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儒勒·凡尔纳 页数:190 译者:毛子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在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中,大炮俱乐都的成员着手准备这项伟大的事业。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邀请巴比康、尼科尔一同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三个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乘坐这颗炮弹向月球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成为月球的卫星,无止境地绕月运行。故事留下悬念,三位探险家的命运无人能知…… 《从地球到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无中生有的虚构,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世界科幻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市,从小就喜欢旅行,爱读冒险故事,最吸引他的是浩瀚的大海和关于海洋的梦想。南特市是临河的城镇,码头上停泊着各地的船只与各种货物,小凡尔纳听着游客们关于海上生活的描述,他的头脑里便幻想出一幅幅奇特的图画,他希望自己也能有那么一天能远渡重洋,到神秘的异域国度探险。凡尔纳的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十一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他,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并让他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但是,蔚蓝色大海的形象在凡尔纳心中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凡尔纳十八岁的时候,遵从父亲之命前往巴黎学习法律,在这里他结识了法国作家大仲马,并且放弃法律,向大仲马学习戏剧创作。为此他不仅受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还失去了家里的经济资一助。他不得不在贫困中奋斗,以读书为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1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讲话9第三章 主席讲话的效果19第四章 坎布里奇天文台的回信24第五章 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29第六章 美国人对月球的了解37第七章 炮弹畅想曲43第八章 大炮的蓝图54第九章 火药问题60第十章 两千五百万个支持者和一个反对者67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之争73第十二章 争取国际援助80第十三章 乱石岗87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泥抹子93第十五章 铸造大炮99第十六章 大炮103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110第十八章 阿特兰塔号上的乘客112第十九章 公众大会121第二十章 攻守大战129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排解纠纷139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新公民148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154第二十四章 琅峰上的望远镜161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工作171第二十六章 开炮177第二十七章 阴霾183第二十八章 新星187
章节摘录
以前要是交上好运,一颗36磅的炮弹在100码开外能炸死36匹马和68个人。那算是制炮这一行当的幼儿时期,后来这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罗德曼炮能射出半吨重的炮弹,射程7英里,可以轻而易举地干掉150匹马和300个人。大炮俱乐部也想着实验一下他们大炮的杀伤力,但不幸的是,即使马不表示反对,人却绝不愿意充当这样的实验品。 别管怎么着,他们的炮确实厉害。每一炮打出去,就像用镰刀割麦子一样,敌人一片片地倒下。1587年,在库特拉有颗出了名的炮弹夺去了25人的战斗力;1758年,在索尔多弗,有颗炮弹一下子炸死了40个步兵;还有1742年,在凯瑟尔斯多弗的那门奥地利大炮,每放一炮竟能轰死70个敌兵。但是,要和大炮俱乐部的炮弹比起来,它们算什么呀?还有,在耶拿和奥斯特利茨那些曾经决定了战争胜负的炮,相形之下又有什么大不了的①?美国内战用的才叫真正的炮呢!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一门螺旋膛线大炮射出一颗圆锥形炮弹,一下就干掉了173名南方士兵;在强渡波托马克河的时候,一枚罗德曼炮弹把215个南方人送到了极乐世界。说到这儿,就必须提一提大炮俱乐部那位德高望重的成员,这就是常任秘书J.T.梅斯顿,他当时发明了一种令人生畏的迫击炮,那玩意儿比别的炮都厉害,第一颗炮弹试射出去就轰死了337人,虽说炮弹射出去之后他的大炮自身也震成了碎片。这些数字是颇具说服力的,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证据吗?用不着。所以,统计学家皮特凯恩给出的数字也就很容易接受了。他是用大炮俱乐部成员的人数除以被他们的炮弹炸死的人数,结果是,他们每人平均炸死了2375又几分之一个敌人。从这个数字看很明显,该学术团体的目标就是:打着博爱的幌子毁灭人类和改良他们认为是人类文明器械的战争武器。这就是一群“死亡天使”,而且看上去道貌岸然。
编辑推荐
《从地球到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无中生有的虚构,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