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作者:(美)罗杰・卡曼  页数:418  译者:徐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结合读者的兴趣与知识普及的书,一本能提高音乐鉴赏水平的书,由优秀音乐教育家精心撰写。经过不断修订和更新,这个最新版本不仅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音乐风格和社会情况作了较为完整的评述,而且对众多作曲家的生平、个人风格和代表作也予以仔细的审视和解析,又增添了许多精美的彩色及黑白图片,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本书共分为八大部分,主要特色是贯穿全书的“欣赏要点”和“音乐解说”。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音乐要素,并且参考了一些各时期动人的,代表性的作品。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讨论自中世纪至整个20世纪音乐史上的特定时期。第七部分介绍了非西方音乐,包括黑非洲音乐、鳊古典音乐。附录部分则以往了音乐术语和范例定位,大事年表和录音总表。  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风格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看到音乐是如何受到社会、宗教、政治和科学发展的影响;通过本书,不仅可以扩展读者的音乐视野,提高读者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鉴赏力,而且还会萌发读者对音乐艺术无穷的好奇心和热爱。

作者简介

  罗杰·卡曼(Roger Kamien),1934年生于巴黎,6个月大被父母带到美国,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士,普林斯顿大学音乐学硕士和博士,曾在亨特大学教音乐史,音乐理论和音乐文献,后在纽约大学女五学院担任20年音乐欣赏教研主任。19567-1959年,返回巴黎做富布赖特学者,专家研究18世纪音乐。1983年,当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祖宾·梅塔音乐学会主席,近年来,他和妻子安妮成立一个双人钢琴组。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前言第一部分 音乐要素1 声音:音高、力度、音色音高:声音的高低力度音色欣赏要点、声乐解说和音响特性2 演奏媒介:人声和乐器人声乐器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电子乐器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欣赏要点3 节奏拍节拍重音和切分速度4 记谱法音高的记谱节奏记谱休止的记谱节拍的记谱总谱5 旋律6 和声协和与不协和三和弦分解和弦7 调大调音阶小调音阶调号半音阶转调主调8 音乐织体单声部织体复调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织体的转变9 音乐曲式构成曲式的手法曲式的类型10 音乐风格第二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 中世纪音乐2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第三部分 巴洛克时期第四部分 古典主义时期第五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第六部分 20世纪第七部分 非西方音乐附录1 音乐术语和范例定位2 大事年表3 录音总表

媒体关注与评论

  音乐,你抚慰了我痛苦的灵魂!音乐,你恢复了我的安静,坚定,欢乐,恢复了我的有,恢复了我财富。  ——罗曼·罗兰 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  音乐欣赏的困难总的说是人们被教导要尊敬音乐,其实倒不如教导人们热爱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  ——科普兰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结合读者的兴趣与知识普及的书,一本能提高音乐鉴赏水平的书,由优秀音乐教育家精心撰写。经过不断修订和更新,这个最新版本不仅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音乐风格和社会情况作了较为完整的评述,而且对众多作曲家的生平、个人风格和代表作也予以仔细的审视和解析,又增添了许多精美的彩色及黑白图片,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不断聆听品味书中介绍的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就会萌发对音乐艺术无穷的好奇心和热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音乐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一些概念也进行了理清,结合丰富的素材(CD),能使读者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把握都有所提升。
      
