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沈炜元、 孙惠柱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沈炜元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全国都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戏剧艺术》也迎来了三十周年的刊庆,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当年,正是在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激励下,在全国思想解放的热潮中,上海戏剧学院的学报应运而生,而且一问世就洛阳纸贵,一本难求。这么说一点都没有夸张,1978年是书店门外经常排起长队的年头。那时我还在江西,刚通过高考成为七七届大学生不久,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首次招收的研究生,急需相关参考书,打听到编剧理论权威顾仲彝先生的论著尚未成书,正在刚创刊的《戏剧艺术》连载。可是我在江西遍寻此刊而不得,直到接到通知回上海准备复试时,才在上戏图书馆里得以完整地借阅。可以说,我和《戏剧艺术》的第一次接触是从“苦苦追求”开始的,也正是它帮助我考取了上戏的研究生。毕业留校后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戏剧艺术》编辑部当编辑,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在《戏剧艺术》发表的,和不少该刊发表的论文一样,后来被多本中外论文集转载。三年后我去美国留学,又留下教了十年书,其问经常去几个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如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中文藏书和期刊,而《戏剧艺术》都是那里唯一订阅的中文戏剧学术刊物,也是我跟踪国内戏剧研究动态的主要渠道。
内容概要
《阐释戏剧》所收的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侧重对戏剧原理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当下话剧创作的评说,属于话剧史论的范围,第三部分文章论述的比较宽泛,如果像编杂志一样要起一个栏目名称的话,则可用“戏剧大视野”之类的说法概括。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戏剧新观念的鼓吹,对戏剧现代品格的呼唤,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顾仲彝、李健吾等老一辈学者论述戏剧冲突、戏剧性的文章,谈的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从极度的文化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不久,本刊发表这样的论文,在戏剧理论建设上起到了打破禁锢,启人思考的作用。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戏剧现象,是建设戏剧理论的重要途径,这是本刊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胡妙胜先生有关戏剧符号学、顾晓鸣先生有关“母题”在戏剧中的地位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个阶段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推陈恭敏先生的《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答〈戏剧艺术〉记者问》一文。陈恭敏在这篇答记者问中,将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的戏剧观的新变化概括为从诉诸感情向诉诸理性的转化;从重情节向重情绪的转化;从规则的艺术向不规则艺术的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等四个方面,认为对这种变化作深入的研究,以此指导戏剧实践,我们的戏剧事业才会出现新的蓬勃生机,也才有进入世界戏剧前列的可能。陈恭敏先生的归纳是否全面尽可讨论,但文章中表达出对戏剧理论发展的探索精神,对戏剧新生机的强烈追求,则是肯定无疑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新时期以来,除了一些偏重于现实主义传统的话剧创作演出外,探索戏剧的尝试、小剧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外现当代优秀作品的引进演出,使话剧舞台曾经十分繁荣。《戏剧艺术》关注舞台,关注实践,不断刊登及时总结舞台实践经验,对创作中一些倾向性问题作深入评说的高质量论文。本书入选的文章中,有对前卫话剧的评论,有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有对话剧文体嬗变的阐释。新时期来一些优秀话剧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以人为本,高扬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精神。与此相对应,在话剧理论的研究上,不少学者从现代启蒙精神、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当代话剧作认真分析。董健先生的《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陈坚先生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董健对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话剧热情赞誉,认为“这十年是启蒙理性不断重建与修复,从而使真正的戏剧精神得到高扬的十年。戏剧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都得到了空前扩大。那些优秀剧作都洋溢着中国人那种积极、开放、昂扬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平等‘对话’。” 当然,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话剧除了触及人心,通过与观众展开精神对话而提升观众外,也应该发挥它游戏娱乐的功用。新时期以来的那些佳作,莫不兼备启蒙与娱乐这两种功能。然而,这些年来,文化的消遣娱乐功能得以大大发扬,不少话剧也追随流行与时尚,跟在电视等大众媒体后面制造没有深度、缺乏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文化快餐。有些戏剧理论研究者出于各种考虑,也有对这种现象叫好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高扬真正的戏剧精神,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呐喊是多么的必要。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话剧应该关注人生,应该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应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开辟精神之路。
