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2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韩)张炳慧 页数:204 译者:李世鹏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孩子的成功靠父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教育领域工作了整整40个年头。在大学里,我是教导学生的教授;在家里,我是3个孩子的妈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一生从事的是一份“授人以知识、教人以德行、强人以体魄”的工作。在将懵懂无知的孩子抚育成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孩子们的习惯及成长。正如每一位父母所熟知的那句俗语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亲的教诲使我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的父亲是已故的前总理张泽相,我是他的第三个女儿。我的家族是当时的三大豪门之一,可谓声名显赫;而父亲一生都致力于独立运动。出生于如此一个显赫的家庭,我自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如果当时我像普通的女性一样,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那么我会度过一个衣食无忧、平平安安的人生。父亲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受父亲的影响,19岁那年,我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留学美国之路。临行前父亲叮嘱我说:“在美国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效力。”带着这样的嘱托我离开了深深热爱着的祖国。早在来美国之前,我就宣布不花家里的一分钱,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学业。长满茧子的双手见证了我的承诺,靠着打工维持生活,我最终拿到了学位。就在我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三个孩子。我现在的丈夫曾经是我的同事,他的前妻去世后,他带着3个孩子过着独居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带着3个孩子的生活是多么艰难,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3个孩子经常要托付给别人代养,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完整又温暖的家。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3个孩子对我显得非常依恋,他们需要我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最终,正是因为这3个孩子,我才下定决心和他结婚。结婚后,我们组成了一个新的五口之家,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由于从小失去了母亲,孩子们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他们对突然建立的新家很不习惯。3个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互相谦让,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做起事情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十分散漫。第二个孩子还被医生诊断为因小时候心理受过刺激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无边的困扰中,我甚至感到有些绝望,但是对父亲的回忆,使我重新振奋起来。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但是,他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你的年龄多小,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他让我们分清了自由与自律的区别。在艰苦的留学期间,我看见许多留学生被淘汰或堕落,在这种环境下,我坚持努力学习并最终完成了学业,这正是托了当年父亲教我们的“基本原则”的福。在那一段社会动荡的时期,父亲曾留学英国,他十分热衷于学习,但是他从不强迫他的儿女们学习,只是在看到我们不用功读书时,才会说一句:“不学习就赶不上祖国前进的步伐了。”正是父亲这种“行动靠自觉”的教诲,使我在留学期间即使喝咖啡时都在学习。父亲常说:“所谓养育子女并非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那么简单。”如果你认为父母的作用只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那就完全错了。想起父亲的教诲,我开始努力争取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别人对你的信赖,成为孩子们人生的榜样。然而,当我真正下定决心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却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我做事开始谨慎起来,连吃饭这种小事都变得小心翼翼,力图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我的行为最终获得了回报,孩子们就是以我为榜样成长起来的,想一想,世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迫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图成为他们的榜样。在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事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推掉了各种社交酒会,连一些正当的娱乐活动我也尽量避免参加,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就连该看电视或者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坐在书桌前学习或者写论文。孩子们看到我的举动,也都纷纷丢下玩具,拿起书本认真地读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习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三个孩子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感觉当时对他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幸运,我的孩子们分别考上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最终步入了美国上流社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才。但是,我从未按照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对他们进行过教育,也没有让他们去补习或上任何特殊训练课程。我深信,我们夫妇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才是他们茁壮成长的秘诀。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妈妈心中我深信,优秀的父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当有的父母问起我教育孩子的秘诀时,我总是告诉他们这样一条不是秘诀的秘诀:“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从父母自身找起。”在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父母不以身作则,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坐在客厅里一边不停地转换着电视频道,一边强迫孩子去学习,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乖乖地坐到书桌前去读书呢?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父母首先就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在大谈开发孩子创造力之前,首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因此,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然而,有些父母过于患得患失,因此反而不相信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实,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就在父母心中。父母不应该受外界所谓正统教育理论的干扰,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且要努力、谨慎地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方法。从所谓的理论和规则上是找不出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来自母亲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理论全盘否定,而是要像我上文所说的那样,首先相信自己的力量,然后博采众长。在学习别人的理论和学说时,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应该摒弃。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与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将时间花到研究理论上,不如仔细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动,观察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自己的教育框架,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我在美国和日本逗留期间,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开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错误的种子,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首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东西在美国新泽西州生活的时候,受许多韩国侨民的委托,我创办了一个韩国人学校。当时,我问这些侨民为什么背景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受苦,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我们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人生基本定型,但是孩子们正年轻,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种种可能性。这里和韩国比起来,成长条件要好得多。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们也不会到异国他乡来受苦呀!但是,我却没体会到这个教育先进的国家的成长条件有多好。韩国父母的思想中其实存在一些误区。美国虽然被称为“美”国,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一个美国普通中产阶层家庭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美国人的生活现状。在这里,应当遵守的规则依然必须遵守,美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同我们的教育方式一样有些古板。美国的孩子一样要遵守时间,按时坐到书桌前学习,一样有自己的烦恼,哪怕是交朋友这种事情父母都要过问。有人不禁提出疑问,这还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吗?没错,确实是这样的,然而这却是美国人以数十年的时间为代价,换来的最终答案。在摆脱了清教徒式的伦理教育后,美国人埋头写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对自由与创造力的内涵加以延伸。但带来的结果却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基本的人性教育和基础教育,致使街头出现了大量的嬉皮士。彻骨之痛使美国人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方法依然是“坚持基础教育”。经受了失败的教训,美国人深知,没有基础教育,潜力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在纽约一所著名的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早晨7点就要上课,晚上过了9点才能回家。