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通史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高荣 编  页数:6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河西通史》通过对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综合整理,在对河西历史进行纵向考察的同时,更重视河西与周边地区的横向比较,即将河西置于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置于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尤其注重其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进而凸现河西在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经贸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河西历史发展的特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河西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河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河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河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 第一章建郡前的河西 一、丰富多彩的河西古文化 (一)马家窑文化 (二)齐家文化 (三)四坝文化 (四)沙井文化 二、古史记载的河西 (一)《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的河西 (二)《穆天子传》所记之河西 三、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活动 (一)月氏、乌孙在河西的活动 (二)匈奴的崛起及其与月氏、乌孙的争夺 (三)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社会生活 第二章河西设郡与初步开发 一、河西归汉 (一)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汉匈关系 (二)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三)霍去病进兵河西与河西归汉 二、西汉在河西的军政建设 (一)浑邪王降汉后的河西局势 (二)河西边塞的修筑及其防御体系 (三)郡县、属国管理体制的确立 三、西汉对河西的经济开发 (一)河西屯田与水利工程的兴建 (二)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 四、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 (一)张骞通西域前的丝路交通 (二)汉武帝以后河西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河西商贸的兴盛 第三章东汉三国时期的河西局势 一、两汉之际窦融保据河西 (一)新莽时期的社会动荡 (二)窦融保据河西 (三)河西经济的逐步恢复 二、东汉初偃武修文、“俱存不扰”的统治政策 (一)东汉前期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措施 (二)东汉河西屯田和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 (三)东汉前期河西经济的初步恢复 三、东汉西北边疆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河西社会的影响 (一)西域的“三绝三通”与河西的社会动荡 (二)东汉羌族起义及对河西社会的影响 (三)东汉中后期河西经济的衰退 四、曹魏经略河西 (一)汉魏之际的河西局势 (二)曹魏对河西的经营 (三)曹魏时期河西经济的复苏 第四章西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割据局面的演变 一、西晋河西民变与张轨出镇河西 (一)鲜卑族的内迁与秃发树机能的反晋起义 (二)张轨出镇河西 二、前凉时期河西的盛而复衰 (一)前凉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前凉的兴盛 (三)前凉的衰亡 三、后凉时期的河西形势 (一)前秦对河西的统治及吕光西征 (二)后凉政权的建立及前期政治 (三)后凉后期的统治及其覆灭 四、南凉统治姑臧前后河西局势的变化 (一)秃发乌孤建立南凉 (二)南凉政权的进一步发展 (三)南凉的衰亡 五、李氏西凉的兴衰 (一)西凉政权的建立 (二)李嵩的内外政策 (三)李歆的政治及西凉的衰亡 六、北凉勃兴与河西割据形势的终结 (一)沮渠蒙逊建立北凉 (二)沮渠蒙逊统一河西 (三)北魏灭凉 七、西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经济 (一)河西农业、牧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二)西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的新特点 第五章北朝时期的河西 一、北魏时期河西新兴经济区的形成 (一)魏初安定河西的举措 (二)农牧并举的新兴经济区的形成 二、西魏北周时期河西局势的演进 (一)西魏北周时期的河西局势 (二)西魏北周对河西的治理 (三)河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六章隋唐大一统时期河西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隋朝对河西的经营 (一)解除西北边患,保障河西安全 (二)加强政权建设,选派良吏治理 (三)大兴屯田,发展畜牧 (四)发展民族贸易,注重文化交流 二、隋炀帝西巡张掖 (一)炀帝西巡的原因和目的 (二)炀帝西巡行程路线和主要事件 (三)炀帝西巡的意义和影响 三、唐前期河西军政建制的新变化 (一)平定李轨与唐对河西统治的确立 (二)唐前期河西的军政建制 