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2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作者:[美] 威廉·曼彻斯特 页数:1334 译者: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Tag标签:无
前言
新版前言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作者对1932~1972年四十年间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予了场景宏大又细致入微的描述。 20世纪70年代初,《光荣与梦想》初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美国各大报章赞誉纷纷。197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在中国广大读者群,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国内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对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给予了介绍,书中对美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在我们重新出版这部书,乃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它了解美国这一段历史,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代美国社会。 另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本中对一些章节和段落曾予以删节。此次再版,我们考虑到时代发展的因素,将这些章节或段落多数补译了出来,力求使读者看到本书的原貌。书中个别提法带有明显的偏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处理,其他部分一如原译本,且保留了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前言。
内容概要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继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1932年,当《光荣与梦想》实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10岁,但他已是报纸的贪婪的读者。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1936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这年,他14岁,成为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志愿者。珍珠港事件后,他在海军陆战队服役,曾在日本冲绳岛身负重伤。伤势痊愈后,他考取了大学。
在上学期间,他写了一本文学评论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27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是为门肯所作的传记。该书立刻在评论界获得了成功。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是《巴尔的魔太阳报》独占鳌头的记者和作家。
曼彻斯特的书被翻译成17种文字和盲文。其中,最畅销的两本著作是《克鲁伯的军火》和《总统之死》。《光荣与梦想》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原商务印书馆出版说明
序幕 沟底
第一部分 应运而起(1932-1941年)
第一章 最惨的一年
第二章 罗斯福!
第三章 万般激荡
第四章 罗斯福和民意向背
第五章 保守派死灰复燃
第六章 原始恐怖的阴影笼罩下
第七章 黑夜茫茫,光明在前
第八章 战争边缘的美国
第二部分 牺牲与变化(1941-1950年)
第九章 反攻
第十章 国内战线
第十一章 曾是丁得满诞时
第十二章 新日月,新天地
第十三章 开始凋敝的胜利旗帜
第十四章 与哈里相处的日子
第十五章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
第十六章 猜疑的年代
第十七章 陷入深渊
第三部分 种下恶根(1951-1960年)
第十八章 分裂之家
第十九章 向右转
第二十章 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
第二十一章 主席先生,主席先生
第二十二章 全速而稳健地进行
第二十三章 追求幸福
第二十四章 嘟——嘟——
第二十五章 整顿受挫
第二十六章 将军可以休矣
第四部分 必得恶果(1961-1968年)
第二十七章 美国的一代新人
第二十八章 号角又在召唤
第二十九章 牢记勿忘
第三十章 手伸得得长
第三十一章 伟大的梦和梦的破灭
第三十二章 走投无路
第三十三章 毛病百出的一年
第五部分 尼克松终于上台(1969-1972年)
第三十四章 沉默的多数派的崛起
第三十五章 吹毛求疵
第三十六章 美利坚裂国
第三十七章 自尊丧尽
尾声 余音
致谢
