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百家  作者:龚志聪  页数:171  

前言

  传记文学的潜心之作  徐景熙  伴着牛年第一缕春风,《高山流水》这部传记文学的潜心之作亮丽问世,我为之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表示诚挚的祝贺。  传记文学是与报告文学比较接近的叙事文体。区别在于,报告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的片段、侧面,而传记文学则描述人物的成长史、心灵史。传记文学不同于一般史传,也异于历史小说,它是历史与文学的“化合”。创作传记文学,关键在于把握好“史”与“文”的度,既要求忠实地勾勒传主的人生历程,又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力臻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统一。  传记文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司马迁《史记》中不少篇章至今被传诵不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传记文学并不尽如人意,出版的一些烈士传记、革命回忆录大多难以在文学史上留存。由于受意识形态左右,大量中华优秀儿女不能入传。上世纪60年代,连调集“精兵强将”创作《鲁迅传》,也几番搁浅,屡屡挨批。就是《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由于选人选事均受时势干扰,作者说真话难,叙信史难,也谈不上在文学方面下工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文学创作包括传记文学的春天,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传记文学创作队伍日见扩大,包括领导人、领导干部的回忆录和口述作品,一些有思想、有学养的作家写的采访录、历史反思录,也包括许多普通人动手抒写呼应大变动时代脉搏、留存个体生命体温的记忆文字,或公开出版,或仅用以赠送亲友。总之,新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传记文学创作势头正健。有眼光的当代史学家提出了官方视角与民间视角、重要人事与凡人小事写作“良性互动、相融互补”的见解,已经引起文坛学界的重视,也带动了更多作家的创作热情。  军旅作家龚志聪先生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认识龚志聪是近几年的事。在我的视野中经常见到先生别具一格、充溢着诗情哲理的散文随笔,量多质优。经打听,原来他是南通人,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原副社长,出版新闻作品集、新闻学论著以及散文集、随笔集多部。他在军队报社工作三十多年,尽管酷爱文学,但始终视新闻为主业,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新闻领域大奖;2003年刚从军队报社领导岗位退下来,卸下大校军装,立即马不停蹄驰骋于文学园地,正处于文学创作的井喷状态。我在南通媒体上不时读到的仅仅是他“工作解套”后在全国报刊发表的大量佳作中的一小部分。这有2006年我们初次聚会时他赠我的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二村集》为证。  “二村”,顾名思义,既蕴含着“新闻结文学,相得而益彰”的“又一村”之意,也有他供职于南京而时时感念家乡南通,对南京、南通这“二村”的浓浓情怀。  也就在那次见面时,他向我透露了正在最后冲刺的传记文学《高山流水》的写作。这部书,他从1989年即开始酝酿、构思,估计到正式出版,断续近20年。那天,他难得兴浓,打破常规喝了点酒,儒雅白皙的脸上泛着红光,同我说了句悄悄话:“目前写作似有突破性进展,完成后希望你有兴趣成为最早的读者之一。”  如今,书已定稿。认真地充满激情地一口气读毕,我要毫不夸张地说,龚志聪先生奉献给读者的《高山流水》,堪称传记文学园地里一朵散发着独特香泽和光彩的鲜花,一部亦史亦诗,既不失其真又文采风流的鲜活之作。  《高山流水》的两位传主,是一对老红军、老八路,融融相知相爱六十余载的伉俪。男主角向守志,身经百战,首任二炮司令员,原南京军区司令员。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度,全军首批共有16位将领荣膺最高级上将军衔,向守志即其中之一。女主角张玲,16岁即投身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岁入党,屡建奇功,心美人靓,被称为“太行山上一枝花”。1944年以县委领导身份参加太行党校学习,结识了当年的红军团长向守志。之后,这对伉俪聚少离多,为革命出生入死。建国后,两人分别担任部队和地方高级领导职务。如今,向守志已92岁;张玲1960年起饱受癌患磨难,“撕碎”了医院“手术后只能生存5年”的“判决书”,又历经“文革”浩劫,如今正以她依然年轻的歌声迎来九十华诞。  如此风云人物,实属世所罕见,认真整理加工,就是一部厚重的传记。事实上,两位革命前辈自己分头撰写过回忆文章,向守志已出版了厚重的个人回忆录。龚志聪也曾全身心投入,具体参与了《向守志回忆录》的一些相关工作。如果作家回过头来专写向、张二老的人物传记,当是足以胜任的。  但是,龚志聪先生几十年笔墨生涯,既有“日间走笔夜览书”的积习,又有“文章必求有自见”的原则。如果文章无“自见”,无创意,重复他人和自己,他宁可舍弃、停笔。  作家深知,向、张二老的英雄事迹诚然可歌可泣,但毕竟还有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相似之处,即使笔下生花,也难以达到“这一个”的独特境界!经反复琢磨,他领悟到,如果把向、张两位革命前辈漫长瑰丽的爱情之旅深入开掘,作正面专题表现,岂不是可以构成一部不同凡响的爱情经典——两颗赤心之交响,一部大爱之浩歌!  至此,作家思绪豁然开朗,灵感勃发,情感和理性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用他在两年前对我吐露的心声来诠释:其时写作有了“顿悟”和“柳暗花明”的突破性拓展。对于作家的这种使命感和胆识,以及所遵循的美学原则,我由衷地感佩。  爱情是人类的生命线,世间最美丽的景观,爱情是两颗振动数相等、燃烧点相同的心灵的默契、拥抱。中外文学史上多少诗人吟诵爱情,但称得上“爱情绝唱”的并不太多。而要在近百年风雨阳光的历史大背景下,谱写出既具人间普世价值,又具中国时代风云、文化特质的爱情之歌,更谈何容易!但是,艺术创新本身即困难的被不断克服。作为一位军旅作家,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他成竹在胸,勇于进击,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精神,也在创作思想、艺术手法方面与时俱进,虚心揣摩中外爱情名篇的文化底蕴,适当吸取雅俗文化的多种元素,兼得阳刚阴柔之美,力求情趣理趣相谐。  作品结构布局时而大开大阖,时而针脚绵密;故事情节跌宕多姿,鲜活的细节逼真传神;作家在悲壮撼人、可歌可泣的历史长卷上,展示了一幅幅色彩瑰丽、诗意浓郁的生活图画。  作者自序的题目为《十九年来一个梦》,后记开头是一首诗,诗的首句为“一梦绵绵十九年”,前言后语、开头结尾都是“梦”。高山流水出梦来。这部传记文学是作者的一大篇“梦话”,或者说是一篇“大梦话”,富有诗情画意,气象万千,可观可赏。相信作品会受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这部赤心之交响,大爱之浩歌,如高山流水,具有恒久的思想、艺术生命力。  (2008年8月作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濠河之畔,定稿于2009年春节前夕)