      
      但是东方音乐涉及的内容和篇幅很少,中国音乐就更是少了……
      
  •     的确是一本入门书。根据亲身经历,如果是认真地学了钢琴(也就是除了弹奏技巧,也有专门了解乐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风格blabla的东西)而且差不多相当于业余八级水平,那这本书已经有点浅了。而且我更加不满的是那个碟,真心不能满足要求。比较穷,所以买不起原版,但是精简版听着真不爽。
      但是,真的是很好的入门书,很全面,基本满足装逼要求。
  •     很不错的一本“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而且有彩图有配套CD,既可以作为一本五星级的音乐教材,又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音乐作品,而且还有美妙的音乐。
      除了有西方乐理的介绍,还有主流音乐家及作品的介绍(主要是古典音乐)。而且书的介绍逻辑很清晰,开篇除了总概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品,还列了其他文学方面的一些代表人物及作品,让人特别受落。
      感觉这本书物超所值,特别是在卓越折扣买回的话!
  •     只记得小学里上过音乐课,学会看了五线谱,到了初高中,一切向分数看齐,音乐、美术课基本没有了、、、 其实 音乐、美术才是能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啊。这本书开头稍显专业了一些,到后面娓娓道来,配合cd的曲目,有目的的聆听,仿佛作者的创作动机你都依稀知道。如果有空的话配合着哈佛大学开放课《聆听音乐》,那就太完美了!!
  •      看完了身心灵修炼和创意生活的书籍,我决心要找能辅助修炼身心灵的事物,于是我选用了音乐作为自己冥想的工具,同时也通过这个方式,让自己有多一种兴趣爱好,让生活更加丰富。
       这本书给我主要的收获是弄清一些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乐器,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不同时期音乐的分类和代表作,尤其是广义古典音乐及其代表人物,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
       读完,开始我的古典音乐冥想和兴趣之旅!
  •      如果大学里的音乐鉴赏课能够用这本教材,我觉得是一个福音,对古典音乐难以理解是很多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记得看过周海宏老师的一个讲座,谈到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何需听得懂。聆听音乐将人的主观经验和乐曲连接起来,产生一种新的想象,新的理解,这是一种享受。如果生硬地把某段乐曲和某些东西拼凑,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抹杀,是对作曲者的不敬~
       好好利用这本书,古典音乐不再是一个奇幻的梦,不再是白领才能欣赏的艺术,让古典音乐平民化~
       这本书截取了很多的古典音乐的片段,分不同时期和风格进行阐述,边听边看解析,非常好~总之,是我见过的最经典的大众音乐欣赏教程~
  •     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对音乐怀有浓厚兴趣并迫切希望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人都应该去读的一本书,在这之前我其实对古典音乐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读了之后在这方面有了更系统的理解,而且还顺便对整个音乐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东西让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尤其是讲到1900年以后的音乐,这是我以前所不了解的,当时的背景,是整个艺术、思想领域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在诗歌上,出现了象征主义,绘画上,出现了印象主义。这些对音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德彪西的音乐印象主义。和那些诗歌绘画一样,具有共同的特质,也同样的晦涩难懂,20世纪之后注定是一个不断创新、标新立意的时代,在音乐上也同样如此,我觉得,这应该与自由主义的思潮有关,作曲家不再受那些规则的研制,天马行空,随性所欲,大量的不和谐和弦,完全不考虑和弦进行的那些规则,节奏,节拍,也很随意(后来出现的爵士乐也是在节奏节拍上很自由,非常的即兴化),还出现了无调性音乐,我们经常说某人唱歌跑调,不在调上,这些作品故意不采用调式。听起来特别的怪异,而且还把噪音,各种大自然中存在的声音都加入到音乐之中。现在的我是基本上听不懂这种类型的音乐。
       总的来说,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     我在虬江路找到原版配套CD,价格公道,4张碟50元。在卖走私碟的两姐妹那儿。
      中文版《音乐课》是翻译自第三版,那套碟是第八版的,可喜的是几乎没什么出入。
  •     也许因为经常听现场演奏,猛地听这张cd,觉得有点刺耳,声音喳喳的。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版本。
      顺着前面的留言,觉得欣赏是分阶段的,最初也许不需要什么理论,只要好听就行了,可是听多了,就会觉得不够,像我现在这样,很想体会的更深一点,于是打算从头开始学理论。
      国内也曾经有过很好的教材。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实验教材,音乐,美术课的教材都非常好。只可惜学校不重视,课老是被占用,所以学到的知识有限。
  •     (本文原载《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但限于版面和读者特点,将其中更能“和发烧友心心相印”的部分做了删节,现借科学网博客将全文刊出)
      
      时报原文见: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9/210865.html
      
      在菲尔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曾经对古典音乐的作用作了一个精到的论述,大意是:虽然古典音乐不能解决人类的温饱,但有古典音乐相伴,只需一壶咖啡,便可挨过慢慢冬夜。真是一语中的。
      
      然而,在中国当代青年中,听古典音乐的人大概不多。大家往往迷恋于美丽英俊或另类叛逆的流行歌星,沉湎于经数字技术升压后的低音轰鸣,热衷于在重摇滚鼓点中疯狂的歇斯底里。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音响里置入一张古典音乐唱片,细细把玩其中丰富的内容,体会大师创造他们时的心境呢?那不同音色和声部的乐器制造出丰富的和声、巧妙的配器、生动的应答和精彩的竞奏,仿佛建立起一个声音的王国。
      
