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出版时间:2006-2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韩)张炳慧  页数:204  译者:李世鹏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孩子的成功靠父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教育领域工作了整整40个年头。在大学里,我是教导学生的教授;在家里,我是3个孩子的妈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一生从事的是一份“授人以知识、教人以德行、强人以体魄”的工作。在将懵懂无知的孩子抚育成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孩子们的习惯及成长。正如每一位父母所熟知的那句俗语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亲的教诲使我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的父亲是已故的前总理张泽相,我是他的第三个女儿。我的家族是当时的三大豪门之一,可谓声名显赫;而父亲一生都致力于独立运动。出生于如此一个显赫的家庭,我自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如果当时我像普通的女性一样,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那么我会度过一个衣食无忧、平平安安的人生。父亲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受父亲的影响,19岁那年,我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留学美国之路。临行前父亲叮嘱我说:“在美国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效力。”带着这样的嘱托我离开了深深热爱着的祖国。早在来美国之前,我就宣布不花家里的一分钱,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学业。长满茧子的双手见证了我的承诺,靠着打工维持生活,我最终拿到了学位。就在我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三个孩子。我现在的丈夫曾经是我的同事,他的前妻去世后,他带着3个孩子过着独居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带着3个孩子的生活是多么艰难,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3个孩子经常要托付给别人代养,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完整又温暖的家。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3个孩子对我显得非常依恋,他们需要我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最终,正是因为这3个孩子,我才下定决心和他结婚。结婚后,我们组成了一个新的五口之家,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由于从小失去了母亲,孩子们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他们对突然建立的新家很不习惯。3个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互相谦让,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做起事情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十分散漫。第二个孩子还被医生诊断为因小时候心理受过刺激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无边的困扰中,我甚至感到有些绝望,但是对父亲的回忆,使我重新振奋起来。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但是,他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你的年龄多小,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他让我们分清了自由与自律的区别。在艰苦的留学期间,我看见许多留学生被淘汰或堕落,在这种环境下,我坚持努力学习并最终完成了学业,这正是托了当年父亲教我们的“基本原则”的福。在那一段社会动荡的时期,父亲曾留学英国,他十分热衷于学习,但是他从不强迫他的儿女们学习,只是在看到我们不用功读书时,才会说一句:“不学习就赶不上祖国前进的步伐了。”正是父亲这种“行动靠自觉”的教诲,使我在留学期间即使喝咖啡时都在学习。父亲常说:“所谓养育子女并非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那么简单。”如果你认为父母的作用只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那就完全错了。想起父亲的教诲,我开始努力争取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别人对你的信赖,成为孩子们人生的榜样。然而,当我真正下定决心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却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我做事开始谨慎起来,连吃饭这种小事都变得小心翼翼,力图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我的行为最终获得了回报,孩子们就是以我为榜样成长起来的,想一想,世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迫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图成为他们的榜样。在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事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推掉了各种社交酒会,连一些正当的娱乐活动我也尽量避免参加,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就连该看电视或者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坐在书桌前学习或者写论文。孩子们看到我的举动,也都纷纷丢下玩具,拿起书本认真地读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习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三个孩子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感觉当时对他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幸运,我的孩子们分别考上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最终步入了美国上流社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才。但是,我从未按照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对他们进行过教育,也没有让他们去补习或上任何特殊训练课程。我深信,我们夫妇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才是他们茁壮成长的秘诀。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妈妈心中我深信,优秀的父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当有的父母问起我教育孩子的秘诀时,我总是告诉他们这样一条不是秘诀的秘诀:“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从父母自身找起。”在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父母不以身作则,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坐在客厅里一边不停地转换着电视频道,一边强迫孩子去学习,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乖乖地坐到书桌前去读书呢?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父母首先就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在大谈开发孩子创造力之前,首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因此,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然而,有些父母过于患得患失,因此反而不相信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实,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就在父母心中。父母不应该受外界所谓正统教育理论的干扰,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且要努力、谨慎地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方法。从所谓的理论和规则上是找不出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来自母亲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理论全盘否定,而是要像我上文所说的那样,首先相信自己的力量,然后博采众长。在学习别人的理论和学说时,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应该摒弃。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与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将时间花到研究理论上,不如仔细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动,观察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自己的教育框架,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我在美国和日本逗留期间,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开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错误的种子,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首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东西在美国新泽西州生活的时候,受许多韩国侨民的委托,我创办了一个韩国人学校。当时,我问这些侨民为什么背景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受苦,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我们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人生基本定型,但是孩子们正年轻,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种种可能性。这里和韩国比起来,成长条件要好得多。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们也不会到异国他乡来受苦呀!但是,我却没体会到这个教育先进的国家的成长条件有多好。韩国父母的思想中其实存在一些误区。美国虽然被称为“美”国,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一个美国普通中产阶层家庭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美国人的生活现状。在这里,应当遵守的规则依然必须遵守,美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同我们的教育方式一样有些古板。美国的孩子一样要遵守时间,按时坐到书桌前学习,一样有自己的烦恼,哪怕是交朋友这种事情父母都要过问。有人不禁提出疑问,这还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吗?没错,确实是这样的,然而这却是美国人以数十年的时间为代价,换来的最终答案。在摆脱了清教徒式的伦理教育后,美国人埋头写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对自由与创造力的内涵加以延伸。但带来的结果却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基本的人性教育和基础教育,致使街头出现了大量的嬉皮士。彻骨之痛使美国人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方法依然是“坚持基础教育”。经受了失败的教训,美国人深知,没有基础教育,潜力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在纽约一所著名的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早晨7点就要上课,晚上过了9点才能回家。孩子们的指导老师表示,如果孩子们只通过自己学习,是打不好基础的,那么也就谈不上将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所以,需要通过严格的授课方式,为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打好基础。在日本,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同美国的相似之处。虽然日本人提倡抛弃旧的教育体系,向可以激发更大创造力的教育模式转换,但他们始终坚持要做好基础教育。为了开发孩子的潜力,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却非常清楚,在此之前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韩国的父母却没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在努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品行端正的人才每个孩子的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而且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是没有关系的,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也应该确立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本书记录了我在培养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在美国、日本、韩国和许多孩子接触后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不知道一些父母会不会把这本书也当作一本教育孩子的理论。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取舍,那么我就相信本书可以帮你创造出世上独一无二、针对你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本书,使你成为一位坚持自己教育方法、注重基础教育并以身作则的母亲。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张炳惠

内容概要

  韩国“家教第一书”
  张炳惠博士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他们毕业于名校哈佛和耶鲁。两个女儿都是国际律师;曾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彼得,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更在纽约曼哈顿崭露头角,成为商界精英。
  由于三个小孩都拥有不错的成就,很多人询问张炳惠,有什么特殊的教育秘诀。
  在这本书中,张炳惠博士并未提出任何教育理论,只是描述出与三个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清楚看出,一个母亲如何用心去观察孩子所需并从旁辅导孩子,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种种矛盾挣扎,最后如何去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充满母性温暖的书,它深深地触动了所有父母的心灵。一位母亲与你分享她在教育中所遵偱的规?则和理念:
  ★ 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
  ★ 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
  ★ 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 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 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作者简介

  一位了不起的博士妈妈
  张炳惠博士出生于1932年,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
  张炳惠19岁便前往美国留学。而她上大学的学费则全部来自于刻苦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
  1958年,张炳惠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她在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
  1986年至1993年期间,她在日本开办了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长期以来她一直关注韩国移民在美国的状况,并且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张炳惠博士在ABCD中心(Asian Bilingu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篡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并在全美范围内完成了测试。现在,美国数万个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书籍目录