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1插图2插图3新版前言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作者对1932~1972年四十年间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予了场景宏大又细致入微的描述。 20世纪70年代初,《光荣与梦想》初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美国各大报章赞誉纷纷。197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在中国广大读者群,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国内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对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给予了介绍,书中对美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在我们重新出版这部书,乃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它了解美国这一段历史,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代美国社会。 另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本中对一些章节和段落曾予以删节。此次再版,我们考虑到时代发展的因素,将这些章节或段落多数补译了出来,力求使读者看到本书的原貌。书中个别提法带有明显的偏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处理,其他部分一如原译本,且保留了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前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2002年6月11日,美国威斯里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授予著名历史学家兼杰出的传记作家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荣誉文学博士头街。仪式就在大学校长家里举行。自1955年起,曼彻斯特就跟这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他目前仍是该校历史系的终生教授。曼彻斯特在从事学术工作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曾经被派驻中东,印度和东南亚。他出版过18本书,这些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曼彻斯特出生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到他这儿曼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2代了。1942年至1947年,曼彻斯特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曾两次在行动中负伤,得过两个“紫心”勋章。他写《告别黑暗:太平洋战争回忆录》曾被普利策奖提名。他为麦克阿瑟写的传记《美国恺撒》也赢得过很高的评价,得过“国家图书奖”提名。三卷本的丘吉尔传的前两卷《光荣的前景:1874-1931》和《独自一分:1932-1940》分别出版于1983年和1988年。2001年他宣布自己完成不了已经写了15年的,总计200页的第三卷《最后一只雄狮》。曼彻斯特的世界声誉是从1967年开始的。那年春天,他出版了《一个总统之死:1963年11月》。这本书是应杰奎琳·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之请写的。事后,他把近两百万美元的版锐捐给了位于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威廉·曼彻斯特还写过四本书:《扰乱和平的人》,这是门肯的传记,《克鲁勃的武器》,这是研究德国克鲁勃“军火王朝”的书,《光荣与梦想》,这是1932年到1972年美国历史的记录,《片刻闪光》,是对肯尼迪总统的私人回忆录。威廉·曼彻斯特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也在达特茅斯学院和密苏里大学学习过。他得过2001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林肯文学关和华盛顿·欧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威廉·曼彻斯特还是耶鲁大学皮尔森学院研究员、美国历史学会会员。《光荣与梦想》终于再版了昝爱宗 2004年图书订货会传来一个好消息,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再版了,由北京的一家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这是自1995年以来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光荣与梦想》以来的第二个出版社出版此书,据介绍,该书由商务印书馆的四册一套变为上下两册,定价120元,估计全国有55万新闻工作者,十分之一的人购买就可以发行五万多套十万多册。 