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美] M·斯科特·派克  页数:231  译者:于海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近代以来成就大事者无不钦服的气场修习术!

作者简介

M·斯科特·派克,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自律
问题和痛苦
推迟满足感
父母的过错
解决问题的时机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逃避自由
尊重理实
移情:过时的地图
迎接挑战
隐瞒真相
保持平衡
抑郁的价值
放弃与新生
第二部分 爱
爱的定义
陷入情网
浪漫爱情的神话
自我界限
依赖性
精神贯注
“自我牺牲”
爱,不是感觉
关注的艺术
死亡的风险
独立的风险
承诺的风险
冲突的风险
爱的自律
爱与独立
爱与心理治疗
爱的神秘性
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宗教与世界观
科学的宗教
凯茜的故事
 马西娅的故事
 特德的故事
 婴儿与洗澡水
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章 爱情的入门仪式  柏拉图说,爱是一种疯狂,一种神圣的疯狂。今天我们谈论爱情时,经常把它当做人际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恋爱,如何获得成功的爱情,如何克服其中的问题,如何面对失恋的打击。很多人之所以来接受心理治疗,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期望太高,而实际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很明显,爱情绝不是单纯的。过去的纠葛,未来的希望,以及种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哪怕与对方只有一点点联系——都会对爱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时我们会以轻松的态度谈论爱情,却忽略了它强劲而持久的一面。我们总期待着爱情的抚慰,却往往惊讶地发现,它也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空虚和裂痕。离婚的过程常常是漫长而痛苦的,永远无法真正了结。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离婚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就算分手能让心灵获得些许宁静,当初的夫妻恩爱也会存留在记忆中,在梦境里反复出现。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同样会折磨人们的情感。有一位女子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正被送往手术室。当时她非常想告诉父亲,她爱他,尽管他们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但她终究没能说出口,然后,一切都太迟了。每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她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在讨论爱情本质的著作《飨宴》(Symposium)中,柏拉图把爱称为“充实与空虚的孩子”。充实与空虚,恰恰是爱情的正反两面。  我们总是向往爱情,总是期待爱情抚平心中的创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或许在过去,爱情也曾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从来不在乎。因为爱情具有一种自我复苏的力量,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只要在遗忘之水中沐浴一番,就能恢复贞洁。  每经历一次爱情,我们对它的了解就深了一分。失恋之后,我们总是痛下决心,今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心变硬了一些,或许也变聪明了一些。但爱情本身永远是年轻的,永远带着青春特有的愚蠢和笨拙。因此,与其在失恋的痛苦无望中形销骨立,不如坦然接受爱情造成的空虚,因为空虚是爱情本质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刻意避免重蹈覆辙,也不用让自己“变得聪明”。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驱散心中的怀疑,再度投入爱情,尽管我们已经体验到了其中的黑暗和空虚。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菲莉斯·特洛克丝《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罕见的心理学杰作,早在1983年,它便成为有口皆碑的超级畅销读物。作者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的有效和实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响应。                                                                ——《出版者周刊》    在人类心灵的治疗方面,本书也许是一部开山之作。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耐人寻味。                                                                 ——《图书馆杂志》

编辑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有人走的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1条)

 
 

  •   快递很给力,服务也很好,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这是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的力作。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是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不敢提醒的事情:“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本书的篇幅不是很长,作者却把人一生中的最重要最复杂的爱情解释清楚;作者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人生心智成熟的艰难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去达到心智成熟,最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作者也指出了心理咨询师工作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心理咨询师最应该具备的特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 正如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说的那样: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在这句话的鼓励下,我勇敢地翻开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实在是不容易,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作者又给了原本很熟悉的概念以新的界定,所以读起来比较需要动脑筋。作者以完全不同于平常人的视角讨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如果能按照这本书上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么一定会真正达到心智成熟!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近代以来成就大事者无不钦服的气场修习术!
  •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毫无疑问,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七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   M·斯科特·派克,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的力作。他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是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不敢提醒的事情:“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本书的篇幅不是很长,作者却把人一生中的最重要最复杂的爱情解释清楚;作者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人生心智成熟的艰难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去达到心智成熟,最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作者也指出了心理咨询师工作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心理咨询师最应该具备的特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来访者。正如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说的那样: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在这句话的鼓励下,我勇敢地翻开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实在是不容易,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作者又给了原本很熟悉的概念以新的界定,所以读起来比较需要动脑筋。作者以完全不同于平常人的视角讨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如果能按照这本书上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那么一定会真正达到心智成熟!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是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承担责任: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尊重事实:尊重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献身真理,意味着干预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之一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只有让接受挑战成为习惯,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越容易,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必拓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保持平衡: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作者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部分,作者是通过事实证明什么不是爱来说明什么是爱的。作者认为陷入情网,浪漫爱情的神话,自我界限,精神贯注,依赖,自我牺牲,爱的感觉这些都不是爱,都与爱是有区别的。如果有爱就有风险:死亡的风险,独立的风险,承诺的风险,冲突的风险。成长与宗教,以前一提起宗教,我就狭隘的认为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或者其他的宗教。作者认为这些只是宗教的一部分。真正的宗教是指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属于宗教范畴。所以,在这个定义下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我们不能把宗教的问题过分简单化,要保持中立或以客观,平衡的立场,这很难做到。神奇的力量: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潜意识的作用和创造的奇迹。也提到了懒惰是人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作者的结论是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天赋的作用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只要我们肯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勇敢面对,我们就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心智成熟。虽然很难,但是一定要去做。
  •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
  •   六七年前曾经翻译过一本书《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M. Scott Peck写的关于痛苦、爱和成长的书。第一次在南京王学富老师的直面心理咨询中心读到这本书时有醍醐灌顶之感,觉得看过一遍还不过瘾,就着手将其翻译成中文。现在市面上有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少有人走的路》,于海生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据说相当畅销,仅豆瓣上显示就有约1万4千人读过此书,另有5千余人在读此书。其实这并不足为奇。据2005年Scott Peck去世时的一则讣告,此书自1978年面世以来,曾经在纽约时代杂志畅销书榜上呆了十三年,发行1千多万本(不知是否包括各外文译本在内),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我早在于海生之前译成此书,可惜译好以后阴差阳错未能出版。不过倒是在译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将译文发在当时南师法学院学生在西祠胡同上开的版块上,以及在译成后发给许多朋友。07年大学同学十周年聚会之后,又将自己的译稿发给了现在多半已经为人父母的大学同学。
      
      此书对我本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跟许多朋友讲过我现在的人生哲学基本上就是以这本书为基础。虽然此书译成后到现在我没有再通读过此书,但书里的一些主要观点已经成为我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本书给我的教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它教会我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人生当中的各种问题和痛苦。在上大学时我就对博登海默所著《法理学》一书所介绍斯多噶派哲学思想深有感触(虽然那里面对斯多噶哲学的介绍实际上只是寥寥数语而已),相信对人生中不可避免之命运要淡然接受。但是派克博士的见解显然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和积极性。他提出的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也正是我在此后几年处理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问题的圭臬,尽管有时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不过正如他在书里提到的,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纪律去处理它们,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自己的自我、人格和自信,也就在处理这一个个的问题当中得到成长。也正是这样,我感到自己在经历了不少磨难之后,仍然能够有自觉还算健康和完整的心态,并且对于人生发现越来越多的兴致和乐趣,哪怕前面仍然有很多挑战在等待,哪怕周边还是有那么多让人恼怒的事情发生。
      
      二是它教会我认识爱的本质,知道爱不是单纯一种情感,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断成长的意志,并且教会我如何去平衡爱的感情方面与意志方面。这方面的见解是我在处理人际关系,包括自己的婚姻关系的基本指针,并且我自己的实践证明,Scott Peck的见解是深刻而有效的。
      
      三是它让我确立对于信仰的恰当认识。相当一段时间我纠结于要不要成为基督徒这样一个问题。我原有的知识无法帮我认识生活当中精神层面的问题,而此前与基督徒以及教会的接触让我也发现成为基督徒并不能让所有问题自行消失。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太多自以为是的这样或那样的教徒,宣传着似是而非的教条。在我看来,信仰本质上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只能在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中慢慢地去求证和形成。而这个世界已经如此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我并不向往死后“流着奶和蜜”的天国。尽管如此,我仍然保持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并且对Scott Peck所描述的精神成长的第四阶段深感兴趣。
      
      本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头去翻阅这本书。只是最近的一些事情,尤其是这个五一期间回温州老家经历的一些事情又让我重新关注这本书并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昨晚回到北京,今天一早便特意上网去查Scott Peck的资料,结果发现他已经于2005年去世。02年左右我为翻译此书曾经尝试联系他,结果得知他因为身体不好,已经不对外接触。从网络上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发现对于他的其他著作以及他这个人本身,我还有太多东西要去了解。The Road Less Traveled(1978)是他的成名作。在此之后,他又写了不少其他著作。我自己尤其感兴趣的,是 The Different Drum: ***munity Making and Peace (1987),探讨真正的社群的建设问题。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个人的成长之路,而后一本书则是思考一个真正的社群,包括小群体以至整个社会的的形成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我相信这些书当中的很多观点,对于从事法学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
      
