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营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张思、等、 李治安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张思  页数:635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选取与众不同的视角去描画一个普通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其中很多章节的内容以往少有人涉足过。与此同时,本书作者群又秉持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和出发点——“请农民讲述中国现代史”。我们所理解的“请农民讲述中国现代史”,当然首先要求研究者要进入中国农村基层农民的视野,将视线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底层农民自身的生活逻辑出发去揭示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的内涵,从中国乡村社会文化与习惯的视角来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请底层农民讲述他们的现代”也意味着研究者要脱出预设的解释模式和价值评判体系。就我个人而言,则更愿意将此研究理念称之为“三脱主义”,即在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与集体化时代研究中所要亟待解决的方法论课题——脱西方、脱主流、脱精英(意识)。武断地讲,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与集体化时代研究多被西方的、主流的、精英的方法论所把持,在这样的语境里去认识农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难免会有问题,难免会阴阳怪气、生搬硬套地看待这个时代的探索、实践与失败,难免一味否定这个时代应有的成就,忽略这个时代的内在的合理性,难免只会用讥笑、呻吟来面对父辈的所作所为。总之,在西方的、主流的、精英的语境里,我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在对侯家营的研究里,我们尝试着脱开西方的、主流的、精英的语境,为此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所曾经有过的意气风发,体验到一种时代的感动,为此我们发现了另一种“陌生”的农民的时代形象——他们曾经是时代先锋和闯将,他们曾有着积极乐观、改天换地的豪情,曾积极、主动地创造历史。在集体化和人民公社时代,国家和农民所做的探索与实践既有失败,也有成功,这个时代,农村的生产力缓慢而稳步发展,成为后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农业迅猛发展的基础和阶梯,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救济等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民的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内容概要

  《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以河北昌黎县侯家营村的调查为基础,力图在“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中进一步阐明:20世纪现代化背景下的国家权力扩张过程中,乡土权威与秩序发生了什么样的总体性变化?这些变化在20世纪后半叶是否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自然演变?《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坚持从村落的视角、农民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解读乡村自身史料(文献及口述等),并将个案研究放在其所处的大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近二十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成为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被广泛使用。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以小见大的乡村社会研究,铺垫出一幅幅社会变迁的图景。

书籍目录

序论:昌黎县侯家营文书所见第一编 政治第一章 村庄政治进程与社会变迁(1900~1980)第一节 传统村庄权力结构的瓦解与新秩序重建(1900~1949)第二节 村庄权力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节 政治运动冲击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第四节 小人物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第二章 国内国际政治形势与村庄的日常生活第二编 社会经济第三章 农业第一节 粮食作物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本章小结第四章 副业第一节 历史上的“附业”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副业发展第三节 从“附业”到“富业”本章小结第五章 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第一节 收益分配第二节 村民的收入和消费本章小结第三编 人口与社会交往第六章 人口与社会变迁第一节 村庄人口概况第二节 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迁第三节 人口流动迁移与社会变迁第四节 人口结构与社会变迁本章小结第七章 乡村的对外交往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相关因素第二节 乡村的对外政治交往第三节 乡村的对外经济交往第四节 个人的对外交往第五节 关系与礼物本章小结第四编 乡村社会保障第八章 社会优抚与社会救助第一节 社会优抚第二节 社会救助本章小结第九章 医疗卫生变迁之路第一节 1949-1969:乡村卫生事业的初步开展第二节 中国模式:合作医疗走进乡村第三节 曲折发展:从合作医疗到自费医疗第四节 回归与新生:走向新农合本章小结第五编 村落的日常生活第十章 乡村教育状况第一节 正规教育第二节 业余教育本章小结第十一章 乡村女性的发展第一节 乡村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二节 乡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第三节 乡村女性的政治参与第四节 乡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变化本章小结第十二章 公社时期进入乡村的新式传播媒介第一节 文字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各类宣传材料第二节 声音媒介——广播第三节 影像媒介——电影本章小结附录附录一 各章相关图表第一章附录第四章附录第六章附录第八章附录第十章附录第十一章附录附录二 访谈记录内容明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12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在昌黎城乡普遍开展起来,“四清”工作队被迫撤离各社队。1967年工作队撤出侯家营,贫协顺势掌权,成为事实上的权力组织。侯家营的村史资料中写道:“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四不清下台的干部一起出笼向伟大的四清反扑,打击四清上台的干部和积极分子。”①侯家营村中成立了两个造反组织,即红农造反大队、造反兵团。据侯大义回忆:“这些队员都是平时表现不好的,没有现任干部,不得人心。”(侯大义,05-07-29)革命似乎都是年轻人的盛宴,村里的青年跃跃欲试,想要推翻现任干部。村史资料记载,侯家营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班子连选了七次,前六次都选上了大队的现任干部,结果每次都不能算数。村里秩序混乱,党不像党,村不为村,两个造反派互相争夺权力。据村民回忆,村里并没有发生武斗,但是县里流血武斗不断,村里空气也十分紧张。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解放军驻昌黎部队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运动,解放军进村实行军管。三个解放军军官来到侯家营村,成立了军管会,对全村实行军事管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文革”,书记侯元强向上级请示“文革”如何搞,上级的回答是:“上边没布置,叫发动群众、干部的问题,经过‘四清’和复查,就得发动群众破四旧。”②对于“文化大革命”,公社领导、村干部都不太明白怎么来搞。侯元强在一份检查中写到自己当时的困惑:“由于我们大队是四清复查和文化大革命交叉在一起,是复查的扫尾,就按原来的复查部署进行。对文化大革命咋搞我是没有方向……所以在前期文化大革命中在做法上以破四旧为名,就把主要当权派划过来了,现在检查起来就是把运动引向邪路。”(侯元强为此受到了攻击,从这份检查中可知,“文革”开始后,侯家营不过是按照原部署(即“四清”的部署)开展的,村干部认为“文革”和“四清”都是一样的政治运动,事实上在农村,“文革”不过是在“四清运动”之上进一步强调阶级斗争。1968年3月4日,侯家营生产大队在军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代了贫协。第一届革委会成员如下:主任侯元强,副主任侯振兴、侯永深,委员侯大义等。革委会成员基本为原先大队党支部成员。生产队增设政治指导员,加强对社员的政治引导,村里称之为政工员。

编辑推荐

《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侯家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正符合我所学专业,张思老师受过严格学术训练,此书的编写可谓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快递很给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