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美) 约瑟夫·泰恩特,Joseph A. Tainter 页数:299 译者:邵旭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从中国西周到乌干达北部的伊克族等二十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却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后人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在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边际回报递减法则。
作者简介
约瑟夫·泰恩特(JosephA.Tainter),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环境与社会系教授,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先行者。
书籍目录
鸣谢第一章 有关崩溃的导言 什么是崩溃? 历史上的崩溃现象 西周帝国 哈拉巴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古王国 赫梯帝国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西罗马帝国 奥尔梅克 玛雅低地古典文明 中美洲高地文明 大卡萨斯 查科文明 霍霍坎文明 东部林地文化 瓦里帝国和蒂亚瓦纳科帝国 克钦族 伊克族 说明 崩溃之后第二章 复杂社会的性质 引言 复杂化 复杂化的本质 简单社会 国家 复杂化层次 复杂化进程 总结和寓意第三章 有关崩溃的研究 引言 进一步定义崩溃 理论分类 研究框架 资源枯竭 古中美洲 秘鲁 美国西南部 北美洲东部 埃及 印度河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 迈锡尼文明 罗马帝国 简评 新资源 简评 自然灾害 古中美洲 弥诺斯文明 罗马帝国 简评 面临环境变化的对策不足 简评 其他复杂社会 简评 外来入侵 北美和南美 哈拉巴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 赫梯帝国 弥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罗马帝国 中国 简评 冲突、矛盾和管理不当 普遍案例 古中美洲 秘鲁 中国 美索不达米亚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西班牙 荷兰 哈拉巴 复活节岛 简评 社会功能紊乱 简评 神秘因素 简评 事件的连锁与巧合 简评 经济学阐释 简评 总结和探讨第四章 理解崩溃:社会政治变化中的边际产量 复杂化增长状态下的边际产量 农业和资源生产 信息处理 社会政治控制和阶层特殊化 整体经济产能 理解复杂社会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农业和资源生产 信息处理 社会政治控制和阶层特殊化 整体经济产能 阐释崩溃 面临崩溃的其他选择第五章 整体评估:社会复杂化和崩溃社会的边际回报第六章 总结和寓意出版后记 进步主义的终结?
章节摘录
插图:约公元前1200年之后灾难开始降临。一座座神殿相继倒塌,随即是长达100多年的动荡不安和重复性灾难,给许多文明中心和人口活动带来重创。迈锡尼统一风格的陶艺品让位于地方性粗糙的制作工艺;金属制造变得相对简单;文字开始消失。各地的工匠艺人好像也变得无影无踪。人们开始在科林斯地峡(Isthmus of Corinth)两岸和其他城市建筑防御工事。在迈锡尼、梯林斯和雅典,人们在城内开发水资源,穿岩取水,工程巨大。至少在雅典,穿岩水井的修建可追溯到以上的危机年代。贸易活动大幅减少,有著述者称,后来人们偏好铁器就是因为当时的铜锡金属贸易开始急剧下滑。人居聚落群同样急速下降——从公元前13世纪的320个聚落群,到公元前12世纪的130个,再到公元前11世纪的40个。在某些地区,如西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此一时期的聚落群却有所增加,好像是受灾地区的人群向比较稳定的地区迁移的结果,但人口流失现象只在较小程度上与此相关。据估算,当时的人口削减幅度大约在75%到90%之间,即使在免遭劫难的地区,如雅典,最终也出现了政治崩溃现象。至公元前1050年,迈锡尼文明已全线消失(尽管局部地区曾有过短暂的复兴),希腊的黑暗时代(Greek Dark Ages)自此开始。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崩溃研究的首要例证,也是如今最能激发人们想象的经典案例。一个具有超级军事实力、资源似乎取之不尽的庞大帝国最终走向崩溃,其脆弱程度一直传达着一种信息,即文明社会的短期即逝。曾经主宰一世的罗马帝国都必须屈服于历史的超人威力,难怪当代文明社会一直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罗马的统治首次覆盖意大利,后延伸到地中海及周边地区,最终到达欧洲西北部。国内的压力,国外的危机,难以抵御的诱惑——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扩张政策仍在可运作范围之中,直至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才有效地控制了帝国的规模。随后的领土扩张对帝国来说基本上已无足轻重。
后记
尽管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地下蕴藏着世界上所剩余石油储量的14,但许多沙特人都持有一种近乎宿命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从他们喜欢说的一个段子中充分体现出来:“我的爸爸骑骆驼,我开汽车,我的儿子开喷气式飞机——他的儿子还骑骆驼。”事实上,在50年前沙特的大部分人口还是以游牧为生,他们过着和他们的祖先穆罕默德一样的生活,沙特人所描述的这种物质生活方式的轮回,对所有享受现代西方文明的人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在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中年人,往前追二代,也基本上都是农民。1970年代初,我在读小学,每逢假期,都会回乡下的姥爷家,那个山村并不很偏僻,距我居住的城市也只有100多里,但那时乡下依然用木轱辘的牛车,晚上点的也是豆油灯,烧的是秸秆,那时农民的生活与我们的祖先没有多大的差别。现代社会,或者说信奉市场经济的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可用进步主义来表述。其观点概括如下: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农业时代高于狩猎时代,工业时代高于农业时代,而信息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高于工业时代。生产效率则是进步主义者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标杆,而生产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经济制度是否先进(如是否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与科技是否昌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某个东西是“不可持续的”,那就意味着它的崩溃是必然的。 ——Herbert Stein
编辑推荐
《复杂社会的崩溃》编辑推荐:历史上的复杂社会均易于崩溃,崩溃从本质上讲并非一场灾难,但具有强大的破坏性。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一旦崩溃,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分裂瓦解和大面积的人口死亡。更不用说幸存人口生活水准的大幅下降。由崩溃引发的政治冲突,外加核武器的获得变得日趋容易,将在我们的未来构成一种十分危险的世界格局。〈br〉破解人类文明消亡之谜〈br〉五千年的人类历史出现过无数或简单或复杂的社会体系,但没有中断并最终延续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即使像罗马、玛雅这样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也没有逃脱崩溃的命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体制越来越复杂的当今世界是否仍会重蹈前人覆辙,最终走向崩溃?一个复杂社会的崩溃是否真的如世界末日那般恐怖?〈br〉《复杂社会的崩溃》作者不仅阐释了复杂社会的性质、社会崩溃的典型特征,并通过在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为理解崩溃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那就是从社会复杂化投资的边际回报(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的回报)递减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却很难避免崩溃的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