      这个人本身也非常有意思。他在心理辅导方面有非常高的威望。在感到诊所咨询影响有限时,他开始巡回演讲,出场费达到15000美元一场,被很多人誉为“Prophet”,并且曾经试图竞选美国总统,以期“治疗这个社会的疾病”,最终担心会给自己带来太多压力而放弃。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应该说对于人生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将精神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典型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典型者如稍为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还有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他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并认为自己处于这一阶段),在人生中却有相当多的人生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包括过量饮酒和吸烟、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后来有两个子女据说和他不再联络)和婚外情。在他去世前一年他与共同生活了45年的妻子,被他在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中赞誉为“她对我的奉献如此巨大,以至于无法把她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心理治疗师以及独立的人的智慧与我的智慧分开”的华裔新加坡人Lily Ho离婚。他于69岁时死于帕金森病和胰腺癌。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让人不无困惑的人恰恰说明人生并不是象那些处于他所说的第二阶段的人所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种种问题贯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的问题都各有不同。只有过于武断和骄横的人才会动辄轻易地对他人下判断。而另一方面,即使是看来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思考并努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始终处于开放和未完成的状态,至死方休。
  •   刚收到这本书,因为看到介绍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
    拿到书就读了部分内容,感觉确实对于我的自我认知,及创新性认识有很大帮助,希望曾经迷茫过,现在还在迷茫的人,看看这本书,可以说物有所值。
  •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菲莉斯·特洛克丝《华盛顿邮报》从这个评论已经能看出这本书的价值了吧~~书里的内容太过复杂,又太过真实。其中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具体地阐释了我们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麻烦”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个人认为,其中关于“爱”的理解更是我眼前一亮。书中作者点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让人思索,再思索。我是这样的吗?我身边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没错,这就是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菲莉斯·特洛克丝《华盛顿邮报》
  •   很多人都会觉得,40岁左右的男人是最美的,因为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男人,经历过人生的风雨坎坷,沉稳、豁达、宽容、内敛,言谈举止中散发着睿智的魅力。也有很多人觉得30岁左右的女人是最美的,尽管青春开始慢慢远去,但自然、大方、自主、优雅的气质悄然而生,举手投足间焕发出知性的美感。所以,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内在美中最艰难,最困苦的一条路,就是心智成熟的道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我们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就是在逃避问题、逃避痛苦。所以,心智的成熟必须从勇敢的面对问题开始。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的痛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律,它包含四个大的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回家了先做完功课再看电视,这就是在告诉他们要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享受更大的快乐。大多数成年人也都具备推迟满足感的能力,可一旦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往往就不愿再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解决。遇到不认识的字,今天不会读就算了;电脑出现故障,反正还能凑合着用;孩子总是不听话,那我尽力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夫妻间闹矛盾,或许冷战几天就过去了。其实我们都知道,等待再久,问题依然存在,面对则会让人痛苦,可不推迟满足感,不解决问题,那痛苦也依然存在。不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也是在逃避责任。我们常常安慰自己,不是因为我,而是别人的原因造成的问题,所以他们要替我解决。父母把孩子的德行与学业问题,都归咎于学校和教育制度,情人把对方的感情叛离,都归咎于第三者和社会风气,那作为父母、伴侣,责任又去了哪里?逃避更是不敢面对现实。你一定认同,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的越多,就要编造更多的谎言来自圆其说。有些人坚持固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想努力控制周围的一切,就好比父母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还要求孩子诚实守信;政府不断的欺骗民众,还在舆论面前鼓吹功绩,以示委屈,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尊重事实的家庭,诚实守信的社会,才会和谐、进步。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学会放弃,这就是所谓的保持平衡。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开车如果不放弃风驰电掣的快感,来换取转弯时的平衡,得到的一定远比放弃更为痛苦。人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人生阶段。不放弃对父母的依赖,不放弃对子女的权威,家庭就失去了平衡。当我们要放弃固有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处世态度乃至整个人生理念的时候,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回避放弃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永远停在原地,不踏上旅途。自律的四种原则相互影响,其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它们产生力量与动力的源泉,乃是一个人心中所蕴藏的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所以,真正的爱,既是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既是帮助他人完善,更是自我完善。然而很多人对爱都有误解。我为你付出这么多,给的还不够吗,这种爱的付出,是为了获取更多别人的爱。没有了你,我都不想再活下去,这是将依赖性认作了真正的爱。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永远当作婴儿对待,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有求必应。如果我们爱的滋养只是出于人的本能,却没有付出努力,同对方一起成长的话,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爱。爱不仅是单纯的给予,至少还应该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耐心的倾听、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持久的关注。&n
  •   关于这本书,我其实是在网上先看了部分在线阅读,然后又在四月份订来重读了一遍。作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用书中的话讲,“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今天的我们在处理问题、面对痛苦时的选择,往往与过去的经历有关,能够让人不断完善的动力是爱。就像黑与白的存在一样,我们自身也有着完善和懒惰的对抗。(这使我想起另一本书(意大利)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如果说那本是适合教育小孩子的,那么现在这本则是成年后对爱和自我的讨论。)有孩子的人看这本书一定有感触,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主要内容: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律。开篇第一句就是“人生苦难重重”。要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案就是自律。“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即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得要原则。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缺少自律与年少时父母的关爱有关,而解决它就是去面对。“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在承担责任上,神经官能症的人总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常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人格失调症的人总认为都是别人的错,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逃避自由,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而放弃自已选择权利,比如放弃自身的权力而把自己当牺牲品。尊重事实,是如实的看待现实。现实的认识如同绘制地图,难的不是开始而是需要不断修订。当新的资讯与旧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坚守过时的观念,就会与现实脱节。保持平衡,即要承担责任又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在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保持平衡。第二部分是爱。作者这样定义“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最常见对爱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另一种则是以“爱”为幌子,只满足自己需要,不把考虑对方的成长,比如“自我牺牲”。爱不是感觉更多是行动是关注的努力,承诺是爱的基石之一。在即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要给予对方指导时,诚实和谦逊是前提。“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冲动、不满足和愤努,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动辄与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第三部成长与宗教。和宗教一样,即使不信仰某种宗教但人仍有自己世界观。“科学的宗教,旨在帮助我们比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而不是盲目信奉父母的宗教。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超出科学范围或自然法则,被称为奇迹或异象。这部分主要谈了潜意识的行为,心智进化的过程。了解潜意识也等于在了解别一个自己,通过心智的成熟,才会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   很久之前就看完,只在自己博客写了点东西推荐给朋友,现在转来,给当当的朋友一点借鉴。我已经不太记得是什么样初衷买了这本书,大概这名字挺吸引我,再加上当当上诱人的折扣,最终让我点了“购买”的控件!翻开第一章,就已经舍不得放手。作者是个心理医生,好像他真的什么都知道一样,你的想法,你的结论,甚至你的逻辑,你的遭遇……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说,这是因为他的心智已经成熟,心智以越是成熟的人,越接近上帝,而上帝,无所不知。除了第三章讲述的“成长与宗教”外,剩下部分的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沉思好久。大部分原因,是我们这辈人,大都是无神论者(但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我一直都意识自己的心智并不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成熟,潜意识里好像总在逃避某些东西。可能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只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逃避”。这种逃避的心理,其实就是拒绝心智成熟的表现。不过,这些我们逃避的东西,它们会消失吗?会因为我们故意的忽视就不见了吗?答案很明显,一定不会!!它仍然存在,而且是妨碍心灵成长永远的障碍。作者提出的观点很能够说服人:自律,是达到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切的原动力,是爱。他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什么不能被称之为爱。这一章应该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迄今为止,我没在那本书上看到过有谁对“爱”这个字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作者是这样解释这个神秘现象的: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且有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句话怎么读怎么不懂,直到后面通过说明“什么不是爱”才让人弄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具体怎么说明,这里就不再罗嗦了。我觉得,所有23—30岁之间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起码了解一下心智成熟的旅程。最后,作者也表达了对“神奇力量”的尊敬。健康的神奇,潜意识的神奇,进化的神奇,好运的神奇……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我也一样相信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现象都能用科学解释,我还是相信某些“奇迹”,我相信有“运气”这个实体,它真的存在,并且时常眷顾我!顺着作者的引导,可以发现很多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东西。我第一次这么重视自己的“潜意识”,并且知道它里面潜藏的智慧比我们实际的意识要多得多,有时候,好像,我们也称之为“灵感”。关于这个,作者关于潜意识辨认的一段描述很具体很易懂:“似乎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智慧,都储存在我们的思维里。我们学习某种新东西,实际上只是发现了一直存在于脑海中的某种事物。”书里唯一让我不太能理解和接受的就是,作者认定: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以后经历的任何时期;并且,父母在一个人童年时候的表现,对他今后的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好像每个心理存在障碍的人,其症结都在不幸的童年或者糟糕的父母!!我毕竟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对这样绝对的理论还不能全盘接受。即使这样的理论来自佛罗伊德或者荣格,我也一样不能全盘接受。因为就自己来说,父母在童年对我的态度,好像并没有对我现在人际交往的方式起到什么重大影响,注意哦,我只是怀疑它的“绝对”性,不是怀疑它的正确性!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是重大的,因为孩子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这个,就仁者见仁吧!不影响书中主流的、关于心智成熟的探讨。说了这么多,只有一个目的,推荐它给更多的朋友!它值得你花时间细细玩味。作者在自律篇的一段话很有分量,先摘抄来共享: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而且,即便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时的痛苦之烈,可能永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人还要追求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你或许会问。坦白地说,提出这样地问题,可能是你对于幸福的本质所知甚少,或许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么样努力,你都于最终的答案无缘。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精神。而心智成熟的结果又那么诱人:成为无所不知的上帝!所以,无论怎么样,都值得努力吧!这本书,大部分是在办公室读完的!可能理解仍有误差、或者有遗漏,全书231页,字字珠玑,适合睡前阅读,每天不用多,十几页即可。所以,也打算再认真、认真地读一遍。另外,作者下面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自愈”而非“治愈”的,心理医生只是心智成熟旅途上的一个指路人。我们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有掌握自己心灵成长的能力。
  •   有一本书,有时我爱不释手,有时我不敢翻开。这本书就是《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我很偶然地在当当网上遇到了这本书,翻开阅读,针针见血。它触到我的痛处。让我感受既快乐又遭罪。昨天读的最令我有感觉的一节是《懒惰》,是的,懒惰人人都有。于我,是想摆脱却又永远无法摆脱的。还有一节讲到了一个妇人,孤独地自处。她不让别人接触到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层层包裹。还有一节讲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男子,他不敢面对困难,总在做些并不重要的决定,他不断逃避自已的真实心灵。是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部分,我身上也有。书本的开篇就是:“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面对的。在讲懒惰时,他讲到了为什么人类的始祖不去问上帝,为什么不可以吃分别善恶树上的苹果?讲到了懒惰和恐惧上帝的镇怒。这些问题也是我想探求的问题。老公曾对我说,不经历红尘,就无从看破红尘。正因为经历过了,有了感悟,才会看破。书中讲到,许多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希望妻子做的就是照顾家庭和孩子,他没有体会到妻子也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她自己的路,她的心灵是独立的,也是需要成长的。哈哈,我不禁笑了,这方面老公多多少少也表现出来了一些。书中讲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即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得要原则。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了解潜意识也等于在了解别一个自己,通过心智的成熟,才会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我慢慢地从旧梦中去挖掘我的潜意识。今天中午我抓到了一个梦,就记下来了。我又利用在许宜铭老师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面对问题,解决潜意识中难以超越的难题。我记得在许老师课堂上,有位同学说反反复复地梦见有人抓他。许老师引导他说:“再做这样的梦时,你可以停下来,转过身,用眼睛直视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力量会强许多。”还有一个同学幼年时父亲打姐姐,她只是无力地在一边哭。许老师在做心理剧时,引导她说:“去做你年幼时想做却没能做的!”她冲上去,拼命地拉开父亲,保护姐姐。许老师说:“你已不是那个年幼时候的你,现在的你,力量不知道大了多少倍。”而我,多少年来活在潜意识的奴役下,无法突破自己生命成长的盲点。我想,改变的时候到了。而《少有人走的路》,就像一棵种子,你只要把它种下,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发,成长,继而你的生命也就会渐渐成长为伟岸的大树。谢谢许宜铭老师,也谢谢派克,也谢谢中国心理剧交流群,我受益颇多。走在心灵成长的这条道路上,我并不孤单。
  •   1.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2.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3.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4.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5.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6.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7.“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8.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具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9.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10.曾经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告诉我:“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任何组织和结构中都同样存在,那就是大堆问题,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更谈不上实际的行动了,似乎顶上几天几夜,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一样。”11.他们推卸责任时,可能感觉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常常成为集体、社会的负担。12.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出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埃里克 弗洛姆将其所著的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论命名为《逃避自由》,可谓恰如其分。为逃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13.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之一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就像是单间牢房,我们“反复呼吸着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如同塞尔维亚 普拉斯(美国女诗人)的比喻,沉湎在个人幻想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的有效性。14.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15.只有让接受挑战成为习惯,心里治疗才能够真正成功。…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里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16.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17.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我们心里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者说,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我们就会感到生气。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时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制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18.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19.放弃某种心爱的失误—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让人痛苦,但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1.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而且,即便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时的痛苦之烈,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22.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综上所述,这四种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23.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24. 首先,坠入情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才会使我们陷入情网。…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25.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吗?在我看来,它与人的“力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的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26.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27.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记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28.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29
  •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从孩童到成年人再到老人,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的比比皆是,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成熟和年龄无关。有些人小小年纪,或因经历坎坷丰富,或因博览群书,从而心智出现超过年龄的成熟,就是我们所说的少年老成,明白事理;而我们接触到很多成年人,他们或已为人父母,或已年近半百,但或因生活范围有限,或受生活环境影响,或是自身性格缺陷,却依然心智不是那么健全。人生苦难重重,心智成熟是一个艰辛的旅程。我们来到世界,经过感知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共同组成我们的心智地图。地图越精准越完善,你处理和评价事情就越正确越成熟。心智的成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既然是成长,就必然遵循事物的一般规律,即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幼稚到成熟。所以,我们就必须有勇气面对成长,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人生地图。改变自己内心已有的想法和认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有些观念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年,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人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逃避痛苦,获得暂时的安逸。人人都不愿改变,因为改变就要经历痛苦,我们想让环境适应自己,让别人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行事,你以自己的人生地图判断外界的是非对错,然后做出决策。,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谁的人生地图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根据成长变化不断修正,承认错误,做出改变,哪怕这很痛苦。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自我斗争,克服自身缺点,做出艰难而痛苦的转变,达到认识自我的更高境界。
    惰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劣根,他对人的影响天长地久、潜移默化,逃避问题,忽视问题,等待问题自行消失,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安怡,但是实质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日积月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影响变成大影响,从而改变你的一生。记住: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变成问题。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做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依稀记得是第二章的内容,那道题我做了很长时间没有做出来,于是一生气放下题看起了小说,我发现看小说很惬意,而做数学题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以后一有很难的数学作业等着我来做,使我心烦意乱时,我总是去看小说。很显然我在逃避问题,不愿意面对痛苦,但是问题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它的唯一结果就是不会的题越积越多,从而伺机发起它的影响力。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期末来了,而我的数学已经落下六章了,当然我的期末成绩考得很差。于是我决定,下个学期一定将数学补回来,但是下一学期还是继续看书,不肯面对摆在眼前的痛苦,以至于直到现在,数学都是我所有学科里面的一颗痼疾。很显然这件事情影响到了我的人生道路,由于数学不好,我没有进入市重点高中,又因为数学不好(高考时刚及格)我没有考进更好的大学,这对以后的发展当然还会有影响。而这些影响的根源其实追溯一下,就是在那么一道小小的数学题上。
    使心智不断成熟的根本方法,便是自律。自律是懒惰的克星,自律的四大原则就是:推迟安逸,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推迟安逸意味着不贪图一时的安逸,勇于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人生快乐。这是我们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我们做错事情时,或是当难题摆在自己面前时,往往很多人选择逃避,而承担责任就必须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压迫性的力量,但是我们有足够的自由与之对抗,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你对自己的行为选择的自由。逃避顿失机会 ,承担便能胜利。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我们必须不断的修订改变。我们是儿童时,世界是一个样子;我们成年了,世界是一个样子;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个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一个样子。世界不断变化,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地图不断修订,但变化堆积成山时,我们甚至要大规模推翻自己的原有世界观,全面修改,这使痛苦越来越大,修改越来越艰难。很多人便会对变化产生恐惧,宁可对其视而不见,甚至指责他们,说他们是异端,必须要别人和自己一样。我们想要周围的一切,符合自己的地图。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的天性,只有自律才能逐渐克服。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样很痛苦,但是它远比得到一时安逸重要,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尊重事实,勇于接受挑战,不断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图。人不可有贪念,贪多必失。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时刻保持着平衡的人。很多时候,我们的需要、目标、责任等是彼此冲突的,我们必须学着取得微妙的平衡。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必然会带来痛苦,但是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它会让你焦头烂额、最终一事无成。心智成熟的人,愿意承受起决定带来的痛苦,却丝毫不影响其做出决定的能力。
    其实说白了,自律的四种原则的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很多人不是不
  •   极少研读心理一类的畅销书,因为自信于心灵的彪悍和活力,不屑于所谓的困境,其实不然,发现有一天也需要这些被称之为宝典的东西来肯定或是企图超越人生的瓶颈.
      
