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三十周年教师文集(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韩锺恩、 袁祖华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韩锺恩,袁祖华,赵维平,等 编  页数:668  

前言

  每当我捧起以剑桥或者牛津或者哈佛命名的书系进行阅读的时候,总会想到一座有着长期学术积累的思想城该如何成就的问题。前辈长者说,一个大学最最重要的不是占地面积和人数规模或者不断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批有卓越建树的教授。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长江后浪推前浪,教师队伍会不断地更替。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优质传统安身立命、持续薪传的机制?尤其对人文学科而言,这座有着学术积累的思想城到底是靠什么奠基并不断有所增高呢?此刻,我脑子忽然进出了两个不登大雅的动作叙辞:码字坑,糊纸墙……  眼前这本文集,按不精确统计,约86万字,约700页。不管怎么说,与此前相比,字坑充实了,纸墙增高了。40余篇文论,尽管在漫漫学海之中只是那么一些点点滴滴,但毕竟有了不一样的情况和独特的心迹。  有感于本系创始人钱仁康先生建立的学科传统:坚持立足音乐基础之上的理论建树。2005年,我在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持系务不久,就提出建立上音音乐学学统的目标:扎实的小学基础(知识奠基)、出色的中学能力(理论架构)、崇高的大学精神(思想升华)。什么是学统?顾名思义,学统就是独特、连贯、持续有效的教育传统和学术传统,是?度化了的知识传承与传播,是具有持久活力的思想创造样式,它依托独特的学术教育群体和学者群体或者学术共同体创造。就此而言,美国学者威廉,詹姆士认为:这种学者群体或者学术共同体,在某种文化谱系的构成性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学术部落或者学者俱乐部。我的理解,它不仅要有独特的学术风格,而且要有独特的理论学派和思想范式,还要有独特的教育体制和方式。换言之,就是通过完整连贯的知识谱系、持续活泼的思想创造、健全完备的教育体制,在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的支撑前提下,为强健而连贯的学统提供生存的条件。就像清华哲学精神,强调学术与思想互补、知识与理论共生;就像哈佛知识谱系,强调知识教育与思想创造、学术传统与理论繁衍,在其时其地真正形成共生共长、相互补益的良性循环。  ……

内容概要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教师文集(套装上下册)》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写作的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它们充分体现了全体教师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态度。

书籍目录

上册目录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各教研室及教师学术简介  前言  一、音乐史学与美学——历史与解读    陈聆群  短文一组——为音乐学系“而立”之年庆寿    韩锺恩  关于艺术音乐论域的五个讨论提纲    杨燕迪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第四届国际钢琴大师班讲演录    孙国忠  马勒百年祭    韩锺恩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再研究    郭树荟  唤起声音的记忆——音声构成的生态美学及表现意义    孙国忠  古典音乐:时代·风格·经典    陈鸿铎  20世纪音乐:反叛·标新·多元    戴微  明代女性琴人史料之考证与若干问题研究    王勇  王光祈留学德国及其音乐救国论的产生    金桥  华章伴银屏  管弦传佳音——纪念国立音专老校友、著名指挥家陈传熙先生  二、音乐分析学——方法与实践    钱亦平  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    陈鸿铎  德语大型音乐辞书MGC新旧两版“音乐分析”词条解读与比较——兼谈当前的音乐分析教学    梁晴  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节奏特征及其意义指向    王丹丹  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    金毅妮  论西贝柳斯交响曲构建的民族特征    邹彦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2)的标题性内涵    邹彦  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    甘芳萌  “转换网络理论”中的主题构成与发展路径——以德彪西《焰火》为例    甘芳萌  十二音序列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及序列之间的发展逻辑——以达拉皮科拉《献给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为例    张玄  京剧程派剧目《锁麟囊》音乐分析下册目录  三、中国音乐流变——传统与现代    陈应时  北管谱《梅花三弄》:江南丝竹《三六》的母本    黄自  民歌合唱创作札记    黄允箴  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    赵维平  唐乐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从催马乐的拍子变迁观其日本化的过程    赵维平  内教坊、梨园在唐代音乐中扮演的角色与历史作用    王璨  南北之声  正反之腔    刘红  道内人与道外人的“现代”道乐观——基于道教音乐之概念与价值观念的讨论    戴微  浙派古琴的兴起、发展与嬗变    郭树荟  探索与困惑——20世纪下半叶上海民族室内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粱晴  朱世瑞:雕刻涅槃之音    王勇  上海老歌及其多媒体文化传播方式    金桥  一次意义非凡的合作——记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电影的诞生    伍维曦  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略谈中国当代学院派音乐的文化处境    张玄  精而善用  遵古拓新——谈顾兆琳先生昆曲音乐理论建树  四、音乐文化诗学——音乐与文化    洛秦  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    杨燕迪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    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    萧梅  从Music到中国仪式之“桀”    萧梅  回到“声音”并一再敞开    刘红  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    王丹丹  音乐与诗    金毅妮  从伯恩斯坦《奇切斯特诗篇》看他的犹太教认知    伍维曦  《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    黄婉  音乐人类学新研究:“离散”音乐文化    黄婉  构筑边界:上海韩国离散群体的“飞地”音乐生活  编后记

