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广陵书社 作者:徐敬修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前言
振衣者必挈其领,溶河者必疏其源。研究中国文学,而弗探本于六艺,潜心于雅言,则蔑以附丽。故自新文学倡行后,而整理国故之说旋起。虽然,以汗牛充栋之国学书,而使青年学子,于讲习科学之暇晷,稍稍涉猎焉,无论其类别部居,不能条贯,即求一知半解,亦苦于头绪纷繁,无从扼要。此徐君敬修《国学常识》之所由辑也。由识字辨音而明经达理,旁通史传,泛涉百家,以及词章说部,靡不究厥源流,详其体用,取材丰而措辞约,所谓吾国民族根性之文学,已略具于此。都为十集,以饷学者。由是而深造焉可几于专门,浅尝焉亦无惭通识,不独国学赖以维持,即新文学之改造,亦先有基础可立,而便于设施焉。徐君所云“彷徨歧途之叹”,其庶几可免也夫! 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吴兴张廷华序。
内容概要
本书分《小学常识》、《音韵常识》、《经学常识》、《理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诗学常识》、《词学常识》、《说部常识》十种。本书内容,详述国学之原委,及书籍之大要,与研究之方法,原原本本,简要不繁。 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朋友,《国学常识》可以作为进入国学之门径。
书籍目录
序(金天翮)序(张廷华)编辑大意小学常识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小学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节 文字之起源 第三节 字音之起源 第四节 字义之起源 第五节 历代文字之数目 第二章 六书 第一节 六书总说 第二节 象形 第三节 指事 第四节 会意 第五节 形声 第六节 转注 第七节 假借 第三章 文字之变迁 第四章 字体之正讹 第五章 训诂 第一节 周秦时之训诂 第二节 汉代之训诂 第三节 魏晋以后之训诂 第六章 研究小学之方法 第一节 治小学之要点 第二节 研究小学之入门书籍音韵常识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音韵之意义及其起源 第二节 音韵学之派别 第三节 国音源流 第四节 韵学源流 第二章 双声及叠韵 第一节 双声 第二节 叠韵 第三章 四声 第四章 字母 第五章 反切 第六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之源流 第二节 广韵之部目 第七章 等韵 第八章 古韵及韵纽 第一节 古韵 第二节 韵纽 第九章 注音字母 第十章 研究音韵之方法 第一节 研究音韵之要点 第二节 研究音韵之入门书籍经学常识理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诗学常识词学常识说部常识
章节摘录
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家,代靡有同焉。后人考其字之种 类,并其创造之人,约有下列数种: 伏羲氏作“龙书”,神农作“穗书”,黄帝作“云书”,少昊作“鸾书”,高阳作“蝌蚪书”, 高辛作“人书”,尧作“龟书”,禹作“钟鼎书”,务光作“倒薤书”,文王作“鸟书”,史佚作“虎 书”,武王作“鱼书”。 以上诸书,或因字形不适于用,其流不广;或因秦李斯之奏罢,后世遂罕见其字矣。 至周而有六书之名,《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周宣王时,太史史籀取仓颉形意,损益古文,或同或异,转相配合,为“大篆”,成书十 五篇,以其名显,故谓之《籀书》;以其官名,故谓之《史书》;以别“小篆”,故谓之“大篆”, 今之《石鼓文》是也。自是以后,书男女纳采之文,作“填书”;鲁哀公时,西狩获麟,弟子为 素王纪瑞,作“麒麟书”;秋胡之妻作“蚕书”;宋景公时荧惑退舍,司马子常作“转宿书”; 战国时作“鸟迹书”。 秦始皇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李斯作《仓颉篇》,赵高 作《爰历》,太史胡母敬作《博学篇》。以上三者,皆取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亦称 曰“秦篆”,世谓之“玉箸篆”。而小篆之体,又复有八:一曰“鼎小篆”,二曰“薤叶”,三曰 “垂露”,四曰“悬针”,五曰“缨络”,六曰“柳叶”,七曰“剪刀”,八曰“外国胡书”。于是以古 文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 又有程邈者,下邦人,本秦狱吏,得罪系云阳狱。初善大篆,覃思十年,增减大篆,去 其繁复,而复以之上于始皇。始皇善之,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又名“佐书”,至此时而 书有八体矣。今述之于下: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周制六节之一,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四曰“虫书”(所以书幡信也),五曰“摹印”(后新莽之“缪篆”即本此),六曰“署书”(凡一 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亦曰署),七曰“殳书”(古者文既记笏,武亦书殳,言殳以包凡兵 器。汉之刚卯,亦殳书之类也),八曰“隶书”。 自秦以降,字体杂出,炎汉一代,字类亦多。兹述于下: “鹤形书”,仿佛鹤头。“偃波书”,状如连波。“芝英书”,孝武时,产芝于宣房,因以纪 瑞。 “气候直时书”,司马相如采日辰之虫,屈伸其体,升降其势,以象四时之气。 “草书”,元帝时史游因司马相如《凡将篇》拟而广之,为《急就章》一篇,解散隶体,简 略书之。大抵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 新莽时,使司空甄丰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日“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日“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日“篆书”,秦篆书也;四日“佐书”,即隶书也;五日“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日“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东汉之时,字体又有数种。 “章草”,杜藻善草书,章帝爱之,令上表亦作草书,谓之“章草”。 “八分书”,章帝时,王次仲所作。“八分书”者,盖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故无点画俯仰之势;八分者,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点画取八分,故名八分。 和帝时,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之事,莫不毕载。 “飞白”,灵帝时,议郎蔡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堊帚,遂创意为“飞白”,盖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者也。 “草书”,张芝变章草为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人谓之“草圣”。 “行书”,刘德舁者,颍川人,作“行书”,务从简易,与“正书”相间而行,故谓之行。盖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于两间,不真不草,行书是也。 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俱学于刘德异,而钟氏小异,为行书法,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人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是行书在真、草之间也。 晋黄门郎卫巨山及其祖觊、父瑾,皆以虫、篆、草、隶著名。当时书体:一曰“稿草”。卫璀采芝法,兼行书,独成一体,谓之“稿草”。二曰“散隶体”。巨山幼得家法,因创造“散隶体”,并著《四体书势》。三曰“今草”。右将军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得其父旷之用笔秘法,遂工诸体,后人谓书中之圣。四曰“凤尾诺”。晋元帝批答用诺字,形若凤尾,谓之“凤尾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