读者五星级评论
卷首语 孩子的成功靠父母
第一章 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生活中妈妈的意义 
 美国不扼杀创造力 
 从日本没落的公共教育中吸取教训
第二章 给孩子独立空间  
 一切从家里开始 
 让孩子自己学习 
 孩子有很大的潜力 
 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  
 给孩子一个空间 
 不要埋怨丈夫 
第三章 培养孩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让孩子认识自我
 失败和成功的意义
 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
 劳动的价值
第四章 妈妈与孩子的互动很重要
 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  
 经常问孩子为什么 
 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五个法则 
 对妈妈自己的要求 
第五章 父母需要知道的五点 
 英语教育——妈妈不必成为“英语博士” 
 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交 流——全身心地去感觉  
 手足之情——维持竞争关系 
 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后记 还没说完的话

章节摘录

版权页: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我是3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3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3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岁至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跟意料中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3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是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不要盲从于理论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喜欢摆弄机器,在理科方面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才华,有很好的文笔和逻辑思维。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合。相信你自身蕴藏的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他的理论是将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来的,这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他关于孩子的理论,在他得出理论之前,他对孩子就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内在原因。每当谈起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话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种变化中都蕴藏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育儿理论和原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但对我的孩子却恰恰不适合。理论性教育方法的出现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僵化地去生搬硬套,就如同强迫孩子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结果会令孩子很不舒服。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在我发现彼得的特点并加以训练之前,我一直对彼得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反应迟缓、心理存在缺陷的孩子。当时,我对彼得的特点、才能简直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的母亲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按照书本和电视中介绍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像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而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我想奉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们,与其探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还不如先找到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觉得在想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回忆我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我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今天的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感慨很多!  ——豆米天下任何一位母亲,阅读此书都会获益非浅。它提倡的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融教育和学习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这本书,没有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真正在培育一个生命,当孩子有好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学习的兴趣时,他的成绩自然也优秀了。  ——一抹微云儿子已两岁了,我却经常把教育的责任推到爸爸的头上。看了这本书后,我才觉得原来自己就没有摆正一个妈妈的位置,所以从头拾起,把儿子从他爸爸手里接管过来。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培养,儿子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谢谢这本书让我走出了教育的误区。  ——水晶木槿听朋友说这本书很好,看过以后确实不错。妈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妈妈要改变的真的很多!  ——梅儿宝宝加油看完本书后,我的感悟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父母。孩子都是好的,不足的是父母。孩子需要的是温暖。指正、支持和鼓励才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刘丰宁

编辑推荐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浓情新装版)》编辑推荐:“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东亚最热销的教养圣经,韩国票选年度最佳好书,中文简体版上市后已加印15次!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这是一本与众不同、充满母性温暖的书,它深深地触动了所有父母的心灵。一个坚信母爱伟大的高知女性,向你娓娓道出她在教育三个继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分享她在教育中所遵循的规则和理念: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和领悟。你不必成为教育专家,你是母亲,没有一个教育专家比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7条)

 
 

  •   不知道父母们拿到一本教养类书籍是迫切地想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还是把它视为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一项工具。如果是前者,那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你应该列为首选的书。因为作者在书的开篇便以很中肯的语言告诫为人父母者不必把教育专家当作救命的稻草,不必盲从那些所谓的先进理论,因为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妈妈心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非妈妈莫属,每一个妈妈都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专家。如果你是后者,那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更加适合你。因为作者是做母亲、育子女的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因为这是一本能够让每个母亲反省自身、了解孩子的好书。

    我花了一个下午认真的读完这本书,认识了位被称作“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惠博士。抛开作者的身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双语教育系统的创始人。抛开作者的出身,韩国已故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女儿。抛开作者的育儿历程,三个毕业于哈佛和耶鲁大学而今是商界精英的优秀孩子的继母。作者是一位汇集了所有母亲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的智慧母亲,她细腻温情、精心耐心、甘于奉献以懂得放手,她积极向上又进步爱国,她懂得在点滴生活中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本书用最朴实的文字把这个非同一般的母亲所归结的有关教育的最精髓的部分呈现在我们面前。读过之后对如何做母亲我思考了很多,书中有很多非常质朴的语言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有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做一位好妈妈,我们翻阅大量的育儿书籍和网络,却常常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力量,忽视了一种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韩国的教育现状和中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妈妈们也同韩国的妈妈们一样压力巨大,焦虑、期盼、争分夺秒的为孩子的未来打基础,恨不得一手为孩子塑造一个灿烂的人生。但很多时候妈妈们会失望,一切并没有按既定轨道行走,因为很多时候妈妈的爱变了味道,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生活,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没有给他们选择自己的机会,扼杀了他们成长的自由。作者是一位很严谨的母亲,她会在生活中常常很谨慎的面对孩子,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刻都在身体力行的做着孩子们的榜样。她懂得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鼓励和支持,有耐心的等待他们美丽的蜕变。她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学会感受生活,如何根据自己的感受去选择自己的路。她甘心为孩子们付出却从不打扰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她总是引导他们去做独立的思考。她是个感性的人,却会很理性的处理家庭之间的关系,教他们给予和关爱。作为一个母亲作者非常成功,作为一个继母作者更加了不起。

    书中更多的是在讲作者自己的育儿历程,没有以一个专家的姿态来传授教育理论,但一切在蕴藏其中。作者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读她的文字让人很感动,在感动中收益良多。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在妈妈心里,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丰富自己而后再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育儿书籍,希望更多的妈妈能看到这本书!
  •   之前我就发现自己有名字控的趋势,我没发觉有什么不好,很多情况下,真的会名副其实的。就是在阅读图书完毕想要抒发一些阅读感想的时候,比较郁闷,因为名字控未必就会起个名字,遇到那些主题较多、内容庞杂的图书,姑且称之为杂文类的图书吧,就麻烦了,翻来覆去找不到能表达我内心所想的名字的时候,总是让我想到小时候没有认真学好语文课上老师教授的如何归纳中心思想。
      
      原来我打算的题目是“孩子,妈妈陪你修行”,因为我觉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少儿来说很有难度,所以我觉得妈妈们有必要陪着孩子走过最初的一段行程,但是“修行”二字读出声,很有点那么枯灯佛影的味道,我想还是换吧!
      
