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类解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于文斌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孟子幼承贤母之教,聪颖好学,及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以王道干谒诸侯。历游齐、梁、宋、滕诸国。时值战国,周王朝更加衰微,兼并之战愈演愈烈,世风尚权谋,以攻伐为贤。孟子言必称尧舜,力排众论而传周公孔子之学,时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为世所用。孟子62岁时,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涯,回到故乡邹国,“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汉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于韩愈的大力宣传和表彰,孟子之书初绽华采,社会地位迅速提升,被列为儒家经典。有宋之际,王安石推行变法,十分尊崇《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孟子及其著作的社会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以为学校的基本读本,再到宋人编刻《十三经》,《孟子》被列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显贵地位,才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也有一点波澜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读《孟子》一书,对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言论,大为恼火,认为孟子不当配享孔庙,将孟子像驱出孔庙,但大臣力谏,不得已又将孟子像请回孔庙,但他对孟子所持之论,仍心存疑惧,命人删节了《孟子》,不过朱元璋死后,《孟子》一书又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这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闹剧,集聪明与愚蠢于一身的朱元璋,终究不能阻挡人民的意志。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孟子》一书价值所在,因为它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讲了人民想讲而未敢讲的话,这便是《孟子》的精华,是《孟子》一书被人民所推崇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展开《孟子》一书,孟子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社会现实的愤怒与批判,对于统治者的引古论今的警示和“仁者无敌”、“保民而王”、“得乎丘民为天子”等不倦的教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孟子“不失赤子之心”的人性光芒。尤其是孟子踔厉风发、势如倒海翻江的语言气势和严谨的无懈可击的论辩力量,令我们叹为观止而不能不仰而敬之。  《孟子》一书所展示出的思想创见,研究家们多有论及,前圣今贤之述备矣,笔者亦不必为之统列尽观。蔡元培先生有如下之论:“(一)承子思性说而确言性善:(二)循仁之本义而配之以义,以为实行道德之作用;(三)以养气说论究仁义之极致及效力,发前人所未发;(四)本仁义而言王道,以明经国之大法。”将《孟子》和《论语》两相对照比较,所论确矣精矣。  其五,不忘本,怀感恩之心。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聪明睿智,积学以进,得到命运青睐,找到人生的定位。立命运之正,固然是个人奋发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助合的结果。因此,知识分子无论官做得多高,成就取得多大,都不应忘其本源。君子有三本。一本是父母。父母是我的生命之本,是父母赋予我聪明智慧,是父母养育我成长。百善孝为先。读书人不能孝敬孝养父母,是极其可卑的。它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品德。有的知识分子书读多了,知识也多了,往往瞧不起父母,不愿孝敬赡养父母,甚至找出几条不对处,作为自己不孝父母的理由。这是忘本的表现。晚辈知识多于长辈,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历史永远如此。知识分子以知识多、能力大而不孝敬赡养父母,实在是荒谬至极。“孝”是“仁”之本。孟子告诉人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连自己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他是个冷血动物。他也不会关心群众疾苦,不会耐心教育他人之子。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还有孟子的“不孝有三”、“不孝有五’’之论,更是具体而微,知识分子应当常读而己戒之。二本是国家。知识分子的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命运和国家兴衰荣辱联在一起。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都会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列强凌侵,国弱无能,战火连绵,生民涂炭,中国知识分子,虽满腹壮志.才高八斗,无所展才,“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国运如此,知识分子有何作为哉,怀其宝而迷其邦而已。建国之后,从反右扩大化到“文革”,前后又有若干年被打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迎来了科技的春天,知识的春天,也迎来知识分子自己的春天。知识分子从“臭老九”转变为备受尊崇的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逢此和平盛世,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分子报效国家,唯在此时。人民养育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负责,自觉地肩负起先觉之重,用真诚和良心去回报社会。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知识分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弃德悖义去追名逐利,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自觉地传承中华美德,以君子之矜式而泽被于世,用勤奋和优秀的工作回报社会。三本是良心。良心就是仁义礼智。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知识分子的工作都是良心活,不能尺度秤量,唯有问心无愧的高度自觉而已。如果德不端,业不精,工作拈轻怕重.见利不耻争先;甚至找借口无所事事,空拿俸禄等等,都是小人儒“天理良心”扭曲的表现。父母,身体之本;国家,命运之本;良心,道德之本。以感恩心待父母,以责任心报国家,以不动心守良心,唯有如此,知识分子才不愧为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于社会,从利益境界进入道德境界,再升入哲学境界,真正地肩负起先觉之责。  于文斌  2008年8月18日写毕于鸿丁园。