      像落水者死命抓着一根稻草,把其书中的案例观点看成一道数学公式套用各种现实状态,去求唯一答案,在时间面前做一劳永逸的假定或完美的定格,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时间是运动的美学,我们都没有那种预测的天赋,所以求同存异不断反省自己是变化的出路,
      
      一个人的战争后,也许该真正上路,去发现自己更多,发现别人更多,无论败了还是胜了,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去经营爱的艺术、学习爱人和爱自己,学会知行一致.
      
      
      ********************************************
      
      
      附“公式”“定律”摘: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
        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
        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
      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
      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
      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
        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
        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
        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而爱能否持久地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
        
        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可能在心头燃起,
        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有限,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象。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爱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
        
        精神贯注不等于真正的爱,但贯注毕竟是爱的起点。
        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
        接近某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你再次回到寂寞、孤独的状态。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
        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
        “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
        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
        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
        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只有持久的情感关系,才能使心智不断成熟。
        假如我们生来就缺乏安全感,不仅时刻担心遭到遗弃,而且感觉前途渺茫,心智永远都不可能成熟。
        
        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行使爱的权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
        你的爱越深,就会越加谦逊,而不是自私和傲慢。
        你也会不时进行自我反省:“要改变当前的局面,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我要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影响?
        
        强大的责任感,会使人更加谨慎而沉稳。
        也可以这样说,惟有真爱带来的谦逊和诚实,
        才能使我们勇气倍增,使我们行使权力时游刃有余,也更加接近我们心中的上帝。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
        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
        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爱,不能停留在口头
  •   “人生苦难重重。”开篇语立即打动了我。这让我联想起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痛苦是肯定的,而幸福则纯粹是否定的”,作者作为心理医生,深入过太多痛苦、悲悯的心灵,去试图拯救他们有勇气继续生活。学习心理学以来,我就一直在问自己心理医生是什么?他们是社会化得较为充分的人,拥有强大的自我与内心力量,他们具有爱人的能力,他们替那些不合格的父母给来访者补上爱的一课,他们替来访者解开心灵层层的包裹束缚、疗伤并包扎。“生活流淌就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溪”(叔本华),这才是生活相对平静的本质。在无数次的跌倒之后,我在哲学大师的教诲中潘然醒悟。“我们的生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个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首先确定自我,才能放弃自我。为什么老年人更智慧?因为他们经历的事受过的伤更多,内心的包容力更强,也显得更宽容。一生之中,我们不断的建立自我又得抛弃自我!我们学习知识但最终的目的是放下现有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幼年时父母着力培养我们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又要逐渐舍弃自我,从自私自利进步到利人利己,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无我”。痛苦是生命的本质,痛苦才能带来教益。在面对别人多我们的攻击、伤害时,我们得穿上厚厚的铠甲,避免肉体和精神的伤痕。在待人时,我们要充满爱意,全心付出,不计回报。这是生存之道,倘若一个人反其道而行,在别人伤害他时脆弱不堪,待人接物缺乏爱意,结局更为悲惨。本书给予人生活的勇气与规则,提供了四种面对生活的武器: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对作者深入解释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者不愿承担责任一节尤为受益。前者认为错在自己,后者把错误归咎旁人,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吧。心理治疗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也是让来访者坦然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接受、认同自己的过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亦有必要不断直面自己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让我们的心灵跟追作者获得力量,感觉舒适与愉悦吧!
  •   成长是一个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过程,经过各种纷繁尘世的洗礼,我们不断的进步着,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虽然会时常遇到坎坷,虽然偶尔也会遇到让我们痛苦的曲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的更为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的。
      看了这本书,不得不对作者做一番评价。作为一个杰出的心理医生,他丰富的从医经历,让他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生活百态在他眼里无所不包。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每一段说明都辅以一个生动的案例时,我们不得不为他折服。
      第一部分,他告诉我们如何自律,如何把自己的爱融入生活,让生活充满精彩和美丽。他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提高自己的成熟度,去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个不断体会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去把自己的心投入到生活中。
      第二部分,和爱有关,他讲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爱,爱的产生,爱的由来,如何爱人,如何让爱更深切。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只有学会了爱,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生活的可爱,我们才会更加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体会那每一点让我们弥足珍贵的感动。
      第三部分,标题是“成长与宗教”,但在我看来,讲得更多的是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几个简短的案例,我们更能体会世界观、价值观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让我们体会到成长过程中它们的意义。
      最后一部分,我给它的定义是最美丽的高潮。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让我突然觉得这本书是如此可爱,如此真实。无需赘言,用几段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那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冷清,是孤独的走在前方,始终无人陪伴的寂寞。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所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所有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
      “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很有幸读过这本书,推荐给你,让它帮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感情。如果没有感情,也许会少掉许多烦恼,但同时也就丧失了人性。感情之中,爱是最让人琢磨不透的部分。什么是爱?和喜欢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每每让人困惑。把喜欢和爱画上等号,把坠入情网当作爱,固然来得直接,然而却不持久。当激情退却,面对“爱”人那些缺点和瑕疵时,也就失去了耐心和包容,这个时候,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将就凑合,要么同床异梦。曾经有人说,爱不同于喜欢的地方是爱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而喜欢只是一种感觉。事实表明,这也不尽然。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欣赏的也会平淡,而那些原本的事实却变得不可容忍,分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告诉我们爱的另一种定义:爱是为促使你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意愿。这样的定义完全突破了上面两种看法的局限——从自我出发来看待爱。实际上,当大部分人说到爱的时候,都是因为“爱人”满足了心理上的一种期望(当然,更糟的是,可能只是满足了别的欲望),而没有想到那人也有成长的需要,他/她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的,这种仅仅满足自我需要的“爱”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仅会忽视对方的特点(或从消极的角度说,缺点),更重要的,是对方在工作、生活乃至人生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两个人的步伐就出现了不一致。所以,真正的爱,是双方都需要的心智成熟的旅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完善是第一位的。接受这样的观点,固然是痛苦的,却能解释很多关于爱的谜题。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的案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谈自律、责任、爱以及宗教等等,作者紧紧地把心智成熟作为人性发展最终目标。承认这种不成熟,即是迈向这一目标的第一步。
  •   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标题即出自这首著名的诗歌。
    书本包装质朴,印刷精致,特别是内容,引导人从不同名族、文化的视域来思考人生。
    作者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生涯的心理医生,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派克先生在第一章“自律”中提出了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他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爱,“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这里的爱,可以理解成一种执着,例如作者所举的例子“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许也正是因为对事业的爱好与执着,一个人会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很多牺牲,最终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与满足感。还有一章来讲述成长与宗教,“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显然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对信仰、信念与理想的总称。
    它不是一目十行扫描而过的休闲文字,需要阅历去理解。
  •   每读心理学,内心总有纠结。这和读自己专业的书不同。对读专业书而言,联想——将新增知识置于已经理解的知识体系下,使知识成为网络,会使人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感觉。这在经济学语境下,可以表述为知识互补性产生的报酬递增效应。但这种纵横捭阖的感觉,仅对对象性的知识而言,很少能让我们联系自身。而这一点在心理学上,就大为不同了。如果将任何心里疾病的症状都向自己身上联想,那么也难免将精神分裂症的现在想象成自己的未来。总之,读心理学书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我的意思是说,内心逐渐强大起来的我,又读完了一本畅销的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写的很辛苦,我也没有读出多少乐趣。但从假冒的中文版序中来看,这本书的译者或者出版者并不厚道。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寻找了两个对我又用的词汇,一个是自律,一个是依赖性。对于自律,不多说,那天买了德鲁克的《个人的管理》,这方面很重要。以前忽视,今年捡起。对于依赖性,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反思了。最早在大二时读过内蒙古出版社一本《孤独:回归自我》,而后的5年,这本书在图书馆再没有找见。这个问题我也就懒得去想——依赖,今天想起来,自己的思考一直对书籍有一种严重的依赖。没有文献就不能写作了?那只是对入门者而言;或者临时改行,替人捉刀。最要命的是,自己一度对周围同学、朋友关系的依赖有些“病态”。有人谴责,夜夜笙歌。的确。实际上从高中开始,一直在客串一些社会性角色。一个内心其实相当自卑的人,总在扮演“外联”的角色。到了大一,最多时一天写4封信,勇气可嘉,其情可鄙。当时还以为是自己人缘广,受人欢迎,现在想起来不说病态,多少有些自作多情。实际上,一个独立的人格,不能持续的遭受许多身外之累的。比如关系、比如写信、比如学术、比如挣钱、比如没完没了的改作业、答疑。道德也是一种“异化”人的东西,它迟早会对人产生一种压力和约束。而这些压力和约束,会让你走上别人为你设定的路线。因此,反思是必须的。孔子说,人反思之后如果能“言寡尤,行寡悔”,个人的福利就会增加(禄在其中矣)。曾子从数量上规定,每天要“三省吾身”。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谈到,反思和自省可能使意识(心)接近于潜意识(宋明理学的“性”,或者说上帝)的召唤,人便有了接近上帝的可能。此话在逻辑上无问题。但关于潜意识这片“乌有之乡”:孔子说,敬而远之;康德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派克先生企图超越统计学去研究“奇异事件”的做法,对于一个神秘主义者,我当欢呼;但对于一门想装作科学的心理学,这已走向了歧路。本书可以总结的是:一、依赖会使人走向歧路,从而失去接近完美的可能,延长心智成熟的旅程;二、反思是对自己目前“依赖对象”的反思,是对上帝、内心召唤或者潜意识爆发的回应,从而会减少我们的焦虑,增加行动的勇气。
  •   回首人生,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力量和支持,我们到底要学习怎么样的一种本领去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
      在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除了马斯洛的书外,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伟大的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
  •   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这是一本人类心灵治疗的开山之作。
  •    真理总是把持在少数人手中,而毁灭于大多数人的践踏之下。
      《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难以寻觅,但比其他大道更近终点,而且是近了十分之七的路程。
      终点站,是领悟。
      
      
      
      
      
      
      
      
      [一] 自卑情结
      
      
      