内容概要

《高山流水》这部传记文学作品,通过两位革命前辈相遇相知相爱,六十多年来心心相印、心志如一的生活全过程,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国家命运前途眷眷关切的高贵情怀。通过主人公人生经历的各个历史片段所呈现的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规律,揭示出个人、伴侣和家庭生活的品行、情操与革命事业雅俗相应、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这是贯穿和照耀全书的一道亮线。故事情节曲折,情感波涛跌宕;尤其是理性境界阔大高远,在矛盾冲突中显示的理智和大无畏气魄,可歌可泣,令人心灵震撼。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相互交融而新生的人文品格。文笔凝重、典雅,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龚志聪,194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农家。1962年毕业于南通县中学,参军后自修大学文科,经考试完成学业。1963年1月应征入伍,历任连队文书、排长、团政治处干事。1966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70年被调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历任编辑、处长、副社长,主任编辑、高级编辑。

书籍目录

传记文学的潜心之作(序) 徐景熙 十九年来一个梦(自序) 引子 撞在婚问风波里第一章 风华二英 第一节 寒门少武出山乡 望族闺秀别古都  第二节 勇士建功机枪连 才女领衔青年队  第三节 好汉群中步步高 巾帼队里日日红 第二章 情归理道 第四节 人言人语当流俗 自爱自强说清高  第五节 红颜受气斥胡言 俊贤达理得芳心  第六节 说东说西一意传 斗智斗勇两手牵 第三章 心潮逐浪 第七节 无花无酒成佳偶 有歌有诗醉雅缘  第八节 静轩梦闻军号脆 战地隙听马蹄疾  第九节 红旗飘飘指江南 金花灿灿迎朝阳 第四章 大海情怀 第十节 率师异国捷报频 主事陌地好音多  第十一节 炮弹坑前忆洞房 疗养院中念战壕  第十二节 孤胆陈情毛主席 众目聚焦张书记 第五章 生命之火 第十三节 忽闻霹雳持静气 勇傲霜雪凭风骨  第十四节 两条战线将军胜 一个目标志士赢  第十五节 梅花斗雪香犹远 红叶凌霜色更浓 第六章 风雨阳光 第十六节 阴谋家无法无天 磊落士无私无畏  第十七节 遭流放风雨同舟 忍劳苦心志相映  第十八节 好同志再担重任 贤内助力主家政 第七章 长歌唱晚 第十九节 斗转星移游子意 魂牵梦萦慈母心  第二十节 忆昔最忆关山路 勉今尤勉太行情  第二十一节 桑榆眷眷三春意 兰桂殷殷寸草心 尾声 第二十二节 一生故事事中事 千载传奇奇外奇 附一 主人公传略 附二 书名题签作者邵华泽简介 附三 序文作者徐景熙简介 自此书生灯火残(后记)

章节摘录

  经过40天的准备工作,四十四师于3月16日奉命由高邑车站登车北上,经丰台、天津、沈阳,于3月16日抵达辽宁丹东。从宜宾至此,水陆行程共约5200华里。  北方的初春时节,依然是冰封雪飘,但此刻的丹东,人喧马叫,热气腾腾。四十四师一队队志愿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从身边走过。向守志师长这位久经沙场的战将,此时心中的战斗激情如鸭绿江水,滚滚滔滔。  而部队一过鸭绿江大桥,踏上异国的土地,向守志猛然感到依恋之情油然而生,很多官兵也都纷纷回首再看一眼亲爱的祖国。当年母亲送子参军,而现在是祖国母亲送自己的儿女到异国土地上与侵略者作战。好男儿为国征战流血不流泪,而现在经过南征北战的向师长的眼眶也湿润了。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指挥下,正准备发动第五次战役,时间要求十分紧迫。为了及时赶到指定的涟川地区参加这次战役,部队拼命向南行进。美军战机十分猖狂,如人无人之境,往往是低空飞行扔炸弹,飞行产生的气流能把战士的帽子刮得无影无踪。那时,朝鲜战场的制空权控制在美国空军手里,志愿军部队只能利用夜幕掩护行军,白天隐蔽,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没办法,只有延长夜间行军时间。深夜行军,官兵们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特别是一些年轻战士,熬不起夜,有时实在困了,只能闭着眼睛走几步,又硬睁一下眼,调整方向,走几步后,又闭着眼走。用这样睁一会眼、闭一会眼的方法来给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  经过16天450公里的长途跋涉,全师部队终于在4月1日抵达伊川西北的预定地区集结,进行临战准备。并于21日进抵预定的作战位置,随即投入了著名的第五次战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山流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