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碑帖大观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王羲之 著  页数: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拓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唐拓十七帖》。《唐拓十七帖》是写给家人朋友的私人书信或便条,每封都是寥寥数行。王羲之写时既不以其为作品,也无发表之念头,完全是放松心态下的随意挥洒,内容无军国大事,“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家常得近于琐碎,却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赞叹:“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由于记载不详,他的生卒年代有303-361年和321-379年两种不同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公元347年,周抚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镇蜀,《十七帖》写作上限就是这一年,它是右军中年以后的作品,《书谱》说:“右军书法,末年多妙。”

编辑推荐

  历代名碑名帖。晋人书法,或妍或丑,但个性鲜明,成为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才能千载之下,因字想见其为人,才会令欧阳修有“惊绝”之叹。  到了隋唐,晋书的“个性艺术”凝成了“法”,唐代人有了规矩有了法度,他们太知道什么叫漂亮书法了,以至于“精熟过人”,却不再凸现鲜明个性。  王羲之是中国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十七帖》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因是私人书信、逸笔余兴,书笔画牵连映带而字字很少连属,点画见性情,流便而轻灵。相对于魏晋古草(章草)称今草,相对于唐代才出现的大草(狂草)称小草。这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变革的产物,王羲之彻底摆脱隶书体势结构笔法的束缚,让中国书法在结体用笔乃至章法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十七帖》真迹无存,现在流传下来的全是刻本与翻刻本。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古代没有影印技术,复制法书名帖,唐人用双勾填墨,即用很薄的纸蒙在字帖上,将字外轮廓线双勾下来,再填上墨,古代称为响拓或向托。为增加透明度,通常在黑屋的窗上开个方洞,向着光而拓摩勾描,力求与原作逼似。  大概是受从碑上传拓得法书样本的启发,后来有了传拓。传拓是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  刻石传拓方法主要兴盛于宋,唐人主要是双勾填墨。宋人以今证古,将两者混淆,以为唐已有法帖刻石。加上古代私人收藏,总希望藏品越古越好,王羲之的多帖都有唐刻石之说,源于这两个原因。实际上,号为唐刻者,多为宋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碑帖大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