章节摘录

  三、声音生态的“共生圈”  传统的中国音乐音声发生的临场,在很多时候,有着相对稳定的表现方式。如在山水间听琴,桀傲不驯的魏晋“竹林七贤”们、泛舟于江面的雅士陆龟蒙、皮日休等等,听乐的雅集在文人墨客那儿是个宣泄和释放情感的自南时空境界。此外,在庭院的曲会,“中秋曲会”,在花园的“听乐奏乐”,在庙宇中的戏曲,在茶楼中的丝竹,戏台,书场构成乐的声音环境,多重的构成彼此照应,音乐与生态构成的环境成就了中国音乐的整体文化“共生圈”。这是有别于当下的“音乐厅”文化或“剧场艺术”,在这个“共生圈”中可以拥有各种不同声音场域的时空。  在中国音乐所有的听乐环境中,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有很多种类。以文人音乐和民俗音乐为例。新的观演方式的出现和新型音乐表演体系的形成。自20世纪新音乐产生之后,“音乐会”成为基本的观演场所,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20世纪去音乐厅听音乐,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原生态民歌、戏曲、曲艺、器乐都成为了“剧场艺术”。走进剧场之后,中国音乐中的发生原理、音响原理就脱离了它们原先的生态环境和它们固有的“现场感”。这些剧场化的中国音乐,营造了西方化的各声部的叠合。因而,就忽略了对传统音乐中的一些个性及一些构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的把握。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音响的本质、根源需要重新反思,有一种错位。于是,它就与20世纪的剧场音乐,发生了巨大的、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个区别下,我们传统的音声表现在奏乐与听乐间就构成了与今天的剧场音乐不同的状态。  遥望,作为传递音声信息的场所,庭院演出有其历史的渊源,例如上古时期天子的八佾乐舞,就是在宫廷大殿前面的庭院里举行。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第三》)。汉代以后的宫廷百戏,也常常在殿前庭院里演出。例如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举行的一次百戏汇演,“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虽然没有指明演出的场所,但300里以内的人来观看,只能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表演的场面并非演剧场所,而是贵族的豪华场面和政治的需求。再如,看戏、听戏是中国人在早些年代里的最大的文化享受。依稀追忆的戏曲场景,鲁迅在他的《社戏》中写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候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地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

编辑推荐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三十周年教师文集(上下)》由韩锺恩、袁祖华主编,本书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写作的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它们充分体现了全体教师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态度。本文集以四个栏目对45篇论文进行了编排,即:一、音乐史学与美学——历史与解读;二、音乐分析学——方法与实践;三、中国音乐流变——传统与现代;四、音乐文化诗学——音乐与文化。这样的编排不仅反映了所提交论文论题分布的客观状况,也体现出从学术理路上对这些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式的概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三十周年教师文集(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