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页数:246 译者:江翰雯
Tag标签:无
前言
能为心师,则得安乐。 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萨先去思考心的状态、作用与功能。 对于心的状态,凡夫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喜欢着某人,改天也许就不喜欢了;过去肯花时间等候的甜甜圈,没有新鲜感后就不再愿意排队;明明现在感到新奇、有趣的事,过没多久就又觉得了无新意、枯燥乏味。面对随时都可能改变的人心和事物,我们却常在当下坚持要强做主宰。如此的心,使得我们的认识错谬、颠倒。不仅如此,心念的活动就像下雨一样,一滴接着一滴,没有间断,光是观察这些念头就十分累人,何况是在生活上去跟着它跑、跟着它转呢? 不受控制的心,其造作的结果使我们产生负面的心态,进而制造许多不善的业,让我们的来世沦落到恶劣的环境。那样的处境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只会使得修行更加困难。狂放不羁、随时跟着环境而转的心,对我们实在没有任何好处。有些人执著于外在物欲的追求,却失去了心的自由和安宁,实在是非常不值得的事!如果能善加控制自己的心念,这颗听话的“好”心就可以帮我们很多忙,让我们即使生活困顿,仍然能拥有自在的心情,享受人生中的闲情逸致。唯有停止制造心灵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烦,带给我们真正的喜悦!要获得安乐,就必须从心出发。 佛陀“不随于心,能为心师”的教导,传承千百年至今,一直是修行者努力修学的准则。在当代能够统御心,而有所成就的法师里,咏给·明就仁波切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仁波切不仅是一位心师——心灵导师,在本书里也告诉我们如何训练自己成为“心师”——心的主人。 作者依据传统根、道、果的修行次第来编排此书。“根”篇,从认识“心”开始,提供了一些欧美心智科学研究的成果,帮助我们从不同于传统佛法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心的作用。由于仁波切是实修出身,因此在叙述抽象概念和理论之余,也让我们练习观察心是如何自然单纯地呈现其本来面目。这是空性的体验,是大手印(Mahamudra)教法的特色。 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确是心。了解这一点,才算是踏人修行的开始——“道”,即本书的第二部。心,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侣,如何使心一路上安稳且忠诚地陪伴我们,必须花时间训练、锻炼心。而锻炼心的方法,唯有禅修。禅修有许多种方式,书中也枚举了一些方法,从中不难看出仁波切要学习者多去体会修止的心法,掌握禅修的要诀。 修心之目的,最主要还是在于彻底转化我们的心念、思想,进而以慈、悲来保护自己,善待众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与悲心的培养是禅修的重点。若能以一颗调伏、温驯的心为基础,运用它来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与宽容。 最后的成“果”,则说明一切正确无误的努力,只会导致一个目标——究竟的喜乐。平静是真正的快乐,这是透过见到实相与根除烦恼所获得。不管结果如何,所花费的时间、心力,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利益,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投资的菩萨事业。 咏给·明就仁波切相貌庄严,而且年轻有活力,弘法更是辩才无碍。此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慈心与悲心正是成就者外在的显露。仁波切实为幽默智慧的转世大成就者,由衷祝福咏给·明就仁波切的弘法事业顺利!也祈愿所有众生,于心得自在,于法得自在!
内容概要
《根道果》是咏给·明就仁波切的亲身学习经验。在本书中,幽默的明就仁波切不仅以自身科学试验为例,结合佛法心要与科学原理,以最尖端的实验研究成果证明恐惧、不安、迷惑等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心的禅定修持加以转化;而且还以非常亲切、轻松的叙述方式,用简单却清晰、浅显且丰富的故事和比喻,生动地表达出深奥抽象的佛教名相与科学术语的内涵,更以自己切身的经验描述禅修的初始与进程状态。即使是从未接触过佛法书籍的读者,也能深切领会明就仁波切这位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所要传达给社会大众的追求快乐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
咏给·明就仁波切
1976年生于尼泊尔的咏给·明就仁波切,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第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他是佛法高阶方便道大师咏给·明就仁波切的第七世转世。顶果钦哲仁波切则认证他是伟大的实修实证禅修大师恰杰·甘珠尔仁波切的转世。
咏给·明就仁波切不仅精通藏传佛教传统的实修训练与哲学训练,对现代科学文化也极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回讲学近10年,并广泛与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包括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与生俱来的痛苦而获得恒常喜乐的人。
聪敏、机灵的明就仁波切常以真诚和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深受全球无数佛教与非佛教学生的喜爱。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第一部 根——理论基础 第一章 旅程的起点 心的交会 传承的重要性 会见我心 来自西方的亮光 第二章 内在的交响乐 脑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三脑一体 不见踪影的总指挥 正念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脑 本然心 本然的寂静 深入了解你的本然心 心?生物现象?或两者兼备? 做你自己 第四章 空性 胜义谛与世俗谛 空性的禅修练习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经验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 第五章 感知的相对性 互为缘起 从神经科学看主体和客体 不确定性原理的恩赐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时间的蛮横 无常 第六章 天赋明性 本具的觉性 照亮黑暗 显相与幻相 明空一体 第七章 悲心 关于悲心的生物学说 “认同”彼此的“不同” 第八章 我们为何不快乐? 情绪化的身体 性格特质与暂时的情绪状态 制约因素 烦恼 烦恼或契机?第二部 道——修持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点 智慧与方便 身体的姿势 心的体态 第十章 单纯地安住 无所缘的禅修 第十一章 安住在对境上 感知对境之门 有所缘的禅修 其他有用的助缘 第十二章 善用念头和情绪 善用你的念头 不愉快的念头 善用你的情绪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与悲心的意义 循序渐进慢慢来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时间与地点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时间短,次数多 非正式禅修 随时,随地 结论第三部 果——成果 第十五章 问题与可能性 禅修的次第 体验并非开悟 第十六章 内部作业 只求生存或更求发展 指挥脑 悲心之果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接受自己的潜能 快乐的心,健康的身体 关于喜乐的生物学说 认证空性的利益 第十八章 向前迈进 寻找上师 选择快乐
