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伍维曦 页数:485
Tag标签:无
前言
伍维曦的博士学位论文《纪尧姆·德·马肖的——文本与文化研究》是作者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思考、研究的成果。 14世纪法国“新艺术”是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伍维曦的博士论文选取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诗人、音乐家纪尧姆。德。马肖的重要音乐作品,也是音乐史上具有一定价值的音乐文献——《圣母弥撒》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文化研究二分性的模式来分析审视,但又不把二者截然分开,而是运用思辨的历史哲学方法加以综合。 为了求得对问题深入透彻的阐发,作者在论文结构上颇下工夫:全文包括呈现出某种对称的格局的四部分,即:“作曲家和作品”、“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总结与思考”。
内容概要
《纪尧姆·德·马肖的:文本与文化研究》以中世纪晚期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形态的分析和对相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重要的文本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论证了《圣母弥撒》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在多个层面的体现,同时也对作品的文本要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音乐史学的框架下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进行了探索。本文由导言、结语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言: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文献情况的概述。第一部分:作曲家和作品。介绍了马肖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以及《圣母弥撒》的产生背景、手稿和版本情况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文本分析。在“新艺术”音乐形态的背景中,分析《圣母弥撒》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文本特性加以解读。
作者简介
伍维曦,男,四川泸州人,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讲师。1979年12月生于成都。1998年-2008年曾先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08年6月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硕博连读),导师为陶辛教授。2008年9月至今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史学,同时也从事音乐评论工作。曾在《音乐艺术》、《上海戏剧》、《人民音乐》、《歌剧》、《音乐爱好者》、《爱乐》等刊物发表论文和评论数十篇,另有译著数种出版。
书籍目录
序内容提要博士论文评语导言第一部分 作曲家和作品第一章 纪尧姆。德。马肖生平及创作简况第一节 马肖其人及其时代第二节 马肖创作概况第二章 《圣母弥撒》的创作背景、版本情况和研究现状第一节 《圣母弥撒》的创作背景和版本情况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研究状况和现代版本第二部分 文本分析第三章 “新艺术”音乐语言的一般特征和14世纪的复调弥撒套曲第一节 “新艺术”时期的音乐理论和记谱法第二节 “新艺术”音乐语言的一般特征第三节 14世纪的复调弥撒套曲第四章 《圣母弥撒》各部分的结构形态第一节 《慈悲经》第二节 《荣耀经》第三节 《信经》第四节 《圣哉经》第五节 《羔羊经》第六节 《散席》第五章 《圣母弥撒》的文本特性:三个分析维度第一节 音结构分析与音乐形式的自足性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弥撒套曲的体裁性第三节 审美分析及时代精神第三部分 文化研究第六章 《圣母弥撒》产生与存在的文化背景第一节 14世纪法国北部的社会与宗教生活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音乐家的生存方式及其与《圣母弥撒》的关系第三节 朗斯和朗斯大教堂第七章 《圣母弥撒》的音乐文化因素第一节 《圣母弥撒》为何而作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第三节 《圣母弥撒》的宗教仪式语境第四节 《圣母弥撒》历史存在的时空环境第五节 《圣母弥撒》的演绎第四部分 总结与思考第八章 《圣母弥撒》的音乐史文本与文化意义第一节 文本层面第二节 文化层面第九章 《圣母弥撒》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第一节 历史观念与艺术史:作为音乐史事件的《圣母弥撒》第二节 《圣母弥撒》的历史叙事呈现余论附录一 纪尧姆.德.马肖生平与大事年表附录二 《圣母弥撒》唱片版本一览表图版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声部数量也从最初简单的二声部发展到三声部、四声部。这一时期的和声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始终与织体手法和节奏技术的进步相一致,而14世纪之前,在这一多声部音乐形态不断复杂和丰富的历史过程中,法国音乐家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当然得益于法国教会音乐在中世纪盛期的高度繁荣。被“新艺术”音乐家称为“古艺术”的圣母院乐派的复调作品代表了14世纪之前西欧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艺术”在和声上的成就也为“新艺术”音乐家所继承和进一步拓展,“从工4世纪开始,西欧音乐的历史就以在音乐和声领域的不断苦心经营为特质了”。和声开始成为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段。 中世纪的调式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对既有的圣咏曲调依照其起始和结束音的不同进行分类。故而,多声部音乐中定旋律声部所属的调式即是整个多声音乐的调式基础。由于多声部形态的产生最初是基于现成的圣咏定旋律,在定旋律上方和下方附加声部,故而中世纪“和声”的本质是各个附加声部和定旋律之间的音程关系及进行。 对于不同度数的音程的性质和在声部进行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论总结,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古希腊音乐理论中,“和声”系用来描述横向音阶特征的术语,而从9世纪开始,出现了最早的二声部音乐形式——奥尔加农,在于克巴尔的著作中,“和声”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多声部音乐的纵向协和关系。11世纪,奥尔加农已经从最初的平行进行衍化为包含平行、斜向、反向、交叉等多种进行的二声部形态,圭多的著作讨论了不同音程的协和度极其在奥尔加农中的用法。至工3世纪,对于各种音程和斜度的分类和使用已经基本定型,见于贾兰蒂亚和弗朗哥的著作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