      无论怎么随机抽取,可以肯定的是,每十个人中,十个都是自卑者,其中八九偏自恋,只得一二倾向自爱。
      而自卑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我最近特泛滥这词儿)就存在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XX(这个XX请你们自行代入任何想象得到的褒义词),他的内心深处都是自卑的,或者退一步讲,至少不像表面那么自信。
      为什么?
      很简单的一句:“男人都有短处,女人都有漏洞。”(是的,我是故意的。)
      探究到自卑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依然要说“欲望是一切人类产生的事物的根源所在”这句话。这其实是臭笠到不读书的人都知道的佛洛伊德大叔终其一生提倡的“泛性论”。这个“性”,不是性别,也不是性爱,而是“原欲”。世人总把佛洛伊德先生歪曲为一个把性高潮当人生理想的怪大叔,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欲壑难填,所以人类永远无法满足现状,自卑情结就发作了。我举个例子吧:一个穷人他肚子饿了,当然要吃饭,可是手里没钱买食物啊,心里那个愤恨呐,就开始埋怨自己怎么没本事挣钱养活自己。接着就想自己多失败啊多失败。最后纠结死。
      在欲望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光蛋。
      
      
      
      [二]自恋与自爱的本质
      
      
      自恋跟自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从字义上来看“恋”跟“爱”的区别。
      “恋”是瞬间或短暂性动词,而“爱”是持续性动词,可表状态。用英文看很容易理解:“恋”是fall in love,“爱”是be in love。
      这本书是这样解释的:“恋,即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人类基因向人类理性的征服。这种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当荷尔蒙开始减退,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他们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最后只得劳燕分飞。”
      而爱的本质,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我们在真正的爱中,强化自身进步的力量,成为对方成长的源泉。
      恋,是不成熟的非爱或假爱,会让你甘愿舍弃全世界;而真正的爱,是让你看到甚至拥有全世界。
      我简单的说一句:“恋,是把你抓得紧紧的;爱,是放你自由的飞。”
      
      
      
      
      
      
      [三] 自恋狂与自爱者的本质区别
      
      我要先澄清一点,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单一的状态,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自恋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自爱。所以以下我要说的自恋狂和自爱者,都是表述这个人的“倾向”。
      
      自恋狂的心理是畸形的,他也许是偏执狂或强迫症患者,表面看来极其自信,但如果他的自尊被人践踏,后果是很恐怖的:他要么爆发起来,斗得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也甘愿;要么就自己忍着内伤,严重的话甚至会得精神分裂症;而自爱者的心理是正常的,即使你辱骂他,污蔑他,他都会认为[无论你怎么说,我都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注:语自博恩·崔西)。
      
      当一个人自信满满的站在你眼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你该如何区别出他是自恋狂还是自爱者呢?
      
      
      很简单,听他说话,自恋狂经常会表达一种强迫式的要求:“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而自爱者是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意愿上的原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他写的文章里,“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我”字出现过多,或者根本就没出现的人,他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接近自恋。
      还有,喜欢说意识形态的人偏自恋;喜欢讲具体事情的人偏自爱。
      在描述事情上,注重过程和眼前状态的,偏自恋;注重结果和长远考虑的,偏自爱。
      
      
      
      
      
      [四] 两者选择配偶的倾向
      
      
      自恋
  •   第一部分讲了自律,第二部分是爱,第三部分“成长和宗教”则所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观点,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最后“神奇的力量”说的是奇迹——实质是我们的潜意识(现在的很多书提的“心想事成”感觉有点类似吧)

    总体觉得作者真的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介绍他的心得体会,但不是俯视众生的姿态!

    有的地方并不容易理解,有的地方,好犀利,完全可以当做警句格言!

    人生苦难重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解决人生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苦难。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少有人走的路》“问题和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爱的定义”——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不能停留在口头,而要付诸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陷入情网”——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

    ……







    人生苦难重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解决人生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苦难。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少有人走的路》“问题和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爱的定义”——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不能停留在口头,而要付诸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陷入情网”——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

    ……


  •   说实话,这是我跟风买的书,但很幸运,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人一生中必读的书.这真的是一本促人思考,发人深思的书,作者就象是读者的好朋友,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人生虽然苦难重重,但是我们不应该感到恐惧,因为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作者帮我们平静客观地分析了那苦难重重的人生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问题的本质,就象开篇序言上说的"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真的是这种一语道破的感觉,太多的闪光的令人警醒的文字充斥全书,我恨不得全文抄给大家看.随便抄一段如下:坠如情网,唯一的好处是消除寂寞.即便经由婚姻,使这一功用得以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只要坠入情网,我们便以为生活在幸福的颠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彼时彼刻,我们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养.可是,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浅显易懂是这本心理学著作的另一大亮点,书中实际上没有什么深奥拗口的高深心理学专业名词,相反,作者用了很多具有普遍存在意义的普通的行为来分析说明了什么叫,例如"消极性人格依赖失调".所以每一种看似变态的行为都很好理解,也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它跨越了时代的限制(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心理学著作),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正象作者所表达的:心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也可能是毕生的任务.所以我们更应该仔仔细细地阅读,或者说仔仔细细地学习,"学习"这个词更能表达我对它的尊重.
  •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   读《少有人走的路》之一     今年开始有意识地开始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虽然并不系统,也没有计划,但是还是读了很多和心理学有关的书。并且越来越喜欢上心理学了。这是一门一旦深入了解,就会着迷的学问,甚至应该说不是一门学问,因为她研究的是我们的人生,心理学是开启我们的内在世界的钥匙。有幸我找到了她,虽然才刚开始了解,但是却已经收获很多。     看过这么多本心理学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为何家庭会伤人》,还有一本就是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我们解决了温饱,开始关注与精神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心理治疗方面,西方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作者斯科特派克式一个资深的心理治疗师。前一阵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师手记》,还有她的两本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小说《女心理师》和《心理小组》。毕淑敏也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感觉她的书中,对心理治疗的介绍,很戏剧化,灵光一现一下找到病症的根源,于是一切迎刃而解。其实真正的心理治疗艰辛而漫长,很多时候还没有任何结果,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在大多数治疗中,我经受着长期的困惑和沮丧,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才是心理治疗的常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治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这种成长是痛苦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心理治疗,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患者的症状消失,同时也是在帮助患者在成长,最好的心理治疗,就是为了让患者也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能为自己做心理治疗。也许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那时候对心理治疗师的要求将会更高。
  •   就像他的书名写的,这本书是促进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的好伴侣!

    实际上09年得了抑郁症,就在网上搜索有什么好的自助书籍,当时看了大家的评论都很推荐,就买了,但是一直没看,因为书的页面上写的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杰作;我向来对心理学感到很神秘和抵触,以前总感觉想弗洛伊的那种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不太适合我们东方文化下成长的人,这就是以前心理学和相关书籍给我的印象;所以这本书买了后,我一直放在书架没有去看,惭愧!这就是我犯了先入为主的偏见的错误啊!

    因为得了抑郁症候,开始关注自我,关注内心,关注心智,终于在买了这部书一年多后,开始读了起来,结果发现自己一旦开始读他,很快不能罢手,所谓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大概就是用来形容我的感觉了;

    结果,很少有人文类,心理内的书,居然让我1周之内读完了,尤其是这个周末,由于休息没啥事情,居然在家一口气读完了原来剩下的3/4部分;

    刚刚读完,心理感慨颇多,这本书让我认识学到很多东西,以后我一定会重读它,说不定有空就反复读,一本真的好书就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这次阅读它让我认识到:
    1,原来得了抑郁症没啥大不了的,大多数人精神上都或多或少有心理上的问题,连作者这样杰出的心理治疗医生都在少年时代得过抑郁症!
    2,原来懒惰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和邪恶的根源,但也是人的本性和符合宇宙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之定律;而人类追求进步和人类和生物届的进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难以解释的违反“熵”之定律的奇迹!

    3,人的潜意识比我们知道和想象的要神秘和复杂的多,可能潜意识使我们每人内心真正的上帝;
    4,自律+爱,是人类追求进步和进化,走向心智成熟旅程的必然之路,尽管这个旅程充满不确定和风险,但是绝对值得我们去追求!

    2010年7月25日晚,心潮澎湃下总结!
  •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都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可以是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来自家人、朋友的关注、倾听和开导,当然,还可以来自于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学习、阅读和思考。《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的书籍。我们的身体长到一定年龄,就会停止发育,但心智却不会随年龄而停止成长,它可以不断成熟、完善,直到我们到老、到死,条件是我们要直面并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并不断提炼和感悟我们的人生经历。常常听人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这样了!”其实,人想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父母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看见了许许多多身边同事朋友的问题,才明白为什么每个人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婚姻家庭的方式和态度都如此不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感觉人生不如意不快乐。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说出的东西绝对专业。我迫不及待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主动把书借给同事们看,甚至在朋友的太太罹患忧郁症时,把自己涂得花花绿绿的书送给了她。我是多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如我一样从中受益啊!当你能够了解、明白自己的感受时,你的感受也就不会再那么难受了。现在,我第二次买回了这本书,并第三次精读了它。我想引用文中一句话与关注自己心灵健康的读者分享:“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而朴素的真理之一。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面对问题或逃避,或拖延,或视而不见,总之是规避问题。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所有人的心智成熟之旅都是从直面人生问题开始的。心智成熟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推迟满足感,意味着要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变“先甜后苦”为“先苦后甜”,才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小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要养成先做完作业,再去看电视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演化为一种常态。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优劣。有些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缺乏人性的专制,使得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带到成年后,他们就不愿推迟满足感,更愿选择当即透支快乐和满足。因为他们缺乏起码的信赖感,总觉得未来遥远而渺茫,哪怕未来要比现在好许多倍,他们也宁可选择得过且过。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自尊自爱是自律的基础。要孩子自律,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父母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面对每天遭遇的知识、社交、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我相信除非存在智力障碍,只要肯化时间学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许多人面对这些问题,只想尽快脱身,尽量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化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地分析问题。虽然解决问题能带来满足感,可他们根本不想去推迟这种满足感。而最终因为没有从解决问题中积累有效的经验,他们也因此长期陷入了混乱。与缺乏耐心,想马上解脱问题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一厢情愿地希望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通常是不会带来好结果的。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面对它,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更大的痛苦,惟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时间也更长。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就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很多人显然忽略了这个道理,总怀着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的心理来躲避问题。
  •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少有人走的路>>人世间是悲苦的,有泪有恨,有风有霜。这是一次苦难的旅行,长途的跋涉,没有完全合意驿站的停栖,没有完美贴心导游的指点,更没有错了可擦掉重写的机会...整个人生都是一次性的消费,让人措不及防惶恐不安...这如此折磨人的人间,却无人轻易放弃这次旅行;这如此多舛的命运,却无人轻言放弃这次冒险...因为存在是一种方式,人间也是一种风景,生存在这旅行的风景中是一种优美的格式,惟美的姿势,绝美的优势...人间有爱恨情仇,爱恨情仇让我们幸福伟大又脆弱哀怜...这一冷一热的两极经历才使我们的生命多彩...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是上苍的恩赐,缘份的引力让我们相识相遇,那陶醉的纵歌,那倾慕的疯狂,让我们饮尽世间所有的甘醇琼浆;恨我们和让我们恨的人,是一种生命的惩罚,灵魂的赎罪,这些阴暗潮湿,让我们卑微渺小,为快见到阳光,我们才去学会善良宽恕和勇敢...情来的深情去的浅,都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这人间是如此多情如此美丽,这人间又是如此孤独如此热闹...我驾着长车,一站站地踏过山阙,饶有趣味地去经历...对我笑的哭的无言的都是我身上烙印,帮我的恋我的踩我的怕我的,都是我身上的屐迹...红尘是一个大舞台,我在里面可以反串各种角色,生旦净末丑...我抱着这个生命财富,会一步步走向墓穴走向死亡,那是人类的终点站,是每个人生的总结,是酸甜苦辣的聚集市场...别以为我们厌恶这个世界,别以为离开这个世界是解脱,当所有人完全躺下去的那一刻都会说:活着真好,生存在这个美丽的人间是我的幸运...因为我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幸福了一回,我因为自己所没有的一切遗憾了一回,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的旅行...
  •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每一本好书,都犹如一位智慧长者对自己的谆谆教诲。美国人M&#8226;斯科特&#8226;派克撰写的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就是这样一本春风化雨的心理学著作。该书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和神奇的力量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知识,其中自律部分尤其让人受益匪浅。
    少有人走的路,正是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的道路,是一段人生路上心智成熟完善自我的旅程。这条道路漫长而艰巨,但这条路,才是我们的人生应当追求的旅程。