在网上,这套《光荣与梦想》的旧书曾经被炒200多元一套,成为传媒人的必读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这套四册不薄的泛黄的旧书,每册原价不足两块钱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在“孔夫子”旧书站点(www.kongfz.com)被网友们炒来炒去,最终被拍卖到每册60元的高价——1978年每套四册5.85元的价格,现在涨成了240元,而且供不应求——孔夫子旧书站点加盟的近300家旧书店目前都没有存货。 《光荣与梦想》在美国初版于1973年,作者是美国作家及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出生于1922年,今年81高龄,被称为美国当代历史学家,主要著作除《光荣与梦想》外,还有《危险的城》、《最后的雄狮--丘吉尔传》及《永别了,黑暗》等。1978年8月,该套书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在未获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引进并“内部发行”,1988年、1991年各再版一次。此后至今,20多年了,该书只有旧书流通,再也没有新版过。在《经济观察报》供职并有严重崇美倾向的青年主笔许知远说,他也曾一度秉烛夜读并痴迷于这套书。在两千年离开北大前,他还以一个非常不高明的“手段”以10倍的价格(每套5.85元,10倍是58.5元)向图书馆赔偿了故意遗失的《光荣与梦想》——它已经破烂不堪。许知远说,威廉·曼彻斯特并不怀疑自己的天才,但他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他在1973年完成但绝非其最杰出作品的《光荣与梦想》在中国受到的欢迎程度。 《光荣与梦想》一书被列为商务印书馆的“美国丛书”,作者以生动而丰趣的语言,记述了1932年从罗斯福政府时期至1972年水门事件期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历届政府内部和两党之间的斗争、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乱,包括美国一些小人物的画像。据说,中国著名时政记者马立诚、凌志军的畅销书《交锋》、《呼喊》、《变化》等,均有曼彻斯特的痕迹。尤其《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一书,被誉为“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多年前,我就希望拥有这套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平时,我都会经常上上网,看看“孔夫子”上各旧书站点有没有新添这套书,并经常试着搜索。遗憾的是,每次查询的该书总数都是23条,共1页,没有新添的旧书可以订购。看以往的记录,比如某旧书站点只有第三册,1979年9月第一版,售价25元,且早已售出。现在,如果某家书店网上一推出这套书的某一册,一下子就可以报出每册高达60元的价格,而且被抢购——来晚了就没有了。看到这个消息,确实感到遗憾,两个月前本人与另外两爱书的朋友在北京灯市口经营旧书的中国书店“淘金”,意外碰到了十成品相的《光荣与梦想》第三册,标价只有10元(定价1.40元),即使我们人手一册,书店还有库存。假设我们当初一下子“打包”,10元一册就可以在网上升值为60元一册。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芒,可见旧书生意还有可挖掘的利润空间。 为了获得这套完整的书,我曾经多次光顾北京、杭州的旧书地摊。1996年是在北京五棵松附近的永定路地摊购买了其中的第二册,是个“残本”,上面还印有三角形的“河北省涿县图书馆书刊专用章”,大约花费人民币2-3元,因为每星期天都去淘书,具体价格忘记了;第三册是2003年9月在北京灯市口中国书店10元一册买得,比较新,应该是出版社仓库处理的单本库存;第一册是眼下的10月在孔夫子旧书网站购得,含邮费30元,上有“吉林财贸学院对外贸易系资料室”的戳记;第四册是最新在网上所购,60元购得,也是旧的。 出版社界的朋友曾经说,由于种种原因,这套书一直被“内部发行”——到底谁是内部,谁是外部,估计出主意把此书加注“内部发行”的人也说不清楚。有人多次询问出版社,并汇款给出版社……这只能让出版社的人更加手足无措,更加茫然,“我都说一千遍了,我们没有《光荣与梦想》这本书。”“为什么我们不再版,你们去问美国的作者曼彻斯特吧。” 一位网友这样描述这套书:“那次在商务印书馆,看到大学时让我们秉烛夜读传诵一时的《光荣与梦想》,狂喜莫名,怒买三套,分送两人。天可怜见,这套书再没重版过,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一位资深的书店老板,一位一年为商务印书馆做了数百万生意的发行商向我介绍,他们自己也拿不到出版社库存的1978年初版《光荣与梦想》——或许出版社真的毫无库存了。 那么,这套书的版权到底在谁手上?这是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许,该套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权就在大陆的某一个出版社或文化公司手里,他在期待一个顺利并获得眼球的出版机会。据说,这套书被国内传媒人视为“必应该读的几本经典书之一”。目前,大陆有新闻工作者60万人,如果十分之一的人购买此书,再加上全国各大小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收藏,发行量起码可以达到6万套24万册——还不排除中国特色的超级大盗版。 我曾经这样说,虽然此前对于大多数传媒人来说,《光荣与梦想》是不大容易买到了,但不至于绝版。