      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张炳惠博士关于如何塑造丈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又想到一个名字“父亲是孩子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我感觉和书名非常遥相呼应,有了父亲的参与,孩子想不成功都难啊!不过“最后一根稻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压垮了什么,我觉得还是不妥。
      
      最终,我用了书中的推荐“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我觉得应该再没有比它更合适了吧?社会高速发展,随着而来并非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得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分工的不同依然会局限着个人的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家庭教育的投入比例。世界地球村化的趋势下,这样的娃娃竞争应该不分国籍,与我们有着深厚渊源的韩国亦是如此。
      
      最近几年,韩流席卷亚洲,走向世界已不只是一个概念,由于工作和自己孩子的教育等关系,我对它的关注与日俱增。有着和我们相近似的传统观念,来自他们成功的教育理念,比之同样的西方教育理念,我想参考价值应该更胜一筹。
      
      正如每个人的成功不会随随便便一样,作为未来成功人士的母亲,更不是随随便便、探囊取物般容易达到,《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悉数了作为母亲,应该如何用心观察孩子所需并从旁辅助他们,选择对自己孩子最为有利的解决方法。我对本书中的几处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细节讲述非常感兴趣,这是在其它类似图书中难以找到的,但是也是目前许多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刚刚收到本书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讲述节目,一个年仅13岁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学之日选择了跳楼自杀来表达对自己家庭、自己父母的不满,让人唏嘘。节目中,两位父母面对孩子的轻生不是愧疚自责,依然在互相指责、推诿,对比孩子留下的遗书:活着太苦太累了,爸爸妈妈别再吵了。难以想象这是刚刚13岁的孩子手笔,然而听着他父母的语言,却也不难理解了。而书中讲到的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不要抱怨丈夫的理论,值得现下许多父母反思。
      
      英语热已经吹了这么多年了,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耳朵、英语嘴巴,不少的父母费尽思量。本书中关于孩子的英语教育也有不俗的观点描述,与时下一些热门观点似乎稍显径庭,相信同样会让倍受孩子英语学习障碍摧残的父母有醍醐灌顶的猛醒。
      
      做母亲不容易,做好孩子的母亲更不容易,但是身为母亲,为了孩子,即便有困难也会勇往直前,何况这是关乎孩子未来,关乎他们更顺畅地成功与否的,相信没有哪个母亲不想要迎头赶上,那么学习吧,阅读吧,让我们自己学习教育孩子吧,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其中的收获喜悦也是其它任何物质无法给与的!
  •   在我成为一名妈妈之前,我一直以为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爱孩子,一样尽自己最大努力、用自己最多付出来培育孩子的。当了妈妈之后,认识很多妈妈和了解了她们怎样养育孩子,才发现也有一些未尽到母亲职责的妈妈。但值得高兴和令人钦佩的是,也有一些妈妈做得相当出色,简直是一级棒的好妈妈,比如作者张炳惠女士。

    作为三个孩子爱丽丝、彼得和南希的继母,张炳惠妈妈能如此尽心尽力地爱孩子,培养孩子,实在是三个孩子痛失亲生妈妈这份不幸后的万幸,三个孩子能遇到如此有爱、博学又尽职的妈妈,是他们的运气和幸福。

    作者张炳惠博士以细腻深厚的感情、质朴又充满张力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如何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为哈佛及耶鲁名校学生的切身教子经历。品读这位好妈妈的家教故事,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梳理自己育儿方式方法的过程。

    首先,对于基础教育的看法。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我的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此来抗衡和弥补孩子将来上学后学校应试教育会产生的弊端和不足。同时也在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及早期基础教育要不要进行。当读到张妈妈的观点——“没有基础教育,潜力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时,答案已在我心中。目前社会上对于基础的应试教育和时髦的素质教育之间往往存在两个极端,家长们要么棒喝应试教育而力捧素质教育,要么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而完全忽视素质教育。如果能把以应试教育为展现形式的基础教育做为根本,把培养多方面能力的素质教育作为补充和提升,那么孩子未来定会成长为一个栋梁之才。

    其次,关于孩子英语学习的看法。我对孩子英语启蒙教育刚刚实施不久,我的方法是自己告诉孩子他所认知的物品的相应英文单词是什么,这些单词基本上是名词,从孩子对英文单词的反应和记忆力来看,这样做的短期效果还不错(远期效果还有待于未来若干年后得以验证),我的14个月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英文单词且久久不忘,而且每次跟孩子说英文的时候孩子似乎都很开心,大概他喜欢英文的发音。而张炳惠博士对于孩子英语学习的观点是教孩子单词从动词开始,依据是动词生动孩子容易产生兴趣,名词相对抽象,孩子难于理解。另外,教的时候用录音而不是妈妈自己教,原因是这样可以避免妈妈自己的语音不纯正。嗯,张博士考虑得真是细致周到,如果妈妈自身英语发音不纯正,确实还是使用视听设备让孩子听准确地道的英文比较好,也确实孩子对动词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比其他词性的英文更浓厚。

    第三,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当儿子彼得小小的年纪历经风吹雨打而坚持整整三年打工送报纸,张妈妈会有多少不舍又有多少心疼!然而,她还是支持儿子出去辛苦打工,对于其他两个孩子张妈妈也主张她们多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甚至她使用了一些近乎严苛的办法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张妈妈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心怀大爱的情意着实令我钦佩。而我也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做了一些初见成效的尝试和努力。14月大的儿子,每天自己去拿取玩具和书籍,玩完玩具和看完书之后会把玩具放到收纳桶里,把书放回到书架上;爸爸妈妈给穿袜子和鞋子的时候会主动把脚抬起来,自己会把袜子和鞋子拿过来;会独自玩耍和看书……妈妈是那个最舍不得孩子离开的人,却也是最努力让孩子有能力离开自己的人。

    这样一本并不厚重的家庭教育书,却传递出张妈妈相当多的教子良方。除了上述列举探讨的,还有很多令我受益匪浅的观点和思想。譬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予孩子信任,为孩子制定规矩,成为孩子生活的配角,不要埋怨丈夫,给予孩子冒险的机会等等。

    从张妈妈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教子良方,更读懂了身为一名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应该尽到的重大责任。对自己期许:努力做个好妈妈,培养个好孩子。
  •   ——文/阳宝猪猪

    又一次读到韩国妈妈的育儿书,书的首页就介绍“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单从书面就值得令人钦佩,何况抚养的还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这本书也令我有了更进一步的深思,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究竟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如果像张炳慧妈妈这样的继母,在有些孩子0-6岁之时几乎没有参与到妈妈的关怀中来,那么这样的孩子是否就一定会有心灵缺陷?结果是没有,结果是三个孩子纵使在幼儿时期,过了三年寄居生活,在张妈妈的悉心照顾下,依旧无比自信,依旧健康成长,这也让我看到现在有的一些育儿心理太过理论,太过夸大其辞。婴幼儿的成长经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是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孩子在婴幼儿成长中不好的经历不一定会造成孩子将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孩子将来如果存在心理问题或许就应该追溯到孩子的婴幼儿成长。

    我个人其实并不以孩子考上哈佛,考上耶鲁来标榜成功,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成长及其历程去见证“成功”,但其中张妈妈的好多理论我都是颇为赞同的,她抚养孩子的那个年代虽然离现在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是现在的中国就正如她笔下所描述的韩国一般,妈妈们都不是在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把孩子当“天才”在诚惶诚恐地培养,生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或遗漏了什么?我自己一向不太热衷于满街充斥的商业化培训教育,孩子不是商品,也不能千篇一律的用什么定义什么阶段性来模拟,我也看了很多育儿书,说什么的都有。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最近,令我很头痛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入园,听到很多育儿群的妈妈提出自己各种观点,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从心理层面,从爱的层面来剖析孩子入园的问题”,一位妈妈是如此分享的:“送小美去幼儿园,小美撕心裂肺地哭着不让我走,老师掰开她紧紧抓着我的手,对我说,你放心走吧,我们有经验,一会就不哭了。是,我知道,妈妈走后,孩子慢慢就不哭了,那哭声是她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后,怀着恐惧倾诉着对妈妈的依恋,妈妈都走了,她对谁倾诉呢!可怎么能放的下心,小美的哭声一整天都在我耳边萦绕着。毕竟,我们送孩子到幼儿园不仅仅是让她不哭,而是希望她能开心快乐地度过这一天。我决定,第二天宁愿小美不去幼儿园,也再不会让她怀着恐惧孤独的心情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掉头离去。很多伤口就在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中留下了,孩子长大后不记得了,父母也不记得了,而性格中的某个特性却由此形成。”很多妈妈对这个说法持赞同状态,认为这位妈妈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并且从爱的角度让孩子平缓过渡入园问题,不希望让孩子如此惨烈地面对入园。当然,我个人有某方面也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但是对于其所谓的“伤口遗留”问题我却保留意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的不完美,因为家庭的不完美,因为社会的不完美,因为方方面面的都不可能完美,所以在不完美的情况上如何去谈所谓的“伤口问题”,难道让孩子哭着入园就会令孩子将来产生“某种性格特性”吗?未免太夸大心理层面,太小看孩子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了!张妈妈在书中说过:“我们的孩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困难面前,吝惜身体,缺乏冒险精神。妈妈应该明白,这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却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时代的废人。”如果将入园问题上升到孩子面对一种问题的解决态度,你会怎么想,孩子面对“入园”这个现实时本能地选择逃避,很多在“困难”面前的孩子都是会本能的选择“依恋”妈妈,而不是自己勇敢面对,当妈妈的你会如何去引导孩子呢?第一天看到孩子哭成这样就决定第二天再也没送到幼儿园了吗?