      古典音乐毕竟是一种“音乐语言抽象、艺术内涵深刻”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也必然会令初学者“有许多疑虑”。所以当著名指挥家、新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煌先生被青年朋友问及“如何才能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时,他作了如下回答:“音乐欣赏的入门书,有似于请一位老师领我们进入这一艺术之门,不是为古典音乐欣赏的良好开端。”而如他所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的《听音乐》,“就是此一目的不错的选择”。
      
      《听音乐》(Music: An Appreciation)一书原版出自美国著名的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教育出版公司,其作者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钢琴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罗杰·凯密恩(Ronger Kamien)先生。除了考究的纸张、清晰的字体、精美的插图之外,引进版还随书附赠了配套的唱片,并且在第一批下线的书中,另外附加了一张“中音艺术学校音乐测试卡”。可以说,古典音乐入门者需要用到的材料,这本书均已考虑周全,这是一本“零起点”的音乐入门书。
      
      专家群星光灿烂
      
      本书推荐人、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主任余志刚教授说,为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召集如此规模的译者群,在大陆是不常见的。他曾采用这本书第四版的简体中文版《音乐课》作为音乐欣赏课的教材,但那本书是单一译者(徐德)翻译的。“在大陆找到5位具有留学背景、足以翻译国外经典作品的作家,是不容易的;即使组成了,也会去翻译更专业、更大部头的专著,因为很多重要的作品在大陆还没有被翻译。台湾的这种合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提到本书的推荐人,也是名家汇聚。陈佐煌、余志刚都为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北京大学音乐课的开创人、音乐理论家,85岁高龄的严宝瑜先生为本书写了推荐辞:“说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有力、深入浅出,值得推荐”;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和中国音乐学网站长杨健也曾撰文推荐本书。
      
      两年前,凯密恩先生曾来中国讲学。余志刚回忆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曾师从于钢琴大师阿劳(Claudio Arrau)。那次来华访问时,讲完课,他会和夫人即兴为听众表演四手联弹作为压轴。”凯密恩先生是犹太人,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之后,曾在亨特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的皇后学院任教音乐欣赏课。现在,身为犹太人的凯密恩回到以色列,被任命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祖宾·梅塔音乐学会主席,并组成一支室内乐团,成员很多都是梅塔先生职棒下的世界知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IPO)的骨干。
      
      据余志刚介绍,凯密恩写的这本书,是美国第一本音乐欣赏教材,在这之后又出现了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的Listen、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的Listening to Music等等,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是这本Music: An Appreciation确是从1976年就出版了第一版。除此之外,凯密恩选编的《诺顿乐谱集》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凯密恩、王美珠、陈美鸾、陈佐煌、余志刚、严宝瑜、杨燕迪……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这本书不啻是海外、台湾、大陆音乐专家联袂为读者精制的一份音乐大餐。
      
      独特的鉴赏方法
      
      鉴赏音乐,当然需要一边听一边思考,当然需要大量的音像资料。不,凯密恩觉得为读者搜集音像资料还远不够,于是他在书中首创了“聆赏要点”(Listening Outline,声乐部分称为“声乐导聆”)的欣赏方法。也就是:不仅为书中提及的作品配备唱片,并且将音乐细分为一个个乐句,以时间分段并切割音轨,细化到秒,然后针对每一个乐句进行乐理讲解。杨燕迪和杨健评价这种方法时说:“将乐曲结构、主题、织体、歌词、乐器和情绪特点等要素的文字讲解与配套CD上的音轨时间准确对应起来,创造了一种无需阅读乐谱就能准确跟踪音乐进程的有效手段,避免了一般普及读物对于音乐本体的介绍大都过于笼统的缺憾。”
      
      这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的版本,首次配套了唱片,这在以往的引进中是没有的。余志刚说,这本书从第一版就开始采用“聆赏要点”的方式,从时间上推算,可算是凯密恩的首创。读者可以先看着书,带上耳机逐句欣赏。比如乐曲发展到了某个时刻,旋律中出现了一个萦绕着的长音、是弱的力度和简短的休止,对比书中对这个旋律的描述进行理解。余志刚说:“如果学生真的按照这个步骤,看着书、戴着耳机欣赏,比闭着眼睛盲目地听效果好得多,目的性更强,会更有收获。然后可以再合上书整体听一遍,根据印象不看文字回忆作者的描述,进一步产生更多的联想。”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古典音乐中的术语以及作品名的习惯写法,书的最后还附有“重要词汇”和“CD曲目”供读者参考。同时,麦格劳-希尔还提供了学生自测和考试用的习题库、教师上课用的幻灯片以及大量补充音像资料,甚至还开发了能与音乐播放同步显示“聆赏要点”的互动软件,以及包括“如何参加音乐会”、“如何描写音乐”之类极其贴心细致的补充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目前已经已置于本书的在线学习中心,大部分是免费的。
      
