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美)莫斯(Moss,W.G.) 著 页数:533 译者:张冰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不同于其他俄国史论著的方面主要在于,这是一本由西方(美国)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待商榷,对某些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略有偏颇之处,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作者身在庐山之外,其观点相对客观。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翻译、编辑过程,现在我们出版此书。作为出版者,有以下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向读者作一说明:1.如上所言,此书的作者以一位西方学者的角度评述俄国历史,他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主要是对社会主义苏联及列宁、斯大林的评价——不全正确,虽然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已进行过一些处理(如采用加注方式提醒)。另外还请我国资深的俄国问题研究专家高放先生重点针对这个问题以“序言”的方式进行了导读式说明,不过,还请读者自行甄别和有选择接受。2.虽经一再努力,我们终于没能获得英文原版图书插图(主要是地图插页)的电子文件,所以,只好扫描配图。这样处理一是使插图效果打了些折扣,二是限于技术手段,我们无法将繁杂的地图文字全部改换成汉字,只是尽可能地把地图上的主要地名翻译过来。敬请广大读者原谅。3.地理位置介于俄国和中国之间的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宣布独立,我国承认其独立是更晚的事。但此书的插图不管是什么时间,都笼统地将蒙古标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是不对的。也是技术手段所限,我们虽在地图文字上作了修正或删改,但国界纹线却没法进行太有效的处理。也恳请读者原谅。
内容概要
本书叙述的历史自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登基,至1996年8月叶利钦正式当选第一位民选总统止,俄罗斯及苏联的历史。全书主干分为1855年~1917年的“沙皇俄国晚期”的历史,和1917年~1996年的“苏联及其后的俄国”两部分。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民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他们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在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渗透到方方面面。 俄罗斯是我们的近邻,从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起,中俄两国就开始了比较密切的往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沃尔特·G·莫斯(Walter G Moss),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老人问题专家。生于美国中部的辛辛那提,年轻时曾在美军中担任军官,1968年,在乔治城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进步的时代?20世纪全球军备冲突》《亚历山大的俄国》《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与他人合著有《走向老年》《老年人的人文主义前景》。
1978~1995年间,他曾十次到苏联和俄国访学。读者可通过Moss@Online.emich.edu或Www.mhcollege.com与其联系。
书籍目录
美国教授笔下的这部俄国史值得借鉴——中译本序言原版前言题解第1章 俄国:地理、民族、前现代发展 陆地:自然特征、气候及资源 地理对殖民及民族身份的影响 民族 1855年以前的古罗斯:主要历史发展脉络小结第一部分 晚期俄罗斯帝国(1855~1917) 第2章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义与激进主义 亚历山大二世:斯人和他的时代 农奴的解放 附加改革 独裁政府及其反对派 第3章 反动政治、经济现代化和政治反对派(1881~1905) 亚历山大三世和波别多诺斯采夫:专制君主和他的主要顾问 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政策 1881~1903年间的经济现代化政策 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反动政策(1894~1904) 公众舆论及政治反对派(1881~1904) 第4章 1856~1905年间的俄罗斯帝国及其对外政策 1856~1895年间的远东、高加索、中亚和阿拉斯加 1856~1875年问的欧洲、波兰及俄国的西方民族 1877~1878年间的巴尔干危机及俄土战争 1881~1905年间与欧洲的关系 1881~1905年闻的民族、俄罗斯化及种族歧视 第5章 革命还是演变1905~1917年间的政治与战争 1905年革命:从流血星期日到十月宣言 骚乱的持续及杜马的筹备 1906年和1907年的头两届杜马 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 1907~1914年间的第三届和第四届杜马 1907~1914年间的激进反对派 1906~1914年间俄国的对外政策 1914~1916年间的沙皇俄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论 第6章 1855~1917年问的经济与社会 人口、城镇和城市社会 企业家与市民社会 经济的增长 工业和城市工人 贵族和乡村农民 食物和饮酒;饥荒和疾病 妇女与家庭生活 法律的发展 第7章 1855~1917年间的宗教和文化 俄国东正教与国家 