  •   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少有人走的那条——标题即出自这首著名的诗歌。 书本包装质朴,印刷精致,特别是内容,引导人从不同名族、文化的视域来思考人生。 作者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生涯的心理医生,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派克先生在第一章“自律”中提出了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
  •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   在网上看了一部分此书的连载,只觉得相见限晚,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迫不及待地看完。一个字:好!此书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但我觉得并非随随便便地阅读就可以有所领悟。因为作者本身是心理医生,他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创了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书中通过他的从医经历和从医手记,以大量真实案例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苦难重重。而心智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克服各种苦难的过程,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读完一遍,感触良多。觉得不过瘾,肯定还要多读几遍。我用彩色笔划出了书中的许多经典理论、作者充满智慧的妙语佳言,看完书后,我发现整本书已经花花绿绿了,对我来说,此书实在是一份鲜美的心灵鸡汤。此书翻译不错,非常流畅,一看就是出自有底蕴的大师之手。此书探索心灵与人生的幸福,内容很有激励性,而文采又好,完全可以用来诵读。我准备用它来作为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教材,同时又能作心灵之旅,一举两得,乐哉乐哉!向喜爱读书的朋友吐血推荐:少有人走的路!
  •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是一本极需耐心去看的一本书,指引我们前行。
  •   选择此书,是因为喜欢心理学,更愿意拜读对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作者M.ScottPeck是位宽厚仁爱之士,深刻而温暖。句句珠玑,读起来真是如沐春风,若饮甘泉。凡是对人对事有责任心的,对自己有自制力进取心的,真是应该认真仔细的去读去思考。当然,因为作者的博大精深,有些尚未经历过某些心理历程的读者可能理解起来有些许困难,但我们仍应用谦卑沉稳的心努力学习和自省。引用两段在阅读时特别引起我共鸣的语句,同各位分享:“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心智的成熟之路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   以我小小的眼界来看,每个生命应该都是想好好地活着。有人不喜欢“活着”这个词,不追究是用什么词吧,大体上,我们都想让生命减少遗憾,生命来过,我们来过,我们满意生命,生命亦很满意我们。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人生,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下意识地反思,我自身的问题很多,苦恼和郁闷似乎如影随形。我想要给自己的心病寻找心药。智慧却远远不够能让自己体悟,阅读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想着也许可以带领我找到我的路。像是个浓雾的森林中迷路的旅人,我以尽可能虔诚的心去看宗教书籍,用最安静的时间看哲学读物,按耐住性子去看心理学著作。虽然不曾探得清道路,却也略微熟悉了所处的境况。在此时,我阅读了派克先生(读罢其著作,不得不敬重地称其为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阅读的过程,我体会到了少有的日益清晰感觉。在派克先生的指引下,我看见了我的来路,隐约看见了我满身的伤疤,以及曾经留下这些伤疤的过往。而且,我没有了以往的抱怨和痛恨,我不再追究旁人的责任,看见来路,只为了更好地走向前路。用派克先生对爱的解析,对生命的体悟,我放下了一些内心的偏执,并体会到了自己的力量,萌发了感激,生命真好!派克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充满了现实中的案例,主人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他(她)在我们生活中,透过别人看到了我们自己,该著作的可读性不言而喻。派克先生字里行间所渗透出了他真实可贵的人格,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好的心理医生的确是最贴近人心灵、最需要品德和智慧的人来担当,派克先生的大爱成就了他的工作,成就他的责任,也成就了这一著作。开阔包容的思维也给人无限的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人格,我们都有自己的“主”,他不一定是耶酥,不一定是释迦摩尼,也不一定是老子,我们可能也从未向外界表达,但我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对人生的领悟。我们得走适合自己的路……心理学的书很多,很多书列出了详尽的清单,清单的一半是该怎样做,清单的另一半是不该怎样做。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清单上的应该是不是所有人适用的应该?做了清单上应该做的是不是就求得了圆满?……没有答案!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渔”,正是《少有人走的路》给我们的馈赠!
  •   很不经意地,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与心理有关地蜀,以往一直对这样地书很好奇和感兴趣,但是一直都无法去涉猎,直到看到这本书——TheRoadLessTraveled。没有宣传,仅凭口传却有如此销量。非一炮而红,却沉淀中见真知,让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必须要看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巧合,我也有这样的“好运”,听从了“潜意识”的呼唤……仿佛这一切,都为我可以遇上这本书埋下了种子。人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其为人的原罪。而人生总是充满痛苦,而只有正式这一点,听从潜意识的呼唤,与自己的原罪斗争,才能让自己的心智成熟。冯仑说,价值观是人生的GPS,你必须寻找你人生的坐标和出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阐述,要转变一种方式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并且要不断去实践。同样,本书更是一针见血,只有直面自身问题,自律做好一切,才能让心智成熟,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大二一年的经历,过去生活的历程,让我信服书中大多数的观点,其精辟概括,说出了我内心说不出或者不敢说或者说不准的东西!何为爱?何为原罪?何为神经官能症患者和人格失调患者?能否正视,其实每个人心里面都有心理问题?为何很多有能力的军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军官?能否正确去理解人生苦难重重?……很多的问题,很多的见解,很少有人走的路,很值得再读一遍的书!
  •   以前真没听过这本书,在当当上看到对这本书的介绍:“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觉得评价如此之高的书一定要读一下。
    果然是心理学高手写出来的东西,一点生僻的专业术语都没有,对我这样心智不成熟的人帮助极大,现在和我朋友一起阅读,对于我将来家庭和事业的发展都有持续的助力!
  •   从来没有读过像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这本发人深省的心理学著作,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里面会提到很多我们都懂得的道理,可是深入的品读,会觉得这些道理一般人都能领会,特别是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总能说出个一二,像是“这个人不够自律,没有责任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等等,可是每当困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些真理就荡然无存,该怎么错还是怎么错。作者把人心智成熟的道路描述成一场举步维艰的旅程,如果想舒舒服服的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停留在“涅磐”时期,就像停留在没有自我界限的婴儿阶段一样。作者把人的本性挖掘地够深,够透彻,为什么这是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充满了磨难和艰辛,但是它所能到达的境界是能够让人拥有深不可测的智慧。
  •   这是一本滋润心灵的书,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感悟给我们揭示了诸多人生道理。“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这本书让我懂得人生本身就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勇气,忍受了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才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人人都有懒惰、规避问题的倾向,而一味地规避问题、逃避问题,是会带来心理疾病的,“你不能解决问题,就会成为问题。”所以,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而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需要我们耐心地克服懒惰,尊重事实,兼容并包,不断的、主动用新知识、新观念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持之以恒,使自己的精神、心理和灵魂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过一场什么叫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给我的收获颇多,有些立马就改变了我的不良工作习惯,有些是先提点着我,供我日后在人生道路上慢慢领悟。
    接下来就说说比较大的收获:
    1、关于自律。在本书的开头第一章,我发现我在工作中也存在“提前享受满足感”问题。总是先挑容易的做,棘手的或者需要思考的最后再做,常常因为推迟而延误了时机,产生新的工作困扰。通过本书发现内在的心理因素后,第二天便改变工作方式,推迟了满足感,虽然刚开始是挺辛苦的,那是一种逼迫自己迎难而上的感觉,但是越做越轻松,到后面都是些容易做的了,反而取得的满足感很大。
    2、关于爱。虽然之前觉得自己比较懂什么是爱,但是,却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现在,我有了爱的总指导方针,不论是今后爱爱人,还是爱孩子,有了指导方针,我就不怕迷路。
    3、关于懒惰。以前总以为自己应该不算是个懒人,对待人生总是很积极上进的。看完本书才发现,一些我没坚持下来的事,以忙为借口的,或以项目太难为借口的,我扪心自问,的确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懒惰在作祟。现在我知道了,我要对抗的是“本性”,要做的是“坚持”。
    由此也理解了为何身边一些朋友对待人生显得那样没有斗志,不积极,守在原地,显得很“中庸”,原因也在于“懒惰”。他们宁可守着现有的、过时的人生地图,也不愿适应现实及时改变、更正人生地图,他们恐惧改变,害怕付出努力,害怕承担新的责任。
    4、关于孤独。对人性应该是怎样的以及社会现实的人性又是怎样的了解得越多,便越感孤独。本以为这种孤独感从另一侧面看是一种“可悲”,有时也只是无奈的笑笑这可悲。从本书了解到,这是心智成熟路上必然要承担的“后果”,或者说是“责任”。想到这些,便不觉得可悲了,路是我选择的,我愿意承担责任。
    其它还有太多了,书中对某些方面哪怕只是几句话,都能达到点醒的效果。我想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都一定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有用地的方。这是一本好书,我会好好收藏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反省反省,领悟领悟。它就是我的导师之一,带领我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在此感谢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分享给大家。现在的我,盼望并期待着,与我心中的神相会。
  •   这本书是我看过部分内容后,决定要买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从心理学和潜意识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鼓励个人。以下是所摘选部分内容。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我们与别人自如沟通,诚实地反映认知的事实。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对于想进入政治和企业高层领域的人而言,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同样极为重要。凡事直言不讳的人,极易被上司认为是桀骜不驯,甚至被视为“捣乱分子”,是对组织和集体的威胁。若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需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若想成为符合需要的集体成员,发表意见须有所节制,而不是随心所欲。换句话说,一个人应有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当然,出于忠于事实的考虑,我们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这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担心祸从口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违背诚实和公正的原则,而在二者之间,几无回旋余地,我们很难取得理想的平衡,这的确是高难度的挑战。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者说,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我们就会感到生气。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   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其实内心还是蛮有感触的,因为作者斯科特一直在鼓励着所有的人去面对自己认为困难而都望而止步的事情。他在鼓励着人们心智的成长乃至成熟。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一种懒惰所造成,不愿意改变自己身边的事和物,哪怕愿意自己的心智停留在一直未发展的时间段甚至处于严重威胁的环境里。或许,我必须勇于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要在家里,要勇于走到学校,在学校里学习,或许其间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是最后,或许我收获的是心智的成熟吧。我相信,我会收获很多。