    这本书的难能之处就是张妈妈的智慧的分享,她在分享她的小女儿南希上幼儿园时这样写道:“有一天,南希在幼儿园门前下车后突然说讨厌去幼儿园。面对无理取闹的南希,我也无可奈何,不管怎么劝说她也不听,最后她抓着我的裙摆开始大哭起来,看着大哭的南希我感到很为难。我的脑子里产生了许多念头,但最后还是坚决地对南然说,南希再怎么哭,妈妈也得上班去。南希听了我的话后,依然不停地哭,我又看了看南希,叹了口气说,妈妈要走了,然后把南希交给幼儿园的老师,转身上班去了。在那以后,又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过程。每次心软的时候我都想把南希带走,但是,每次我又强忍了下来。我想,如果破例一次,再想开始就困难了。南希不久就不再哭了,也不会无理取闹了,她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她明白了无论自己怎么闹,妈妈还是会将她送到幼儿园的……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总觉得孩子柔弱娇嫩,应该待在妈妈身边。只要孩子一哭就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担心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其实,孩子比妈妈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事情的反应能力也很快。孩子又哭又喊,不愿离开妈妈的怀抱时,妈妈可以试着挣脱他们的小手。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原本被其他妈妈说成是“后妈”的我,或许可以扬眉吐气了。只有满腔热情、盲目地辛苦并不一定能保护孩子和正确培养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妈妈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张妈妈也感慨还好没有读太多的育儿书,尤其是关于成长发育的。发现越是读这些所谓的阶段早教抑或育儿的理论研究成果,越是会脱离实际,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让孩子们身心都愈发紧张,导致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诊所越开越多。因此,我们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应该有两面性,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妈妈的心理一定要有数。在我的心中,孩子的成长首先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学习处人待事的正确态度,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做人做事),亦如《弟子规》总叙中所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意为:“《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将那些都学会了,才是考虑智力潜能的问题,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在培养“天才”,恨不得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这样的拔苗助长,如何不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张妈妈在最后也给予了很多引导孩子学习的分享,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我看了很受益,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地,很多东西都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当孩子习惯这样的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将来对其学习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书中很多都讲得很实在,值得妈妈们参考,虽然书名写着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让妈妈们压力很大,但孩子的教育,妈妈应该首当其冲!
  •   有孩子之前,曾经对教育孩子有过无限的憧憬。无数次的想过,我以后要对孩子温和耐心,我以后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以后要让孩子既快乐又健康的成长……当小魔怪一出生,原来信心十足的我忽然变得纠结了。因为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到底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关怀帮助的度如何把握……总之,只要是有关孩子的事,没有一件不是让我考虑了又考虑,掂量了又掂量的。再有,每位家长可能都体会过让孩子触碰到容忍底线的时候,这时候是坚守理智还是疯狂爆发绝对是对家长的莫大考验。我不是一个完人,但我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最大的完美,以影响他成长得完美。所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这点并不为过。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的作者张炳惠博士就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妈妈。她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本身受到过最良好的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张炳惠博士遇到了一生的伴侣——一位带着三个小孩独居的男士。与所爱的人结合,这就意味着张炳惠博士要在刚刚组成家庭时就成为三个小孩的妈妈,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个挑战吧。张炳惠博士在建立小家庭之初就在每个细节都注意给孩子们以身做则,既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又让孩子们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她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母亲,在张炳惠博士的家中,没有寻常家庭的责骂与训斥,有的只是积极的学习气氛和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在张博士的努力下,原本资质平平的三个孩子都踏进了哈佛、耶鲁的校门,向着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成为了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材。

    读罢全书,不禁感慨良多。对比张博士,自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真的欠缺颇多。张博士对继子尚且可以付出那么多爱和耐心,我身为孩子的亲生母亲自然是应该加倍付出才是。这本书中没有太多的育儿理论,书中全是张博士与继子生活在一起的小故事。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孩子从平凡到不凡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张博士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可以看到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心和奉献。我们之所以做得不如张博士成功,不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心不够多,主要是我们与张博士的层次上有距离。正因为张博士本人有着丰富的学识,有着多年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经历,有着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所以她才能取得成功。还是那句话,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我们自己,在找孩子缺点的时候先找我们的缺点,多少分的父母就会教养出多少分的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努力!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细腻的母爱孕育丰收的硕果

    假如说孩子是颗颗饱满的硕果,那么母亲便是呵护照顾他们成长的参天大树;假如说孩子是多多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那么母亲便是孜孜不倦给予温暖的阳光与精灵剔透的雨露。正是有着一位又一位的伟大母亲,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经历着风雨的洗礼中依然茁壮成长。无论是呱呱落地的孩童,亦或是牙牙学语的幼儿,亦或是有着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亦或是踏上工作岗位的独立人,每个成功人的身上都有着母爱的痕迹。

    当看到题为《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一书,我作为一名读者并不感到一丝的惊讶或者怀疑。因为我本人就非常深刻地感悟到这个人世间最深刻的道理。无论是曾经作为孩子的我,又或是现今已经是一位孩子的妈妈,我的眼中对于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定位和影响力一向非常得重视。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也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成为一个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帮助的人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这部育儿经的父母参考用书。

    虽然类似的书名看到过很多,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眼球的内容还是在于术中的内容是围绕着“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如果说培养一个孩子进哈佛或耶鲁也许还存在着偶然性,但是如此成功的三连冠不得不让人寻味其中的各种成功教育经验了。毕竟母亲这个身份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任何一位母亲更应该积极赶在孩子之前领先一步提升自我。所以,我们更需要从其他成功母亲的身上学习相关类似的育儿经。与此同时,此书的育儿经又突破了以往的教养书籍,里面不是讲述成功妈妈自己的方法,经验, 心得和总结。里面更多的是通过孩子平时的点滴细微之处反应折射出母亲如何观察和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协助健康成长。正因为脱离了传统的说教,妈妈家长可以学习得更加形象生动;正因为结合了实际,妈妈家长可以学习得更加得心应手。其实,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书桌前的传教;其实,真正的教育完全可以随时随地地积极开展。一名优秀的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诸多的要求,类似于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独立空间,培养孩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亲子间的互动交流等等-----

