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李昆声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余致力于考古学研究,凡四十载。涉足铜鼓研究,业已三十多年矣。铜鼓,乃我国南方诸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诸多民族自古及今都崇拜的重器、神器。国际考古学界研究铜鼓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余出生晚矣,无缘面聆先贤教诲。然于铜鼓研究,颇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先说“地利”。1975年10月,余从先前供职之安徽省博物馆调动回位于出生地昆明之云南省博物馆,当年底至翌年初,云博文物队发掘楚雄万家坝79座古墓,获5面后来被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命名为“万家坝型”的铜鼓,也就是美国学者埃玛·邦克和日本学者今村启尔教授命名的“先黑格尔I型铜鼓”,这是铜鼓研究的“鼻祖”一奥地利学者弗朗茨·黑格尔在一百年多前从未见过的最早的铜鼓,依与鼓共生器物和c14断代,最早可早到春秋早期。余曾躬逢其事。参加该次田野考古发掘月余时间,目验科学发掘出土之万家坝型铜鼓及其共生器物,为云博以外之国内学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其后岁月里,有大量观察、测量铜鼓的机会,对“万家坝型”铜鼓之标准器,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  再说“人和”。1975年9月,黄德荣君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配来云南省博物馆工作,黄君与余既为“同道”,又是校友、学弟。彼于是年底与馆内数人共同主持了楚雄万家坝79座古墓的发掘,其中包括出土铜鼓之Ml和M23两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当时,黄君与余均对铜鼓研究产生兴趣,于铜鼓研究“志同道合”。以后共同研究铜鼓长达三十余载,对“万家坝型铜鼓”之研究颇有心得,于1980年在《昆明师院学报》第3期上发表《谈云南早期铜鼓》一文,提出古代铜鼓的起源地为“云南滇西至滇中一带”。1990年又在《考古》第5期上发表《论万家坝型铜鼓》一文,2007年在《考古学报》第2期上发表3万多字长篇论文《再论万家坝型铜鼓》,对此类型铜鼓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内容概要

  《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系《中国云南古代铜鼓的起源、传播及其与越南东山铜鼓的关系研究》该项课题结项报告的基础上,更加系统、深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实质上是一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分7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世界铜鼓研究简史、石寨山型铜鼓的改装及改装后的功能、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东南亚发现的中国石寨山型和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等。

作者简介

  李昆声,1944年生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  曾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馆长(1984-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1995-1 996年),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述和主编各类学术著作17部。  代表作有《李昆声文物考古论集》(台湾逢甲大学出版社,2007年)、《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1年再版)。  E-mail:kunshenqli@tom com  黄德荣,1948年生,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  曾参与主持1975-1976: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大型发掘,参加20世世纪80年代云南曲靖八塔台古墓群若干次大型发掘,以及诸多田野调查及考古发掘。  参加主编和合编学术著作3部,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学集刊》和《古代文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发掘报告、学术论文及英文、日文考古译作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世界铜鼓研究简史第一节 欧美学者的研究第二节 日本学者的研究第三节 越南学者的研究第四节 中国学者的研究第二章 中国万家坝型铜鼓第一节 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发现与分布第二节 标准器、年代及其在分类中的位置第三节 万家坝型铜鼓的分式第四节 万家坝型铜鼓上的鼍纹第五节 金属成分分析和铸造工艺第六节 铅同位素检测第三章 中国石寨山型铜鼓第一节 在中国的发现和分布第二节 标准器、年代及其在分类中的位置第三节 石寨山型铜鼓的分式第四节 石寨山型铜鼓上的船纹第五节 石寨山型铜鼓中的“绿漆古”铜鼓第六节 金属成分分析第七节 铅同位素检测第四章 石寨山型铜鼓的改装及改装后的功能第一节 铜鼓形贮贝器第二节 装饰功能铜鼓第三节 实用功能铜鼓第四节 连接功能铜鼓第五节 特殊功能鼓形器——祭器第六节 其他地区铜鼓的改装及功能第五章 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第一节 越南东山文化第二节 东山铜鼓(A型和B型)的发现和分布第三节 标准器、年代及其在分类中的位置第四节 金属成分分析第五节 铅同位素检测第六章 东南亚发现的中国石寨山型和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第七章 中国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有关铜鼓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石寨山型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直接继承者第二节 中国石寨山型铜鼓与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是黑格尔Ⅰ型铜鼓的两个亚型;两者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关系第三节 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是在中国万家坝型铜鼓影响下出现、在越南本土制造的铜鼓第四节 中国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以及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铜鼓之间的关系结论后记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万家坝型铜鼓登记表附录二 石寨山型铜鼓登记表附录三 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登记表附录四 东南亚发现的中国石寨山型和越南东山铜鼓(A型和B型)登记表插图目录

章节摘录

  (五)呈贡  U33:28鼓  1979年出土于呈贡县天子庙M33。出土时倒置,已被压变形,体小,鼓面无纹,带烟炱,有补钉多处,足内壁有线刻鸟纹。高约20、面径18,5、足径28厘米。现藏于昆明市博物馆。  M41:117鼓  1979年出土于呈贡县天子庙M41。出土时倒置。鼓面中央饰十芒太阳纹,芒间填以斜线纹。芒外五晕,双弦分晕,第一晕饰同心圆纹,第二晕为主晕纹,饰四只逆时针飞翔的翔鹭纹,第三晕饰点纹,第四、五晕饰锯齿纹。胸上部、腰下部纹饰相同,各饰三晕锯齿纹、点纹,腰上部被锯齿纹带纵分成八格,格闻无纹。足内沿有折边一周。胸、腰部之间铸扁平绳纹耳两组各二个。高25、面径34.4、足径43.2厘米。现藏于昆明市博物馆。  (六)云县  云县曼品鼓  1972年出土于云县幸福公社下曼品生产队。 鼓出土时倒置。鼓面中央饰十二芒太阳纹,芒间填以复线角形纹。芒外九晕。第一、三、五、九晕饰点纹,第二、七晕饰同心圆纹,第四晕为主晕纹,饰六只逆时针飞翔的翔鹭纹。第六、八晕饰锯齿纹。胸部四晕,第一、三晕饰锯齿纹,第二晕饰同心圆纹,第四晕饰四组船纹,划船者头戴羽冠、项髻、裸体。腰上部被点纹与切线圆圈或切线同心圆纹带纵分为十格,其中八格有高峰牛纹。腰下部五晕,第一、五晕饰点纹,第二、四晕饰锯齿纹,第三晕饰同心圆纹。绳纹夹耳两对,鼓面为阴纹,身为阳纹。无共生物,内有烧炭。高30.5、面径40,,3、足径48.4厘米。现藏于云县文管所。  (七)腾冲  古永鼓  1979年出土于腾冲县古永公社猴桥大队大横山的耕土层中。鼓面己失,鼓身完整。胸部近面处有同样两晕锯齿纹夹一晕同心圆纹的纹带,其下环以六条船纹,船纹首尾高翘,首尾顶端有的各饰一同心圆纹,每船皆二人,或对坐或同向坐,双翎插于椎髻,双手平伸握桨作划船状。

编辑推荐

  《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