在网上,可以在超星电子图书馆www.ssreader.com上面找到该书的电子版,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试着去下载。在省会城市的图书馆,一般也都能够借阅到。 “不能完全拥有,但可以完全使用”,这或许就是古训“书非借而不能读”之于《光荣与梦想》的新意吧。现在,总有人出版《光荣与梦想》,准备收藏此书的应该可以满足心愿了。等待威廉·曼彻斯特许知远 22年之后,一代人终于等到了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中文版的再版。尽管它无法再度激起新一代人的集体性的阅读激情,却足以勾起那些遥远的回忆。 仍记得1998年在北大三教第一次接触该书的惊异,在令人生厌的白炽灯光下,历史突然散发出令人迷醉的快感。他对1932年~1972年美国史的描述,仿佛是一辆历史时光中的公共汽车,我们沿途看着美丽与不美丽的景观、雄伟的大教堂与微不足道的小餐馆紧紧相邻 ,它们因其独特性格而都不容忽视……它的冗杂是多么妙趣横生,天哪,他竟然能将避孕套的销量与大萧条扯在一起。它将历史视作活生生的个体,而非毫无头绪的事件的集合体,曼彻斯特利用最微小的细节与最宏大的事件的对比来增强历史的“冒险感”——在这种意义上,他承接了普鲁塔克(著名散文及传记作家)缔造的伟大传统:伟大人物的细微举动可能比一场战争更能突显他的性格。 在2000年离开大学前,我用10倍的价格向图书馆赔偿了故意遗失的4卷本的《光荣与梦想》,它破烂不堪、早已泛黄劣质的纸张上记录了过去22年中聪明与不聪明的读者的心得,他们与我一样几乎全部沉湎于他“过分的冗杂与低级趣味”。 它颠覆了我的阅读习惯,在我的万神殿中,曼彻斯特不够资格却顽强地与海明威、卡夫卡、德鲁克比肩而立。如今,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光荣与梦想》并没有那么杰出,它在一个我们思维极度单调的时代,生逢其时地刺破了我们习惯已久的腐朽叙事模式。在过去30年的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此刻,生于1922年的曼彻斯特正绝望地困顿于他最著名的作品《最后的雄狮——丘吉尔传》3卷本中的最后一卷。分别出版于1983年与1988年的前两卷——被普遍视作全球650余种有关丘吉尔的著作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本。 与所有的作品一样,他沉迷于用语言制造幻想,以类比替代干燥的事实,它虚荣、夸张,却使读者像刚刚服用了一副催情剂。在过去的14年中,无数读者都期待着最后一卷的来临,但在2001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中风后的老人绝望地承认,他或许永远无法完成作品了。 “过去50年中,对我而言,写作就像呼吸一样再自然不过了”,但如今,他要花上一天时间来写一封信,老人吃力地说:“我再也不能把这些词句联结在一起了。” 某种程度上,曼彻斯特相似于巴尔扎克,他们都非正规教育出身,却同样雄心勃勃,以罕见的创造力与不无粗糙的活力改变了文化传统,一个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装入19世纪初的整个巴黎,另一个则想展现我们正在进行的时代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本质意义上,曼彻斯特从未对历史有何兴趣,他真正喜欢的是戏剧,他力图用一种最戏剧化的方式来描写真实的历史。在第二卷《丘吉尔传》的前言中,曼彻斯特写道:“这是一本传记,而非历史。历史是对重大时间的编年记录,传记则是将焦点至于人的身上,探索托马斯·卡莱尔所说的‘一个的尘世旅程’或是艾德蒙·格罗斯爵士所说的‘冒险生涯中的一幅灵魂肖像’。” 在2004年初,也是《光荣与梦想》英文版30周年之后,我们将再次重温威廉·曼彻斯特在给我们整个青春期制造的历史幻梦。一本书的光荣与梦想端木 不久前在网上浏览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帖子。写这个帖子的人,讲述了他和他的朋友们费尽力气淘一套书的故事。我惊讶地得知,如今,尽管情愿付出比原书高出几十倍的价钱,想把这套书买齐竟也是一件几乎办不到的事儿。 这套书一共4册,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是《光荣与梦想》,副标题是《1932~1972年美国实录》。书不是世界名著,也不是所谓“禁书”,因此有理由相信,如今愿意为它付大价钱的人,一定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真正喜欢它,必欲购之而后快。 这套书在我的书柜里,有两套,一套是1978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套是1986年7月第二次印刷。我想不起为什么要买两套,多半是因为第一套被借来借去,结果“失踪”了一本。事实上,第一套现在只剩两本,另两本被谁借走了我一点都想不起来。而第二套,打死我也不会再外借了。 写这篇文字时,我重新翻阅,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痕迹。1978年第一次印刷的第一册上,没有印数,并且在书后赫然印着4个黑体字:内部发行。如今的年轻人大概会好奇:什么叫“内部发行”?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做法,就是将出版物分出“级别”来,有一部分书是不会在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只在一个专门的地方,俗称“内部书店”,出售给司局级或省军级以上的干部。