    作为一本育儿书籍,《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一书通过一位模范妈妈的讲解为我们众多的母亲揭开了育儿的真经。事实上,它作为一本书籍还有着其他的潜在价值。尽管它的书名上写的是妈妈,但是现在的社会相信有着更多的爸爸们也加入了家养子女的队伍中,所以说这本书同样也会为这些爸爸家长们提供了一次充分的自学育儿时间。相信他们在看了有关于书中这位成功妈妈的教育经验后也会同样受益匪浅的。
  •   张炳惠的书,一如继往的信任她,孩子成功确实要靠妈妈
  •   作者虽然是韩国人,但在美国教育丈夫和前妻的三个孩子。教育的理念是以身作则,而这恰恰是难做到的,首先我们抵抗不了手机的诱惑,闲时就会抱着手机。孩子也一样,诱惑很多,味道学习最没吸引力,要求孩子前先改掉自己的毛病。
  •   这本书我正在看,我个人认为很好,我虽然不是一位妈妈,但我是一名幼儿教师,现在还在校学习,我知道这本书,是我的老师给我推荐的。我看了这本书,发现我妈妈教育我的有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很多家长会说小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实这只是片面的,在生活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无形的影响。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最长时间的人,应该发现孩子的优点引导和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 孩子是最棒的,只有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才会更坚信自己是最棒的。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我会继续学习,积累知识。
  •   爱给了孩子包容、理解、教养以及开阔的视野。她告诉我父母的爱是以身作则而不是说教,是引导体验而不是包办代替。好的教育是开阔视野温暖心灵的过程。我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   之前是在网上看完了全部章节,觉得领悟和体会不够深,想买回家仔细的阅读。正好审视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本书值得看。我看过后才知道自己很多地方对孩子教育都有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的,孩子还是要英才使教
  •   从书中发现,孩子真的是父母的复制品,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受教了~
  •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强调妈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虽然别的书上也强调过,但还是这本书写的有说服力!
  •   老师推荐的,说对教育孩子很有好处,就买来看看,结果一看果然是受益匪浅。
  •   其实教育孩子就是自身提高的过程
  •   是一本不错的书。开始是从网上下载阅读的,读过了觉得很好,真的值得收藏,于是下单买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很值得妈妈们阅读,理念很好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确实是啊,好书
  •   第一次看完关于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的
  •   拿到手后就认真的看,收获不小,做个好妈妈很不容易,尤其是度的把握,这本书能很好的指明方向,要做到需要坚持,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的
  •   学习中,有好多新的理论蛮受教育的,值得推崇
  •   妈妈必读,作者亲身经历,与众不同
  •   很好的一本育儿书,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这么用心的照顾我们姐弟4个的感受,大家好好推广下,应该让更多的年轻妈妈阅读到。
  •   没有理论,没有说教,只有朴实的语言告诉妈妈们应该怎么做!
  •   很好的一本书,希望妈妈们都能看看
  •   这是一本很朴实的一本书,适合妈妈们去读。
  •   一口气买了好几本书,与《好孩子胜过好妈妈》一样,这本书是比较实用的一本,本人试了试上面的方法,果然受用
  •   帮侄女买的,她刚做了妈妈?
  •   祖国的未来,很大程度都是靠妈妈去支撑的!
  •   文笔很细腻,适合妈妈看,抽空漫漫看
  •   好书,书值得学习
  •   书是送人的。。。我收到货。简单浏览了下。。还可以的、、
  •   快递好慢,昨天晚上才收到。不过书还是不错的。
  •   当当不错,接着还会在当当买书。
  •   还没看,据说挺不错,回去好好阅读,学习学习。
  •   看了很不错后, 买了送给朋友看。希望她能喜欢。
  •   很好,刚拿到,还没看,内容如何还不知,应该不错
  •   刚翻几页,感觉不错,会继续看完
  •   帮同事买的,怀孕了买了一堆,听说还不错
  •   有用的书,很好!能解决我的困惑。为我引路。
  •   这本书就像两个人唠家常一样,没有很多教条的东西,道理都已经蕴含在小故事里了。
  •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看。
  •   希望对宝宝的成长有帮助!
  •   一有空就会翻看,白看不厌,从别人那里学习宝贵经验啊!
  •   育儿很有讲究,慢慢学习
  •   看过电子档后很喜欢 下手一本
  •   刚买来时看过一遍,最近又在看。每看一次,反思一次。
  •   特意推荐给同事
  •   还没来得及看,但是是我喜欢的类型
  •   值得看,其中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   放在床头,时时勉励
  •   非常满意很喜欢谢谢!!!!
  •   挺好的,价格也很优惠。至少对我这个新妈妈是很有帮助。
  •   刚买的,还没细看,大致翻了下,感觉还行吧,应该有用
  •   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当社会在对应试教育不断提出质疑的时候,家庭教育却总是会被忽略,尽管家长都在努力做个合格的好爸妈,让孩子优秀,却不知正是这份良苦用心的不当毁了孩子的一生前程,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程度自不必说,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不言而喻,从胎教到之后的成长,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如影随形,但如何做个好妈妈,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近年来,韩国育子成功的妈妈太多,著书立说的也不少,不可否认的会给诸多中国母亲以影响,不光在生活中,在教育亲子领域也开始掀起了一股哈韩热潮,在中国妈妈眼睛里成功的优秀韩国母亲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很多。

    这本被誉为东亚最热销的教养圣经,韩国票选年度最佳好书的《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被誉为“韩国家教第一书”,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张炳慧博士讲述自己的育儿心得和故事,三个孩子毕业于名校哈佛和耶鲁,两个女儿是国际律师,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老二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成为商界精英,足以令家长们羡慕不已,加之中文简体版已加印15次的重磅消息,都给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的砝码。

    张炳慧女士用母亲的身份说:教育没有秘诀,并奉劝家长们不要热衷于各种培训,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影响和方法。并对美国和日本等多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比对,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知,也给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尤其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的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在倍增,休息日都奔波在各个特长班和补习班中,这一良言忠告不但拯救了孩子,也点醒了盲目的中国家长。可一说,这是一本很温暖的满载母爱的书籍,在自己总结的教育心得,与为人母者们分享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和理念。

    也曾看过《好孩子的成长99%靠爸爸》,两者比较一下,抛开性别度,觉得这本更好一些,将两者相综合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孩子的成长99%靠家庭,还有另外的1%受外界因素和自我主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而言,都是来自人的因素。

    尽管这是一本标榜写给母亲看的书,父亲其实也不能忽视,只有爱的覆盖才会让孩子的人格健全,修顺成长的道路。

    最主要的是,每对父母都应该知道,孩子的最大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做个好妈妈,才能教育好孩子。
  •   “如果我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我有一位天使般的母亲。”这是美国总统林肯对母亲的盛赞,也是写在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那么,在看完《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之后,我个人觉得,本书作者张炳惠女士是值当得起“天使般的母亲”这个称号的。

    为什么?第一条原因:她是3个继子的母亲,用大白话来讲,她就是个“后妈”!育儿书我也看了不少了,基本上是以母亲身份写的,都是亲妈,往往从十月怀胎开始写起,字里行间满溢着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可是以“后妈”的身份来写育儿书的,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人人都知道,后妈难当,更何况还是当3个不同国籍的孩子的后妈。而且,作者张炳惠女士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以她这样的身份选择当3个继子的母亲,实在是令人敬佩。所以对这本书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读的,就想看看人家是怎样“当后妈”的。其实说实话,不论那三个孩子是不是中国国籍,张炳惠女士已经完美地用自身行动诠释了“母亲”这个身份,并且,比很多亲身母亲都做得好,这一切都得益于她崇高的人格力量。

