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方高峰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史学,又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基础领域,它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术的探索之路,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沧桑的历程中,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既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史观的光辉洗礼,也经受了时代政治变迁的无端磨炼。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不经意地给甘为基石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蒙上了一层“低处不胜寒”的失落景象。 站立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不能不对我们的前辈们及同仁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坚持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这么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才能冲破艰难困境,逐渐步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已经形成了两大居于主流地位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以吴承明教授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史学派”,以及以傅衣凌教授为奠基人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也称为“新社会史学派”。前者注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并且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从中寻求中国传统社会自身蕴藏着众多的向近代化转型的能动的积极因素;而后者则特别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史,在复杂的历史网络中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注重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为了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探索精神,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005年,我受中国经济史学会的委托,组织出版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共20种。
内容概要
站立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不能不对我们的前辈们及同仁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坚持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这么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才能冲破艰难困境,逐渐步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 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已经形成了两大居于主流地位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以吴承明教授为代表人物的“新经济史学派”,以及以傅衣凌教授为奠基人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也称为“新社会史学派”。前者注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并且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从中寻求中国传统社会自身蕴藏着众多的向近代化转型的能动的积极因素;而后者则特别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史,在复杂的历史网络中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注重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作者简介
方高峰(1965-),男,湖南安化人,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出站人员,湖南省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为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第一节 六朝以前的长江中游经济轨迹第二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一、农具的改进二、精耕细作的逐渐出现第三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耕地面积的扩展一、土地垦辟主体二、土地垦辟形式第四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兴修一、平原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二、山地丘陵地区陂塘灌溉工程的兴建三、从吴简看长江中游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第五节 六朝时期北方粮食作物在长江中游的推广第六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多种经营第七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粮食产量的增加与粮食的外运一、粮食产量的增加二、粮食的外运第二章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户口探析第一节 汉隋时期湖北、湖南、江西三区户口一、汉隋时期湖北、湖南、江西三区在籍户口统计二、户口统计表的分析第二节 汉隋时期长江中游与上、下游的户口变迁比较一、汉隋时期长江中游与下游的户口比较二、汉隋时期长江中游与上、下游的户口比较第三章 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发展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系六朝政府的基本经济区第二节 六朝政府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着力开发一、基层政权的增置二、地方长吏人选的重视三、农桑殿最之制第三节 六朝政权对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阻碍一、战乱频仍,人物凋尽二、赋役严刻,财殚力竭三、吏治腐败,裒刻严酷第四章 六朝时期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南方经济发展第一节 六朝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一、秦汉政权对土地私有化进程的阻碍二、六朝政权对土地私有化进程的推动第二节 六朝时期依附农租佃制的发展一、秦汉政府强化对劳动力的控制,限制私人依附关系的发展二、六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的制度化与依附农租佃制的发展第三节 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第五章 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及经济发展第一节 长江中游流民及其土著化一、北人南下与巴人东流二、侨州郡与土断——侨流人口的定居与土著化第二节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少数民族概况一、六朝蛮族的分布与族属二、六朝蛮族的社会经济三、蛮族户口蠡测四、蛮族以外之少数民族第三节 六朝民族政策一、封官拜爵,笼络民族上层二、置左郡左县,以夷治夷三、强征赋役,以补国用四、设立蛮府,监理蛮族五、武力征讨,强制同化第四节 民族融合与经济开发结语主要参考文献一、历史文献二、今人论著后记
章节摘录
日本学者对古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浓厚兴趣,取得了令人关注的学术成果。上田旱苗《后汉末期襄阳的豪族》(1988年),认为后汉末期的襄阳豪族属于开发型豪族;吉川中夫在《后汉末期荆州的学术》(谷川道雄编《关于中国士大夫阶级同地域社会关系的综合研究》,1989年)中提出,襄阳学术是六朝学术的先驱;宫川尚志在《六朝时代的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1993年)中强调,村产生于六朝时期,是一种避战乱而在里外形成的新的聚落,村在长江流域多见;川胜义雄《六朝贵族社会研究》第四章《东晋贵族制确立过程》(1982年)则主要分析了北方人口移居长江中游地区及其影响;安田二郎《晋宋革命和雍州(襄阳)的侨民——从军政支配转向民政支配》(《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1995年)分析了移居襄阳的北方侨民及政府的管理。 从整体上看,3—6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研究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较少,至今未见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相关研究论文也相对较少;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至今还没有学者系统研究3—6世纪长江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动力及其经验教训;三是研究范围狭小,重点集中在户口、侨州郡、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国家政权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变化与经济发展等研究明显不够。 本书系统探讨3—6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与六朝政权对长江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