北京的绒线胡同甲1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一些书干脆就是按有“资格”阅读的人数印刷的,这些书多数是“封资修”国家的出版物,也有一些历史上的禁书,譬如《金瓶梅》,当年就只印了2000 套,有名有姓地通知某些人来购买。这种“信息特权”,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式微,但还没有绝迹。 有意思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出版的第二册上,“内部发行”的字样不见了,印数也出现了,5.3万册,这个印数在今天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这套书的第二次印刷在1986年,作为商务印书馆《美国丛书》中的一种。这次再版看起来是个败笔,装帧变了不说,关键是将原副标题做了书名,在书脊上根本就没有“光荣与梦想”这几个字,而冲着这几个字去的读者也许根本就不知道,《1932~1972年美国实录》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书。这次的印数少而且奇怪,4册分别是5000、4900、33 00和4700,出版者看来是故意让部分读者买不到全套4本。 这是一套关于美国历史的书。也许没有哪个历史学家会重视这本书,因为这明显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我们这些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新闻行当的年轻人,看到这套书简直如获至宝,当年,是否认真研读过这套书成为你是否够“档次”的标准之一。 因为,这套书是一个记者写的,他使用的是无数记者在某个时空中提供的“历史碎片”。他熟练地使用了特写手法,于是,枯燥的历史,在威廉·曼彻斯特笔下生动得滴水。他所描述的事件、人物、进程是这样栩栩如生,你会一边看一边感叹:“历史还可以这样写啊!”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书中生动的句子——当哈里·杜鲁门当选总统之后,“他三步两步冲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这本书堪称新闻写作的上佳的教科书。 如果不是读到了这样的杰作,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新闻是某种意义的历史。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极微小的片段。然而,不是每一个这样的片段,都具有历史意义,其中的大多数,或许只是过眼烟云。只有具有高度历史感的记者,才会意识到他正在写的某一条新闻,将是历史的见证,将会被历史反复提及。感谢威廉·曼彻斯特,他从浩如烟海的过去的报道中筛选出有意义的片段,结构成这样一部上百万字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决非是历史学家所能书写的,里面充满了普通人能充分感受的细节描述,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看完这本书,你会强烈感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绝非仅仅是由于大人物的深谋远虑或胡作非为,由老百姓组成的世俗社会的喜怒哀乐,同样强烈地作用于历史。 当年,读完这本书,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记者,马上萌发出野心:我们也来写一部中国的《光荣与梦想》!可遍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大报刊后,我们大失所望,哪里有中国社会的真实记录呢?哪里有中国上至政治家,下至普通百姓的真实报道呢?我们感到羞愧:中国的记者,竟没有给历史留下一点有价值的片段。那时,依靠新闻片段来构成新中国的历史,看起来是一个遥远的梦。 这套书出版已经25年了。这25年当中,中国社会,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新闻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是亲历者,深知今天的新闻所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已经今非昔比。今日中国媒介上的片段,也许已经可以构成半部改革开放的《光荣与梦想》。不少同仁,早已开始进行历史的描述。我深信,这样的变化是不可遏制的,中国记者依靠同行提供的历史片段,书写出中国的《光荣与梦想》,已经不再是梦想。
编辑推荐
1:从部头上讲,每当你想捧起《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的时候,你会望而生畏;而你一旦读它,就会爱不释手。 2:没有一本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市井俗语和奇闻轶事的出色的史书相抗衡,书中的故事让人紧张并有危机感。我想,读本书时,你时而会眼含热泪,时而会捧腹大笑;你会一口气读完它。 3:《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网上,这套《光荣与梦想》的旧书曾经被炒200多元一套,成为传媒人的必读书。 25年后,一代人终于等到了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中文版的再版。在《光荣与梦想》英文版出版31周年之际,我们将再次重温威廉·曼彻斯特在给我们青春期所制造的历史幻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