      新版本的新内容
      
      读者也许会发现,这次引进的版本中,有一些著名音乐大师并没有被做专题介绍,而大作曲家舒曼的夫人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却被提到与丈夫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Music: An Appreciation本来就有全、简两个版本,这次引进的是其简明版(Brief)。另外据余志刚介绍,音乐欣赏专著同音乐史专著不同,重点不是将每一时期的作曲家逐一介绍,本书也不例外,往往以一个作曲家代表一种音乐风格或倾向;对克拉拉的重视也是源于近两年音乐理论界对女性作曲家的重视,这也反映了理论研究界的新趋向。除了克拉拉,书中还对诸如中世纪作曲家宾根修女(Hidegard von Bingen)、20世纪的作曲家兹微里希(Ellen Taaffe Zwilich)等女作曲家作了讨论。有趣的是,余志刚提到,本书的译者群也以女性为主。以此观之,今年来音乐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女性的比重都在加大。
      
      在历史的主线下,作者试图尽量立体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读者将在每一个音乐时期之前看到一个表格,其中列出了此一时代中音乐与艺术(美术)、文学、历史、文化之间的平行发展关系。如果读者不满足于列表式的概述,还可以仔细阅读其后的文章,在文章中叙述的视野更加广阔,涉及到了哲学、经济、政治、社会甚至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并且配有丰富精美的图片。
      
      新版本中,作者加入了“展演观点”版块儿,着重介绍了几位乐迷熟知的音乐家,比如作为钢琴家的作者本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等。其中常引用这些名家自己的话语,涉及问题也十分广泛,与“聆赏要点”交相辉映。根据评论者的要求,新版本“20世纪及其后”部分还将阿根廷探戈作曲家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和拉丁风格吉他大师桑塔纳(Carlos Santana)提升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改古典音乐西方一统天下的局面。
      
      专章介绍“非西方”
      
      《听音乐》在介绍亚洲音乐的时候,并没有选用中国音乐。究其原意,余志刚讲的几个例子引人深思。在上一次凯密恩来华访问的时候,曾有人问他为什么没有专门介绍中国音乐,凯密恩遗憾地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中国音乐,更无研究。
      
      在书中有一段的描写也许会令许多中国不愉快,这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段公案,那就是大作曲家柏辽兹曾在1862年说:“中国人唱歌就像狗嚎,或象猫儿吞下蟾蜍时所发出的尖叫。”
      
      这其实时是源于对中国音乐的误解,西方人一直对中国音乐有些偏见,认为其和声、旋律比较简单,不如印度音乐层次感强。另外,西方学者还曾经提出,中国音乐缺乏低音。他们无法理解缺乏和声和低音音乐如何称得上“博大精深”。虽然这个悲剧的缓解已经可以从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看到缓和的迹象,但是西方音乐学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犹疑依然存在。余志刚说:“莱特曾在他的Listening to music中以传统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代表介绍中国,但是新版中他又拿掉了这个部分,代之以谭盾的现代音乐,比如《卧虎藏龙》、《马可波罗》等等。估计他是自认为难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吧。”
      
      当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双膝触地、泪流满面地称《二泉映月》“只应该跪下去听”时,当西方音乐家惊叹琵琶大师刘德海手中的琵琶竟能奏出堪比一支乐团的丰富音响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是否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在普及西方音乐方面做的工作是否充分呢?
      