孩子们的指导老师表示,如果孩子们只通过自己学习,是打不好基础的,那么也就谈不上将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所以,需要通过严格的授课方式,为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打好基础。在日本,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同美国的相似之处。虽然日本人提倡抛弃旧的教育体系,向可以激发更大创造力的教育模式转换,但他们始终坚持要做好基础教育。为了开发孩子的潜力,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却非常清楚,在此之前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韩国的父母却没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在努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品行端正的人才每个孩子的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而且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是没有关系的,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也应该确立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本书记录了我在培养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在美国、日本、韩国和许多孩子接触后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不知道一些父母会不会把这本书也当作一本教育孩子的理论。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取舍,那么我就相信本书可以帮你创造出世上独一无二、针对你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本书,使你成为一位坚持自己教育方法、注重基础教育并以身作则的母亲。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张炳惠
内容概要
韩国“家教第一书”
张炳惠博士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他们毕业于名校哈佛和耶鲁。两个女儿都是国际律师;曾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彼得,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更在纽约曼哈顿崭露头角,成为商界精英。
由于三个小孩都拥有不错的成就,很多人询问张炳惠,有什么特殊的教育秘诀。
在这本书中,张炳惠博士并未提出任何教育理论,只是描述出与三个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清楚看出,一个母亲如何用心去观察孩子所需并从旁辅导孩子,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种种矛盾挣扎,最后如何去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充满母性温暖的书,它深深地触动了所有父母的心灵。一位母亲与你分享她在教育中所遵偱的规?则和理念:
★ 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
★ 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
★ 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 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 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作者简介
一位了不起的博士妈妈
张炳惠博士出生于1932年,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
张炳惠19岁便前往美国留学。而她上大学的学费则全部来自于刻苦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
1958年,张炳惠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她在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
1986年至1993年期间,她在日本开办了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长期以来她一直关注韩国移民在美国的状况,并且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张炳惠博士在ABCD中心(Asian Bilingu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篡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并在全美范围内完成了测试。现在,美国数万个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书籍目录
读者五星级评论
卷首语 孩子的成功靠父母
第一章 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生活中妈妈的意义
美国不扼杀创造力
从日本没落的公共教育中吸取教训
第二章 给孩子独立空间
一切从家里开始
让孩子自己学习
孩子有很大的潜力
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
给孩子一个空间
不要埋怨丈夫
第三章 培养孩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让孩子认识自我
失败和成功的意义
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
劳动的价值
第四章 妈妈与孩子的互动很重要
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
经常问孩子为什么
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五个法则
对妈妈自己的要求
第五章 父母需要知道的五点
英语教育——妈妈不必成为“英语博士”
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交 流——全身心地去感觉
手足之情——维持竞争关系
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后记 还没说完的话
章节摘录
版权页: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我是3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3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3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岁至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跟意料中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3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是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不要盲从于理论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喜欢摆弄机器,在理科方面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才华,有很好的文笔和逻辑思维。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合。相信你自身蕴藏的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他的理论是将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来的,这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他关于孩子的理论,在他得出理论之前,他对孩子就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内在原因。每当谈起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话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种变化中都蕴藏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育儿理论和原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但对我的孩子却恰恰不适合。理论性教育方法的出现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僵化地去生搬硬套,就如同强迫孩子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结果会令孩子很不舒服。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在我发现彼得的特点并加以训练之前,我一直对彼得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反应迟缓、心理存在缺陷的孩子。当时,我对彼得的特点、才能简直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的母亲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按照书本和电视中介绍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像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而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我想奉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们,与其探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还不如先找到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觉得在想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回忆我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我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今天的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感慨很多! ——豆米天下任何一位母亲,阅读此书都会获益非浅。它提倡的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融教育和学习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这本书,没有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真正在培育一个生命,当孩子有好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学习的兴趣时,他的成绩自然也优秀了。 ——一抹微云儿子已两岁了,我却经常把教育的责任推到爸爸的头上。看了这本书后,我才觉得原来自己就没有摆正一个妈妈的位置,所以从头拾起,把儿子从他爸爸手里接管过来。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培养,儿子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谢谢这本书让我走出了教育的误区。 ——水晶木槿听朋友说这本书很好,看过以后确实不错。妈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妈妈要改变的真的很多! ——梅儿宝宝加油看完本书后,我的感悟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父母。孩子都是好的,不足的是父母。孩子需要的是温暖。指正、支持和鼓励才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刘丰宁
编辑推荐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浓情新装版)》编辑推荐:“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东亚最热销的教养圣经,韩国票选年度最佳好书,中文简体版上市后已加印15次!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这是一本与众不同、充满母性温暖的书,它深深地触动了所有父母的心灵。一个坚信母爱伟大的高知女性,向你娓娓道出她在教育三个继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分享她在教育中所遵循的规则和理念: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和领悟。你不必成为教育专家,你是母亲,没有一个教育专家比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