作者简介
孙惠柱,1969年下乡,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1990年纽约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十年,任博士生导师和导演,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戏剧艺术》主编,纽约《戏剧评论》特约编辑,英国《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剧作有《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女人》、越剧《心比天高》、京剧《王者俄狄》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国演出。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沈炜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员、《戏剧艺术》副主编。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戏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撰写发表论文二十五万余字.出版专著《艺术:观念与创作》,主编出版论文集《新世纪戏剧艺术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 孙惠柱前言 沈炜元谈“戏剧冲突” 顾仲彝戏剧性 李健吾历史剧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 吴保和中西悲剧观探异 乔德文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 陈恭敏戏剧符号学导引 胡妙胜论“母题”及其在戏剧中的地位 顾晓鸣史剧关系新探 郭汉城 章诒和关于东方戏剧的几点认识 刘厚生悲剧——解脱的艺术 朱国庆论戏剧结构 周端木独幕剧戏剧小品探源 孙祖平西方音乐剧与中国地方戏曲 荣广润戏剧的讨论 童道明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 周宁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丁罗男意义流失与话语再生——论中国前卫话剧的误读形态 厉震林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 孙惠柱(著) 沈亮(译)空间重构、文本新解和观演互渗——论小剧场艺术的若干特征 陈世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 陈坚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 董健审美的认同与异趋——鲁迅论梅兰芳新探 陈鸣树戏剧与人性、人的本质 张传芳 张生泉当代都市文化略论 余秋雨中国艺术虚实论 叶长海关于创意产业的理论思考 贺寿昌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及其他 宫宝荣编后记 《戏剧艺术》编辑部
章节摘录
谈“戏剧冲突” 顾仲彝根据关于戏剧基本特征的论争看来,大多数理论家都同意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特征,只有贝克说感情和动作是戏剧的要素,但他也不否认冲突包括在大多数的剧本里,虽然不是全部。可是动作就包含着冲突的意义在内,没有矛盾冲突就不会有行动,动作是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至于感情,那是文学艺术的共同要素,艺术作品必须用形象来感动人,不是用说教来说服人;所以艺术作品必须有感染力,而要作品有感染力,那么作品里必须有充沛的感情。戏剧比小说或诗歌要有更强烈的感情,更快更直接的感染力,那也是事实,但以感情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特性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至于梅特林克提倡所谓“静止的戏剧”,那是资产阶级没落流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标新立异的产物,是不值得一驳的,甚至于在他自己比较出色的几部戏里也批驳了自己的谬论。以上各家论点都各有长短,但都不够全面,有待我们加以补充和发展。“戏剧冲突”这一理论在布轮退耳之前早已有之,不过布轮退耳把它特别强调出来,提高到“基本规律”的高度来看它,那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欧洲“戏剧”一词(希腊文dpama,拉丁文drama,英文同)原来的意义就是“动作”。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一再强调在戏剧里动作的重要性。他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这里他说明戏剧唯一的表达形式是动作,不是叙述,因为动作才能唤起观众的悲悯和畏惧的感情,如用叙述就不可能。
后记
《戏剧艺术》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学报,创刊于1978年。三十年来,《戏剧艺术》从未随波逐流降低自己的学术品位,始终以刊登学院教师和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为己任,在中外戏剧史研究、戏剧美学研究、戏剧演出学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大量领先全国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戏剧学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在创刊三十年之际,我们回眸审视一百四十多期杂志、数千篇学术论文时,为长期积累而成的这一学术库藏之丰富价值而惊喜不已。为了将本刊三十年以来理论成果作一次集中展示,编辑部提议选编出版这套文集——“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这一想法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在具体选编过程中,编辑部同仁都十分认真,有时为了决定一篇论文的取舍,斟酌再三。需要向在本刊发表过论文的专家学者扣招呼的是,由于受篇幅限制,不少优秀的文章未能入选,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当然,由于时间尚嫌仓促,选编者水平有限,我们的选择也未必精当,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谅解。正当我们为这套文集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上海百家出版社社长梅雪林先生热情伸出相助之手。在学术著作出版发行低迷之际,梅先生的相助显得十分可贵,在此,我们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为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