章节摘录
如果你是受过训练的佛教徒,那么,你就不会把佛教当作一种宗教,而会把它当作一门科学,一种透过技巧探索自身经验的方法。这些技巧让你能以非批判性的方式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而这些见解能让你逐渐认清:“哦,原来我的心就是这样运作的!我必须这样做才能体验到快乐,不要那么做才能避免痛苦的产生。” 基本上,佛法是非常实用的。佛法告诉我们要从事能够助长平静、快乐和自信的事,并避免会引发焦虑、绝望和恐惧的行为。佛法修持的重点,并不在于刻意改变想法或行为,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如何看待影响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圆满具足的。佛法修持是去认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潜能,换句话说,佛教注重的并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认识到此时此刻的你,就如你自己一直深切期望的,是完整、良善,且本质上是完好健全的。 你不相信,是吧? 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相信。 首先,我想坦白告诉大家一件事。打从童年开始,恐惧感和焦虑感就不断困扰着我。每当身处陌生人群之中,我就会心跳加速,冷汗直流。这种状况发生在一位转世喇嘛身上似乎很奇怪,因为转世者累世以来不是已经累积了许多善根(Gewa)善行吗?当时我所经历的不安根本毫无理由可言。我住在一个美丽的山谷,身边围绕的都是亲爱的家人、男女出家众,还有那些致力学习如何唤醒内在平静与喜乐的人。然而,焦虑感却与我形影不离。 大约6岁时,我这种状况才开始有所缓解。在孩童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开始爬上村落附近的山巅,探索历代佛法修行者终生禅修的各个山洞。有时我会爬进山洞假装自己在禅修,可想而知,当时我对禅修根本就一窍不通,我只是坐在那儿,心里不断持诵“喳嘛呢叭咪畔”——这是几乎所有西藏人,无论佛教徒与否,都耳熟能详的密咒。有时我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心里不断默念这个密咒,虽然我并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开始感受到一股平静感悄悄潜入心中。 往后三年,我就经常在山洞中静坐,试图搞清楚到底该如何禅修。但是,焦虑感仍然持续增强,到最后演变成可能是西方医学所说的恐慌症。有一阵子,祖父会随意地给我一些简单的教导。祖父是一位伟大的禅师,但不愿公开自己的成就。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母亲代我向父亲祖古·乌金仁波切请求,让我正式跟随他学习。父亲答应了,于是在接下来三年之中,他教导我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 一开始我其实并不十分明白,我努力试着依照父亲所教导的方法安住自心,但我的心就是无法安住。事实上,在正式修学的最初那几年,我发现自己的心竟然比以往更加散乱。让我心烦意乱的事情真的是不计其数:身体的不适、背景的声响,以及和他人的冲突等。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明了,当时的我其实并没有退步,而是变得更具觉知,更能察觉到念头与感官知觉之流相续不断地来去,这是我过去不曾认出的。看到其他人也经历同样的过程时,我终于了解,这是初学者以禅修方法审察自心时大多会有的经验。 虽然我开始有一些短暂的平静体验,但恐惧和忧虑却依然如鬼魅般纠缠着我,尤其是在那段期间,我每隔几个月就会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和一群陌生同学一起跟随新老师学习,然后再被送回尼泊尔,继续向父亲学习。智慧林是第十二世泰锡度仁波切的主座,而泰锡度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当代最伟大的大师之一,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他深广的智慧和无比的恩德引导了我成长,我实在无以回报。我就这样在印度和尼泊尔之间来来去去将近三年时间,接受父亲和智慧林老师们的正式指导。 12岁生日前不久,最恐怖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我被送到智慧林去完成一个特别的仪式,也是我长久以来最最担忧的一件事:以第一世咏给·明就仁波切转世者身份正式升座的坐床典礼。与会者有好几百人,而我明明是个吓得要死的12岁小孩,却得像个大人物般,要在那里连续坐上好几个小时,接受大众的供养,并给予他们加持。好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的脸色愈来愈苍白,站在身边的哥哥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以为我就要昏倒了。 回顾这段时光,想到老师们对我的仁慈,我实在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会如此恐惧。现在分析起来,我当时的焦虑其实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心的真实本性。虽然我对自心本性已经具有知识性的了解,但缺乏直接的体验;唯有对自心本性的直接体悟才让我真正明白: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信心和喜乐,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 在我开始正式修学佛法的同时,一些奇妙的机缘也随着到来。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新发展对我的生命将有深远影响,并将加快我个人成长的速度——我开始慢慢接触到现代科学的观念和新发现,尤其是关于脑的原理和运作方面的研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心性超越语言和文字,但是想了解又必须从语言和文字开始。明就仁波切的书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我诚意地推荐朋友们拿起这把钥匙打开你的心。” ——国际影视巨星 李连杰
编辑推荐
禅定的心,是苦痛绝望的指引、快乐人生的锁钥。 以禅定克服深度恐惧的科学证明与解答藏传最年轻闭关上师的禅修经验与方法。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他被科学证明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根道果》一书特别适合以下三种人阅读—— 第一种是追求知识的人,对科学、哲学、文学、文艺、生命……充满无限好奇,而且以各种方式追求; 第二种是不快乐的人,即使看到外在世界混乱不堪,但内心苦闷却又无可奈何; 第三种是已经接触佛法的人,却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