非东正教及其他对传统东正教的挑战 教育和学术 文学 艺术与建筑 音乐 佳吉列夫和艺术的交流 通俗文化第二部分 俄国与苏联(1917~1991) 第8章 1917年革命 三月革命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 双重政权 列宁回国和列宁主义 革命的深化:5~9月 布尔什维克、阶级和民族 11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执掌政权 11月革命分析 第9章 反对布尔什维克、国内战争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早期的抵抗运动、新经济政策和阶级斗争 立宪会议的命运和苏维埃日益严重的独裁专制主义 红军、白军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各民族问题及1920年间的俄波战争 来自大众的反抗活动 结果、代价及遗留问题 第10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 新经济政策和1921~1922年的饥荒 耐普曼和资产阶级专家 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变化 斯大林的崛起 列宁和斯大林 斯大林和他的对手们:1923—1927 新经济政策时期:若干结论 第11章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1928—1941 为什么还需要一次革命 斯大林、右翼反对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体化 五年计划的成就和失败:1928~1941 强制劳动、公审、清洗和死亡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想象与现实 民族政策和立宪政策 党和政府的变化 斯大林与列宁主义遗产 第12章 苏联的对外政策:1917~1941 苏联外交的开端及其概述 新经济政策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外交政策:1928~1932 寻求安全:1933~1939 苏联的“中立”:1939年9月~1941年6月 第13章 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 大战前夜 战事及重大战役:1941年6月~1945年5月 政府和人民;游击队和生产 租借及同盟国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苏联的得失 第14章 战后及冷战时期:1945—1953 斯大林战后的国内政策 冷战早期 斯大林的战后外交政策:一个评判 第15章 经济和社会变革:1917~1953 经济概述与分析 人口、城镇及城市生活 社会结构与新的精英阶层 粮食与饥荒、酗酒与健康 妇女和家庭生活 法律与违法行为 第16章 宗教与文化:1917~1953 教会与国家 教育、科学与学术 文学 艺术与建筑 音乐 通俗文化与国家 第17章 赫鲁晓夫时代:非斯大林化、共存与对抗 赫鲁晓夫的出身、性格和信仰 斯大林的后继者们以及贝利亚被处死 国内政治及赫鲁晓夫的政策 对外政策 赫鲁晓夫的衰落和垮台 第18章 从稳定到停滞:1964~1985 领导人和领导层 政治衰落、腐败以及党的状况 经济:从指令性经济体系到黑市经济 公众舆论、少数民族和持不同政见者 对外政策:对抗与缓和 第19章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的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一位改革家的崛起 国内改革:第一阶段 开放、改革重建及民主化 戈尔巴乔夫的三个危机:1988~1991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和冷战的结束 失败的政变及其后果 苏联的垮台:结论与分析 第20章 经济与社会生活:1953~1991 经济和环境概述 对外贸易和投资 人口、城镇和城市生活条件 统治阶级、社会结构和市民社会 蓝领工人:得与失 乡村生活· 食品与酗酒;疾病与健康 妇女、家庭及性别问题 法律与违法现象 第21章 宗教与文化:1953~1991 宗教生活:从镇压到复苏 教育、科学与学术 文学:从解冻到开放 艺术与建筑 音乐:从古典到摇滚 通俗文化的其他方面 第22章 后苏联俄国 转型中的经济 社会紧张局势和问题 走向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宗教、教育与文化 外交政策 结论附录: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亚历山大二世:斯人和他的时代亚历山大二世登基时年仅36岁。尽管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想要教育和训练他使他能承担未来的责任,但这位新沙皇却并不怎么喜欢他的工作,或许只有检阅他的部队是个例外。这位沙皇尽管很聪明,但却不具有敏捷灵动的智慧,而且,作为一个沙皇的长子,他的思维方式看起来和他父亲无太大区别。作为一个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沙皇,与其说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或屠格涅夫的作品感兴趣,倒不如说他对打猎和惠斯特牌(早期的桥牌)更感兴趣一些。但他毕竟还是有些仁慈心的,有一次他曾对作家屠格涅夫说,他写的对农民表示同情的《猎人笔记》,对他做出解放农奴的决定产生了影响。尽管亚历山大二世童年时代的教师说他很容易被一点点困难搞得垂头丧气,但他却像绝大多数罗曼诺夫家族的人一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中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但改革完成后,他的精力也消耗殆尽。在其统治的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受到绝大多数上层人士的批评和谴责。