      如今在市场上,我们能找到西方经典的音乐欣赏普及教材只有《听音乐》一种;国家大剧院,很多观众还不知道在古典音乐演出的哪个阶段,才应该为艺术家的表演鼓掌喝彩;进口唱片的价格居高不下,引进版唱片的音质堪虞,再加上正规渠道提供的唱片种类有限,发烧友不得不在打口盘市场淘换洋垃圾……从所谓的美国民歌《念故乡》到中国少女组合的《不想长大》,很多人都会哼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其实是来源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旋律?这一切说明,我们做的还不够,因为毕竟了解是双方的、相互的事情。
      
      其实无须危言耸听,也不必妄自菲薄,陈佐煌先生有言:“听古典音乐,不妨把作曲家当成一位知己,那扑面而来的音乐就是一位密友对你的亲切倾诉,如果你能从中领悟感受到些什么,甚至能勾起你某种‘似曾相识’的情绪回忆,进而引发进而引发出某种感情的共鸣——恭喜你!你已迈出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第一步,那可是人生一大快事!”
      
      曾在自家报纸上发表过这篇文章,但原文的某些内容因种种原因被割爱;后在科学网新开的博客上刊出,现再将未删改的全文引用至此。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557
      
  •     迟到的音乐课
      
      对于我这样的70后们来说,一提起古典音乐就有点羞愧。我们从小全部的音乐修养就是一些流行歌曲、迪斯科舞曲、还有零零星星的轻音乐。对于古典音乐不但缺少机会接触,即使接触了也听不懂。也曾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补补课,但是一无好老师,二没好教材,渐渐地也就淡漠了。只有坐在宾馆的马桶上,才能偶尔听到头顶上响起莫扎特的小夜曲,不过随着 "哗啦"一声水响,这点可怜的古典音乐熏陶也中断了。原来不懂古典音乐也照样能过日子。
      
      当这本大部头的《听音乐》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恨不得时光倒流30年。我小时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音乐启蒙教材。看着蝌蚪一样的五线谱,我恨不能跳进家门前的池塘,把老青蛙都抓来给我当老师。想不到,如今老师就在眼前了。
      
      《听音乐》是西方音乐欣赏的一本经典教材,至今已经7次再版,中文版是根据第6版翻译的。这本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混沌问题搞明白。而复杂和混沌,是我们欣赏古典音乐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音乐需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们听什么就是什么,那些音乐本身会在他们头脑里做出解释。而年纪稍大就不行了,白纸已经被画满,不再接受未归类的东西,换句话说,需要从音乐听出意义。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时候。那时得以在双卡录音机上,偷偷把语文老师的正版磁带翻录下来。当李德伦的指挥棒一挥,我仿佛一下子全听懂了,因为我一边听一边把音符还原成画面。我联想到我家门口的河,河岸上随风招摇的苜蓿,一个白衣少女款款向我走来……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我拉着这白衣少女的手跑啊跑啊,终于躲到了一个大树洞里,盼着暴风雨不要停不要停。但是终于雨过天晴,彩虹在天空浮现,我们一起唱起了感恩的旋律……如果贝多芬地下有知,知道我这样理解他的音乐,不知道会不会气得从国家大剧院爬出来。我就这样硬生生把一部《田园》听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而《听音乐》这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就是音乐,它其实跟画面感、跟故事性没有多少关系。想听懂音乐,没有捷径,最好就是把音乐的各个要素和各个流派一一解剖开来。这本书每一章节后,都附有音乐录音,为此英文版单独出售8张CD,售价150美元一套。而中文版显然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一张DVD搞定,而且价格包含在书价之中。用句电视购物的台词来说,实在太超值了。
      
      若干年前,我去听一场音乐会,身边一家三口对舞台上的乐器发生了兴趣。女的指着低音提琴说:"看看,人家的大提琴多高,有1米8吧。"男的说:"可不是,将来让咱孩子练这个算了,发大水还能当船使。"
      