    我有自己的小宇宙,或许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有着自己各自的看法,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小宇宙的。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些问题,我在想,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呢?可是想了很久不会明白,因为我不可能去真正的体会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我不可能去扮演在社会上他们的角色,而我只是我,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小宇宙,那颗小宇宙指的就是我的内心,我内心的丰富的世界,我的对世界的理解,我的人生观和我的世界观。我记得有这么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与记忆。记得那话好像是这么说的。嗯,我相信我所拥有的,我相信我所拥有的是足以让自己的心灵成长,让自己的心灵成熟,足以去面对这个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之后,我想我会变得足够坚强吧。
  •   其实买这本书是通过豆瓣的介绍。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是由有一名美国的心理学家M.Scott peck著作的。这本书那么畅销,想必里面的内容很吸引人们的心灵世界。买的这本书还没读完,只看了第一章:自律的部分。我就主要谈谈我关于第一部分的读后感。自律,我们常人的理解就是自我约束力的意思。而本书所讲的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人们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先做完,把困难的事留在后头解决,提前享受完事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只是短暂的存在,因为你后头还有更加困难的事情没有解决,它会一直缠绕着你,让你的生活变得烦躁,让你的心情变得低沉,甚至打击你的自尊心,让你变得像疯子一样。但是,假若我们推迟提前享乐,即推迟自身的满足感,先把困难的事情解决了,虽然那也很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短暂的,因为你集中精力,做好准备解决这个难题,并且你也能够享受到解决难题后的欢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整个人都变得很有活力,那么接下来那些简单的事情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享受到长期的快感。
    2、承担责任:心理学上有两种症: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这两种症的症状刚好是对立的。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原因都是自己的问题,而患有人格失调症的人,把过错一直向外推,撇清自己的责任。试试上,我们每个人都患有有轻度的人格失调症,我们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好,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烂、我们的政府的腐败等等,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原因的呢?我们把责任一味的推向这个社会却不纠察自身的原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个社会现状呢?我们都没有,包括我。
    就写这么多好了,接下来的还没看完,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所以感觉有点怪怪的,不过这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
  •   第一次读心理方面的书籍,据说这也是入门级的,不过读到后面还是有些迷失。但是不管怎么说,我相信只要认真用心去领会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尤其是第一部分“自律”和第二部分“爱”,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够用心去思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第一部分“自律“,提到的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其实是对自律的深入,可以剖析到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能不能吃苦、愿不愿吃苦,做到先苦后甜,因为没有苦哪有甜;不愿意推迟幸福感,那暂时的幸福感远远比不上先苦后甜得来的真正的幸福。遇到问题,愿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责任,还是推卸责任,什么都希望依靠别人来达成;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更无畏更英勇。为什么会有与时俱进这个词,那就是因为时间会前进,不同时间点展现出来的事实也会有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正确的,抛弃过时的不适宜的认识;所以过于自我保护,其实会把真理拒之门外,只有开放思想,不断修正自己,才能与时俱进。然而毫无疑问,保持平衡就是技术活了,是对心灵控制约束的技术;也许前三个还比较容易达到,这个我个人觉得比较要靠情商了。但是前提是要拥有正确的思想了(前三个),再加以高的情商,才能在人世如鱼得水吧!第二部分”爱“从通俗意义上的爱情延伸到亲情乃至友情吧。我还是很同意作者对爱的定义的。热恋中的人只不过找到了一个可以打破自我界限而与他人有共性的对象,但通过修正认识,人的自我界限还是会重新闭合,所以热恋会结束。所以只把爱情定义为爱是不合适的,性也不足以作为爱的表现。真正的爱,关注他人独立的灵魂,既不抛弃不放弃,也不驾驭不占有,这是一种胸怀。有点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但更准确的说不管是好人是坏人,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对爱的人付出你的爱,这才是爱。这种顽强的爱会促使爱人和自己的成长。所以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样一句话,也觉得这是教育子女的真理(当然也是夫妻之道):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看到没,要做一个有爱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不是自以为放在自己心里或者口上喊喊的口号,爱需要行动,而且需要很多的不同的行动。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其实我对宗教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反感,不过读了这个章节,起码校正了我的想法。宗教不能信的太教条,但是人活在世上,心底深处还是有某种信仰指导你的长期行为方向的。所以对于宗教,如果要信,也必须要独立思考,取之精华弃其糟粕。人不可能孤独的活在世上,所以信仰是需要的,但是要是经过自己思考的信仰,而不是接受别人灌输的信仰去盲从。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关于潜意识关于原罪,解释了一些案例,但是还是有很多深奥的问题无从得知。所以我在此迷失了。一个人的人生苦短,而要由此研究到集体的智慧,这个需要功力的,我就不在此胡诌了。看完这本书,我是不相信人性本善了,但是并不代表着我们都是邪恶的化身。我们需要勇敢直面人生,思考自己思考周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绝非婴儿能体味得到的。
  •   当初买下是因为当当的推荐,并不知道内容,现在看,的确是本可以堪称经典的书,值得推荐。有读书画“道道”的习惯,这本书从前言读到现在,没有几篇是没“道道”的。心智成熟,是很多人的追求吧,包括我。偶尔都还会哼唱s.h.e的《我不想长大》,偶尔还是盼望回到美好的学生时代,也许这种留恋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早应该融入的成熟世界的不适应。其实,我们并非一心想回到懵懂的童稚世界,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应对成熟世界问题的方法。摘几个句子写在此吧:“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人生苦难重重。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舒适又顺利。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   现代生活中人类对于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大,对于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严重,而渐渐的忽略了对于心智对于思想的提高了。书中的第一部分便锋利的提出关于我们现代人的第一个问题——自律。其实很多人知道自律,不过大多数人是不知道怎么自律的。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延迟满足感,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现在的我们对于快乐(幸福)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也就导致我们的耐心,对于幸福的等待越来越忽略,越过急躁其实越容易让我们偏离我们真正的幸福,而且会渐行渐远……学会延迟自己的满足感,也是一种自律,也就能够让自己对于幸福的坚持能够更久,最后的幸福也就会更加沁人心脾。当然由于第一部分,个人的领悟能力真心有限,再加上自己的阅历尚不足,决心半年之后或者更久再重读一遍。
    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反复在用不同的词语说着同样意思的话的一些人类了,而最为欣赏的便是这样能够一针见血的分析问题然后提出强悍理论的作者。显然,这位作者选择了后者。在阐释了自律之后再剑指我们生活中抑或是我们人类史最伟大的主题——爱。爱,什么是爱,什么叫做爱?怎样的才是真爱?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比较持有问题的地方。而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提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咋一看,啥都没看懂……不过在作者后来的介绍中才慢慢有了想法和理解。脱离了心智成熟,根本不能谈上爱,那只可能是小朋友间的过家家。而不能相互促进,那也只能是对于自己需要的一种自私了……书中更加犀利的指出,起初的坠入情网根本就谈不上爱。这着实立刻让我(我想应该让大多数年轻人都难以相信,原来平时里要死要活的被称作的爱,根本与爱无关)。坠入情网,通常都是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而这只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坠入情网,唯一的好处只是消除寂寞,彼时彼刻,我们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而这恰恰是人类心智退化的表现……当然,坠入情网可能到后期成为到达爱的途径,但是那也要求了双方都能够心智成熟。
    关于信仰,这是我心底纠缠了几个月的问题了,其中采用了各种方法去探寻,不过都是无果而终。于是,便联想起宗教,因为每个人都说宗教里面的人是有信仰的,而且是非常虔诚的。而书中的第三部分便毫不避讳的谈到了宗教。其实并非所有宗教就是有信仰的,或者说这些信仰就是好的。因为宗教的信仰不同从而发生战争的事情每天都在全世界上演着,能说这些人是没有信仰的么?可是这些人的信仰却成为了一些政治家们的手段和利用的工具,这样的信仰已经完全偏离了他们心中所供奉的上帝(抑或者神)了。也不是说没有宗教的人就是没有信仰的,很多没有宗教的人内心也依然十分平静,对于爱依旧十分虔诚,也懂得尽量的去将更多的爱播撒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真正有对于爱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生活有更加崇高的信仰。看来我以后也不死非要去进入宗教,生活中我也应该能够找到自己的信仰。
    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伟人都很命大,为什么很多交通事故死了人而更多的交通事故中有更多的奇迹产生?电视剧中的主角为何总是能够不死?这些问题其实也一直纠缠着我,小时候总觉得怎么男主角那么厉害,总是不会死呢?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引用名词——神奇的力量 来对于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个人好运的几率都是比运气不好的概率大的,只不过很多人有能力总能够抓住那部分好运,避免那部分坏的运气,这些人也究其一生比较运气好,而有些人却无法抓住好运,所以一生也就只能抱怨运气不好了。这里跟很多别的心灵书籍说的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心智成熟,那样我们也会有更多的好运气,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我们了。
  •   看过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然后进入自己的内心,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去面对过去的自己,然后去做到自律的几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和),用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用爱让自我和他人的心智走向成熟,继而让自我更完善.另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是懒惰,懒惰的主要特点就是恐惧感,我们的一生都需克服恐惧感和懒惰作斗争.
  •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很受益!这本书未必从始至终都充满着“闪光点”和独特见解,但其中的某些篇章所阐述的观念的确透视出作者的真知卓见和丰厚的内涵,文中有关鼓励人们应敢于面对自已心理问题的“勇气”部分的分析的很透彻、全面,"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只是发生的时间不同而已",其实,每个人一旦从这种平实的论述中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发生可能存在偶然中的必然性的话,反而内心会比较容易释然......对将来自身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表现也会处之泰然!文中始终贯穿着人们应努力加强自身人格的自律性培养这一主旨,提示我们应养成时时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的习惯,通过自我完善来平衡诸多与周围人和事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的目的!这点很有必要!只有加强这种意识的培养,我们自身才能变得豁达和宽容起来,才能学会从与周围人和事发生矛盾冲突中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的怨天尤人.因为,有很多问题的发生本来处理起来很容易,往往就是我们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缺乏面对问题的和承担责任的勇气,而使问题的处理显得越发复杂和漫长!真得很高兴自己能有幸完整的阅读完这本书!每个人由于观念和生活背景及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能对这本身的理解和受益认知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未必会苛求每位读者都能认同他所传播的所有观念,都能形成统一的认知!但至少他期望我们都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获得适合自身心智成熟的成长路径和有益经验!使我们能理性的重新认识和了解我们自身和周围的人和事!因为随着我们心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最终我们会意识到: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全面,反而对自身和周遭的人或事知知甚少,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领域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和了解。。。。。。
  •   这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说起了解到这本书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去年底,我准备离开这个工作了7年多的公司,朋友帮我介绍了几个猎头公司,有个猎头公司约见咖啡厅,大家相聊甚欢,谈起正在看什么书,这个很有学问的女孩向我介绍了少有人走的路。我在当当上买下了。几乎是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所有晚上的休息时间看完了,看得并不快,但是感触非常深。可以说,书中的道理促成了我很快地下了决定,离开公司,朝着并不十分清楚的将来勇敢的走去。我的弱点,就是不成熟。而成熟就是平静地承担责任,延迟满足感,不要为当前之欢透支金钱与感情,把爱当成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既不伟大,也不委屈,珍惜当前。最震撼地是,要为死亡当成如影随形的朋友。这是说,要意识人生的可贵,并且不畏惧人生最终的终点,才能够有意义地活着,无遗憾地死去。正是这些给我了勇气,回想年2007年7月14日死去的最好的年轻的刚过而立之年的好朋友,和在512地震中死难的同胞,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现在回头来看自已,已经开创了自已的公司,困难并不是想象地那么大,天宽地阔,海天任游。只要不迷失自已,上帝就不会放弃你。有一次在飞机上,偶遇郎感平教授,正好带了一本新的少有人走的路,告诉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客气地请他签了名,随意地攀谈起来,让我认识了郎教授。这本书被我送给了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老师。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深刻地体会,我想可能别人早已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而我还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名小学生。我愿意做小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探寻世界的奇妙,体味不期而至的感动,永留心中。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就是看了这本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itgoeswithoutsaying...^_^其实我觉得现代人心理多多少少都难免存在一些障碍,中国人似乎很少有去看心理医生的观念,去看的一般都是感觉自己非常严重,严重抑郁,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来调节,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心理医生也只是辅助作用关键在于你的自愈能力,你想不想解决问题。而通过这本书的有利引导和疏导,我相信很多人可以从中看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最终解决问题战胜问题。这本书绝对可以帮你找到一个比较光明合理的途径,或者更确切来说是充满爱意的一个途径,发现自我,并战胜自我。走向心智成熟的美好的未来人生!即使你相信/坚持自己心理上没有问题,这本书也能让你受益匪浅,因为它绝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从中你可以反射你的人生,教育,爱,关系……你绝对可以从中得到些许的启示,在生活上,在教育子女上,在自我反省自我修养上,在爱上,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如何处理爱情,如何看待两性,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绝对上品的精神食粮!!
  •   读完此书,一直自认为心理健康的我对心理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大胆地提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直面问题,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停滞不前。要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亦坚苦卓绝,必须要有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为达到人生新的境界去作不懈的努力才行。
  •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名要叫少有人走的路,看到最后才发现,成长之路太过痛苦,导致很多人坚持到一半或是快要成功的时候就放弃了,于是走的人少了,便是少有人走的路了。
    其实看完这本书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我周围的朋友都没有耐心看这本书,我再怎么强烈推荐她们也只是翻翻就放下了。以前以为长大了就自然的成熟了,可生理与心理的成熟并不是一致的。也不是说你拥有了多大的成绩或多么能干就叫成熟了。真正的心智成熟是指你敢于面对一切心智成熟所面临的痛苦和折磨,并不断的追求自我的完善,需要自律以及不断的自省的过程。
    书中对爱的解释让我十分深刻,却又不能完全的认同,爱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力量
  •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      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   少有人走的路,正是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的道路,是一段人生路上心智成熟完善自我的旅程。这条道路漫长而艰巨,但这条路,才是我们的人生应当追求的旅程。
  •   本书的受众应该很明确,渡的就是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把专业精深的知识泛泛而谈,这也是畅销书常为人诟病的缘由吧,可是往往浅显的话语蕴含着朴素的真理。读书历经的触动和遇见心仪的人一样也都是讲究缘法的,就好像这本书读到电子版的时候,才发现几年前就买过只是一直躺在角落里没有翻阅。
      
