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5-01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乔素玲 页数:299 字数:21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 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简介
乔素玲,女,河南滑县人,暨南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读书,获中山大学历史、法律史。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研究思路第一章 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会女校首开女禁 (一)女子初级教育 (二)女子中高等教育 (三)教会女学的影响 二 国人自办女学 (一)维新时期:女学初创 (二)新政时期:女学勃兴 (三)1907:学制确立 三 留学事业发展 (一)求学东瀛 (二)留学北美 (三)工读法国 四 地域分布失衡 (一)教会女学:从沿海向内陆推进 (二)国人自办:东西分布不均 (三)分布失衡的原因第二章 塑造新型女性 一 学堂女生来源 (一)家庭出身 (二)收费标准 (三)入学年龄 二 自信形象树立 (一)身家清白 (二)品德修养 (三)体育健身 (四)音乐砺志 三 知识结构更新 (一)科学知识 (二)自治能力第三章 女性观念嬗变 一 教育观 (一)女学为强国之本 (二)求学为平等基础 (三)全面女性教育 (四)男女教育平等 二 婚姻观 (一)结婚自由 (二)离婚自愿 (三)宣扬独身 ……第四章 女性群体形成第五章 社会角色多样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港台地区的学者做了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的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②,系统整理大量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的研究资料。在论著方面,戚世皓的《辛亥革命与知识妇女》④认为,晚清时期,基督教、清政府、维新派和革命派均注意女子教育,虽然着眼点仍在于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忽视女子本身的志趣,但已经是革命性的转变,为女权运动播下种子。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论述清末传教士与中国女子教育、国人关于女子教育的言论以及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④。她的另一篇文章《清末女学在学制上的演进及小学教育的发展(1897-1911)》对清末女子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女子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作了较深研究,但论述重点在于小学。鲍家麟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思想》⑥认为,戊戌变法是妇女思想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清末妇女运动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由觉醒的中国妇女本身参与、领导,已不再完全依赖于男性思想家的鼓吹和西方传教士的督促;二是妇女运动与排满革命相结合,以推翻满清专制为实现男女平等理想的途径;三是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已经具有强烈的男女平等思想,激烈者已不以相夫教子、识字读书为满足,进而要求经济权、参政权等各方面权利。
编辑推荐
知识改变命运。本书从教育透视中国女性之近代转型,揭示教育于女性之特殊意义,对营造和谐平等的两性社会关系不乏启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