      看完《听音乐》,并不能保证你从此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但至少你不会在孩子面前闹这样的笑话。
  •   “配合着哈佛大学开放课《聆听音乐》”,谢谢!
  •   记得看过周海宏老师的一个讲座,谈到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何需听得懂。聆听音乐将人的主观经验和乐曲连接起来,产生一种新的想象,新的理解,这是一种享受。如果生硬地把某段乐曲和某些东西拼凑,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抹杀,是对作曲者的不敬~
  •   请问不是6张CD吗?怎么只有4张?
  •   我的是4张碟,可能版本不一样吧
  •   虬江路哪一段?
  •   什么电子电器市场那里一楼
  •   请问主人可以共享一下cd的音频文件吗?
  •   恩,怎么来共享啊?CD怎么可以把它转换成音频文件啊?
  •   谢谢主人的回复,cd转音频文件工序确实有点繁复,我已在verycd上找到了疑似下载链接,供同好参考一下:http://www.verycd.com/topics/2858053/
  •   Thx!
  •   @ 去玩儿童与iop:不客气~
  •   正常的basic set是8張cd,另外還有2張的補充包,一共10張。最新的還有一張dvd,裏面有書中提到的歌劇
  •   附送的cd效果确实不是很好!所以我在到处找教材中的音乐。希望有的朋友能分享下!
  •   其实我觉得他们送的光盘只是起到一种推荐曲目的作用,毕竟一种dvd中装7G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我听完这盘之后就发现了很多原来们注意过的好听的曲目,然后或是emule下或者买光盘听,所以觉得这cd挺有价值了
  •   对,附赠的DVD只是配合教材叫读者分段聆赏的,想听音质好的完整曲目可以买光盘或者下载音质好的去。
  •   如果需要音質好的可以買sony製作出版的配套8cd的基礎套裝光盤。裏面的演奏,錄音等都非常好,簡明版因為要節省成本,這樣也就不錯了。
  •   觉得欣赏是分阶段的,最初也许不需要什么理论,只要好听就行了,可是听多了,就会觉得不够,像我现在这样,很想体会的更深一点,于是打算从头开始学理论。
    同感,是这样的。
  •   其实听音乐又怎能学习呢?就像看到美景人们会自然的赞美,无论是学者还是农民,音乐也是一样,听到好的音乐无论是歌曲还是古典音乐,好东西自然会得到人的赞美。想学习来欣赏音乐,就像去和别人学习吃饭一样 。。。
  •   实际上应该学习的是“尊重”,否则就会有“中国人唱歌就像狗嚎,或象猫儿吞下蟾蜍时所发出的尖叫”之类的言论了。
    再有就是对新事物的尝试,我们要勇于尝试,否则就会固步自封。
    最重要的是踏实,宣泄的音乐有它的功用,比如在找不到解决之道的时候我们只能宣泄。但是想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踏下心来,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完成。这便是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大不同。
  •   吃饭是把饭送到嘴里就完事了
    欣赏音乐貌似没这么简单
  •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古典音乐,只是单纯的倾听,说不出其中的道道,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性的深入的欣赏古典音乐。
  •   吃饭也是一门学问啊~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多,大多素牛嚼牡丹型~
  •   西方的古典樂還有人能聽懂。中國的古典樂能聽懂的又有多少呢?大師雖不常有,可是即使有了卻無“有欣賞能力的人”,這豈不是更加悲哀的事情?
  •   这是一本“零起点”的音乐入门书。
    非常期待!
  •   在菲尔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曾经对古典音乐的作用作了一个精到的论述,大意是:虽然古典音乐不能解决人类的温饱,但有古典音乐相伴,只需一壶咖啡,便可挨过慢慢冬夜。真是一语中的。
    非常好。
  •   不错,MARK一下
  •   没看过,看上去似乎还不错
  •   我也赶紧补上一课。。。
  •   好想看看啊
  •   多少钱啊?
  •   感觉不错哦,难得静下心听一听古典音乐,更难得静下来看一本这样的书
  •   也曾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补补课,但是一无好老师,二没好教材,渐渐地也就淡漠了。
    呵呵,我们七零后啊!
  •   本人音乐盲,希望有时间补上这课
  •   我刚买,正在看中,可补充很多音乐知识!
  •   路过~~
  •   原价78元。网上买才50多,值。
  •   确如此,迟到了,但庆幸还能看书,再自学一课。
  •   谢谢楼主推荐,楼主的心得分享真不错。
  •   我是快离开学校前才凑巧遇到本书的,书确实不错就是感觉学音乐要是缺乏一个氛围还是没多大感觉。可惜离开校园我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氛围了。
  •   你的碟可以放出来吗?我是在卓越买的,已经换了一次,还是播不出来...可以麻烦你给我发一份吗?
  •   正在犹豫要不要买,其实学校图书馆有。。
  •   搁置了两年,今天开始看。不能一错再错。抓紧。
  •   看了评论,想找来看看。
  •   最后一个笑话让我喷了一屏幕
  •   我的碟也放不出来,卓越上买的。
  •   正在看聆听音乐,不知道这本怎样
  •   的确是本不错的书,还在欣赏中...
  •   一直听不懂古典音乐,希望有所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