       在现实中挣扎,有脆弱有麻木,书中的很多观点,托某人的福,很早就接触过,只是当时浅尝辄止,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如今把经验和理论一一对应,似有所悟。
      
       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
      
       不需要过多考虑外界要求的婴儿时期
      
       想象中无所不能的幻觉
      
       完全占有父亲或母亲的欲望
      
       童年的依赖感
      
       父母的扭曲形象
      
       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青春期感觉
      
       无拘无束的自由
      
       青年时期的灵巧和活力
      
       青春时代性的吸引力
      
       长生不老的错觉
      
       对子女的权威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身体健康的独立性
      
       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总体来说,这些危机是我们在迈向成熟的人生中,不得不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
      
       童年时候获得的爱和安全感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从婴儿始,我们就把和外界的互动不断作出评价,绘制“自我界限”,也就是区别出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身材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自我意识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同母亲的关系是否融洽,在童年时期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父母的爱让我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很喜欢书里的一段观点阐述,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自愿付出时间和精力,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成长。可与此同时,这种长期的不懈的爱,使得我们从中得到无尽的满足感,部分的人格、经验和智慧也与之融为一体,极大的扩充了自我界限,而我们的心智也就不断成熟。学会区分真正的爱和其他的欲望比如控制、依赖、道德优越感等,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敢于正视自己,而不是自欺欺人。
  •   《少有人走的路》是网友推荐的。这本书最初是从小巫的著作中了解到的,但小巫的书里引用本书时,书名不是这个,是《无路之旅》。都是派克医生写的,只是后来译作了现在的书名。还没看完,但就看过的内容来说,确实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许多纠结,并找到方法解决。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斯科特,派克以他特独的的手笔道出我们多年来。即陌生又熟悉的话题。读起来令人感动。它是一个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   从作者深邃的洞察和自省之中,我们读到了坦率、真诚和人性的伟大。虽然我们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渺小如同尘埃,但是通过作者,我们看到了自己能够成就伟大的可能,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我们是能够通过不断的自省和磨砺塑造自己伟大的灵魂并最终可以与上帝或者神性同在的,尽管这是一条艰辛的人生旅程。作者不仅仅用理论的论述更结合了自己多年心理医生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反思了我们成长历程中的心灵过程,展示了深刻的自省和崇高的灵性追求。堪称普及本之经典,非常值得一读。
  •   毫无疑问,《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   我想这本书很多人不会喜欢,其中很多观点颠覆了中国传统家庭里的价值观念,也反应了现在很多家庭正在发生的问题,比如父母不够爱孩子,比如很多人无法得到适当的家庭教育,,,,,,这其中有些问题其实是我们回避面对的,我们不原意承认父母的爱有时很自私,很虚伪,他们打着爱的旗号深深伤害孩子,他们考虑地更多是面子而非孩子的感受,他们拒绝承认自己心智的不成熟而要求孩子凡事第一,他们说爱孩子却剥夺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看到该毕业的大学生不原意毕业,该工作的不原意工作,该责怪的其实不止是大学生,更多的是家长.父母给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使其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进入社会的生存素质?当然,这些话题只是这本书开篇的一章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思考.如果正在经历因家庭教育带来的痛苦,或者想要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应该看看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心理从而了解自我,找到自我,进而战胜自我.心智成熟之路也许是一辈子的战斗
  •   读完第一个感受就是作者在研究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是相当专业的。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分析,让书的内容逻辑严密,紧凑,论证相当严谨。书中的观点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活中的尴尬。仔细读下去一定会是受益匪浅的。很多人活到最后都不知道控制自己的生活,只是随波逐流,任生活摆弄。其实了解一些原理掌握一些方法改变一些观念,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最难就是控制自己的内心,如果在你困惑迷茫的时候有人帮你指引出一条道路或是搀扶着一起前行,将会是多么大的幸福哪。心智成熟确实是一个人应该踏上的旅程。读过这本书,会帮助自己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虽然不一定立刻就改变人生,但我觉得,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或多或少是会有帮助的。
  •   书不在其多而在于精;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心灵得到升华,知识得到增长;而读一本心灵成长的书确实可以让一个人灵魂得以平静和净化。我是比较喜欢哲学的,喜欢探索人内心深处的点滴悸动。少有人走的路,其实是很多人都在探索的路;诚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即便成了路。是呀。当所有的人都在探索心灵之路时;世界就会变得平静而祥和;人们不再急功近利。而是追求自我的心智成熟。
  •   很高兴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买了回来。拿到后的当天看了简介,第二天便抽空开始了阅读。之后的每天晚上,都窝在床上细读。开始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智慧书来对待的,直到读了好几章后才发现,原来它应该算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书籍吧。书中用一些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自己,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路上爱是最重要的。可是,这里所说的“爱”和我们一直以来理解的“爱”是不一样的。每天的阅读,每天对心灵都是一次冲击,每次都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其他智慧书不一样,书中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怎么去做,而是告诉你,无论你怎么去做,最重要是有做的勇气。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也明白怎样做,只是,如果去做了,我们会很痛苦。这,便是我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然而,并不是读过了此书,心智立刻就变成熟了。正如书中所说,并不是心智成熟的人就一定好。有时候却恰恰相反,知道得越少,越小白,越轻松。只是,看我们如何去选择吧。
  •   过去读过的为之受益的好书通常是小说或者传记。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不是不看,但是一般都是一家之言泛泛之谈,无法产生共鸣,也得不到实际的启发。这本书是顶着畅销之名,因此决定买来一读。读过几页我就确定自己买到了一本超值的好书,这本书以作者身为心理医生所接手处理过的实例入手来谈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肯定了心理存在问题的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很多人都可以从这些实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最为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确向我们敞开了一扇门,背后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很静很清澈,可以听见流水潺潺的声音,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听不到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路是我的梦想,我听见它在我心底发出的呐喊声。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会着手实现我的梦想了。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终于有这么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告诉我,这条路存在,并且很多人都在走。
  •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而且是毕生的任务。作者在多年心理医生的工作经历基础上,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给心智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帮助。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仅仅阅读这本书就能解决那些曾经一度甚至至今仍在困扰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无疑,此书给我本人至少在几个方面上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颇有助益,相信对于其他不断思考、自省人生的朋友们来说都会有所帮助。文中涉及很多宗教的内容,和我一样的无神论者大可以抛开因为不信而不屑的偏见从另外的角度阅读此部分。
  •   是因为看到是当当网的畅销书,加上朋友的推荐,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阅读完毕,有一句话始终在眼前晃动,那就是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使自己心智成熟的过程,走进婚姻的旅程也是使自己成熟的过程.这些话有如技术精湛的医生,一刀就治愈了垂死的病人那般精准.是啊,很多人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是因为感觉痛苦,感觉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又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入婚姻的围城,又是因为嫁一个人是嫁给一个家庭,如此复杂的关系让人烦恼.可是,我们来到世界是为什么呢,人生的目标像爬山,我们想爬到山顶,但是只想坐缆车直接到达,有意思吗?人生就是让我们自己用脚踩下一个个脚印,走过泥泞,走过平坦,克服一个个艰难,最终我们走到重点,留下我们的轨迹,作者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很好的书,好的很的书,书很好.
  •   当当网送书很快,第二天就拿到了订购的几本书,赞一个!这本书很吸引我,刚拿到手就读了一半儿了。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如何使自己心智成熟,语言像在聊天,书中列举了很多临床案例,我想只有发达国家的心理专家才能达到如此的专业水平,能够将人的心理分析得如此透彻并给人们贴心的指导。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指导,我想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心智的成熟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的,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夫妻之间的真爱,有的人活到死心智也还是不成熟的,很多很多问题,都勾起了我的思索并从中找到了答案。这些指导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我想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应该说,没读过这本书,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从这些角度去了解自己和他人,对我帮助挺大的。
  •   【荐书】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心灵的需求。在我认真读这本书时,我便一直反思,它给了迷茫的我一些有用的指引。看到很多评论拿这部书和励志类书籍作比较;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一部励志类的书籍,它所关注的更多是内心的成熟过程。其实每个人的心智都不完全成熟,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并完善自己的心智。这样才会真正的成长。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当我们经历过一些苦难后再来读这本书会经常觉得它在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觉得,是啊,这正是我心里所在想,在承受而又说不出来的地方!慢慢品吧,如同慢慢品味人生一样!
  •   最近,励志图书成仙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其中不乏空洞乏味,或者完全就是不知所云的读物。有一段时间,凡是打着畅销书旗号的,我都尽量避而远之。不过,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可能作者开篇所述,要先远离痛苦,必先要承认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集合这一点就打动了我吧。其后,作者分析了真爱与坠入爱河的不同,以及童年的经历对人造成的影响,更是令人感触颇深。任谁的人生都不会是一路幸福到底的,所以总是在想”为什么不幸的总是我”,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根本就是错误的。不过,纵然路途艰难,人生的意义,必然在穿越痛苦之后,得以体现,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
  •   书中有关“熵”的论述让我很是受益,先从这里说起。熵是我们初中化学就接触的一个概念,就是分子的混乱程度。化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没有外界做功的情况下物质总是倾向于往熵增的方向发展。而这本书把熵增的概念应用到了人心智的成熟过程之中,让我又一次感觉到事物发展的统一性:没有经过人去克服惰性的努力(做功),人的心智就会朝着原始的方向去堕落(混乱度增加),只有经过克服惰性的努力心智才能逐渐变得成熟而完善,从而实现自己。这是关于怎么达到心智的成熟。 可是现在有些人说了,我只想结婚生子安安稳稳过小日子,为什么要那么努力搞得那么辛苦呢?人生在世不就图个开心快乐嘛?但是这种幸福的小日子的论调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破绽:这样的日子是真的幸福还是只是幸福在想象里?我们往往容易把我们没有经历的生活忽略细节地进行臆想,从而得出生活很美好的结论来。而只要我们环顾四周就会发现,不幸的家庭千千万,而不幸的家庭往往也就是“结婚生子”顺其自然发展下来的,大多数并不是安安稳稳,而是各有各的悲剧。只有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妥善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才能积极向上创造幸福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幸福的生活不是物质条件满足之后的水到渠成,而是需要经过努力的经营的,而一个人幸福的能力则取决于他心智成熟的程度。这是关于为什么要不畏艰辛地达到心智成熟。 对存在的问题的逃避是我们不断地承受一些痛苦的根源。当我们失意时我们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地忘掉痛苦,但是酒醒之后我们的胸口依然疼痛。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难,精神上的困惑,如果一味逃避,它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在生活的另一个角落里再次爆炸。痛苦是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唯其改变,才有成长,而但凡改变必定伴随着痛苦。但同时也要相信,那充满丰富的痛苦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人的一生非为痛苦而来,自由与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这幸福之路却是荆棘重重,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你因逃避痛苦而在荆棘面前停下了脚步,你就再也见不到荆棘丛后的繁华世界。
  •   本身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偶尔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书,在这里想推荐给大家!书是一本美国的心理学医生写的,主要就心智成熟为主题,提出了很多使心智成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本书分为三个大章节,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二章节关于爱。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爱,就是相互喜欢,在一起。书中提到这还不是真爱,真爱是给让对方独立,让对方享受心智成熟的人生之旅。爱要在自律的前提下,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爱要让对方独立,无论是对自己的爱人还是对自己的孩子,都要让对方独立,让对方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选择。其中特别提出,在爱中,对自己爱的人(家人、朋友、爱人、孩子),爱不是一味的依从。提出反对意见,提出改进措施,让对方进步体会心智成熟带来的快乐!书中的内容很深刻,是一本值得读的好处!也解开了我原来在生活中曾经的一些困惑,我相信我一定会再读第二次,非常值得看!强烈推荐!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面对。”
    我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更加的明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成功与喜悦,也不会全是失败与悲伤,它就像是我们所经历的季节,严冬过后必然是春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舒适与欢乐,也不会全是艰辛与困难,它就像是我们所经历的天气,风雨过后总能看见彩虹。所以,我们要用勇气面对困难与压力,用从容的心态去感谢生活,在挫折中成长,在眼泪中坚强,在失意中前行,在抗衡中坚持做自己,把握梦想,超越自我,昂首阔步。