内容概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于韩愈的大力宣传和表彰,孟子之书初绽华采,社会地位迅速提升,被列为儒家经典。有宋之际,王安石推行变法,十分尊崇《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孟子及其著作的社会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以为学校的基本读本,再到宋人编刻《十三经》,《孟子》被列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显贵地位,才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也有一点波澜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读《孟子》一书,对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言论,大为恼火,认为孟子不当配享孔庙,将孟子像驱出孔庙,但大臣力谏,不得已又将孟子像请回孔庙,但他对孟子所持之论,仍心存疑惧,命人删节了《孟子》,不过朱元璋死后,《孟子》一书又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这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闹剧,集聪明与愚蠢于一身的朱元璋,终究不能阻挡人民的意志。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孟子》一书价值所在,因为它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讲了人民想讲而未敢讲的话,这便是《孟子》的精华,是《孟子》一书被人民所推崇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于文斌,1952年5月生,吉林省梨树县人,中文本科毕业。自青少年始,就喜读《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且人生阅历丰富,有较高的文学功力。作者撰写的《论语类解》一书,以其独特的编排方式和独到的人生感悟,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独辟蹊径,在《论语》编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2007年6月14日,作者应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之邀,到吉林大学作了题为《孔子的思想精髓与中国道德建设》的学术讲演。由于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作者又以两年多的时间,采用相同的编纂方式,夜以继日编写了《孟子类解》一书,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奉献一点绵薄之力。作者坚信,读者阅读此书,定会欣然以足,爱不释手。倘能有所取焉,无论是为士为官,从教从医,务工经商,都是借以立世为人、升德致道之一助耳。

书籍目录

序言做人篇第一为士篇第二君子篇第三修养篇第四中庸篇第五处世篇第六交道篇第七品鉴篇第八人才篇第九民本篇第十经济篇第十一务政篇第十二治国篇第十三论兵篇第十四史论篇第十五学习篇第十六教育篇第十七人性篇第十八争鸣篇第十九圣迹篇第二十附录:《孟子》与《孟子类解》双向对照查阅表

章节摘录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如同他有四肢。有这四种开端而认为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如果认为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残害君王的人。凡是身上有这样四种开端的人,就应懂得将它们发扬光大起来,像火开始燃烧,像泉水开始流出。如果能够发扬“仁义礼智”四端,就足以安抚天下;如果不能发扬光大“仁义礼智”四端,就连父母都奉养不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被称之为三达德。本章中,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汉代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信”,这便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由来。“仁义礼智信”的提出,对打造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观,推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英明而重大治国思想的提出,“仁义礼智信”,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并闪烁出历史的和现代的光芒,而指导着中国人的道德建设与修养。本章虽然简短,但论证严密。语言率直,坦荡,富有气势。《易》日:“天地之大德日生。”人也不能例外。“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何以知之,孟子举例说明,一个小孩子掉井了,大家都恐惧惊慌,表示同情而去营救,而这种举动,并不是利益的驱使,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善良的基因。因此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属于不忍人之心的范畴之内,这“四心”都是天地所赋,与生俱来。这种善良的心,如果不被后天的欲望所遮蔽,并使其发扬光大,便会向前发展:恻隐之心,发展为仁;羞恶之心,发展为“义”;辞让之心,发展为“礼”;是非之心发展为“智”。倘能如此,人皆成为人,否则就不能算是人。其危害是:小不能“事父母”,大不能“保四海”。至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更是不可能的。从做人的角度读解本章,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人人俱有,重要的是认识这四者的重要性,搞懂这四德的内涵,自觉地使其扩充发展,光大发扬,否则就会泯灭消失。那样的人,只能是形体上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和一般动物没有区别。说及道德,有些人总是认为无非是奉献付出,无非是约束自己,使我失去自由,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易》日:“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与德,利与义,在更高层面上是统一的,所以古人言:“义者,利之合也”,“废义则利不立”。孟子重申了这样的意思,他说:“仁者,人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只能是自己给自己配苦药。因此,年轻人要全面地认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是自贼者也”。

编辑推荐

《孟子类解》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孟子类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比较少的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