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也缺乏高瞻远瞩的魄力,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显得犹豫不决而又软弱无能——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莫斯科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二世童年时代的专职教师谢尔盖·索洛维约夫对他的评价虽然严厉但却很恰当:“命运未能使亚历山大二世成为黎塞留或俾斯麦,而关键在于他没有利用黎塞留或俾斯麦的权力的能力。他有一个弱者的胆怯,并且,谁也不能阻止他使自己显得软弱。”但是,尽管亚历山大二世有其个性上的缺点,形势却推动他颁布并实行了“伟大的改革”。1856年初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和社会的落后。的确,落后成为俄国输给敌人的主要原因。正如1856年,斯拉夫派尤利·萨马林写道:我们(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了,但不是由于西方联盟的外在力量,而是由于我们自己内部的软弱……现在,欧洲在为和平和安宁而欢呼,并希望我们能长久地为了对付我们曾经忽视的问题而焦虑……在我们当前必须对付的当代国内问题中,居首位的,是农奴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未来是个威胁,现在它已经成为进行任何重大改革的最大障碍。农奴的解放原因与背景克里米亚的失败不仅使自从40年前拿破仑被打败以来被高估了的俄国的军事力量成了问题,而且也促使人们想到俄国的经济传统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反面的这样一个问题。于是,对任何制约俄国整体实力的因素的考察便变得十分迫切起来。许多人和萨马林一样,认为农奴制是整个经济领域以及社会改良的障碍。参与改革方案拟订工作的尼古拉·米留金相信,农奴制必须取消,以便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增加资本所需求的工业化。尼·米留金的朋友、法学史家和西欧派康斯坦丁·卡韦林和沙皇主张改革的那些亲戚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俄国贫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奴制。尽管历史学家们仍在为农奴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争论不休,但重要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和萨马林、尼·米留金及卡韦林这样的大人物也都相信,取缔农奴制会巩固俄国的经济,从而也就是在巩固整个国家。1856年,尼·米留金的兄弟,德米特里·米留金将军起草了关于军队改革的备忘录,该文件指出有必要减少俄国传统的庞大而又耗费巨大的常备军数量,而以组建巨大的受过训练的后备军来取而代之。但他又指出,只有先取消农奴制,这一切才能彻底实现。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里伯貌似高明地评论道,米留金的想法和总的思考,对亚历山大最终决定解放农奴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任命德米特里·米留金为他的军事大臣。与俄国国力同样有关的是它的强国地位。拉丽莎·扎哈洛娃曾写道,克里米亚的失败、损失和外交上的孤立,是统治阶级精英们最主要的恐惧之源。这一恐惧以及想要给外国树立一个比较积极的形象,促使亚历山大及其官吏们下决心取消农奴制。另一个原因是近十年中的农民骚乱,以及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群众性叛乱的担忧。1856年初,亚历山大二世对一群莫斯科贵族说:“从上而下废除农奴制比从下而上废除它好。”尽管亚历山大这种说法只好像是在暗示他有点担心俄国的农奴主们可能会联合起来抵制废除农奴制这样一种来自“下面”的威胁的可能性,而其实是他自己已十分担心。另外两个附加的、导致农奴制被废止的因素是公众舆论和具有启蒙思想的官僚阶层。尽管多数农奴主们不愿意失去他们名下的农奴及依附于其土地的农奴,但起主导作用的舆论家们,从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激进派侨民编辑亚历山大·赫尔岑到保守派政论家米·帕·波戈津,都拥护解放农奴。从1857到1861年,一些拥护改革的官员,如沙皇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代理内务大臣尼·米留金,都为了准备解放农奴法案而积极工作,内务部还强迫立陶宛贵族及其他贵族组成贵族委员会草拟解放农奴法案。虽然多数地主希望只解放农奴但不为他们提供土地,但亚历山大二世于1858年末明确指出,必须使某些贵族土地能让从前的农奴买得起。中央贵族委员会在首都指导着外省新成立的贵族委员会的工作,1859年成立的修实委员会则负责研究各地送来的报告。三个委员会很快组成一个总委员会,尼·米留金在1861年解放农奴法案的起草工作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91年12月初,叶利钦和来自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领导人一起,宣告苏联解体。圣诞节那一天,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失去了国家的领导人,辞去了苏联总统的职务。克里姆林宫上那面有着铁锤和镰刀的红旗降落了,被蓝白红三色的俄国国旗所取代。俄国历史上的苏联时期就这样终结了…… ——本书作者 这是一部由西方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有待商榷,对某些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有偏颇,但由于作者身在庐山之外。其观点则相对客观。
编辑推荐
《俄国史(1855-1996)》是一部由西方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有待商榷,对某些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有偏颇,但由于作者身在庐山之外。其观点则相对客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