    这本书的第二个看点是作者反复强调“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父母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和结束都在家里,没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这本书的第三个看点是,作者在美国教育界工作多年,又在日本管理过学校,自身又是在韩国成长的,因此对这几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其中她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体制的描述和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国家的教育体制很难改变,等待是没有用的,唯有我们作父母的要自己努力,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

    这本书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娓娓道来,基本上很多是作者自己的自述,写得是非常朴实无华,育儿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大道理。看到书的最后有张宣传页,原来张炳惠女士还有另外2本书,重点分别是强调父亲的作用还有一些教育处方,看来是出版社把同一作者的书做成同一系列3本书了。其实不管看了多少育儿书,重要是父母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它不是一部你如何获得教育出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的法则秘籍,你别想从中获得什么特殊的教育秘诀,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读者对它的喜爱,反而还获得了简体版加印15次的发行量,和东亚最热销的教养圣经与韩国年度最佳好书的赞誉。

    说实话,我就是千千万万渴慕着通过偶然的一次阅读而获得所有教育秘诀的家长中的一个。因为随着女儿的降生,我也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小女生的身份,而担当起了为人母的责任,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受最优秀的教育,成为最优秀的人。放眼这个世界,恐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家长的共同愿望,可是现实呢,它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还时时处处与人们的意志背道而驰,某些时候,甚至还会让我们全情投入的教育只获得个失败的结果。是什么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窘,我时常发出这样的问询。我知道表面的沉静之下是我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怅怅惘惘与不知所措,

    后来当我偶然看到言传身教这个词语的时候,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启蒙,人们说言传是以语言表达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信息,身教是用行为的表达方式教育与影响他人。从古以来言传与身教始终被人们以并列的方式高效组合,可见二者对人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于是我懵懵懂懂地试着用我的世界观、我的价值观、我的是非观念和我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并一点一滴地发现她的变化的时候,我才真正地相信了“言传身教”这一千古箴言的金玉良言之处,就像作者在《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中说表达的那样:当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懂得感恩或者说是坚强、吃苦耐劳、有责任感、自强自立的人,那么首先你就要让自己成为具备这样与那样品质的人,让孩子看到母亲身上散发出来的这种状态就是存在的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一个人要经过多么艰难的刻意努力才能做到的。这个时候,行动甚至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本书中尽是作者做为3个孩子的继母,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并经营着家的温暖,而将3个调皮又反叛的孩子凝聚在家庭之中,健康成长的。他们德才兼备,他们品学兼优,一个个勇敢地走出家门迎向他未来的生活,这所有种种,教育的、生活的琐碎俯拾皆是,多少年来,张炳惠在母亲、学者、主妇等不同的身份中游刃有余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应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的行动了;她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因为她深切地懂得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优秀孩子的道理与基础的真知灼见。她已然以现实为我们证明了言传身教就是使家庭教育获得成功的最佳理念。

    张炳惠说:“和孩子在一起度过的酸甜苦辣的日子里,我因为委屈偷偷哭过,因为幸福而开怀笑过,也因为没有履行妈妈的职责而痛苦过……孩子们不知不均地长大成人,我才忽然觉得为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比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做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获得成长的过程。我愿意以张炳惠这位优秀的母亲为榜样,不断地思考与行动,然后不断地获得这所有的成长与喜悦。
  •   育儿类书籍,一类是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性书籍,一种便是做为过来人的父母们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类似于随笔类的文章。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是韩国一位前总理的女儿,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这三个人孩子最终都出人头地,此书便是她对三个孩子的教育的一个总结。

    随笔类的育儿书籍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我非常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专业类的书籍可以在理论上指导我们,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仿佛两位妈妈面对面谈心类的笔调,在她们育儿的亲身经历中,经常可以读到我们所遇到的类似的场景,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在这个问题出现时,究竟自己会怎么去做,她们的成功来自于哪里,再没有一位妈妈的现身说法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的育儿之道了。

    虽说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从这类的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的其实只有一个字“爱”,一位母亲爱孩子,那种伟大的天性源源流出,于是孩子在这种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安全快乐地成长,无论多少种育儿理念,都敌不过一位母亲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去关爱孩子的这颗心。在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一书中,我们读到的便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的心灵之作,她认识这几个孩子时,孩子已经性格出现了一些问题,三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发生转变,但她用着那柔柔的母爱,一点点靠近一点点温暖,最终赢得了他们的心,她用自己在父亲那里得到的人生智慧,同样地传承给这三个子女,让他们在她的人格魅力中信任她。

    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对于各类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是韩国人,但是在美国教书,所以两国的文化发生冲突时,她愿意理性地分析与判断,其实同样的困惑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究竟基础教育是否重要,创造力是否被扼杀,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探索,我们做父母的被太多的新理念所充斥,自己迷失孩子也迷失,这种问题只能见仁见智,个人体味了。

    不过这本书并不能太严格地证明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毕竟这是一位非常有学问有能力的母亲,每位母亲的个人素质不同,父亲的作用也不能被忽略,我只能说,这本书写的是一位母亲成功的育儿之道,我们需要的只是去学习,去借鉴。
  •   作者提出的对孩子的整体教育,把掌握知识,感性认识和社会关系融入到生活中去,很有启发。
  •   孩子七岁了,到现在都没能好好做一个好妈妈,以后要学习,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建议,谢谢作者。
  •   是看到一本叫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结果买回来一看名字不一样,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   环境其实也起着很大作用,当然,虽然妈妈的作用 非常大,但其他人的作用占的分量也是很重的。
  •   全文没有那些罗罗索索的伦理,看得进,本来就没什么时间看书,最怕看伦理了的,看到头都大了。
  •   听老师讲座推荐的这本书,如何做父母是大有学问的。
  •   帮同事买,不错
  •   学习下,呵呵
  •   还行吧,看起来不累,但是觉得有些重复
  •   就这个还算实惠。
  •   张炳惠博士是三个中国孩子的继母。他们毕业于名校哈佛和耶鲁。两个女儿都是国际律师;曾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彼得,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更在纽约曼哈顿崭露头角,成为商界精英。——妈妈的作用确实很大,压力也很大,任务艰巨!
  •   没什么亮点

    这个书名明显带有偏向性, 99%这个数据无疑是没有准确的科学根据的,夸大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大作用。不说100%就是留那么一丁点余地,这叫做爸爸的、当老师的情何以堪啊。何况还有社会这个大环境。就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抬高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而贬低了学校教育、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确实,很多家庭教育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但父亲们都干嘛去了?“养不教,父子过”。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当《妈妈学校》等等一批以母亲为阅读对象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父亲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
    卷首语标题《为孩子的成功靠父母》,毫无疑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这个基础努力的,还有学校。但孩子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家长的教育毕竟是外因,外因转化为内因才能起作用。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过于夸大父母的作用,我觉得是一种误导。毕竟不可能光靠父母就能成功,即使有,也不就有普遍意义。

    一个要出事教育经验的妈妈毕竟有成功的儿女。这位韩国的作者张炳惠博士也不例外。看来经验主义还是很盛行的。大家可能觉得,她有成功的经验,继子进的世界名校,她的经验可以推广。
    看完此书,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独到见解。都是些看上去就正确无比的话。这些家庭教育的道理并不鲜见。比如要信任孩子啊,给孩子空间啊。

    倒是作者说“不要盲从与理论”这个观点我觉得挺好。各种各样的教育孩子的理论,各种成功的父母的经验,是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借鉴?我们看这些书不也就是为了能从中学到教育自己孩子的知识吗?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教育理论上是互相矛盾的。这些成功的父母的经验也未必相同,甚至可能相左。我们诚惶诚恐,究竟该选择哪种方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有着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活学活用。有了这种批判的思想来看待纷繁复杂的家教育儿图书,就能借我一双慧眼。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很多妈妈都喜欢出本书介绍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那么怎么才能算是优秀呢?呵呵,现在的标准就是一个,考上一个好大学,刚开始的时候上北大清华就可以出书,现在大家都知道北大清华在世界的排名了,好像有点拿不出手。现在基本上都是上了哈佛耶鲁,出的书才有人买有人看。

    真的很提那些伟人们的妈妈遗憾,林肯的妈妈怎么没出书,华盛顿的妈妈怎么没出书,奥巴马的妈妈怎么没出书?不过好像这些人都不是哈佛耶鲁毕业的吧!

