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徐昭宇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03出版) 作者:徐昭宇
作者简介
徐昭宇,文学(音乐学)博士。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图书馆学系;1983年入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古典吉他演奏,1988年获高级教师最高文凭;200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班修习音乐美学,师从韩锺恩教授,2009年获博士学位。 曾任音乐教师、音乐杂志编辑、乐评人、广播节目制作主持,目前任台湾广艺基金会副执行长暨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致力于两岸表演艺术的交流。 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如何在音乐的聆听之中,发掘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文化间之诠释差异,提问、反思,并在存异之余享受差异。
书籍目录
凡例/1论文提要/4英文提要/6导论:原真演奏、演奏型态与音乐释义学方法/1 一、“原真演奏”的内涵与历史发展/2 二、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12 三、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15 四、译名的问题/18第一章 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24 前言/24 第一节 原真演奏与古乐复兴运动/29 一、门德尔松的《马太受难曲》/31 二、多尔梅奇的演奏哲学/36 三、“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43 四、原真演奏、实证主义与音乐学/52 五、结语/57 第二节 原真演奏:哲学与美学问题/58 一、“原真的”与“原真性”/59 二、阿多诺vs.欣德米特/62 三、“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66 四、“原真演奏”的复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70 五、结语/77 第三节 原真演奏:历史与演奏实践问题/78 一、历史意识、历史还原与历史重构/79 二、乐器:“拜物教”与“声音的原真”/86 三、演奏实践:先验的两难/92 四、叙事与修辞:音乐表达的古今之争/97 五、结语/100 第四节 原真演奏:接受与影响问题/101 一、唱片工业:声音文化的改变/103 二、古代之耳与现代之耳:聆听文化的改变/110 三、观念革命:音乐教育思维的改变/114 四、结语/118第二章 “原真演奏”演奏型态的建构/121 前言/121 第一节 作品与演奏/124 一、作品:一种现实的存在/125 二、演奏:一种人为的存在/131 三、作品与演奏:一种本质的存在/135 四、结语/138 第二节 演奏型态:作曲家的意图/139 一、意图与愿望:作曲家的期待/140 二、文本与行动:乐谱与演奏的关系/145 三、结语/152 第三节 演奏型态:乐器与演奏实践/153 一、风格与表现/155 二、乐器/162 三、音符/171 四、结语/175 第四节 演奏型态:音乐表达/177 一、修辞学与音乐修辞学/179 二、“情感论”与“音型论”/183 三、人的情感与非人化的情感/191 四、结语/195第三章 演奏型态的夯析/198 前言/198 第一节 巴赫与《勃兰登堡协奏曲》/203 一、巴赫与巴洛克/204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随意的选择或有意义的组合?/207 三、结语/214 第二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二号/217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1046)/217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F大调,BWV1047)/229 第三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四号/240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G大调,BWV1048)/240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G大调,BWV1049)/250 第四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六号/261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G大调,BWV1050)/261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273结论 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及其他/283 一、“演奏型态”分析所引发的相关音乐意义问题/283 二、相关于“演奏型态”分析的聆听/288 三、“原真演奏”与“视域融合”/289 四、其他:相关于“原真演奏”/293附录 原真演奏大事记/296引用参考文献/301后记/312
编辑推荐
徐昭宇编著的《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