读于私塾。青年时代参加校勘《鲁迅全集》,编辑《鲁迅风》周刊,后又主编《萧萧》、《文史》杂志。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编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华活叶文选》、《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等。 为客观全面反映金性尧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经家属授权,我馆整理编辑了《金性尧全集》,供读者阅读研究,亦作为对金性尧的最好纪念。 《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六宫幽灵》、《亡国之君》、《奸佞春秋》、《清宫掌故》、《伸脚录》、《不殇录》、《饮河录》、《一盏录》、《土中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 上述著述中,凡前已正式出版者,仅改正个别明显的误排,余均保持历史原貌,不作更动,同时分别在辑封作简单的介绍说明。作者自序置于原书正文之前,他人所作之序跋作为附录置于原书文末。遇有重复的篇目,内容完全一致的按照时间顺序,先出版者全文收录,后出版者存目;同一篇文章内容改动较多、材料有所补充、观点有所变化的则照收。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以及集外文等为首次结集出版。 《金性尧全集》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良昭编审、曹明纲编审,金性尧先生三女金文男女士的鼎力相助,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出版博物馆 2009年2月
内容概要
《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
本册为第一卷,收录了边鼓集、横眉集、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这五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金性尧(1916—2007.7.15),别号星屋,汉族,笔名文载道,浙江定海人,民进会员,当代古典文学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一代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
他幼年就读于阮氏家塾,1934年至1935年,曾在《舟报》副刊上撰稿发表文章。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并出版《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建国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文革”结束后,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炉边诗话》等;论著出版的有《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灵》、《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等,系建国后所作文史随笔的结集。1988年,他又为香港中华书局主编诗词坊丛书,个人著作有《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
金性尧的家乡——浙江省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曾经征编《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
书籍目录
大恋之所存
战士与奴才
周案余议
哀日本水灾
痛定思痛
用括弧的孤岛
健康之大敌
住
苏日冲突与我们
汉族齐民
近乎播音机畔的生活
心死
母亲的心
谁是阮胡子
说到《鲁迅全集》
无题
真正的儿孙
笑匠与笑料
关于侮辱
血洒高空
怀孔
关于“与国”
读《信州杂记》
自己也要紧
事实
自由万岁
清晨的心境
“闲人之业”
写在纸上的心
章节摘录
无论在那一个时代,只要是为正义,光明而搏斗的战士们,总是在苦难,迫害中迎击着,反抗着。待到沥血既干,壮志已遂,也就用自己的手毫无恋惜地交出了他的生命!生命之于奴才,是永远地被虐用与浪费的。但在战士,则当慷慨赴死时的崇高与坚强的精神,是决非我们所能想像得到。 战士和奴才之间的距离也就在这里。 这例子,无须求之于百里或千里以外,自上海被披上了“孤岛”的外套以后,无名志士的头颅,几乎可以筑成了一座意志的高墙:它划分了一切善良与丑恶,清新与污秽,人性与兽牲! 然而,这样的话,我自己也感到有些空洞而且浮浅。对于战士,更欠切实,中肯。要理解战士的心地,最好还是用他们自己的话—— 凡是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对于汉奸,无一不切齿痛恨,整日底想食其肉而寝其皮,扑灭汉奸,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无可疑迟光荣伟大的神圣任务,至于他自己的生死,开始就没有顾虑及之云云。 自然,记者先生的渲染是有的,但决不是夸大。所谓“内容决定形式”。笔墨用之于以血肉为“原稿”的地方,真也成为“以生命写成的文章”了。 可是,一方面也竟有着卑贱,无耻到了绝顶的奴才:“据其家人言,曾屡接恐吓信,但尤则不虞有他,并不介意,且按日均至正金银行之市民协会办公……” 我想,“贪生怕死”一类的形容,是只能加之于懦夫的。至于敢冒万众的唾骂和鄙弃而把身为侵略者做走狗的家伙,对于墨写的“恐吓信”,当然“并不介意”了。归根结蒂:予打击者以打击,是中国的步步为营的战术! 作为这一次的战士的遗恨是有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真使有心人为之扼腕不已。但虽然这样,战士的光芒,已经辉煌而庄严地遥照着大地:“他没有死,他是消融在光明的世界里了。” 六月十四日 周案余议 自从汉口《扫荡报》登了周作人“砚然事敌”的消息以后,引起了许多文化人的猜测、怀疑、曲谅以至于诛伐。团体方面有武汉文化抗日会的“一致声讨”。在上海方面几种书报上,也不时的有对这事件加以特殊的关心与评议。最近在《世纪风》和《众生》杂志上,登载了一封周先生的亲笔信,以及一此关于他的零碎的音讯。这都值得予以珍视和探讨的。 武汉文化界的“一致声讨”,这也不能看作怎样的“过火”。所谓“惩前毖后”,正是中国眼前所应迫切采取的进攻性的国策。但我们如果从侧面去透视一下,觉得周先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到底不比受津贴,做“编辑”的文坛小丑一样,可以用沉默来当作轻蔑。当电文作者秉笔直书之际,似乎多少还寄着一些期望吧?而最近的茅盾、胡秋原、丁玲先生等十八人,也给了周先生的“一封公开信”。更可见一般文艺家在外敌侵略之下,对于文坛,是在怎样努力的来保持它的清白;对于周先生的灿烂的业绩,也怎样的为他珍惜与爱护。我们知道:上列的几位文艺家,过去跟周先生文学上的思想和立场,完全是不能融合的——有时还站在相反的阵地。所以毅然的联名发信者,无非为了周先生的“晚节”。而最重要的:也还是不愿使“仇者所快”,中了侵略者挑拨离间的拳经。 至于这里上海书报上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爱”与“谅”的一面。我想,眼前的上海环境,比起北平来,自然是“强”了一点,但这“强”,是够可怜的。艰苦的反抗,有时所得到的却是摧残;力透纸背的挣扎,结果却落到了一个“扣留”。“文化使节”之类,往往“以友人的面孔出现”,洁身自爱者固然在竭力的自相矜持,峻拒,但“盛名之累”,有时连避免的机会也极为局促,紧接而来的却是屠夫的刀锋,于是连洗刷的清水也变成可丑的唾沫了。这样的例子,在上海是已经看到过了,在被占领区域如北平,天津,也许还要更多一些吧。 然而我感到我们的笔墨,有几处实在浪费得太惊人了。《人间世》时候的周作人,是被林语堂大师当作“有不为斋”门面的一种装饰。到了“砚然事敌”以来,却又成为江湖卖解者的黑熊一般,作为卖艺的工具:向观众要钱的时候是朝着它“打”,显弄自己本领的时候又是“打”。这样的“打”法,不仅是遮掩了是非,也就曲歪了爱憎,无关紧要之处,他却拉了开去,一成扯淡,便近消闲:因此也毕竟提供了这打法之无聊,与本身的浅薄。 话说回来吧:大家留给周先生眼前的“余地”是宽阔的。李思浩、吴光新先生尚且可以到武汉去,北平的风沙,我们希望周先生必须用自己的手将它抹去。我们更盼望《希腊神话》与《路吉亚诺斯》早日出版,这是周作人一件最好的自白。因为一经套上奴才的冠盖,无论如何决没有这工夫,心境来翻译数十万字的希腊作品的可能。例如像“不暇自哀”的汤尔和,他也译过了几部书,但目前恐怕正在忙于修改教科书,与满口“临时”长,“临时”短了吧! 六月十九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