    孩子其实是一颗种子,父母和环境对他的改变只是一部分,但是千万不能否认种子和种子本身的区别和不同。要说三者中哪个更重要,真的很难说清楚,因为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并不相同。

    这本书的作者挺了不起,是一个继母,而且是三个孩子的继母,并且没有要自己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书的开头作者的作者说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妈妈的心中,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对教育对象的了解,没有任何人能够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所以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你就是你孩子的教育专家。

    其实社会上,书中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其实都有利也有弊,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教育,你选择了这种方法,那么你就必须承担这种方法所带来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其实原因就藏在你的心里。所以说很多时候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结果。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个方法不错就想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其实这种方法和你自己内心选择的方法要是冲突的话,这种方法再完美也很难有效果。所以与其选择冲突,不如顺其自然。

    不过书的后面,就没有太多值得让人注意的东西了,很多东西都是老生常谈。一千本教育子女的书中,有九百九十本都差不多,真正有价值的只是很少的那一部分。其实真正教育孩子的道理,最后都必须由你自己去误,自己去找。
  •   写得很粗略很浅,不细致,
  •   可能是为了多出几本吧,内容稀释严重
  •   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相比,那个叫天上地下。我觉得韩国人在家庭教育方面,不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都不能与中国比。一本书,那么厚,就那么几句话,反过来倒过去,缺乏系统性,不值得一看。
  •   内容一般 ,不是很精彩
  •   看过这本书,感觉要教好孩子,主要看自己怎样做孩子的榜样,要做个好榜样。俗话说:见样学样。反省自己,的确在许多地方,孩子的言行像自己啊!要想孩子成才,做父母的也不能太逊,学问没法增加,想办法有个好言行吧!总要为孩子改变点,孩子才能改变,做个好榜样,是我们做父母的一生功课啊!
  •   这本书没什么很实质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基本上是作者自吹自擂。
  •   除了《圣经》这本书本身,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圣经,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其中有些内容我还是不以为然。比如说到在过春节的时候,为了不产生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分歧,居然只有张女士的老公一人回孩子的外婆家过年,我真的感到不可理喻,匪夷所思。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多的理论也不如因材施教.
  •   给别人买的不知好不好
  •   感觉没什么作用。还行
  •   没有什么可以实际可以借鉴的,空话套话一大堆,浪费时间看了,和其他的家庭教育书比差远了,太空洞了吧!
  •   这本书我挺喜欢。不像国内一般同类书那样教条主义。
  •   我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买一本慢慢读,会受益匪浅。不必照搬,但作者对孩子身心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我曾经有一本但被人借走啦,只好再买一本。
  •   比较好的一本书,每看一次,都会有收获!
  •   这是一本不错的才子书,值得一看
  •   有些写的还是有参考作用的,可以买来看看,就是写了许多自己孩子多成功之类的东西也很多,有些浪费纸张
  •   看来一点点就看不下去了,不喜欢,不知道现在韩国人的书怎么那么火
  •   別人強烈推薦,看了之後覺得一般,很空洞,且有點不知所雲。
  •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   非常好,价格便宜,发货快,包装好,正版。
  •   正版有保证。
  •   很实用,让人启迪。
  •   光是书名就深得我心了
  •     五月风筝2008-10-30 15:27:06
      
      看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有许多总是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一下子分明得多了。当母亲已经数年了,自己却一直象没有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虽然他是个非常聪明和早熟的孩子,我却依然没有什么耐心与方向,他倒是从我身上,学了很多惰性。如今看完,才发现自己好多错误的地方。
      
       当一名女性,决定由自己的体内播种出一颗种子,并希望使它萌芽、成长为一棵树时,她所要面临的,就决不仅仅是怀胎十月,将他生下来而已,而更严肃的,是如何教育好他,使他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的个性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孩子,从他们一出生开始,就由天性的DNA决定了他们的爱好、兴趣、取向是不同的。为人父母,则需要的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控制他们,改造他们。
      
       当母亲是一件辛苦且吃力的工作。父亲在外工作,常常忙碌得与孩子极少有接触的机会,而母亲,却必须事无巨细的,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孩子。所以,当你决定依靠自己去养育孩子时,便要懂得,从此必须放弃很多,牺牲很多。比如事业、比如兴趣、比如娱乐……有时,我也会因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但反思了,其实从孩子身上,我们往往获得的,比我们失去的要多很多。应该感谢的是他,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的欢乐,使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情感,有了更明确的概念。
      
       而光有热情,更是明显不够的。更要学会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
      
      心得如下:
       一、给予孩子最充足的爱。使他相信,你是他最信赖、最可靠的怀抱。
       二、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要使他懂得约定,使他学会自主、自制、自律。
       三、信任孩子,不嘲笑他,不讽刺他,不将他与别人对比。
       四、不给他太多的压力,不要让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五、拥有足够的耐心,永远不要对他随意发火,不要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吵架,不要告诉他自己很累、很烦、很讨厌他……
       六、给孩子当一个好榜样,做好自己,再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他。
      
  •     之前我就发现自己有名字控的趋势,我没发觉有什么不好,很多情况下,真的会名副其实的。就是在阅读图书完毕想要抒发一些阅读感想的时候,比较郁闷,因为名字控未必就会起个名字,遇到那些主题较多、内容庞杂的图书,姑且称之为杂文类的图书吧,就麻烦了,翻来覆去找不到能表达我内心所想的名字的时候,总是让我想到小时候没有认真学好语文课上老师教授的如何归纳中心思想。
      
      原来我打算的题目是“孩子,妈妈陪你修行”,因为我觉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少儿来说很有难度,所以我觉得妈妈们有必要陪着孩子走过最初的一段行程,但是“修行”二字读出声,很有点那么枯灯佛影的味道,我想还是换吧!
      