  •   我以前看过很多书,各种类型都有。但是只有这本书,值得用一句话高度评价:我后悔没有早几年阅读它,也庆幸不是迟几年阅读它。之前我也知道:自律、推迟幸福感、承担责任、承认事实、保持平衡、聆听、爱、信仰等道理,不过是仅仅知道这些道理有用,不知道“为什么有用”和“应该怎样用”。而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连贯地解释了以上问题。第一部分:自律。我觉得是“EQ增长指南”。这一部分讲述通过自律,忍受暂时的不快,最终得到更多快乐。其实和情商(EQ)的概念差不多。第二部分:爱。讲述错误和正确的爱。没错,爱也有错误的。错误的爱,害人害已!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其实就是讲信仰问题。这本书前面两部分比较容易理解,从这一部分开始有点复杂。我觉得只要想通“科学和无神论,都是一种信仰”,思路就会变得清晰。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我之前看过《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感觉作者“听从潜意识”的想法和小说里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差不多。我不认为作者在编故事骗人,我相信并赞成他的想法。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被召唤者从,被选上者寥寥”。最终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其实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去阅读,但是大多数人懒惰、怕麻烦、不愿意改变,只想做“普通人”过“简单的”生活。结果,这条路成了“少有人走的路”。
  •   一直以来觉得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差异很大,很难在心理有多大的共鸣,但这本忆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无论什么人都必然要经历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每个人的起点而已。你是出生在富人家庭也罢,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也罢,还有充满爱心的家庭,亦或没有任何的心灵温暖等等,都改变和阻挡不了你成长的脚步。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却未必是每个人能够理解和体验的,包括如何去爱和学会去爱。《少有人走的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我明白了近期心理的困惑,如何面对的现在的状态,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包括以后如何能平静地过渡这段境况。我想目前我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能战胜自己的敌人:惰性。学会去爱,无私地爱,而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那起码让我觉得真正地拥有爱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收获。
  •   开篇即给我震撼,虽然只读了开头部分,但已然觉得是一本好书,可以引起我的同感与共鸣,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不同时段,不同程度。
    心智成熟的过程,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当我回顾自己的处事之道时,也越发觉得自己的不成熟,在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在逃避中痛苦,而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
    人生困惑的答案,最终的解答人一定是自己。
    希望以这本心理学读物,指引我,反思我,让我的人生之路积极乐观。。。
  •   我在我最抗拒成熟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
       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走向了成熟,曾经以为成熟就是像我这样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和痛苦就能够获得,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越读下去,就越是发现我像极了书中描述的“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以为依赖就是爱,而从来不知道我所谓的“爱”给爱我或者我认为“我爱”的人带来的什么样的痛苦。我从来不去想其它人是什么想法,而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一个人的身心上面,从来都认为我的事情最重要,我的心情最郁闷或者我的感觉最值得关注。
       “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
      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我想摆脱我的寄生虫身份,可是真正相爱的人,真的不一定要生活在一起吗?我有点怀疑这一点。爱不是会随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慢慢的磨灭消逝的吗?由于我害怕爱的消逝,所以很少甚至从来不给爱情或者友情以自由,自认为喜欢就是要天天,甚至时时刻刻在一起。这样的人,是谁都会害怕的吧?我想着大概是我最不像天蝎的一点吧,依赖。天蝎应该是孤独的,高傲的,可是我却如此的依赖周围的人。
       消极,依赖,这两个确切描述了我的性格的词,我要学会摆脱。这样,才能慢慢的走向成熟,才能成为别人可以依靠的人。
       谢谢你,斯科特,教会我什么是心智成熟和成长。
  •   现代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一切压力的前提。在传统的观念下,心理学一直是门复杂、深奥难明的学科,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从医的经验用具体的病例、大量的事实、简单的语言、大众化的思维去说明的每个人都应该要走的心路历程和如何走好自己的心路。心理学其实可以通俗易懂的。习惯上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认为是成熟了,有很多错误和选择我们往往误认为是一种偶然的失误,或者意识到了问题,却不知问题所在?看了书中的内容才明白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心智的成熟,那些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原来是因为自己心智的不成熟。可以说,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的经历中那些看起来偶然却已是早早已经形成的事,对于那些我一直不明白的“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之类的问题有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能让人学会怎样去面对困难和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孩子的好与坏在乎父母的爱心与关怀,一个好的家庭永远比一个好的学校重要。书中以很大的笔墨和特意举了几个经典的因为家庭原因而造成心理问题的案例。都说明了早期教育对人生心里历程的重要,无论对于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或者是为人父母都想正确的进行对孩子的教育,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中国的封建几千年,直到如今还是有无数的家庭生活在思想的禁锢中,生活在所谓一些信仰的夹缝中,没有真正独立生活的勇气,《少有人走的路》会让你摆脱一切的束缚,还你一个强大独立的内心世界,他会一步步地影响着你的生活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选择的道路的方向。 一个人真正可以坚强的为自己生活人,他会学会爱得价值,学会怎样看待一切烦心琐碎生活中的事情。当读完这本书时,便会觉得眼前的世界明朗清晰起来,我们渐渐不再抱怨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也慢慢走出家庭封建的教育氛围,给周围的也带去轻松和自由,自己也在自由中放飞心灵。自己的后代也会有自由的生活环境,还有一股清新的信仰一代代延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生活。
  •   我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后,就决定把这本书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和家属.这本书特别适合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原因就象书开头所说的那样.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现在中国人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温饱问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心智成熟的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学生,大学生,乃至一些大年青年中,甚至于就象作者所说的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获得一个成熟的心智,最多只是局部的成熟而拒绝完全的成熟罢了,作者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懒惰(恐惧,害怕痛苦),这是心智成熟所面对的最大的一个障碍.自我约束是获得心智成熟的唯一方式,也是人类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追逐的生活方式,书中提到的自律的4个法则:推辞满足感,承担责任,面对现实,保持平衡,都需要在生活中细细琢磨.书中还提到了爱这个话题,作者讲到缺乏自律能力的人往往是在家庭生长环境中缺乏爱的缘故.无论是家庭环境富裕抑或是在一个家庭贫困的家庭只要有爱的存在,都可以让子女从小就懂得自律.在第2章节中作者认为想跟爱下定义很困难,所以他通过讲解什么不是爱最后让我们了解爱的本质.在最后一个章节里作者讲到了有关潜意识的概念.作者认为潜意识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神,在我们处在迷惘时候它总是会通过它的方式来给我们提示:一,通过梦的方式.二,通过杂念.作者认为潜意识有时候会给你一些启发,但有时候因为没在意的缘故也就没多考虑或者拒绝它的提示.作者在书中提到几乎每个人其实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或轻或重或早或晚的不同而已.通过对书中所介绍的几个比较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了解.读者也应该慢慢会赞同这个观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中国古人就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提到了这个观点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这句话也于作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个人认为这是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   起初读来并没有太大感觉,可读下去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书中所描述的很多东西和自己的问题有所契合。我想这是一部促使人心智成熟的路上的一贴良药。我们读书,思考,付诸行动才能算是发挥了书的意义。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问题时,对书中的体会会更深。现代社会,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心理问题,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自我治疗的一个环节。最后一点体会,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其实在我们的古代文学或者哲学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因为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是在读论语,联系起来,会发现,对于人的心灵的问题,先哲们早有提示,我们切忌不要忘记我们5000年的文化积淀。
  •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讲的的确是很少有人愿意而且坚持走下去的旅程。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诸如婚姻、宗教以及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都有着很内在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出这些内在的原因,并彻底的根除他们。这本书带领我们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以及神奇的力量四个方面探寻心智成熟的内在力量。
  •   是本很好的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承认痛苦,面对痛苦,走向成熟,才是正确的路。心智成熟要能做到自律,并且懂得爱。自律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不是感觉,是实际行动,给与关注才能真正做到爱。
  •   这本书是派克医生二十多年前的著作,书中剖析了的造成人类心灵痛苦,以至心理疾病的成因。作者从其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中,向读者提供许多有助于心灵成长的建议。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帮助我更加了解自己,鞭策我追求更高的智慧。
  •   个人是心理学爱好者。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相对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读物,它的可读性就在于它的通俗化,把大众所普遍忽略和普遍产生心理问题(或严重或轻微),以例子和简素的语言,合理的表达出来,并加以分析,提供作者本人作为心理医生所有的经验。它可以接近于灵修书籍,帮助个人去成长,端正一些因为在环境中从小到大被误导的心理和态度。我想,这本书确实可以帮助一个人去获得心智的成熟。“不想长大”这样对很多女生推崇的心理,其实是在痛苦自己罢了。耐心看,至少看两遍。在生活中会不知不觉用于思考和实践。
  •   正如文中介绍的那样,这本书仅靠口口相传20年排名不减是有缘由的。首先,他出自一个心理医生之手,操作性强,写出了我们心中多少都有的最普遍的问题——心智的成长。心智不成熟的人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对照他们和自己的体会来读这本书,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释,而且有了对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问题的缘由但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也是没有用的。其次他给心灵的功能做了一个看似很唯心的解释,这种解释受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较大,我个人还是很接受的。近来我在研究有关信仰的问题,这本书也在这个层面上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本书即使有一个观点对立有帮助,那它就是值得的。这本书整个都对我大有裨益。所以它对我来说是超值的。
    一个人和一本书,也是要讲究缘分的。否则,你们就会彼此错过。很高兴我没有错过这本书,而是凭着我的直觉抓住了它。希望你也一样。
  •   当我渴望成长的时候,我接触了这本书。
    对于我小时候内心的一些纠结,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也知道了怎么办才会更好。
    人的外表和心智的成熟有时是不一致的,我很幸运的成为了这“少有人走的路上”的一员。我在生活中不停的实践: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所有支持这一切是我对家人的爱。
    心灵的强大比外表的强大更加重要,心灵的健康是我们幸福的指标。
    这本好书我总会不时拿出来看看,锻炼心灵。
  •   正如书名所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认认真真的来了解自己窥视我们的内心,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是所有人的能够经历这种痛苦的。要经历“否定——肯定 ”这样一个重复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否定自己就等于否定了自己之前所有的所作所为! 有多少人能接受这个事实!
  •   书中很多是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又现实存在的心理问题,虽不能说马上就能纠正,但至少你清楚了自己或身边的人存在的问题和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点来讲,是中国的心理医生所不能真正做到的。斯科特派克真的是在为病人工作,了解真正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生计~读这本书我做了很多笔记,好书需要细细读!
  •   看了《少有人走的路》,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依赖一个人,爱一个人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帮助爱人成长的过程。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成长,其中的喜悦与幸福感因此会越发真实和持久。这是一本能让人心智成熟起来的书。它帮助我们直面自己的问题,帮助我们分析和剖析自己,教给你的东西,为什么不学呢?
  •   有可能是自己经历的太少,或者是太喜欢这本。作者以心理医生的角度去分析人们的行为。书中大部分引用实际的案例。以精神层面去分析,何为“爱”。书中教理性的把人的欲望和“爱”区别出来。发人深刻,读了此书以后,回想自己经历。觉得作者分析得挺可观,这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主观肯定。此书把人的一生,比作“地图”,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的“地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们为什么会迂腐,守旧的原因。
    从而让人们明白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   就像书序言中M·Scottpeck引用的一句话一样: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点破了我心中的一种感受,看着别人的故事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如醍醐灌顶。
  •   这确实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工作中遇到太多有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觉得自己越来越无力,其实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来源于家庭,但是家长们在引导孩子上大多数是按照想当然或是我希望这两方向来教育孩子,因为爱孩子把自己的心理**大多往孩子的身心映射。
    这一本书,可以让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对心理咨询有了了解,也可以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父母们知道和了解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
    这书值得推荐给家长们学习。
  •   之前朋友的书读过一次这次特地购买一本作为收藏此书应该是全面透析了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人心理现今社会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包括自己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缺陷80年代成长的我家庭就有着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我也有很严重的问题我想发现问题去寻找根源并且承认去承担并且寻求帮助改变是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人在我们没有过多经济去负担高昂的精神医药费下愿你我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共同来完善心智成熟的旅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