四、唐前期河西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牧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与商业 第七章“安史之乱”后的河西诸政权 一、吐蕃对河西的统治 (一)吐谷浑灭亡与河陇形势的剧变 (二)“安史之乱”与吐蕃据有河西 (三)吐蕃对河西的统治 (四)吐蕃与河西各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张议潮起义与吐蕃在河西统治的结束 二、瓜沙归义军政权的演变 (一)张氏政权与“西汉金山国” (二)曹氏政权的统治 三、甘州回鹘 (一)回纥(鹘)的兴起及甘州回鹘政权的建立 (二)甘州回鹘的世系及其在河西的发展 (三)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四、西凉府吐蕃 (一)西凉府政权的建立 (二)西凉府政权由折逋氏到潘罗支家族的演变 (三)西凉府政权与北宋的关系 (四)西凉府吐蕃政权的衰落 第八章西夏、元时期的河西 一、西夏统治下的河西 (一)西夏统一河西 (二)西夏对河西的经营管理 (三)西夏统治时期河西的社会经济 二、元朝对河西的统治与管理 (一)蒙古占领河西 (二)凉州会盟及藏传佛教在河西的兴盛 (三)甘肃行省的设立与元初的政策调整 三、元代河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元代屯田与河西农业的发展 (二)元代河西的畜牧业 (三)元代河西的手工业 (四)驿道交通和商业贸易 第九章明代河西 一、明代河西的军政建置 (一)都司卫所与甘肃镇的建立 (二)关西七卫的设立 (三)河西明长城的修筑及其防御体系 (四)明代河西的军需供应 二、明代河西的社会经济 (一)屯田与农业 (二)河西的官营牧马业 (三)明代的茶马互市 (四)与西域的朝贡贸易 第十章清前期的河西政治经济形势 一、清代前期的河西局势 (一)贺锦兵进河西与明朝统治在河西的结束 (二)米喇印、丁国栋起义 (三)清廷对河西的政策调整 (四)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与河西周边局势的安定 二、清前期对河西的开发经营 (一)对嘉峪关以西地区的开发经营 (二)河西屯田的扩大和深入 三、清前期的河西社会经济 (一)河西的水利建设与用水制度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河西的畜牧业 (四)河西的手工业生产 (五)河西的采矿业 (六)清前期河西的商业贸易 第十一章河西的古代文化 一、汉魏时期河西文化的发展 (一)汉魏时期河西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汉魏时期河西文化的主要成就 (三)汉魏河西文化对五凉和隋唐文化的影响 二、五凉文化的兴盛 (一)五凉文化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二)五凉文化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三)五凉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唐代河西文化的繁荣 (一)宗教 (二)艺术 (三)文学 四、明清时期的河西文化 (一)学校、教育与选举 (二)宗教 (三)史学 (四)文学 (五)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汉武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国力空前强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汉初以来匈奴强而汉弱的局面已发生重大变化。《史记》卷三○《平准书》云: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这种人给家足、府库充裕、牛马遍野的局面与建国之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自然不愿继续对匈奴卑辞厚币以事之。他对匈奴的背约行为非常不满,更对高祖、吕后时期所遭受的窘困和屈辱耿耿于怀,急欲改变长期以来汉匈之间“足反居上,首顾居下”的“倒悬”之势。他在太初四年(前101年)的一封诏书中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由此不难看出汉武帝欲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卫青临终前,汉武帝有云: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在汉武帝看来,他派兵征伐匈奴,是为了改变“四夷侵凌中国”的局面,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即位初期与匈奴“和亲”只是一种策略而已,其最终目的是要制服乃至消灭匈奴,为后世奠定“久佚”之基。故《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汉哀帝时黄门郎扬雄论及汉武帝时也说:“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踰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召问公卿:“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嫂,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表面看来,汉武帝似乎是在征求公卿大臣们的意见,但他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欲举兵攻之”的态度,实际上是要得到朝臣们的附和与支持。正是在此基础上,始有“马邑之谋”。自此以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人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编辑推荐

《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河西通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河西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