      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张炳惠博士关于如何塑造丈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又想到一个名字“父亲是孩子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我感觉和书名非常遥相呼应,有了父亲的参与,孩子想不成功都难啊!不过“最后一根稻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压垮了什么,我觉得还是不妥。
      
      最终,我用了书中的推荐“让妈妈自己来教育孩子”,我觉得应该再没有比它更合适了吧?社会高速发展,随着而来并非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得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分工的不同依然会局限着个人的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家庭教育的投入比例。世界地球村化的趋势下,这样的娃娃竞争应该不分国籍,与我们有着深厚渊源的韩国亦是如此。
      
      最近几年,韩流席卷亚洲,走向世界已不只是一个概念,由于工作和自己孩子的教育等关系,我对它的关注与日俱增。有着和我们相近似的传统观念,来自他们成功的教育理念,比之同样的西方教育理念,我想参考价值应该更胜一筹。
      
      正如每个人的成功不会随随便便一样,作为未来成功人士的母亲,更不是随随便便、探囊取物般容易达到,《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悉数了作为母亲,应该如何用心观察孩子所需并从旁辅助他们,选择对自己孩子最为有利的解决方法。我对本书中的几处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细节讲述非常感兴趣,这是在其它类似图书中难以找到的,但是也是目前许多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刚刚收到本书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讲述节目,一个年仅13岁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学之日选择了跳楼自杀来表达对自己家庭、自己父母的不满,让人唏嘘。节目中,两位父母面对孩子的轻生不是愧疚自责,依然在互相指责、推诿,对比孩子留下的遗书:活着太苦太累了,爸爸妈妈别再吵了。难以想象这是刚刚13岁的孩子手笔,然而听着他父母的语言,却也不难理解了。而书中讲到的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不要抱怨丈夫的理论,值得现下许多父母反思。
      
      英语热已经吹了这么多年了,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耳朵、英语嘴巴,不少的父母费尽思量。本书中关于孩子的英语教育也有不俗的观点描述,与时下一些热门观点似乎稍显径庭,相信同样会让倍受孩子英语学习障碍摧残的父母有醍醐灌顶的猛醒。
      
      做母亲不容易,做好孩子的母亲更不容易,但是身为母亲,为了孩子,即便有困难也会勇往直前,何况这是关乎孩子未来,关乎他们更顺畅地成功与否的,相信没有哪个母亲不想要迎头赶上,那么学习吧,阅读吧,让我们自己学习教育孩子吧,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其中的收获喜悦也是其它任何物质无法给与的!
  •     在我成为一名妈妈之前,我一直以为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爱孩子,一样尽自己最大努力、用自己最多付出来培育孩子的。当了妈妈之后,认识很多妈妈和了解了她们怎样养育孩子,才发现也有一些未尽到母亲职责的妈妈。但值得高兴和令人钦佩的是,也有一些妈妈做得相当出色,简直是一级棒的好妈妈,比如作者张炳惠女士。
      
      作为三个孩子爱丽丝、彼得和南希的继母,张炳惠妈妈能如此尽心尽力地爱孩子,培养孩子,实在是三个孩子痛失亲生妈妈这份不幸后的万幸,三个孩子能遇到如此有爱、博学又尽职的妈妈,是他们的运气和幸福。
      
      作者张炳惠博士以细腻深厚的感情、质朴又充满张力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如何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为哈佛及耶鲁名校学生的切身教子经历。品读这位好妈妈的家教故事,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梳理自己育儿方式方法的过程。
      
      首先,对于基础教育的看法。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我的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此来抗衡和弥补孩子将来上学后学校应试教育会产生的弊端和不足。同时也在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及早期基础教育要不要进行。当读到张妈妈的观点——“没有基础教育,潜力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时,答案已在我心中。目前社会上对于基础的应试教育和时髦的素质教育之间往往存在两个极端,家长们要么棒喝应试教育而力捧素质教育,要么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而完全忽视素质教育。如果能把以应试教育为展现形式的基础教育做为根本,把培养多方面能力的素质教育作为补充和提升,那么孩子未来定会成长为一个栋梁之才。
      
      其次,关于孩子英语学习的看法。我对孩子英语启蒙教育刚刚实施不久,我的方法是自己告诉孩子他所认知的物品的相应英文单词是什么,这些单词基本上是名词,从孩子对英文单词的反应和记忆力来看,这样做的短期效果还不错(远期效果还有待于未来若干年后得以验证),我的14个月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英文单词且久久不忘,而且每次跟孩子说英文的时候孩子似乎都很开心,大概他喜欢英文的发音。而张炳惠博士对于孩子英语学习的观点是教孩子单词从动词开始,依据是动词生动孩子容易产生兴趣,名词相对抽象,孩子难于理解。另外,教的时候用录音而不是妈妈自己教,原因是这样可以避免妈妈自己的语音不纯正。嗯,张博士考虑得真是细致周到,如果妈妈自身英语发音不纯正,确实还是使用视听设备让孩子听准确地道的英文比较好,也确实孩子对动词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比其他词性的英文更浓厚。
      
      第三,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当儿子彼得小小的年纪历经风吹雨打而坚持整整三年打工送报纸,张妈妈会有多少不舍又有多少心疼!然而,她还是支持儿子出去辛苦打工,对于其他两个孩子张妈妈也主张她们多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甚至她使用了一些近乎严苛的办法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张妈妈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心怀大爱的情意着实令我钦佩。而我也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做了一些初见成效的尝试和努力。14月大的儿子,每天自己去拿取玩具和书籍,玩完玩具和看完书之后会把玩具放到收纳桶里,把书放回到书架上;爸爸妈妈给穿袜子和鞋子的时候会主动把脚抬起来,自己会把袜子和鞋子拿过来;会独自玩耍和看书……妈妈是那个最舍不得孩子离开的人,却也是最努力让孩子有能力离开自己的人。
      
      这样一本并不厚重的家庭教育书,却传递出张妈妈相当多的教子良方。除了上述列举探讨的,还有很多令我受益匪浅的观点和思想。譬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予孩子信任,为孩子制定规矩,成为孩子生活的配角,不要埋怨丈夫,给予孩子冒险的机会等等。
      
      从张妈妈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教子良方,更读懂了身为一名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应该尽到的重大责任。对自己期许:努力做个好妈妈,培养个好孩子。
      
  •     读这本书的同时还在读张爱玲的《雷峰塔》,尽管是翻译,字里行间却隐瞒不住被亲生父母无视与精神虐待的绝望,一如每一个张迷的感觉,读着叫人有喘不过来气的慌张窒息感,却不能释手,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与无关无关,于乱世无涉,反映的是整整从古至今无数代家长潜意识中的狂悖与窃喜,当然,他们不会承认,只会破口大骂。
      每一个家长当初都抱着一个“要让家庭幸福”的念头在外面奔波,无法摆脱天朝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观念,因此他们不得上司喜欢,跟同事处的马马虎虎,自然升迁加薪也完全无望,等同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体制内体制外,事业企业谁也逼不好他,于是他大为光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感顿生,回到家中破口大骂,明明自己是个窝囊废,却坚持认为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理解他的旷世才华,把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在孩子和爱人这将要陪伴自己一生的人身上。
      每一个家长当初都抱着一个“要让家庭幸福”的念头在家中操劳,她笃定的告诉自己的闺蜜女友,他是一个好人,我相信他,嘴上坦坦荡荡,心中却充满了焦虑感,潜意识里还为能够将眼前的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破灭的轻松幸福能够继续延挨一刻而欢欣鼓舞,如同得了“人质综合症”的中毒患者,以为自己只要摆出一副整日为家庭操劳的模样,丈夫就会在外面像个将军,孩子就会在学校里乖乖学习,孩子学习稍有问题,这女人就开始哭天抢地怨天尤人,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她,她永远都躺在床上,要把全天下的人支使的滴溜溜转。
      你为孩子,究竟做过多少经得起良心推敲的事。
      书的卖点是“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中国继子送进哈佛和耶鲁的亲身经历,其实这句话里面有真正需要表达的东西,可惜编辑未必本心想要宣扬这个。很多能够成功跻身上流社会的孩子的父母都未必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自身出自名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人的唯一秘诀,在于——良好的家教,这与父母的经济能力以及学历高低无关,而与父母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挂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