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王旭青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前言
交响诗是以叙事见长的一种音乐体裁,无论其依据的文艺作品是诗歌、小说、戏剧、神话、民间故事,还是美术作品,甚至哲理诗,都无法回避“叙事”这一课题,虽然这里所说“叙事”绝非简单“说故事”的含义。 在交响诗的创始人李斯特的交响诗中,力图从诗意的角度体现原作的精神,很少遇到叙事所要求的细微末节和率真表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塔索》中感受到塔索在菲拉拉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舞会场面、恋爱传奇、被暴虐的公爵不公正地囚禁,最后塔索的荣誉在其身后得到补偿,在罗马,人们为既是烈士又是诗人的他戴上了花冠……;在《奥菲欧》中,巴黎卢浮宫美术馆里一只伊特拉斯坎花瓶上奥菲欧的形象通过音乐复活于我们心中:这位诗人和音乐家身穿星光灿烂的长袍,额上系着华贵的头带,从他张开的嘴里流泻出神妙的词句和旋律,他的细长的手指有力地拨动诗琴的琴弦,野兽为之狂喜,人类残忍的本性得到开化,甚至岩石亦随之软化,艺术的伟大力量发出了感人的光芒。
内容概要
理查·施特劳斯是l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堪称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尤其是他于19世纪末创作的七部交响诗对标题音乐的发展可谓是厥功甚伟。本论文围绕施特劳斯如何在交响诗创作中显现或隐示其标题的内涵隋境为主线,观照这些作品的创作情境、音乐形态特征以及音乐体裁问题等,通过交响诗的音乐情节展开方式及叙事手法等研究视角,阐释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从而解读这些音乐作品在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语境中的艺术蕴涵。 全文共分为六章,研究内容涉及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创作语境、标题文本的情节溯源及其解读,以及由这些内容所延伸开来的有关施特劳斯对标题音乐、音乐形式等问题的看法等,同时探究交响诗的音乐语言特征与叙事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联:第一章在梳理,寒学叙事根源、特性及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讨音乐作品(尤其是交响诗)中的叙事表现特点和话语方式等问题。第二章关注的是施特劳斯创作交响诗时所面临的社会一文化环境、交响诗艺术的语境、作曲家的生活情境以及创作历程,解读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文本来源,以及作曲家在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取舍过程中所融人的审美倾向、个人的哲学理念。第三章论述了施特劳斯在主题(动机)材料构建基础上,以较为凝固的成型状态呈现、对比、展开以及不同的贯穿方式渗透到整部音乐作品中。这些主题材料常被赋予独特的人物性格面貌或具有特殊的表情涵义,以满足作曲家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内心冲突、表现戏剧性矛盾、制造情感高潮等多种“叙事”需求,并传递出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意图、情感表现以及艺术趣味,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叙事手法。第四章在分析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整体静态结构如变奏原则、回旋原则、奏鸣原则以及贯穿原则的基础上,探究这些形式结构是如何实现对标题内容的诠释,即标题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如何存在于音乐作品的形式建构中。第五章在分析和探究施特劳斯交响诗的织体形态特征、音色的组织方式、音响动态变化与主题材料(动机),以及结构布局之间的联动关系等基础上,解析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织体形态和配器技法的布局中存在的音乐叙事“踪影”。作为总结性思考,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标题音乐的叙述特性、叙述过程与情节描写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并论述了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音乐叙事手法、“叙事性因素”的存在形态及其交响诗中叙事性因素的功能等,全面解读施特劳斯交响诗的音乐叙事理路及其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文学(音乐学)博士,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0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钱亦平教授,分别于2 006年获硕士学位(作品分析方向),2009年获博士学位(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
近三年来,先后在《黄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 《音乐艺术》等音乐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万字,主要有《圣一桑交诗中的结构特征》、《论圣一桑的音乐形式观》、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主题发展及其音乐叙事》、《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音乐叙事理路研究》、《阿伦·福特访华讲学的启示》等。发表的译作或译文近20万字,如《环球经典名曲导读:R.施特劳斯》、《单簧管》、《肖邦钢琴作品全集8:回旋曲》,合著《交响音乐鉴赏》等。论文《论圣一桑的音乐形式观》获2009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书籍目录
目录序言I序言Ⅱ摘要导论第一章 音乐叙事:交响诗的标题蕴涵与话语方式 第一节 文学的“叙事” 第二节 音乐的“叙事” 一、音乐叙事的肇始 二、音乐叙事理论溯源 三、音乐叙事理论:质疑中的发展 四、音乐叙事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 交响诗:“情节 ”与“表述” 一、交响诗:标题文本一叙述文本 二、交响诗的叙述方式第二章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语境与历程 第一节 理性与狂迷:1890年前后的德国 第二节 探寻叙事与结构的平衡:从《唐璜》到《英雄生涯》 第三节 文本情节 中的叙事话语方式 一、“反英雄性”叙事模式 二、“反讽性”叙事范式 三、“音乐式箴言体”叙事方式第三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上):主题发展及其音乐叙事 第一节 主题材料的生成系统 一、主题内部形态的关联性 二、核心动机的衍展性 第二节 主题的贯穿方式……第四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中):结构特征及其音乐叙事第五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下):织体形态与配器风格中的音乐叙事 第六章 施特劳斯交响诗的音乐叙事理路结论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新主题(Y)保留主题一和主题三中的附点节奏形态以及上行动机,又结合主题七中的级进下行动机。作曲家有意将两个或更多的核心材料“合二为一”,由此蜕变出新的材料。由于原有主题(动机)相互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而由它们相互结合产生的新主题(动机)与原有主题之间形成高度结合、统一的聚合体。无疑,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作曲思维方式。而且这种主题(动机)生成系统和构建方式在施特劳斯的其他交响诗中也具有类似特征。 笔者认为,这种主题(动机)生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叙事的需求:首先,由核心材料构成的主题群内部紧密交织,赋予独特的性格面貌,形成具有特殊表情涵义的凝聚体。它之所以至关重要,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意涵。特定的标题内涵决定着“主题材料”的内核极其统一,但在外形上灵活多变,并从一种较为凝固的成型状态弥漫、融化到整部音乐作品的基础音调中,构成一种统一中任意扩展的有机体。其次,主题材料群之间通过相互融合,衍生出新的材料,转换成具有不同情感表现内容的形态,为叙事过程中的情景更迭进行铺垫,形成作品的结构整体性和内在统一性。通过这些紧密关联的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延伸,大大提高了主题材料的可识别性,也使整部音乐作品始终统一在一张紧密交织、相互联系的巨大的“形态网”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